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993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特别是具有分配器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诸如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器中,在制冷剂进入到集流管再分配到诸如扁管的换热管的过程中,各个换热管之间会出现制冷剂分配不均匀。靠近集流管制冷剂入口的换热管以及靠近集流管最末端的换热管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制冷剂流量。为了保证换热器的制冷剂在各换热管内分配均匀,一般会在集流管内插入一根金属导流管,该金属导流管的管壁中沿长度方向具有间隔开的多个孔,制冷剂可以通过这些孔分配到各换热管内。现有的导流管沿长度方向具有多个孔。一定数目的孔负责一个区域的换热管的制冷剂分配,对应多个换热管,从孔流出的制冷剂在局部再分配。即使通过每一个孔的制冷剂流量是均匀的,也不能避免在相邻几个换热管中流量的不均匀。制冷剂在全部换热管之间呈现波浪型分配,使得二次分配不均。此外,开孔结构工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分配器使得制冷剂均匀分配。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分配器使得制冷剂均匀分配,并且工艺简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分配器,设置在集流管中,在分配器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例如,一个边缘、两个边缘)与集流管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距离大于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第一位置的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的距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一位置是制冷剂端口所处的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三位置是分配器的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 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 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集流 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预定数量是3。[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集流管具有制冷剂端口,并且所述分配器设置在 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处。[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分配器大致沿集流管的轴向延伸。[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分配器相对于集流管的轴向倾斜地延伸。[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分配器在集流管的轴向上弯曲地延伸。[00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集流管具有制冷剂端口,并且制冷剂端口形成在 集流管的管壁中。[00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以及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分配器将集 流管的内腔分成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分配器的靠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 一侧,而所述第二腔位于分配器的远离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通 过所述间隙连通或仅仅通过所述间隙连通。第二腔可以与制冷剂端口连通。[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集流管具有制冷剂端口,并且制冷剂端口与所述 第二腔连通。[00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分配器使至少一部分制冷剂从 分配器的远离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入分配器的靠近所述换热管的端 部的一侧。[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分配器使至少一部分制冷剂从 分配器的靠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入分配器的远离所述换热管的端 部的一侧。[00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分配器使制冷剂从分配器的远 离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入分配器的靠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分配器使制冷剂从分配器的靠 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入分配器的远离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00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分配器具有大致扁平的板状形状。[00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分配器由板形成并具有大致V形的横截面。[003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分配器由板形成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00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分配器由板形成并具有大致曲线状的横截面。[0032]所述分配器可以为沿其纵向方向折弯或弯曲而成的弯折结构或曲面结构,具有大 致V形的横截面,大致U形的横截面,或大致曲线状的横截面。所述分配器的所述弯折结构 或曲面结构的凸面可以朝向所述换热器端部的一侧。[00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至少从所 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到所述集流管的预定位置处,分配器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与 集流管内壁之间的所述间隙逐渐增加。[00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分配器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中的每一个都与集流 管内壁之间形成间隙。[00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制冷剂端口形成在集流管的端部中。[00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分配器的端部设置在集流管的 端部,并位于制冷剂端口的靠近换热管的一侧,并且所述分配器从集流管的所述端部向集 流管的相对的端部延伸。[00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从制冷剂端口处到集流管的端部,所述间隙逐渐增大。[00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从制冷剂端口处到集流管的中部,所述间隙逐渐增大。[00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制冷剂端口为多个制冷剂端口,从最靠近集流管 的端部的制冷剂端口处到相应的集流管的端部,所述间隙逐渐增大,在两个制冷剂端口之 间,从所述两个制冷剂端口处到所述两个制冷剂端口之间的中部,所述间隙逐渐增大。[00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分配器的远离制冷剂端口的端 部靠近或远离所述换热管。[00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 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 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并且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00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 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在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 位置之间的所述间隙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间隙,并且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 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00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 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 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004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二位置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端部。[004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制冷剂端口设置在集流管的另一个端部。[004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 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 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00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 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 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所述间隙小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间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二位置设置在集流管的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制冷剂端口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另一个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在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所述间隙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间隙,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所述间隙小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间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第三位置设置在集流管的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制冷剂端口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另一个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封闭集流管的端部的封闭件,所述分配器的相对的端部分别连接于集流管的封闭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分配器从集流管的一个端部延伸到集流管的另一个端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所述分配器的整个长度上,所述分配器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一个或两个边缘)与所述集流管内壁之间都具有间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大致在所述分配器的整个长度上,所述分配器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一个或两个边缘)与所述集流管内壁之间具有连续的间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间隔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诸如分配板的分配器与集流管的内壁形成连续的制冷剂分配通道,通过设计和调整诸如分配板的分配器的结构,对分配通道进行调整,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在各换热管之间分配均匀。在距离制冷剂端口(入口或者出口)最近和最远区域的换热管上,分配器部分阻挡制冷剂流路,避免刚刚流入的制冷剂或者集流管末端的制冷剂回流直接流入换热管,从而解决最近和最远区域换热管上流量剧烈变化的问题。同时该分配器改变了两相流的流场和流通面积,所带来的涡流使得气液两相更好地混合。

[0063]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平行于集流管的 轴向;[0064]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连接管设置在集 流管的封闭件上;[0065]图2b是沿图2a中的线AA的示意剖视图;[0066]图2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与图2b对应的换热器的示意剖视图;[0067]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连接管设置在集 流管的管壁上;[0068]图3b是沿图3a中的线AA的示意剖视图;[0069]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两个连接管分别 设置在集流管的两个封闭件上;[0070]图4b是沿图4a中的线AA的示意剖视图;[0071]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两个连接管设置 在集流管的管壁上;[0072]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AA的示意剖视图;[0073]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是平板状;[0074]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的横截面是大 致V形的;[0075]图6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的横截面是大 致U形的;[0076]图6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的横截面是曲 线状的;[0077]图6e是图6c中的分配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其中分配器的弯折线是 相交的;[0078]图6f是图6c中的分配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立体图,其中分配器的弯折线 是平行的;[0079]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相对于集流管的 轴向倾斜;[0080]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在集流管的轴向 上弯曲延伸;以及[0081]图9a至9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分配器的 宽度沿集流管的轴向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0083]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图2a示出了连接管设置在集流管 的封闭件上的换热器,图2b和2c示出了分配器18的两种实施例。[0084]参照图1至2c,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诸如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器I包括集流管10 ; 换热管14,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与集流管10的管壁108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14与集流管10流体连通;设置在换热管14之间的翅片12 ;与集流管10连接的连接管16 ;封闭集流管10的端部的端盖101和102 ;设置在集流管10内部的分配器18,在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设有间隙;以及第一腔103和第二腔105,所述分配器将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所述第一腔103和第二腔105,所述第一腔103位于分配器18的靠近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而所述第二腔105位于分配器的远离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腔103和第二腔105通过所述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的间隙连通,或者所述第一腔103和第二腔105可以仅仅通过所述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的间隙连通。参照图1至2c,所述分配器18的相对的端部181和182可以分别连接于集流管10的端盖101和102。对于集流管10中设有隔板的情况下,分配器18的相应的端部181和182可以与集流管10中的隔板连接。端盖101和102和隔板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封闭集流管10的端部的封闭件的示例。所述分配器18的相对的端部181和182可以分别连接于集流管10的封闭件。所述分配器18从集流管10的一个端部延伸到集流管10的另一个端部。在所述分配器18的整个长度上,所述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都具有间隙,或者大致在所述分配器18的整个长度上,所述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所述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具有连续的间隙。参照图1至2c,集流管具有与连接管16连接的制冷剂端口 109。所述第二腔105可以与制冷剂端口 109连通。制冷剂R可以从连接管16,经过制冷剂端口 109进入集流管10。制冷剂端口 109形成在集流管10的端部中,例如形成在集流管10的端盖101中。如图1至2c所示,分配器18的端部设置在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 109处,并且分配器18大致沿集流管10的轴向延伸,使至少一部分或全部制冷剂从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内壁104之间的间隙流过或者可以使全部制冷剂仅仅从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内壁104之间的间隙流过。在连接管16作为进口管的情况下,制冷剂R从连接管16,经过制冷剂端口 109进入集流管10,如图2a所示,所述分配器18使制冷剂从分配器18的远离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到分配器18的靠近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在连接管16作为出口管的情况下,来自换热管14的制冷剂流入集流管10,所述分配器18使制冷剂从分配器18的靠近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到分配器18的远离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作为选择,所述分配器18可以使至少一部分制冷剂从分配器18的远离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入分配器18的靠近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或使至少一部分制冷剂从分配器18的靠近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通过所述间隙流入分配器18的远离所述换热管14的端部的一侧。例如,分配器18可以仅仅从制冷剂端口 109处延伸预定的距离,使得分配器18的端部181和182中的至少一端与对应的端盖间隔开,而不是分配器18的两端181和182都连接在端盖101和102上。如图1至2c所示,分配器18具有大致扁平的板状形状。分配器18的端部181设置在集流管10的端部,并位于制冷剂端口 109的靠近换热管14的一侧,并且所述分配器从集流管10的所述端部向集流管10的相对的端部延伸。在远离所述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 109的方向上,至少从所述制冷剂端口 109处沿集流管10的轴向到所述集流管的预定位置处,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内壁104之间的所述间隙可以逐渐增加。 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边缘185中的每一个都与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形成间隙。[0091]分配器18可以由金属板制作,介于制冷剂端口(例如入口或者出口)和换热管的 端部之间。对金属板材进行裁剪,使得分配器18靠近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入口或者出 口)的部分较宽,远离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入口或者出口)的位置较窄。整个分配器一 部分较宽,另一部分较窄,宽度逐渐变化,呈现细长的三角形或者梯形形状。在分配器的整 个长度上分配器的边缘可以与集流管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没有任何位置是接触的。分配 器的两端分别焊接在集流管的两个端部的端盖上。分配器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间隔开。[009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分配器与集流管的内壁形成连续的制冷剂分配通道, 通过设计和调整分配器的结构,对分配通道进行调整,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在各换热管之间 分配均匀。在距离制冷剂端口(入口或者出口)最近和最远区域的换热管上,分配器部分 阻挡制冷剂流路,避免刚刚流入的制冷剂或者集流管末端的制冷剂回流直接流入换热管, 从而解决距离制冷剂端口最近和最远区域换热管上流量剧烈变化的问题。同时该分配器改 变了两相流的流场和流通面积,所带来的涡流使得气液两相更好的混合。[0093]在上述实施例中,分配器具有大致扁平的平板状,并且是三角形的或梯形的。然 而,分配器可以是任何易于想到的一部分宽,另一部分窄的形状。平板状的分配器的边缘的 形状可以是大致直线状的,也可以是曲线状或者折线状的。并且为了固定分配器,分配器会 在这些形状基础上,有局部额外的结构变形。[0094]在上述实施例中,平板状的分配器是一端宽,另一端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的分配器18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根据制冷剂端口(入口或出口)的个数和位置的不 同,以及制冷剂的流动情况,而改变分配器的宽窄部分的位置和数量。[0095]图3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其中连接管16设置在集流管的 管壁上,而图3b示出了沿图3a中的线AA的示意剖视图。[0096]如图3a和3b所示,制冷剂端口 109形成在集流管10的管壁108中。从制冷剂端 口 109处到集流管108的端部,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10的内壁104 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分配器18的中间部分较宽,两个端部部分较窄。在图3b所示的实 施例中,分配器18是对称的,并且最窄位置的分配器的宽度一致。此外,分配器18也可以 是不对称的,并且最窄的位置的分配器的宽度不一致。例如,分配器18的至少一部分可以 与制冷剂端口 109相对。[0097]图4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其中连接管16设置在集流管的 两个端盖101和102上,即设置在集流管10的两个端部,而图4b示出了沿图4a中的线AA 的示意剖视图。[0098]如图4a和4b所示,两个制冷剂端口 109分别形成在集流管10的两个端部,从制 冷剂端口 109处到集流管10的中部,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10的内壁 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平板状的分配器18中间部分较窄,两端部分较宽,分配器是不对 称的,作为选择,分配器也可以是对称的。此外分配器的最宽的位置的宽度可以一致或不一致。[0099]图5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其中两个连接管16设置在集流管10的管壁108上,而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AA的示意剖视图。如图5a和5b所示,两个制冷剂端口 109设置在集流管10的管壁108中。所述制冷剂端口 109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制冷剂端口 109,从最靠近集流管10的端部的制冷剂端口 109处到相应的集流管10的端部,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在两个制冷剂端口之间,从所述两个制冷剂端口处到所述两个制冷剂端口之间的中部,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如图5b所示,平板状的分配器18在多个部分较宽,在多个部分较窄。分配器18可以是对称的或不对称的。分配器18的各个最宽位置的宽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此夕卜,分配器18的各个最窄位置的宽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图5b所示的分配器18具有两个最宽的部分,三个最窄的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分配器18为大致平板状或平直的板状。作为优先选择,分配器可以折弯,折弯之后的分配器的凸面可以朝向换热管或不朝向换热管,如图6b、6c、6d、6e和6f所示。即所述分配器18可以为沿其纵向方向折弯或弯曲而成的弯折结构或曲面结构。所述分配器的所述弯折结构或曲面结构的凸面可以朝向所述换热器端部的一侧。这种结构的分配器能有效改变集流管内制冷剂的空间流场结构,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更充分的混合,而且加工简单。图6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的横截面是大致V形的。如图6b所示,分配器18由板形成并具有大致V形的横截面。S卩,分配器18经过一次折弯,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图6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的横截面是大致U形的。如图6c所示,分配器18由板形成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分配器18经过折弯多次。图6d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分配器的横截面是曲线状的。如图6d所示,分配器18由板形成并具有大致曲线状的横截面,例如,弧形的横截面。分配器经过折弯而具有曲线状的横截面。对于多次折弯的分配器和曲线状横截面的分配器,即使在分配器的最宽的位置,分配器弯曲后也可以不形成封闭环状。分配器背向换热管的一侧可以总是开放的。如图6e和6f所示,对于多次折弯的分配器18和曲线状横截面的分配器18,从较宽的一端过渡到较窄的一端,折线189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相交的、(发散的、或汇聚的)。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以及上述其它实施例中,分配器18平行于集流管10的轴向设置,或分配器18的纵向平行于集流管10的轴向。作为选择,分配器18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设置在集流管中。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其中分配器相对于集流管的轴向倾斜。如图7所示,所述分配器18相对于集流管10的轴向倾斜地延伸,或者所述分配器18的纵向相对于集流管10的轴向倾斜。分配器18可以是大致直的。所述分配器18的远离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端部可以靠近或远离换热管14。即分配器18的较窄的一端可以靠近或者远离换热管14,由此,对制冷剂的分配进行调整,同时倾斜的分配器深入集流管底部(集流管水平放置),扰乱因重力造成的制冷剂的气液分层,所造成的涡流和飞溅等现象 使得气液两相制冷剂更好地混合。[0111]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其中分配器在集流管的轴向上是 弯曲的。如图8所示,所述分配器18在集流管的轴向上弯曲地延伸。即分配器并不一定是 保持大致直线状的,而可以在集流管的轴向上弯曲地延伸,例如以弧形延伸。[0112]为了调整部分换热管的流量,可以调整分配器的局部宽度,例如,调整分配器两端 的局部览度。[0113]为了更有效地调整靠近制冷剂端口(例如入口)的几根换热管的流量,和减少集 流管末端的回流对集流管末端的几根换热管的流量造成的影响,对分配器两端对应于诸如 小于3根换热管的多根换热管的间距的一段的宽度可以作调整。[0114]图9a中分配器是未调整之前的结构,其中分配器18的靠近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 16的一端较宽,远离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一端较窄,并且从最宽的一端到最窄的一端 分配器的宽度连续变化。[0115]如图9b所示,分配器18的靠近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一端较宽,远离制冷剂 端口或连接管16的一端较窄。但是对应于最开始的诸如小于3根换热管的多根换热管的 间距的一段较窄。[0116]如图9b所示,在远离所述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 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PA、第二位置PB,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 PA,所述间隙逐渐减小,并且从所述第一位置PA到所述第二位置PB所述间隙逐渐增加。作 为选择,在远离所述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10的 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PA、第二位置PB,在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PA之间的所述 间隙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PA处的所述间隙,并且从所述第一位置PA到所述第二位置PB所 述间隙逐渐增加。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PA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 量可以少于预定数量,例如少于三个。[0117]如图9b所示,所述第二位置PB设置在所述集流管的一个端部,而所述制冷剂端口 设置在集流管10的另一个端部。[0118]如图9c所示,分配器18的两端的宽度设置为靠近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一端 较宽,远离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一端较窄。但是分配器18对应于最末尾的诸如小于 3换热管的多根换热管的间距的一段较宽。[0119]如图9c所示,在远离所述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方向上,从所述 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10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PA、第二位置PB,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 所述第一位置PA,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从所述第一位置PB到所述第二位置PB所述间隙 逐渐减小。作为选择,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 剂端口处沿集流管10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PA、第二位置PB,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 第一位置PA,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PA到所述第二位置PB之间的所述间 隙小于在所述第一位置PA处的所述间隙。从所述第一位置PA到所述第二位置PB与所述 集流管10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例如少于三个。所述第二位置PB设置在集 流管10的端部,而所述制冷剂端口设置在所述集流管10的另一个端部。[0120]如图9d所示,分配器18的两端的宽度都进行了调整,分配器18的结构结合了图9b和9c中的结构。如图9d所示,在远离所述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10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PA、第二位置PB、第三位置PC,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PA,所述间隙逐渐减小,从所述第一位置PA到所述第二位置PB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从所述第二位置PB到所述第三位置PC,所述间隙逐渐减小。作为选择,在远离所述集流管10的制冷剂端口或连接管16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10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PA、第二位置PB、第三位置PC,在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PA之间的所述间隙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PA处的所述间隙,从所述第一位置PA到所述第二位置PB所述间隙逐渐增加,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PB到所述第三位置PC之间的所述间隙小于在所述第二位置PB处的所述间隙。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PA与所述集流管10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例如少于三个。所述第三位置PC设置在集流管10的端部,而所述制冷剂端口设置在所述集流管10的另一个端部。从所述第二位置PB到所述第三位置PC与所述集流管10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例如少于三个。尽管上面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各种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或结构可以相互组合而形成新的实施方式。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或结构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中。例如,图9a至9d示出了连接管16连接于集流管的端盖的实施例,但是图9b至9d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用于连接管16连接于集流管的管壁的情况。此外,上述实施例中。附图示出了制冷剂R进入连接管16。作为选择,制冷剂R可以流出连接管16。此外,上述实施例中。附图示出了集流管10与连接管16连通。作为选择,集流管10可以与其它回路的集流管连通。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连续增加或减小,作为选择,所述间隙可以不连续增加或减小,而是例如梯级式地增加或减小。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分配器18的纵向方向的边缘185与集流管10的内壁104之间的间隙在各种条件下增大、减小、较大或较小。作为选择,由于通常集流管的横截面大致不变,因此可以相应地将上面的描述替换成在相应的各种条件下分配器的宽度减小、增大、较小或较大。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以及分配器,所述分配器设置在集流管中,在分配器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与集流管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以及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分配器将集流管的内腔分成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分配器的靠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而所述第二腔位于分配器的远离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通过所述间隙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距离大于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第一位置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集流管的制冷剂端口的方向上,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处沿集流管的轴向依次设定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是制冷剂端口所处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置是分配器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3、4或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间隙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制冷剂端口到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与集流管的管壁连接并且所述换热管与集流管流体连通,其中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换热管的数量少于预定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数量是3。
13.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大致为扁平的板状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为沿其纵向方向折弯或弯曲而成的弯折结构或曲面结构,具有大致V形的横截面,大致U形的横截面,或大致曲线状的横截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的所述弯折结构或曲面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换热器端部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分配器,所述分配器设置在集流管中,在分配器的纵向方向的边缘与集流管内壁之间设有间隙。该换热器的分配器使得制冷剂均匀分配,并且工艺简单。
文档编号F25B41/00GK202885349SQ20122062376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董洪洲, 唐燕栋, 王艳红 申请人: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丹佛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