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91880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壁与热风机外壳之间形成的外壁夹层内设置隔板的方式,隔出螺旋上升的用于空气流动的管道。当然,也可以另外沿炉壁5设置螺旋上升的管道,但直接通过隔板隔出管路形成风道9,空气与炉壁5直接接触,热交换效果好,对炉壁5的降温效果更为明显,效率更高。
[0036]在此过程中,风道9中的冷空气可以与炉壁5进行热交换及热辐射,充分吸收炉壁5的热量。因而一方面使得冷空气的温度升高;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过高的炉壁5温度,进而保护金属管4,且延长了炉壁5的使用寿命。同时,相对于原有方案在炉壁5外设置保温层,有效降低了表面温度,通过将冷空气沿螺旋上升风道9对炉壁5热量的吸收,有效降低了热量损失。
[0037]进一步地,螺旋上升的风道9可以包括两阶至三阶的螺旋上升阶,也就是螺旋上升绕炉壁5两圈或三圈。最上阶螺旋上升阶位于烟道室7外,也就是最上圈环绕于烟道室7外。因而,由进风口 11进入的冷空气,经过螺旋上升的风道9与炉壁5进形热交换,上升至顶层时进一步与烟道室7外壁进行热交换与热辐射,充分吸收烟道室7内的烟气对流和热射热。温度进一步升高的热空气再由进风仓2进入金属管4进行进一步加热。通过上述空气与烟道室7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烟气的温度,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烟气直接排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机节能效果更为突出。
[0038]为了更大限度的吸收炉壁5的热量,炉体上腔3的外壁外可以设置有两层至四层的外壁夹层,相邻的两层外壁夹层相连通且每层外壁夹层包括两阶至三阶的螺旋上升阶。各层外壁夹层连通成一个连贯的气体通道,其一端连接进风口另一端连接进风仓。进而冷空气经由一层的进风口 10进入后,经过风道9充分吸收炉壁5的热量后再进入下一层外壁夹层,如此流过每层外壁夹层后经由进风仓2进入金属管。
[0039]进一步地,炉壁5的顶部设置有烟道预热风室8,烟道预热风室8的一端与风道9连通,烟道预热风室8的另一端与进风仓2连通。空气经过烟道预热风室8,也能够吸收部分炉壁5的温度,有效提高热效率。也就是在炉壁5外,沿炉壁5的侧壁设置有螺旋上升的风道9,风道9的底部开口与进风口 11连通,风道9的顶部开口与烟道预热风室8连通。因而,冷空气沿炉壁5的侧壁螺旋上升至炉壁5的顶部,再经进风仓2进入金属管4。在整个设备中冷空气的流动路径依次为:进风口 11、风道9、烟道预热风室8、进风仓2、金属管4、出风口 10。
[0040]烟道室7的结构具体的可以设置为梯形凸台,烟气由梯形凸台的顶部排出。当然,根据需要烟道室7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如梯形平台状。
[0041]烟道室7下方设置有多根用于排放燃烧废气的竖直烟管6,燃烧废气先进入竖直烟管6,由竖直烟管6排出后经梯形凸台状的烟道室7排出。具体的竖直烟管6的根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为保证竖直烟管6的排放效果,竖直烟管6的内径可以为30-300mm,相邻的两根竖直烟管6的间距可以为100-300mm。当然,对于某一确定的热风机而言,竖直烟管6的内径应为一确定值,且该值在30-300mm的范围内;同理,对于某一确定的热风机而言,相邻两根竖直烟管6的间距也应为一确定值,且该值在100-300mm的范围内。
[0042]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金属管4可以为U形弯管或直管或Z形管。相比于直管,U形管或者Z形管更加合理的利用了炉膛3的空间,增加了管道直接受热长度及受热面积,升温快,热转换效率高。金属管为U形弯管200-1200mm,U管中心距60_320mm,内径为20-219mm,相邻的两根所述U形弯管的间距为10_50mm。U形弯管并排根数6_16根组合,单根长度(投影)500-2000mm。
[0043]具体的,U形弯管的弯曲高度可以为200-1200mm,U形弯管的中心距可以为60-320mm,内径可以为20_219mm,相邻的两根所述U形弯管的间距可以为10_50mm。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弯曲高度,指U形弯管的弯曲部分的高度。U形弯管并排根数6-16根,单根投影长度500-2000mm。根据具体换热需要,可以有选择的设置U形弯管的上述各项参数。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一确定的热风机而言,U形弯管的弯曲高度、内径及相邻的两根所述U形弯管的间距均应为一确定值,且该值分别对应位于上述数值范围内。
[0044]采用直管时,直管内径可以为20-219mm,直管上下并排组合成2_5层,层间距可以为20-80mm,相邻的两根直管的间距可以为10_50mm,每层直管设置有6_16根,且单根直管的长度可以为500-2000mm。通过多层结构的设置,有效延长了换热路径,提高热吸收率。当然,每层的各个直管之间应是相连通的,且各层的直管也应是相连通的,形成一个连贯的气体通道,以便于空气流动。
[0045]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4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热风机,包括炉灶、所述炉灶侧部的炉壁与所述炉灶构成炉膛,所述炉膛的上部设置有炉体上腔,所述炉体上腔内设置有换热管腔体室和烟道室,所述炉体上腔设置有进风仓,所述进风仓与金属管连通,所述金属管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体上腔的下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炉体上腔侧壁外设置有外壁夹层,所述外壁夹层分隔为螺旋上升的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进风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两阶至三阶的螺旋上升阶,所述螺旋上升阶的最上阶位于所述烟道室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腔的侧壁外设置有两层至四层的所述外壁夹层,相邻的两层所述外壁夹层相连通且每层所述外壁夹层包括两阶至三阶的所述螺旋上升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腔的顶部设置有烟道预热风室,所述烟道预热风室的一端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烟道预热风室的另一端与进风仓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室呈梯形凸台状或梯形平台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室内设置有多根用于排放燃烧废气竖直烟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烟管的内径为30-300mm,相邻的两根所述竖直烟管的间距为100-300mm。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为并排设置的U形弯管或直管。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弯管的弯曲高度为200-1200mm,所述U形弯管的中心距为60_320mm,内径为20_219mm,相邻的两根所述U形弯管的间距为10-50mm,且每排所述U形弯管设置有6_16根,单根所述U形弯管的投影长度为500-2000mmo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内径为20-219mm,所述直管上下并排组合成2-5层,层间距为20-80mm,相邻的两根所述直管的间距为10_50mm,每层所述直管设置有6-16根,且单根所述直管的长度为500-20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风机,包括炉灶、炉灶侧部的炉壁与炉灶构成炉膛,炉膛的上部设置有炉体上腔,炉体上腔包括换热管腔体室和烟道室,炉体上腔设置有进风仓,进风仓与金属管连通,金属管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通,炉体上腔的下部侧面设置有进风口,炉体上腔外壁外设置有外壁夹层,外壁夹层分隔为螺旋上升的风道,风道的一端与进风口连通,风道的另一端与进风仓连通。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机时,冷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后经过螺旋上升的风道,有效降低了炉膛和换热管腔体的温度,进而提高了金属管使用寿命,又延长了炉壁的使用时间,有效的吸收了炉体上腔的表面温度传导和辐射热,有效降低了热量的损失,提高热风机的热效率。
【IPC分类】F24H9/00, F24H3/08
【公开号】CN205102398
【申请号】CN201520754888
【发明人】罗锦
【申请人】罗锦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