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冻风道以及风冷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2050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冻风道以及风冷冰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冷冰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冻风道、以及具有该冷冻风道的风冷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风冷冰箱的冷冻风道多体积大、厚重,内部风腔及出风口设计布置的不合理导致出风效率低、冷冻室各位置分风不均匀,导致冷冻室各位置温差较大,以及风道内部及风口处多会产生积冰,严重影响用户使用满意度。

目前,风冷冰箱的冷冻室内制冷循环为:冷风由蒸发器到达冷冻风道,再经冷冻风道的出风口到冷冻室对其制冷,再由冷冻风道底部回风口回到蒸发器室,如此形成冷冻室的制冷循环;但在冷冻风道与冷冻室的下抽屉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导致从下部出风口吹出来的冷风有一部分直接经冷冻风道的回风口回到蒸发器室,严重影响冷冻室的制冷效率;同时也会增加回风口处结冰的风险。此外,目前大多冷冻风道内部设置保温用的泡沫,使得风道加厚;同时一般的风机与感温头藏线在风道正面,影响风道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冻风道,通过设置导风板,将从冷藏风道的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导入冷冻室,提高制冷效率,并避免冷冻风道回风口处结冰。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冷冻风道,用于风冷冰箱,包括密封连接的前盖板和后盖板,所述前盖板上设置有一个回风口、以及多个与风冷冰箱的冷冻室相连通的出风口,在与所述回风口相邻的出风口处设有向前延伸的导风板。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板为弧形板。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包括至少一个与风冷冰箱的下抽屉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前盖板上设有向前凸起、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上方的挡水筋。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筋从中间向左右两边向下倾斜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风口具有向前延伸的第一导风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嘴的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冷冻风道还包括贴附在所述前盖板后端面上的第一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后盖板上设置有出线口。

基于上述的冷冻风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冷冰箱,具有上述的冷冻风道,提高出风效率,并避免冷冻风道回风口处结冰。

一种风冷冰箱,包括机壳、位于机壳内的箱胆、位于箱胆内的冷冻室、以及与所述冷冻室相连通并具有上述的冷冻风道。

进一步的,所述风冷冰箱包括还蒸发器室,所述蒸发器室位于所述箱胆和冷冻风道之间,所述蒸发器室内设有蒸发器组件,所述蒸发器组件与所述冷冻风道之间设有第二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热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蒸发器室与冷冻风道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室的下端设有化霜加热部件,在所述化霜加热部件与冷冻风道之间设有传热层,所述传热层位于第二隔热层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冷冻风道上设置有与所述箱胆相匹配的卡装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冷冻风道上设有向左右两侧凸出的固定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风道,通过设置多个与风冷冰箱的冷冻室相连通的出风口,提高出风效率以及整个冷冻室内的温度均匀度;并在与所述回风口相邻的出风口处设有向前延伸的导风板,将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引导进入冷冻室内的下抽屉,有效避免了从冷冻风道的出风口吹出来的冷风直接由回风口回到蒸发器室,有效提高制冷效率;并且避免冷风直接到达冷冻室的回风口、导致回风口处产生结冰。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冷冻风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有图1中冷冻风道的风冷冰箱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冷冻室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以风冷冰箱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阅图1-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冷冻风道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风冷风道应用于风冷冰箱,如图5所述,风冷冰箱包括机壳10、设置在机壳10内的箱胆,由箱胆围成的位于上部的冷藏室8和位于下部的冷冻室9,冷冻室9后部设置有冷冻风道1和蒸发器室5,冷藏室8的后部设置有冷藏风道2,连接蒸发器室5与冷藏风道2之间的进风管3和冷藏回风道4 。风冷冰箱的工作原理为:冷冻风道1内的风机部件转动将蒸发器室5的冷气由冷冻风道1正面出风口吹到冷冻室9对其制冷,吹出的冷风再由冷冻风道1底部回风口回到蒸发器室5,如此形成冷冻室9的制冷循环;另一部分冷气由进风管3送至冷藏风道2,由冷藏风道2的出风口吹到冷藏室,形成冷藏室的制冷,冷藏风道2吹出的冷风再由冷藏回风道4回至蒸发器室5,如此形成冷藏室8的制冷循环。

下面主要说明冷冻风道1的结构,参见图1、图2和图5所示,冷冻风道1用于将冷风从蒸发器室5输送到冷冻室9,并将冷冻室9的回风输送到蒸发器室5内,冷冻风道1包括密封连接的前盖板11和后盖板12,在前盖板11上设置有一个回风口111、以及多个与风冷冰箱的冷冻室9相连通的出风口,在与回风口111相邻的出风口处设有向前延伸的导风板112。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与风冷冰箱的冷冻室9相连通的出风口,提高出风效率以及整个冷冻室内的温度均匀度;并在与回风口111相邻的出风口处设有向前延伸的导风板112,将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引导进入冷冻室内的下抽屉,有效避免了从冷冻风道的出风口吹出来的冷风直接由回风口回到蒸发器室,有效提高制冷效率;并且避免冷风直接到达冷冻室的回风口111、导致回风口111处产生结冰。

参见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冷冻室9内安装有两个抽屉,分别为上抽屉6和下抽屉7,在冷冻风道1的前盖板11上设置的多个出风口,包括为下抽屉7送风的四个第一出风口113和为上抽屉6送风的三个第二出风口114;其中四个第一出风口113上下两排、并左右对称的分布在上盖板11的下部,三个第二出风口114分布在上盖板11的下部,回风口111设置在上盖板11的下部、并位于四个第一出风口113的下方。在冷冻风道1内部安装有风机部件14,风机部件14邻近第二出风口114,风机部件14为离心风机;由于离心风机的工作送风原理使得冷冻风道1的右侧风速快、左侧风速小,因此设置上盖板11的左侧两个第二出风口114,右侧一个第二出风口114风口。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导风板112设置在下面的两个第一出风口113的下方,也就是位于回风口111的上方,导风板112向前延伸到下抽屉7,导风板112的前端面与下抽屉7的后部面内侧平齐;这样避免从第一出风口113吹出的冷风进入冷冻风道1与下抽屉7之间的间隙,进而直接回到回风口111内;而是将导风板112的导向作用,使得从第一出风口113吹出的冷风进入下抽屉7中,提高风冷冰箱的制冷效率。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导风板112的宽度大于第一出风口113的宽度,保证了对于从第一出风口113吹出的冷风的引导;并且导风板112为弧形板,保证了从上盖板11上流下的水不会堆积在导风板112处,避免了在此处形成积冰。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为了避免上盖板11上流下的水到达四个第一出风口113,在前盖板11上设有向前凸起挡水筋115,挡水筋115位于四个第一出风口113的上方,将沿前盖板11的前端面向下流动的水滴挡住,避免到达四个第一出风口113。优选的,挡水筋115从中间向左右两边倾斜延伸,向下延伸,或者说挡水筋115为“八”字型,这样到达挡水筋115的水滴沿挡水筋115的斜面流下,避免了水滴到达第一出风口113、并在第一出风口113处形成结冰。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出风口113吹出的风进入下抽屉7的进风效率,在第一出风口113具有向前延伸的第一导风嘴116,并且设置第一导风嘴116的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能够有效保证沿上盖板11的前端面流下的化霜水不会堆积在第一导风嘴116的顶面,避免了在第一导风嘴116处形成结冰;设置第一导风嘴116的顶面与上盖板11的前端面的夹角为100°-120°,优选为115°。

参见图1所示,冷冻风道1内部不设置泡沫,在前盖板11的后端面上贴附有第一隔热层13,第一隔热层13采用隔热棉,有利于冷冻风道1厚度的变薄,减小冷冻风道1的厚度,有利于增加冷冻室容积,以及增加保温效果。冷冻风道1内部安装有风机部件14,风机部件14安装时增加减震垫15,可以有效减小噪音。

参见图6所示,蒸发器室5内安装有蒸发器组件51和化霜加热部件52,化霜加热部件52位于蒸发器组件51的下方,用于为蒸发器组件51加热化霜。在蒸发器室5与冷冻风道1之间设有处于被压缩状态的第二隔热层16,第二隔热层16采用隔热棉,增加冷冻风道1的保温效果;第二隔热层16贴附在冷冻风道1的背面,也就是贴附在后盖板12的后端面上,例如采用隔热棉的厚度为5mm,而设置蒸发器组件51与冷冻风道1之间的间隙为3mm,使得蒸发器组件51与冷冻风道1装配后,蒸发器组件51与第二隔热层16紧密贴合,有效防止由冷冻风道1的回风口111回来的、可能带有湿气的冷风由冷冻风道1与蒸发器组件51之间的空隙进入到风道内部遇冷形成结冰。

参见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在化霜加热部件52与冷冻风道1之间设有传热层17,传热层17位于第二隔热层16的下方,传热层17采用传热铝箔。传热层17贴附在冷冻风道1的背部,也就是贴附在下盖板12的后端面上;增加传热层17可有效将热量传递到整个冷冻风道1的背部,使得冷冻风道1的背部在化霜加热部件52加热时不会有积冰,同时也可有效将化霜加热部件52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冷冻风道1的内部,使得风道内部的积冰融化;这样冷冻风道1背部的上部贴附第二隔热层16、下部贴附传热层17的装配组合方式即能保证冷冻风道1的保温效果,又能解决风道内部产生积冰的风险,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对于冷冻风道1的安装固定,为在冷冻风道1上设置有与箱胆相匹配的卡装结构18,并在冷冻风道1上设有向左右两侧凸出的固定耳19;冷冻风道1安装时,首先将卡装结构18卡合在箱胆上,在通过螺钉穿过固定耳19固定;这样在冷冻风道1安装时只需要打两颗螺钉固定锁紧即可,同时固定耳19为外凸的,打螺钉固定操作时也很方便,大大提高了装配安装效率。

参见图3所示,在后盖板12上设置有出线口121,与冷冻风道1内的风机部件14以及温度传感器等相连接的线从出线口121伸出;这样出线口设置在后盖板12,使得出线隐藏在冷冻风道1的背面,增加冷冻风道1正面的美观、简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