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9272发布日期:2019-05-22 02:4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多个制冷系统使用多个换热器的应用情况,当整个设备的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多个换热器需在迎风方向上前后排布。但这样的排布方式换热器的前后端存在换热效果不均的问题,会导致系统稳定性差,特别是对于要求多个换热系统换热效果相当时,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换热体:第一换热体与第二换热体;

每一换热体包括集流管与连接在所述集流管上的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的轴向排布,所述集流管包括彼此隔离的第一冷媒集流腔与第二冷媒集流腔,其中,第一冷媒集流腔及连接在其上的换热管组成第一换热部,第二冷媒集流腔及连接在其上的换热管组成第二换热部;

位于不同换热体上的第一换热部之间相连接,使得第一冷媒可在不同的第一换热部之间传输,位于不同换热体上的第二换热部相连接,使得第二冷媒可在第二换热部之间传输;

所述第二换热体上的第一换热部位于第一换热体上的第二换热部的前方或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通过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通过连接管连通;

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体的集流管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集流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体连接有多个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及第二接管与所述连接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同一端或不同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管通过所述不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或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接管连接,相互连通的第一接管与第二接管在所述换热器上错位设置,使得第一冷媒或第二冷媒的在所述换热器中向上或向下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仅包括第一换热体与第二换热体,第一换热体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相互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连接的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组成第一冷媒流道,第一换热体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相互连接,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接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组成第二冷媒流道,

第一冷媒在所述第一冷媒流道内的流动方向为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向下,第二冷媒在所述第二冷媒流道流动的方向为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集流管的内腔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隔离第一冷媒集流腔与第二冷媒集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媒集流腔和/或第二冷媒集流腔的内腔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二分隔件用于将第一冷媒集流腔或第二冷媒集流腔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空腔,所述空腔与所述换热管的内腔连通。

进一步地,沿第一冷媒或第二冷媒的流通方向,所述空腔连接所述换热管的个数递减。

进一步地,组成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管个数与组成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个数相同或相差一个。

进一步地,所有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中用以流通第一冷媒的换热管个数,与所有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中用以流通第二冷媒的换热管个数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沿所述换热器的上下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连接。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体包括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体包括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体的集流管上设有两个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各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接管;所述第二换热体的集流管上设有两个第二接管,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各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接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体的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集流管通过两个连接管连接;其中,一个连接管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另一个连接管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

进一步地,每一换热体的所述集流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冷媒集流腔第二冷媒集流腔相隔离的第三冷媒集流腔,第三冷媒集流腔及连接在其上的换热管组成第三冷媒换热部,位于不同换热体上的第三冷媒换热部之间相连接,使得第三冷媒可在不同的第三冷媒换热部之间传输;

每一换热体的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与第三冷媒换热部沿所述换热器的上下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连接,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三冷媒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连接。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体包括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体包括集流管,位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换热体包括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体包括集流管;在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换热体的集流管上设有三个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及第三冷媒换热部各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接管;所述第二换热体的集流管上设有三个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及第三冷媒换热部各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接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体的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体的集流管通过三个连接管连接;其中,一个连接管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另一个连接管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另一个连接管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的第三冷媒换热部与第二换热体的第三冷媒换热部。

进一步地,相邻换热管之间设有换热翅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布的m个换热体,m为大于等于的整数;

每一换热体包括集流管与连接在所述集流管上的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的轴向排布,所述集流管包括彼此隔离的n个集流腔,n为大于等于的整数,每一集流腔及连接在其上的换热管组成一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至第n冷媒换热部,不同的换热部内容纳传输不同的冷媒;

位于不同换热体上的第i冷媒换热部彼此连接,使得第i冷媒可在不同的第i冷媒换热部之间传输,i为到n内的任意值;

至少存在相邻的两个换热体,位于所述两个换热体上用于传输同一冷媒的对应换热部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m=n时,不同换热体上用于传输同一冷媒的对应换热部均错位设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所述的换热器。

进一步地,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所述换热器;

所述第一压缩机通过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通过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

所述第二压缩机通过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通过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的所述的制冷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设备为以下任一种:

空调设备、制冰设备、制水设备、冰箱、冷柜、冷藏展示柜、冷饮机或冰激凌机。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将不同换热体的冷媒换热部连接,用于流通同一种冷媒。不同系统的冷媒可以在每一个换热体中流过,使得每个换热体均可以与引入的风均匀接触换热,从而实现每个换热体的换热效果均匀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换热器的各冷媒换热部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换热器的各集流管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换热器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所示换热器的各冷媒换热部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换热器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中图9a是图7中所示换热器的各冷媒换热部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9b是图7中所示换热器的各冷媒换热部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00:换热器;1:第一换热体;2:第二换热体;3:连接管;4:连接管;5:换热翅片;6:换热管;7:第二分隔件;8:第一分隔件;9:连接管;10:连接管;11:集流管;12集流管;13:第一接管;14:第一接管;15:第一换热部;16:第二换热部;17:第三冷媒换热部;18:第一接管;111:第一冷媒集流腔;112:第一冷媒集流腔;21:集流管;22:集流管;23:第二接管;24:第二接管;25:第一换热部;26:第二换热部;27:第三冷媒换热部;31:集流管;32:集流管;34:第三换热体;35:第一换热部;36:第二换热部;111:第一冷媒集流腔;112:第二冷媒集流腔;211:第一冷媒集流腔;212:第二冷媒集流腔;1111:空腔;1112:空腔;1121:空腔;1122:空腔;2111:空腔;2112:空腔;200:制冷系统;201:第一压缩机;202:第二压缩机;203:第一节流元件;204:第二节流元件;205:第一蒸发器;206:第二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本文中的“多个”包括两个及以上。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互为补充。

请参阅图1至图3,图2与图3中箭头所示为冷媒流动方向。本公开提供一种换热器100,该换热器100可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其可与多个节流元件及压缩机连接。多个压缩机向该换热器100提供不同的冷媒,不同的冷媒之间不相连通,可以是温度不同的同种冷媒,也可以是温度相同、不同种类的冷媒。所述换热器100包括第一换热体1和第二换热体2,所述第一换热体1和第二换热体2在进风方向上前后排布,以使得风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体1和第二换热体2分别进行热交换。进风方向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换热体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体1的前方。

所述第一换热体1包括集流管11(位于换热器100的右端)、集流管12(位于换热器100的左端)及多个换热管6。所述集流管12与集流管11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左右两端。所述集流管12与换热管6的左端连接,集流管11与换热管6的右端连接。所述多个换热管6沿所述集流管11与集流管12的长度方向(轴向)排布,并与所述集流管11、集流管12连接,所述换热管6的内腔与所述集流管11及集流管12的内腔连通。相邻换热管之间设有换热翅片5。

集流管11与集流管12内分别设有第一分隔件8,该第一分隔件8为设于集流管11、集流管12内的隔板。设于集流管11与集流管12内的第一分隔件8位于换热器100的同一高度,将集流管11与集流管12分隔成彼此隔离的第一冷媒集流腔111与第二冷媒集流腔112。所述第一冷媒集流腔11可与一个及一个以上的换热管6连通,该第一冷媒集流腔111(包含实体的集流管11)及与其连通的换热管6组成第一换热部15。第二冷媒集流腔112可与一个及一个以上的换热管6连通,第二冷媒集流腔112(包含实体的集流管21)及与其连通的换热管6组成第二换热部16。在所述换热器100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部15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16之上。

所述第二换热体2包括集流管21(位于换热器100的右端)、集流管22(位于换热器100的左端)及多个换热管6。所述集流管21与集流管22分别设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左右两端。所述集流管22与换热管6的左端连接,集流管21与换热管6的右端连接。所述多个换热管6沿所述集流管21与集流管22的轴向排布,并与所述集流管21、集流管22连接,所述换热管6的内腔与所述集流管21及集流管22的内腔连通。

集流管21与集流管22的内腔分别设有第一分隔件8,该第一分隔件8为设于集流管21、集流管22内的隔板。设于集流管21与集流管22的内腔的第一分隔件8位于换热器100的同一高度,将集流管21与集流管22的内腔分隔成彼此隔离的第一冷媒集流腔211与第二冷媒集流腔212。所述第一冷媒集流腔211与连接在该第一冷媒集流腔211上的换热管6组成第一换热部25,第二冷媒集流腔212与连接在该第二冷媒集流腔212上的换热管6组成第二换热部26。在所述换热器100的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部25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6之下。

所要说明的是,组成所述第一换热部15、第一换热部25的换热管6个数与组成所述第二换热部16、第二换热部26的换热管6个数相同或相差一个。由于换热体1、换热体2上的换热管6个数有可能是偶数也有可能是奇数,分隔所述多个换热管6时可能会使得第一换热部15与第二换热部16的换热管6个数不同。但应保证的是,所有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中用以流通第一冷媒的换热管个数,与所有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中用以流通第二冷媒的换热管个数相同。即相连接的第一换热部15、第一换热部25包括的换热管6的总数与第二换热部16、第二换热部26包括的换热管6的总数相等,以保证流通的第一冷媒、第二冷媒之间的换热能力相当。

容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体1与换热体2也可仅包括一个集流管,换热管可采用两端开口位于同一端的异形换热管。例如,该换热管包括间隔设置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与第二管体的一端连接,且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第二管体的另一端位于换热管的同一侧、分别与集流管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换热体1与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体15、25相连通,第一换热体15的高度与第一换热体25的高度之和与换热器100的高度相同。所述换热体1与换热体2的第二换热体16、26相连通,第二换热体16的高度与第二换热体26的高度之和与换热器100的高度相同。第一换热体15、25与第二换热体16、26分别处于换热器100的不同高度位置上。在换热器100的水平方向(参考图1左右方向)上,第一换热部15与第二换热部26相对设置,均位于换热器100的上部。第二换热部16与第一换热部25相对设置,均位于换热器100的下部。而在进风方向上,所述第二换热体2上的第一换热部25位于第一换热体1上的第二换热部16的前方;所述第二换热体2上的第二换热部26位于第一换热体1上的第一换热部15的前方。最终实现:所述第一换热部15与所述第一换热部25错位设置(斜相对),所述第二换热部16与所述第二换热部26错位设置(斜相对)。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在换热器100的右端,所述第一换热体1的集流管11与第二换热体2的集流管21并排设置。所述集流管11与集流管21通过两个连接管3、4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体1的第一换热部15与所述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连接,以及所述第一换热体1的第二换热部16与所述第二换热体2的第二换热部26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冷媒可在第一换热体1的第一换热部15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之间传输。以使得第二冷媒可在第一换热体1的第二换热部16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二换热部26之间传输。

具体的,第一换热部15通过连接管3与第一换热部25连接。第一换热部16通过连接管4与第一换热部26连接。其中,集流管11的第一冷媒集流腔111、第二冷媒集流腔112,及集流管21的第一冷媒集流腔211、第二冷媒集流腔212内又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分隔件7,该第二分隔件7为隔板。第二分隔件7分别将集流管11的第一冷媒集流腔111、第二冷媒集流腔112,及集流管21的第一冷媒集流腔211、第二冷媒集流腔212分隔成两个流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多个第二分隔件7,使得各集流腔内形成两个以上的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集流腔111被分隔成空腔1111与空腔1112,空腔1111与空腔1112连接的换热管6内流通的冷媒方向相反。同样的,第二冷媒集流腔112被分隔成空腔1121与空腔1122,第一冷媒集流腔211被分隔成空腔2111与空腔2112。第二冷媒集流腔212被分隔成空腔2121与空腔2122,空腔2121与空腔2122连接的换热管6内流通的冷媒方向相反。连接管3的一端与空腔1112连接,另一端与空腔2111连接。连接管4的一端与空腔1121连接,另一端与空腔2121连接。

沿第一冷媒或第二冷媒的流通方向,上述各空腔连接所述换热管6的个数递减。所述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时,随着气态二氧化碳制冷剂的逐渐换热,至少部分二氧化碳制冷剂变为液态。将换热管6的连通个数递减设置,有利于制冷剂的流通。以空腔2111与空腔2112为例,沿第二冷媒的流通方向,所述空腔2111连接的换热管为5个,所述空腔2112连接的换热管为3个。其他各空腔同上。

所述集流管11上还设有两个第一接管:第一接管13与第一接管14。第一接管13与第一接管14用于向所述第一换热体1内输入或输出第一冷媒。所述第一接管13与空腔1111连接,所述第一接管14与第一接管1122连接。所述集流管21上设两个第二接管:第二接管23与第二接管24。第二接管23与第二接管24用于向所述第二换热体2内输入或输出第二冷媒。所述第二接管23与空腔2122连接,所述第二接管24与空腔2112连接。其中,第一接管13与第二接管24通过换热体1的第一换热部15与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连接,用以流通第一冷媒;第一接管14与第二接管23通过换热体1的第二换热部16与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26连接,用以流通第二冷媒。

按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接管13、空腔1111(集流管11)、与空腔1111连接的换热管6、集流管12、与空腔1112连接的换热管6、空腔1112(集流管11)、连接管4、空腔2111(集流管21)、与空腔2111连接的换热管6、集流管22、与空腔2112连接的换热管6、空腔2112(集流管21)及第二接管24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冷媒流道。整体而言,所述第一冷媒在在所述第一冷媒流道内的流动方向为沿所述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图1所示上下方向)向下。

按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接管14、空腔1122(集流管11)、与空腔1122连接的换热管6、集流管12,与空腔1121连接的换热管6、空腔1121(集流管11)、连接管3、空腔2121(集流管21)、与空腔2121连接的换热管6、集流管22、与空腔2122连接的换热管6、空腔2122(集流管21)及第二接管23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冷媒流道。所述第二冷媒在在所述第二冷媒流道内的流动方向为沿所述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图1所示上下方向)向上,与第一冷媒流动方向相反,可使得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的流通方向与进风方向形成逆流布置,有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所述换热器中的两个换热体1、2之间的第一换热部15与第一换热部25连接,及第二换热部16与第二换热部26连接,实现了不同冷媒在各换热体内的流通。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同时在换热体1、换热体2内流通时(该换热器100连接的两个压缩机同时运行),一部分风与第二换热部26换热后再与第一换热部15进行换热,另一部分风与第一换热部25换热后再与第二换热部16换热。其中,风与第二换热部26及第一换热部25换热后温度升高,可再与第一换热部15及第二换热部16再进行换热。流通第一冷媒的第一换热部15及第一换热部25与空气换热时,第一换热部15与换热后的风进行换热,第一换热部25直接与空气换热;流通第二冷媒的第二换热部16及第二换热部26与空气换热时,第二换热部26直接与空气换热,第二换热部16与换热后的风进行换热。由上可知,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均为一部分与空气直接换热,另一部分有换热后的空气进行换热,从而使得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果一致,从而实现连接有该换热器100的两个换热系统的换热效果相当。此外,第一换热体1与第二换热体2在进风方向的前后方向排布,不会发生部分风未经换热被吹走或吸走的问题。当所述换热器100内仅流通一种冷媒时,由于该冷媒可以在不同的换热体内流通,且各换热体流通该冷媒的冷媒换热部错位设置,同样不会发生部分风未经换热被吹走或吸走的问题。

另外,所述第一接管13、第一接管14及第二接管23、第二接管24与连接管3、连接管4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同一端(右端)。并且相互连通的第一接管13(位于换热器上方)与第二接管24(位于换热器下方)在所述换热器100上错位设置,可使得第一冷媒在所述换热器100中向下流动;相互连通的第一接管14与第二接管23在所述换热器100上错位设置,可使得第二冷媒在所述换热器100中向上流动。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可在换热器100的换热表面上均匀流通,另一方面可使得第一冷媒及第二冷媒的流通方向与进风方向形成逆流布置,有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100包括m个换热体,其可以连接多个压缩机以流通i个不同的冷媒,具体可根据具体需要设定。例如:

所述换热器100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布的m个换热体,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一换热体包括集流管与连接在所述集流管上的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的轴向排布,所述集流管包括彼此隔离的n个集流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一集流腔及连接在其上的换热管组成一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至第n冷媒换热部,不同的换热部内容纳、传输不同的冷媒。位于不同换热体上的第i冷媒换热部彼此连接,使得第i冷媒可在不同的第i冷媒换热部之间传输,i为1到n内的任意值。至少存在相邻的两个换热体,位于所述两个换热体、用于传输同一冷媒的对应换热部错位设置。m=n时,不同换热体上用于传输同一冷媒的对应换热部均错位设置。下面以具体实施例予以说明: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所示,图6中箭头所示为冷媒流动方向。所述换热器100包括两个换热体:换热体1、换热体2。换热体1的两端设有集流管11(右端)和集流管12(左端),两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换热管6。换热体2的两端设有集流管21和集流管22,两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换热管6。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器可流通三种冷媒,每个换热体对应设有三个冷媒换热部。

集流管11(位于换热器100的右端)和集流管12(位于换热器100的左端)的内腔分别被隔板分隔成三个集流腔:第一集流腔、第二集流腔及第三集流腔,三个集流腔分别与连接的换热管6组成第一换热部15、第二换热部16及第三冷媒换热部17。所述换热体2与换热体1结构相似,但包括由集流管21、集流管22与换热管6组成的第一换热部25、第二换热部26及第三冷媒换热部27。换热体1、换热体2的第三冷媒换热部17、第三冷媒换热部27之间相连接,使得第三冷媒可在不同换热体的第三冷媒换热部之间传输;相应的,第一换热部15、第一换热部25之间相连接,使得第一冷媒可在不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之间传输,换热体1、换热体2上的第二换热部16、第二换热部26相连接,使得第二冷媒可在不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之间传输。

具体的,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右端),所述第一换热体1包括集流管11,所述第二换热体2包括集流管21。位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换热体1包括集流管12,所述第二换热体2包括集流管22。所述集流管11上设有三个第一接管:第一接管13、第一接管14、第一接管18,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15、第二换热部16及第三冷媒换热部17各连接一个第一接管。例如,第一接管13与第一换热部15连接、第一接管14与第二换热部16连接、第一接管18第三冷媒换热部17连接。所述集流管21上设有三个第二接管:第一接管23、第一接管24、第一接管25,所述第一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25第二换热部26及第三冷媒换热部27各连接一个第二接管。例如,第一接管23与第一换热部25连接、第一接管24与第二换热部26连接、第一接管25与第三冷媒换热部17连接。

位于所述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左端),所述第一换热体1包括集流管12(位于换热器100的左端),所述第二换热体2包括集流管22(位于换热器100的左端)。所述第一换热体1的集流管12与所述第二换热体2的集流管22通过连接管3、连接管4与连接管9连接。其中,连接管3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1的第一换热部15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连接管4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1的第二换热部16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二换热部26,连接管9用于连接第一换热体1的第三冷媒换热部17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三冷媒换热部27。

按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冷媒经第一接管13进入第一换热部15,然后依次经连接管3、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第二接管24流出。

按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二冷媒经第一接管14进入第二换热部16,然后依次经连接管4、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6、第二接管23流出。

按第三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三冷媒经第一接管18进入第三冷媒换热部17,然后依次经连接管9、第二换热体2的第三冷媒换热部27、第二接管25流出。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至图9所示,图9中箭头所示为冷媒流动方向。所述换热器100包括三个换热体:换热体1、换热体2、换热体3。换热体1的两端设有集流管11(位于换热器100的右端)和集流管12(位于换热器100的左端),两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换热管6;换热体2的两端设有集流管21和集流管22,两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换热管6;换热体3的两端设有集流管31和集流管32,两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多个换热管6。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器包括三个换热体,可流通两种冷媒,每个换热体对应设有两个冷媒换热部。

集流管11和集流管12的内腔分别被隔板分隔成两个集流腔:第一集流腔及第二集流腔,两个集流腔分别与连接的换热管组成第一换热部15、及第二换热部16。所述换热体2与换热体1结构相似,包括由集流管21、集流管22与换热管6组成的第一换热部25、第二换热部26。同样的,换热体3也包括由集流管31、集流管32及换热管换热体1相互连接组成的第一换热部35、第二换热部36。如图9a所示,换热体1、换热体2与换热体3的第一换热部15、第一换热部25、第一换热部35之间相连接,使得第一冷媒可在不同换热体的第一换热部之间传输;换热体1、换热体2与换热体3的第二换热部16、第二换热部26相连接、第二换热部36之间相连接,使得第二冷媒可在不同换热体的第二换热部之间传输。

具体的,在换热器的第一端(右端),第一换热体1的集流管11连接有第一接管13、第一接管14,第一接管13与第一换热部15连接,第一接管14与第二换热部16连接。第二换热体2与第三换热体3通过连接管9及连接管10连接。所述连接管9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二换热部26及第二换热体3的第二换热部36连接;所述连接管10与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及第三换热体3的第一换热部35连接。

在换热器的第二端(左端),第一换热体1与第二换热体2通过连接管3及连接管4连接。所述连接管3与第一换热体1的第二换热部15及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连接;所述连接管4与第一换热体1的第二换热部16及第二换热体2的第二换热部26连接。第三换热体3的集流管32连接有第二接管23、第一接管24。

按第一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冷媒经第一接管13进入第一换热部15,然后依次经连接管3、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5、连接管9、第三换热体3的第一换热部35、第二接管24流出。

按第二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二冷媒经第一接管14进入第二换热部16,然后依次经连接管4、第二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26、连接管10、第三换热体2的第一换热部36、第二接管23流出。

如图9b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部15与第一换热部25连接后可直接与第三换热体3的第二换热部36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部16与第二换热部26连接后可直接与第三换热体3的第一换热部35连接。即,保证多个换热体中至少有连个换热体的两个错位设置冷媒换热部相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可以是空调制冷系统、制水系统、制冰系统、冰激凌机等,可应用于空调设备、制冰设备、制水设备、冰箱、冷柜、冷藏展示柜、冷饮机或冰激凌机等。所述制冷系统包括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述的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可以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如图10所示,所述冷凝器为所述换热器100,所述制冷系统200包括两个制冷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压缩机、节流元件及蒸发器:第一压缩机201、第二压缩机202、第一节流元件203、第二节流元件204、第一蒸发器205、第二蒸发器206,以及所述换热器100。所述换热器100包括换热体1及换热体2,当然也可以包括更多个换热体。每个换热体均包括第一换热部111、211及第二换热部112、211,参考图1所示。每个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又可以被分为多个流程,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均被分成两个流程。

所述第一压缩机201为换热器100提供第一冷媒,第一冷媒通过所述换热器100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03连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03通过第一蒸发器205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01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二压缩机202为换热器100提供第二冷媒,第二冷媒通过所述换热器100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04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04通过第二蒸发器206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02连接形成回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