一种电热油汀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38766阅读:来源:国知局
该种结构在具体使用时,有助于减少储油加强筋6内的导热液体与导油腔4内的导热液体之间的热量传递,防止储油加强筋6内导热液体温度过高而烫伤人体。
[0040]实施例三
[0041]参见图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与实施例一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结构不同,所述储油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所述第一加强筋61与所述导油腔4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加强筋62与所述导油腔4的下端连通。本实施例具体使用时,上述间隙使得导热液体无法进入第一加强筋61,或只有少量导热液体进入第一加强筋61内,因第一加强筋61与导油腔4上端的连通部位于导油腔4内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使得进入第一加强筋61内的导热液体不与导油腔4内的导热液体交融,因此第一加强筋61内的导热液体不与导油腔4的内的导热液体产生对流,从而使第一加强筋61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导油腔4内的导热液体被加热组件2加热后在导油腔4内发生对流,热量较高的导热液体会向上流动,而第二加强筋62只与导油腔4的下端连通,因此,第二加强筋62与导油腔4的连通部位的导热液体温度较低,因而传递至第二加强筋62内导热液体的热量也非常少,从而使第二加强筋62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0042]参见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筋61的中部与所述导油腔4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加强筋61的两端沿所述导油腔4两侧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62的中部与所述导油腔4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加强筋62的两端沿所述导油腔4两侧向上延伸。该种结构的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结构简单,易加工成型,降低工艺难度;具体使用时,该结构有助于减少第二加强筋62内导热液体与导油腔4内导热液体的对流,同时避免或减少导热液体进入第一加强筋61,进入第一加强筋61内的导热液体因上述的间隙而不与导油腔4的内的导热液体交融,最终使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0043]参见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筋6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加强筋62的两端相对,所述第一加强筋61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加强筋62的两端之间均设有隔断部9。隔断部9有助于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的成型,提高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的密封效果。
[0044]参见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所述导油腔4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连接通道8,所述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均通过所述连接通道8与所述导油腔4连通,所述导油腔4上端的所述连接通道8与所述导油腔4的连通部位于所述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该结构便于散热片3的加工成型,降低工艺难度,并且不会降低散热片3的机械强度;具体使用时,该结构有助于减少第二加强筋62内导热液体与导油腔4内导热液体的对流,同时避免或减少导热液体进入第一加强筋61,进入第一加强筋61内的导热液体因上述的间隙而不与导油腔4的内的导热液体交融,最终使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0045]实施例四
[0046]参见图6,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与实施例一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结构不同,所述储油加强筋6包括导通部63,所述导通部63位于所述导油腔4的一端至所述散热片边缘之间,所述导通部63的两端分别向所述导油腔4的另一端延伸,最终所述导通部63两端中,只有一端与所述导油腔4的另一端连通。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散热片3的机械强度,同时可以避免或减少导热液体进入储油加强筋6内,并且进入储油加强筋6内的少量导热液体不与导油腔4内导热液体交融,从而使储油加强筋6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0047]实施例五
[0048]参见图7,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与实施例一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结构不同,所述储油加强筋6包括导通部63,所述导通部63位于所述导油腔4的下端至所述散热片3下端边缘之间,所述导通部63的两端分别向所述导油腔4的上端延伸并与所述导油腔4的上端连通。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散热片3的机械强度,同时可以避免或减少导热液体进入储油加强筋6内,并且进入储油加强筋6内的少量导热液体不与导油腔4内导热液体交融,从而使储油加强筋6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0049]实施例六
[0050]参见图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与实施例一中散热片上的储油加强筋结构不同,所述储油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61和第二加强筋62,所述第一加强筋61位于所述导油腔4的一侧,所述第二加强筋62位于所述导油腔4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加强筋61的上端与所述导油腔4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加强筋62的下端与所述导油腔4的下端连通。该种结构的散热片3易加工成型,降低工艺难度;具体使用时,因第一加强筋61与导油腔4上端的连通部位于导油腔4内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使得第一加强筋61内无导热液体或只有少量导热液体,从而进入第一加强筋61内的导热液体不与导油腔4的内的导热液体交融,因此第一加强筋61内的导热液体不与导油腔4的内的导热液体产生对流,从而使第一加强筋61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导油腔4内的导热液体被加热组件2加热后在导油腔4内发生对流,热量较高的导热液体会向上流动,而第二加强筋62只与导油腔4的下端连通,因此,第二加强筋62与导油腔4的连通部位的导热液体温度较低,因而传递至第二加强筋62内导热液体的热量也非常少,从而使第二加强筋62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005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电热油汀,包括散热体、安装在所述散热体内的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体上的电控组件,所述散热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中部设有导油腔,所述导油腔内设有导热液体,所述导热液体的上端液面与所述导油腔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散热片边缘至所述导油腔之间设有储油加强筋,所述储油加强筋与所述导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储油加强筋与所述导油腔上端的连通部位于所述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的下端也与所述导油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腔的上、下两端均设有连接通道,所述储油加强筋通过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导油腔连通,所述导油腔上端的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导油腔的连通部位于所述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为环状储油加强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为两条,并分别位于所述导油腔的两侧,所述储油加强筋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导油腔的上、下两端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导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导油腔的下端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中部与所述导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沿所述导油腔两侧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中部与所述导油腔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沿所述导油腔两侧向上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包括导通部,所述导通部位于所述导油腔的一端至所述散热片边缘之间,所述导通部的两端分别向所述导油腔的另一端延伸,最终所述导通部两端中,只有一端与所述导油腔的另一端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包括导通部,所述导通部位于所述导油腔的下端至所述散热片下端边缘之间,所述导通部的两端分别向所述导油腔的上端延伸并与所述导油腔的上端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油汀,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导油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导油腔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上端与所述导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下端与所述导油腔的下端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电热油汀,包括散热体、安装在所述散热体内的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体上的电控组件,所述散热体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中部设有导油腔,所述导油腔内设有导热液体,所述导热液体的上端液面与所述导油腔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散热片边缘至所述导油腔之间设有储油加强筋,所述储油加强筋与所述导油腔的上端连通,所述储油加强筋与所述导油腔上端的连通部位于所述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油汀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储油加强筋与导油腔上端的连通部位于上述导热液体的液面之上,使得储油加强筋内的导热液体上端面不与导油腔的内的导热液体交融,从而使储油加强筋的温度不会过高而烫伤人体。
【IPC分类】F24D13/04
【公开号】CN205048534
【申请号】CN201520770655
【发明人】姚国宁, 赵仁壮
【申请人】宁波先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9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