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26822阅读:来源:国知局
和图3所示,引流导风装置50包括至少三个导风圈。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且至少三个导风圈的中央圈孔相互连通,以形成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两个相邻的导风圈之间形成连通离心风机30和贯通风道的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离心风机30的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与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合。进一步地,热交换风风道的宽度可沿着气流流动的方向逐渐缩小。当离心风机30工作时,可在贯通风道中形成的负压从第二进风口引入未与换热器40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以使来自第一进风口并经由换热器40换热后的气流与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在至贯通风道混合,从而吹出较为柔和的混合气流。该引流导风装置50特别适合与离心风机30配合使用,以使从离心风机30的出风口流出的风更加顺畅地进入引流导风装置50。
[0041]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导风片60横跨引流导风装置50的所有的热交换风风道,以对进入每个热交换风风道的气流进行有效的导流。优选地,部分或全部导风片60中每个导风片60开设有至少一个让位缺口61,以使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分别插入一个让位缺口61,以使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紧凑。
[00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后壳21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后壳21的前向开口处的前面板22。前面板22的上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下部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斜下方,其倾斜角度为4°至40°,优选为10°。如此设置出风口,配合引流导风装置50的结构设计,使得从出风口送出的风能够向前下方流动。进一步地,也可在第一进风口处设置遮挡板24,以引导气流和/或打开关闭第一进风口。遮挡板24可在其下端边缘处转动地安装于壳体20。
[0043]后壳21可具有后壁211、周壁和容纳腔壁212。后壁211下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容纳腔壁212从后壁211内表面向前延伸,以限定容装离心风机30和引流导风装置50的容纳空间。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后壁211的后表面上部可设置有挂墙板80,该空调室内机可通过挂墙板80安装固定在墙壁上。后壁211后表面下部可向内凹陷,第二进风口形成在后壁211的后表面下部,以使空气从后壁211后表面下部与墙壁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进风口。
[0044]离心风机30可为单向离心式风扇,安装于容纳空间的上部。引流导风装置50安装于容纳空间的下部。换热器40为多个板式换热器,多个板式换热器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例如,板式换热器的数量可为两个,分别为处于下方的面积较大、长度较大的第一板式换热器41和处于上方的面积较小、长短较短的第二板式换热器42,以充分利用壳体20的形状,扩大换热器40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也可设置一换热器固定架43将第一板式换热器41和第二板式换热器42安装于壳体20内。
[00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导风装置50还可包括风道壁54,其与离心风机30的蜗壳3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单独地或与壳体20共同限定出导流风道,以使来自离心风机30的气流全部从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例如,风道壁54可与壳体20的后壁211共同限定出导流风道。具体地,离心风机30的蜗壳32可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的前向开口处的前侧蜗壳和从前侧蜗壳向后延伸出的周侧蜗壳,前侧蜗壳上开设有离心风机30的进风口。离心风机30的蜗壳32与后壁211的内表面限定出蜗壳风道。风道壁54可包括设置于容纳空间的前向开口处的前侧风道壁和从前侧风道壁向后延伸出的周侧风道壁。前侧风道壁优选与前侧蜗壳一体成型,周侧风道壁优选与周侧蜗壳一体成型,以使出风更加顺畅。周侧风道壁的下部分在前侧风道壁上的投影优选为半圆弧形,以使来自离心风机30的气流全部从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离心风机30的蜗壳32仅包括前侧蜗壳,风道壁54仅包括前侧风道壁。蜗壳32和风道壁54盖设于容纳空间的前向开口处,与容纳腔壁212、后壁211共同限定蜗壳风道和导流风道。
[00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导风片60可转动地安装于前侧风道壁54或前侧蜗壳32。具体地,前侧风道壁或前侧蜗壳上向内部凸伸有多个沿水平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转轴,且前侧风道壁或前侧蜗壳上在多个转轴的沿排列方向的一个外侧设置有一个转孔。驱动装置72的转轴通过转孔插入一个导风片60的转动孔内。其余导风片60的转孔分别安装于一个转轴上。
[0047]进一步地,引流导风装置50的至少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后导风圈51、前导风圈53,以及位于后导风圈51和前导风圈53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导风圈52。后导风圈51从第二进风口的口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后壁211 —体成型。前侧风道壁54上开设有通孔,前导风圈53从通孔的孔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风道壁54—体成型。这样设置,不仅显著提高了加工的便利性,且有利用于气流的流动,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降低噪音。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导风圈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前导风圈53、中间导风圈52和后导风圈51。中间导风圈52可通过多个连接片安装于后导风圈51上。多个连接片还具有引导气流的作用。
[004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可包括接水盘90,固定于壳体20和/或前导风圈53,且处于换热器40和前导风圈53之间。接水盘90可沿水平横向方向延伸,且其槽底稍稍倾斜设置,以使槽底一端低于槽底的另一端,可在接水盘90的槽底较低一端开设用于连接冷凝水排水管的出水孔。
[0049]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 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其旋转轴线或该旋转轴线的延长线从所述第一进风口中穿过,且配置成促使气流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 换热器,其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所述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且位于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 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风口处,配置成将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与来自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气流导入其内以进行混合,且使混合后的气流以在平行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具有速度分量的方式从所述出风口吹送出;以及 多个导风片,沿垂直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平行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叶轮和所述引流导风装置之间,配置成在垂直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调整进入所述引流导风装置的气流的流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导风片绕一平行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叶轮和所述引流导风装置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导风圈; 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且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的中央圈孔相互连通,以形成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每两个相邻的所述导风圈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贯通风道的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与来自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入口 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导风片横跨所述引流导风装置的所有所述热交换风风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部分或全部所述导风片中每个所述导风片开设有至少一个让位缺口,以使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分别插入一个所述让位缺口。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联动杆,在沿其长度方向的不同部位处依次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多个导风片;和 驱动装置,配置成驱动所述多个导风片进行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侧上部或后侧上部; 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后侧下部; 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前侧下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后壳,具有下部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后壁,以及从所述后壁内表面向前延伸以限定容装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引流导风装置的容纳空间的容纳腔壁;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部,所述引流导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下部;和 前面板,安装于所述后壳的前向开口处,其上部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下部开设有所述出风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导风装置还包括风道壁,其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单独地或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出导流风道,以使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全部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进入所述贯通风道。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包括前侧蜗壳,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前向开口处,其上开设有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口; 所述风道壁包括前侧风道壁,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前向开口处;且 每个所述导风片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前侧风道壁或所述前侧蜗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离心风机,设置于壳体内;换热器,其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且位于离心风机和第一进风口之间;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出风口处,配置成将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与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导入其内以进行混合,且使混合后的气流以在平行于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具有速度分量的方式从出风口吹送出;以及多个导风片,配置成在垂直于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调整进入引流导风装置的气流的流向。该空调室内机不仅可提高使用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时空间空气的流动性和调温性,也可调整进入引流导风装置的气流的流向。
【IPC分类】F24F1/00, F24F13/10, F24F13/30
【公开号】CN205137688
【申请号】CN201520906623
【发明人】王建平, 张立智, 薛明, 孙川川, 刘丙磊, 宁贻江, 赵业才
【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