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753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设置有用于收纳肉、鱼等的冷鲜室,在该冷鲜室中以能够自由推拉的方式配置有容器。

对于上述这样的冷鲜室等配置在储藏室中的推拉式容器而言,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储藏室的底面存在凸部等,则容器向前方的拉出量减少,难以取出容器内部的收纳物。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0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29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4738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所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增加推拉式容器的拉出量而容易取出容器内部的收纳物的冰箱。

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具有:储藏室;鼓出部,在所述储藏室的底面的前端部向上方鼓出;容器,配置于所述底面且配置成能够沿前后方向拉出到所述鼓出部的位置,并且由前面板、左右一对侧面板、背面板、底面板形成;以及凹部,从所述容器的所述前面板的下端部到所述底面板的前端部凹陷成与所述鼓出部对应的形状。

根据上述构成,在拉出容器的情况下,位于容器的前部的凹部能够被拉出到罩在鼓出部上的位置,因此,拉出量最大,使得容易取出收纳于容器的食品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是冰箱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从冷鲜室的侧方观察到的纵向剖视图,是收纳了上容器和下容器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冷鲜室的侧方观察到的纵向剖视图,是拉出下容器的状态的图。

图5是冷鲜室的主视图。

图6是从冷鲜室的正面观察到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下容器的仰视图。

图8是下容器的俯视图。

图9是移动突出部、移动脚部和突起的纵向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收纳了上容器和下容器的状态的要部纵向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拉出上容器的状态下的要部纵向放大截面。

图12是拉出下容器的状态下的要部纵向放大截面。

图13是变更例的下容器的仰视图。

图14是变更例的下容器的局部纵向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冰箱、14…冷藏室、38…分隔板、42…冷鲜室、60…上容器、62…下容器、381…鼓出部、382…上表面、383…流通路、384…沟槽、385…磁铁、386…磁铁、388…传感器基板、621…分区板、624…底面板、625…前面板、627…凹部、628…中底面、630…下扣拉手部、632…移动突条、633…突起、634…移动突出部、635…移动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来说明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0。

(1)冰箱10的结构

基于图1和图2对冰箱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冰箱10的主视图,图2是从冰箱10的侧面观察到的纵向剖视图。

冰箱10的箱体12是隔热箱体,由内箱和外箱形成,其间填充有隔热材料。在该箱体12内从上到下依次具有冷藏室14、蔬菜室16、小型冷冻室18及冷冻室20,在小型冷冻室18的横向设置有制冰室21。在蔬菜室16与小型冷冻室18及制冰室21之间设置有水平的隔热分隔体36。冷藏室14和蔬菜室16被水平的分隔板38分隔。在冷藏室14的前表面,设置有对开式的门14a、14b,在蔬菜室16、小型冷冻室18、冷冻室20及制冰室21上分别设置有推拉式的门16a、18a、20a、21a。

在冷藏室14内水平地设置有多个搁板40,在其下部设置有冷鲜室42。该冷鲜室42为低温室,在上下二层的上容器60和下容器62内收纳肉或鱼。关于冷鲜室42在后面详细说明。在冷藏室14的门14a的背面设置有多个门搁架44。在蔬菜室16内设置有推拉式的蔬菜容器46、48。

从冷藏室14的背面下部到蔬菜室16的背面,设置有冷藏用蒸发器(以下,称为“R蒸发器”)28,在其下方设置有冷藏用鼓风机(以下,称为“R鼓风机”)30。R蒸发器28和R鼓风机30配置于:被蒸发器罩15包围的冷却室亦即R蒸发器室17。此外,在R蒸发器室17的前方,从冷藏室14的分隔板38的后部朝向R鼓风机30设置有来自冷鲜室42的冷气的回流管道15。

在从小型冷冻室18、制冰室21的背面到冷冻室20的背面的F蒸发器室29中,设置有冷冻用蒸发器(以下,称为“F蒸发器”)32,而且,在其上方设置有冷冻用鼓风机(以下,称为“F鼓风机”)34。在F蒸发器32的下方设置有未图示的除霜加热器。

如图2所示,被R蒸发器28冷却的冷气被R鼓风机30输送到冷藏室14、冷鲜室42及蔬菜室16。从冷鲜室42排出的冷气在回流管道15内流过,被R鼓风机30循环输送到R蒸发器28。被F蒸发器32冷却的冷气被F鼓风机34输送到小型冷冻室18、制冰室21、冷冻室20。

在箱体12的背面底部设置有机械室22,载置有构成冷冻循环回路62的压缩机24等。在该机械室22的背面上部设置有控制板26。

(2)分隔板38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分隔板38沿水平方向平被插入到箱体12的内部并固定。该分隔板38的前端部沿整个宽度向上方鼓出,形成鼓出部381。该鼓出部381的前表面在纵向上笔直形成,从前表面的上端部向后方水平延伸,进而,向下方倾斜延伸,到达分隔板38的水平的上表面382。

在鼓出部381的前表面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吸附对开式的门14a、14b的垫片的磁铁385、用于吸附蔬菜室16的门16a的垫片的磁铁386。另外,在鼓出部381的内部,设置有门开关、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成一体的传感器基板388,另外,在鼓出部381的内部上方,设置有拉出下容器62时将其检测出来的容器传感器389。

在分隔板38的上表面382的比中央部稍稍靠右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设置有:凹陷的用于供回流冷气流过的流通路383。该流通路383沿前后方向设置成从鼓出部381的后端部连续延伸到分隔板38的后端部。

在流通路38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384、384。该沟槽384的前端部位于鼓出部381的后端部,沟槽384的后端部位于分隔板38的后部。

(3)冷鲜室42的结构

基于图3~图9来说明冷鲜室42的结构。如图3所示,设置于冷藏室14的分隔板38之上的冷鲜室42在面向冷藏室14时设置在右侧,在左侧配置有水罐50。水罐50是为了向设置于制冰室21的制冰装置的制冰器皿供水而以能够自由拆装的方式配置的。

冷鲜室42如图3和图5所示,被顶板52、在冷鲜室42与水罐50之间的边界设置的左板54、构成冷藏室14的右侧面的右板56、构成冷藏室14的背面的背板58、构成冷藏室14的底面的分隔板38包围,在冷鲜室42内部,分上下2层配置有推拉式的上容器60和下容器62。此外,在顶板52的前端部到上容器60的前端部之间,通过铰链结合而吊挂有能够自由转动的盖64。

在冷鲜室42的背板58的上部,如图3和图6所示,形成有多个用于从R蒸发器17向冷鲜室42喷出冷气的喷出口66。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从冷鲜室42的背板58到底面的分隔板38,形成有多个吸入口80。这些吸入口80连通到回流管道15。

上容器60由前面板600、左右一对侧面板602、背面板603、底面板604构成,上表面开口。前面板600、左右一对侧面板602、602以及背面板603是合成树脂制,底面板604是金属制。另外,在前面板600的后部,设置有分区板601,在前面板600与分区板601之间形成有上扣拉手部605。前面板600到上扣拉手部605之间,下部开口,上部封闭,在前面板600的下端部中央,形成有四边形的上切缺口部606。即、在上容器60的前面板600的后部,上扣拉手部605形成为从上向下覆盖,在前面板600与上扣拉手部605之间形成有能够插入手的插入空间615。另外,分区板601的下部形成有台阶部608。该台阶部608是为了使手指更容易从上扣拉手部605的下方插入而设置的(参照图11)。前面板600的前表面形成有形成为台阶状的光散射面607。在分区板601与底面板604汇合的角部,如图10所示,在宽度方向上以每隔规定间隔形成1个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狭缝状的上流通孔609。上容器60的左右一对侧面板602形成有:从前部起越靠近中央部越朝上方凸出的凸出部614。该凸出部614托起盖64。如图3、图6所示,在上容器60的左右一对侧面板602、602的外侧,沿前后方向分别突出地形成有左右一对突条轨道610。如图6所示,与左右一对轨道610、610相对应地,在左板54和右板56上沿前后方向分别形成有轨道承接部612。

下容器62是合成树脂制,以能够自由推拉方式配置于分隔板38的上表面382,由前面板625、左右一对侧面板622、622、背面板623、底面板624构成,上表面开口。如图3和图4所示,下容器62的前面板625的长度比背面板623短,从前面板625的下端到底面板624的前端部,且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凹部627。该凹部627的凹陷形状与鼓出部381的鼓出形状对应。从前面板625的下端起水平延伸的中底面628与凹部627的上端部相连。从中底面628的后端部起沿宽度方向竖直设立有分区板621。在前面板625的中央部上端部,形成有切割成四边形的下切缺口部626。由前面板625的下切缺口部626、中底面628和分区板621围出的空间形成下扣拉手部630。另外,在下扣拉手部630的中底面628上能够平躺着地收纳管状的食品容器等。

支撑突出部629、629从下容器62的左右一对侧面板622、622的后部向外侧突出。在冷鲜室42的左板54和右板56上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78、78。左右一对轨道78、78设置成比左右一对支撑突出部629、629稍稍靠上方,支撑突出部629沿轨道78的下表面移动。

在下容器62的底面板624的左右两侧部,如图3、图4、图7所示,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移动突条632、632。移动突出部634从该移动突条632的后端部的下表面突出出来。左右一对移动突出部634以插入于在分隔板38上设置的左右一对沟槽384的方式移动。移动突条63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形成得比沟槽384的宽度小。如图7所示,在移动突条632的前端部形成有移动脚部635。该移动脚部635比沟槽38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且形成为朝向下容器62的中心凸出,其前端部形成为曲面状。如图9所示,在移动突出部634的下表面,突出地形成有多个突起633,这些突起633载置于沟槽384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在将下容器62载置于分隔板38的情况下,如图3和图4所示,移动脚部635载置于上表面382,移动突出部634的突起633载置于沟槽384,下容器62被水平支撑。

在下容器62的背面板623上,如图3和图6所示,开口地形成有多个下排气孔636。从与下排气孔636相对的冷鲜室42的背板58到分隔板38,开口地形成有吸入口80。在冷藏室14中流动的回流冷气从前向后在下容器62的底面板624与分隔板38的流通路383之间通过,并被吸入到吸入口634。

盖64如图3所示,安装成从冷鲜室42的顶板52的前端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垂下。盖64的前表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从盖64的上端部朝向后方形成有突出的左右一对铰链片70。此外,从顶板52的前端部起形成有突出的左右一对铰链支撑片72。如图10所示,铰链支撑片72和铰链片70通过铰链轴74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铰链结合。盖64的下端向后方弯折形成凸缘部76。盖64的圆弧状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尺寸相当于从顶板52的前端部到上容器60的上前端部的尺寸,盖64的凸缘部76位于比上容器60的前面板600的上表面高出一些的上方位置。在盖64的左端部形成有按压片68。由此,盖64如图11所示,在将上容器60向前方拉出时,由侧面板602的前端部和凸出部614对按压片68进行按压,从而以铰链轴74为中心向上方转动而打开盖64,不会阻碍上容器62的拉出。

(4)上容器60和下容器62的拉出状态

对上容器60和下容器62的拉出状态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上容器60和下容器62收纳于冷鲜室42的状态下,冷鲜室42为由顶板52、左板54、右板56、背板58、上容器60的前面板600、下容器62的前面板625、盖64封闭的空间,被R蒸发器28冷却了的从喷出口66喷出的冷气不会泄露到冷鲜室42之外。

接下来,从喷出口66喷出到冷鲜室42内的冷气进入上容器60,对上容器60内的肉或鱼进行冷却。如图3和图10所示,对上容器60进行了冷却的冷气通过位于上容器60的前表面下部的多个上流通孔609而流入到下容器62。从上容器60流入的冷气对下容器62内的肉或鱼进行冷却,并从在下容器62的背面板623上开口地形成的下排气孔632排出到外部,之后,从吸入口634流到回流管道15。在回流管道15内流过的冷气通过R蒸发器室17的R鼓风机30循环到R蒸发器28,被再次冷却。

用户拉出上容器60时,如图11所示,如果从下方将手插入到下方开口的上扣拉手部605的上切缺口部606并向前方拉出,则上容器60的轨道610沿着轨道承接部612移动,能够将上容器60简单地拉出来。另外,左右一对侧面板602的前端部和凸出部614将盖64托起。

用户在拉出下容器62时,如图4、图12所示,如果将手从上方插入上方开口的下扣拉手部630的下切缺口部626并向前方拉出,则下容器62的移动突出部632沿着沟槽384移动,此时,移动脚部635也沿着上表面382移动,因此,能够维持水平来移动。因此,凹部627能够被拉出到罩在分隔板38的鼓出部381之上的位置。

(5)效果

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0,则在拉出下容器62的情况下,位于下容器62的前部的凹部627能够被拉出到罩在鼓出部381上的位置,因此,拉出量最大,从而容易取出收纳于下容器62的食品等。

另外,即使使鼓出部381鼓出得较大,也能够将下容器62拉出到该鼓出部381的上方。另外,由于能够加大鼓出部381内部,因此,能够收纳磁铁385、386、传感器基底388、容器传感器389等电气部件。另外,由于在鼓出部381内部收纳电气部件,因此不需要在其他空间中收纳这些电气部件,能够扩大冰箱10的收纳容积。

另外,通过移动突出部632和移动脚部635,下容器62在前后方向上被水平支撑,不管是收纳于冷鲜室42的状态还是拉出的状态都能够维持水平。

另外,由于移动脚部635比沟槽384宽,且朝中心凸出,因此,能够稳定地将下容器62维持于水平,而且,移动脚部635不会落入到沟槽384中。

另外,由于移动脚部635的前端部为曲面形状,因此,即使在拉出到前方时碰到鼓出部381,也不会伤到鼓出部381。

另外,在移动突出部634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突出的突起633,这些突起633的下端与沟槽384相接触,因此,摩擦系数小,容易移动。

另外,在下容器62的中底面628上能够平躺着地收纳管状的食品容器等。此时,由于具有分区板621,因此管状的容器等不会落下到下容器62的底面板624。

另外,由于在下容器62的底面设置有移动突条632,因此,移动突条632成为加强筋,下容器62的底面板624不会弯曲。

另外,设置于下容器62的左右两侧的支撑突出部629即使是沿着轨道78移动而拉出的状态,也是位于轨道78的下方,因此,下容器62的后部不会跳到上方。

另外,由于在分隔板38的上表面通过凹陷而形成有流通路383,因此,从冷藏室14回流的冷气通过流通路383而被确实吸入到吸入口637。

(6)变更例1

基于图13和图14对变更例1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3和图14所示,也可以在下容器62的底面板624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设置左右一对沟槽638,在分隔板38的上表面382沿前后方向设置左右一对突条390,在左右一对沟槽638、638之间设置移动脚部690。此时,为了将下容器62维持水平,移动脚部639尽可能设置于底面板624的前端部。

(7)变更例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移动脚部639与移动突出部634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移动脚部629与移动突出部634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8)变更例3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分隔板38的前端部的鼓出部381设置于整个宽度上,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于分隔板38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仅在下容器62的前端部的与该鼓出部381对应的部分设置凹部627。例如,也可以仅在左右一对对开式的门14a、14b相合的部分设置鼓出部381,在该鼓出部381内部设置门开关等。另外,可以仅在设置有左右一对对开式的门14a、14b的铰链轴的分隔板38的两侧部设置鼓出部381,如果在该部分设置铰链轴,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来固定铰链轴。

(9)其他变更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储藏室,列举了冷藏室14的例子,以收纳在位于其内部的冷鲜室42的下容器62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收纳于在此之外的储藏室(例如蔬菜室)的容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冷鲜室42中,将作为上容器60的容器62配置成上下2层,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1层的容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给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