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56872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膨胀阀,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属于冷媒制冷循环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冷媒制冷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回气过热度来控制,由于回气过热度数值较小,回气管较大,回气管的表面温度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控制系统检测容易出现偏差,而发生开度失控,导致系统不稳定。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使电子膨胀阀控制更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种新型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电子膨胀阀体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排出高温高压气体,该气体的温度记为T2,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经冷凝器冷却降温后冷凝成高温高压的过冷液体,过冷液体的温度记为T4,所述过冷液体加上过冷度即排气饱和温度,高温高压的过冷液体经电子膨胀阀体节流,成低温低压液体,经蒸发器蒸发,再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体回到压缩机;其中,所述电子膨胀阀体的开度算法如下:P=P0+Σi=1∞Ki(ΔTi-θ)]]>所述P为当前电子膨胀阀应当的开度;P0为电子膨胀阀的初始开度固定值,所述P0为350;所述Ki为当前电子膨胀阀的调节系数,当△Ti-θ>15时,Ki=1;当15≥△Ti-θ>3时,Ki=0.5;当3≥△Ti-θ≥-3时,Ki=0;当-3>△Ti-θ>-20时,Ki=0.5;当-20≥△Ti-θ时,Ki=1;所述△Ti=T2-T4,所述θ为排气过热度值。作为改进,所述θ的可调节范围为20-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采集冷媒制冷系统的排气温度、冷凝温度、当前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等相关参数,通过特定的算法,计算出电子膨胀阀当前合适的开度。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控制容易实现,制冷系统简单,机器能快速稳定运行,系统运行稳定,整机效率高,设备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图中:1、压缩机,2、高温高压气体,3、冷凝器,4、过冷液体,5、电子膨胀阀体,6、蒸发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3、电子膨胀阀体5和蒸发器6;所述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体2,该气体的温度记为T2,高温高压气体2进入冷凝器3,经冷凝器3冷却降温后冷凝成高温高压的过冷液体4,过冷液体4的温度记为T4,所述过冷液体4加上过冷度即排气饱和温度,高温高压的过冷液体4经电子膨胀阀体5节流,成低温低压液体,经蒸发器6蒸发,再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体回到压缩机1;其中,所述电子膨胀阀体5的开度算法如下:P=P0+Σi=1∞Ki(ΔTi-θ)]]>所述P为当前电子膨胀阀应当的开度;P0为电子膨胀阀的初始开度固定值,所述P0为350;所述Ki为当前电子膨胀阀的调节系数,当△Ti-θ>15时,Ki=1;当15≥△Ti-θ>3时,Ki=0.5;当3≥△Ti-θ≥-3时,Ki=0;当-3>△Ti-θ>-20时,Ki=0.5;当-20≥△Ti-θ时,Ki=1;所述△Ti=T2-T4,所述θ为排气过热度值。下面,以θ分别为20,30,40举例说明:实施例一当θ=20时,按照本发明提供的算法,计算得到电子膨胀阀的适当开度,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表1当θ=20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实施例二当θ=30时,按照本发明提供的算法,计算得到电子膨胀阀的适当开度,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表2当θ=30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i排气温度T2冷凝温度T4△Ti-θ(θ=30)当前开度P(θ=30)175301535826830836236531436446431336456031-136465832-436275932-336286032-236296132-13611062320361实施例三当θ=40时,按照本发明提供的算法,计算得到电子膨胀阀的适当开度,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表3当θ=40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通过各实施例的结果可知,电子膨胀阀在此控制逻辑下,任何工况均可快速调节到达稳定状态,该逻辑过调量小,稳定性好,在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时,能快速稳定的计算出电子膨胀阀当前合适的开度。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控制容易实现,制冷系统简单,机器能快速稳定运行,系统运行稳定,整机效率高,设备成本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