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8858发布日期:2018-07-17 22:0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冰箱上通常设置有制冰装置,制冰装置可以设置在冰箱的冷冻室内,也可以设置在冰箱的门体上。其中,为了节省冷冻室的空间,现有技术中的冰箱通常将制冰装置设置在门体上,制冰装置通常通过风道将冰箱的冷冻室中的冷气引入到制冰装置中进行制冰。

上述冰箱中的制冰装置制冰所用冷量从冷冻蒸发器抽取,而冷冻蒸发器主要冷量供应冷冻室,且从冷冻蒸发器到制冰室的进风风道距离长,冷量途中损失较大,最终达到制冰室的冷量有限,导致制冰量偏小。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冰箱。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升冰箱的制冰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

箱体,其内限定有前侧敞开的冷藏室,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容置箱,容置箱中形成有制冰供冷室,制冰供冷室中布置有制冰蒸发器和用于吹送制冰蒸发器周围的冷气流的风扇,制冰蒸发器上设置有加热部件,以对制冰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

冷藏室门体,连接于冷藏室的前侧,以封闭冷藏室,冷藏室门体包括门本体、位于门本体内侧的门胆和位于门本体与门胆之间的发泡层,门胆由其内侧朝向门本体方向凹陷有制冰腔室,制冰腔室中布置有制冰机;

容置箱中还形成有顶部送风室,顶部送风室形成或设置有用于接收风扇吹出的冷气流的顶部进风风道和用于将与制冰机换热后的气流导引至制冰蒸发器处的顶部回风风道;

门体侧进风风道,设置于冷藏室门体内,配置为在冷藏室门体关闭时与顶部进风风道连接并连通,以将冷气流导引至制冰机处;

门体侧回风风道,设置于冷藏室门体内,配置为在冷藏室门体关闭时与顶部回风风道连接并连通,以将与制冰机换热后的气流导引至顶部回风风道。

可选地,冰箱还包括:

电动风门,设置于顶部进风风道中,电动风门配置为在加热部件对制冰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时,受控关闭顶部进风风道,以避免制冰蒸发器周围的热气流经顶部进风风道进入制冰腔室中。

可选地,顶部送风室位于制冰供冷室的前侧;

顶部进风风道和顶部回风风道沿箱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顶部进风风道和顶部回风风道均由容置箱的后侧延伸至容置箱朝向冷藏室门体的一侧。

可选地,容置箱朝向冷藏室门体的一侧分别形成有与顶部进风风道连通的容置箱出口和与顶部回风风道连通的容置箱进口;

门本体朝向箱体的一侧与容置箱出口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门体侧进口,冷藏室门体关闭时,门体侧进口与容置箱出口对接,以将门体侧进风风道与顶部进风风道连通;

门本体朝向箱体的一侧与容置箱进口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门体侧出口,冷藏室门体关闭时,门体侧出口与容置箱进口对接,以将门体侧回风风道与顶部回风风道连通。

可选地,门胆朝向门本体的一面形成有开口,制冰腔室穿过开口凹陷至发泡层中;

门体侧进风风道设置于发泡层中,其包括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进风直段、进风曲段和第二进风直段;

第一进风直段的进端穿过门体侧进口,以在在冷藏室门体关闭时与顶部进风风道连通,且第一进风直段由其进端向门本体的前侧方向延伸;

进风曲段的进端与第一进风直段的出端连接并连通,进风曲段的出端弯曲向下延伸,以过渡至第二进风直段;

第二进风直段的进端与进风曲段的出端连接,第二进风直段的出端向下延伸至制冰机处,以将冷气流导引至制冰机处。

可选地,门体侧回风风道设置于发泡层中,其包括在与冷媒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回风直段、回风曲段和第二回风直段;

第一回风直段的出端穿过门体侧出口,以在冷藏室门体关闭时与顶部回风风道连通,且第一回风直段由其出端向门本体的前侧方向延伸;

回风曲段的出端与第一回风直段的进端连接并连通,回风曲段的进端弯曲向下延伸,以过渡至第二回风直段;

第二回风直段的出端与回风曲段的进端连接并连通,第二回风直段的进端向下延伸至制冰机处。

可选地,制冰供冷室与外部环境隔热,顶部送风室与外部环境隔热;

顶部进风风道与顶部回风风道之间隔热。

可选地,制冰蒸发器为盘管式蒸发器,制冰蒸发器竖直布置于制冰供冷室中;风扇为轴流风扇。

可选地,冰箱还包括:

压缩机和冷凝器,压缩机、冷凝器及制冰蒸发器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并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容置箱中还形成有机械室,机械室中布置有压缩机和冷凝器,机械室与制冰供冷室隔热,并与顶部送风室隔热。

可选地,顶部送风室、制冰供冷室及机械室沿箱体的厚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分布。

本发明的冰箱,通过在箱体的顶部设置一容置箱,容置箱中形成一制冰供冷室和一顶部送风室,充分利用了箱体的顶部空间,不必为布置制冰蒸发器和风道而占用冷藏室的空间,不必改动冷藏室的结构,对冰箱本身的结构影响较小。并且,通过在容置箱中形成制冰供冷室和顶部进风室,使得制冰蒸发器距离冷藏室门体中的制冰机距离较近,大大缩短了制冷量输送的行程,减小了气流阻力和制冷量的损耗,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送风量和制冰机的制冰量和制冰效率。另外,通过在制冰蒸发器上设置加热部件,可定期对制冰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避免制冰蒸发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因结霜而影响制冰蒸发器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冰箱中,通过在顶部进风风道中设置电动风门,当加热部件对制冰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时,电动风门受控关闭顶部进风风道,以避免制冰蒸发器周围的热气流经顶部进风风道进入制冰腔室中,从而避免制冰腔室中的部分冰块融化发生粘连而导致冰块难以从制冰机中脱离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冰箱中,容置箱中还形成有机械室,压缩机和冷凝器均布置于机械室中,方便了压缩机、冷凝器和制冰蒸发器之间的管路连接,简化了管路布置和方便了冷媒输送。并且,顶部送风室、制冰供冷室及机械室沿箱体的厚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分布,合理分配了顶部送风室、制冰供冷室及机械室的位置,便于顶部送风室和制冰供冷室的隔热设计和机械室的散热设计,同时便于顶部送风室与制冰腔室的气流循环。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一个冷藏室门体打开;以及

图4是图1的部分结构的示意性放大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制冰蒸发器、加热部件及排水管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冰箱100,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0的剖面图。

参见图1、图2,该冰箱100一般性地可包括箱体110,箱体110内限定有至少一个前部敞开的储物间室,储物间室的外周包覆有箱体外壳,外壳与储物间室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例如发泡剂,以避免冷量散失。储物间室通常为多个,如冷藏室120、冷冻室130、变温室等。具体的储物间室的数量和功能可根据预先的需求进行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冷藏室120的保藏温度可为2~9℃,或者可为4~7℃;冷冻室130的保藏温度可为-22~-14℃,或者可为-20~16℃。冷冻室130设置于冷藏室120的下方,变温室设置于冷冻室130和冷藏室120之间。冷冻室130内的温度范围一般在-14℃至-22℃。变温室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储存合适的食物,或者作为保鲜储藏室。

冰箱100可以为直冷式冰箱或者风冷式冰箱,其可以使用压缩式制冷循环作为冷源,制冷系统可为由压缩机140、冷凝器160、节流装置和蒸发器等构成的制冷循环系统。蒸发器配置成直接或间接地向储物间室内提供冷量。例如,当该冰箱100为家用压缩式直冷冰箱时,蒸发器可设置于冰箱100内胆的后壁面外侧或内侧。当该冰箱100为家用压缩式风冷冰箱时,箱体110内还具有蒸发器室,蒸发器室通过风路系统与储物间室连通,且蒸发器室内设置蒸发器,出口处设置有风机,以向储物间室进行循环制冷。由于制冷系统以及冰箱100的制冷原理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习知且易于实现的,为了不掩盖和模糊本申请的发明点,后文对制冷系统本身不做赘述。

上述储物间室可以由门体进行封闭,这些门体用于开闭储物间室。例如可以为冷藏室120、冷冻室130、变温室分别设置冷藏室门体150、冷冻室门体、变温室门体。门体可以包括枢转式以及抽屉式。其中枢转式门体可以通过铰链设置于箱体110前部的一侧,以枢转的方式开启。

冷藏室门体150一般性地包括门本体150a、位于门本体150a内侧的门胆150b和位于门本体150a与门胆150b之间的发泡层。

特别地,门胆150b由其内侧朝向门本体150a方向凹陷有制冰腔室153,制冰腔室153中布置有制冰机200。

本实施例的冰箱100中,位于箱体110上部的为冷藏室120,下部为冷冻室130。冷藏室120的前侧具有两个冷藏室门体150,其中一个冷藏室门体150的门胆150b形成有制冰腔室153。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一个冷藏室门体150打开,图4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特别地,箱体110的顶部设置有容置箱170,容置箱170中形成有制冰供冷室171和顶部送风室172。制冰供冷室171中布置有制冰蒸发器180和用于吹送制冰蒸发器180周围的冷气流的风扇190。顶部送风室172设置有用于接收风扇190吹出的冷气流的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用于将与制冰机200换热后的气流导引至制冰蒸发器180处的顶部回风风道172b。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为便于显示容置箱170内部的结构,图1和图3中所示的容置箱170隐去了容置箱170的顶板。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送风室172可形成有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也可理解为,顶部送风室172中形成有由顶部送风室172的前侧向后侧延伸的隔板172c,以将顶部送风室172分隔为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且隔板172c中填充有保温材料,以将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隔热。

顶部进风风道172a与制冰供冷室173之间形成一风扇安装架174,风扇190安装于风扇安装架174上,风扇安装架174形成有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通的出风口,以将冷气流引入顶部进风风道172a。

本实施方式中,顶部送风室172和外部环境隔热。具体地,容置箱170的箱壁中对应顶部送风室172的位置填充有保温材料,例如发泡剂,以将顶部送风室172与外部环境进行热隔离,避免顶部送风室172中的冷量损失。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送风室172可在其内部额外间隔设置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顶部送风室172内壁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顶部回风风道172b之间可填充保温材料,以将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隔热,并将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与外部环境隔热。

冷藏室门体150内设置有门体侧进风风道151和门体侧回风风道152,门体侧进风风道151配置为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通,以将冷气流导引至制冰机200处,门体侧回风风道152配置为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与顶部回风风道172b连通,以将与制冰机200换热后的气流导引至顶部回风风道172b。

冷藏室门体150打开时,压缩机140与制冰蒸发器180之间的冷媒输送管路受控断开,风机190受控停止工作,以停止向顶部进风风道172a输送气流,有效降低能耗损失。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箱体110的顶部设置容置箱170,容置箱170中形成制冰供冷室171和顶部送风室172,使得原本被空置的箱体110的顶部被充分利用,避免了因布置制冰蒸发器180和风道而占用冷藏室120的空间,不破坏冷藏室120原有的结构,保持了冷藏室120原有的结构和存储空间。同时,通过独立的制冰蒸发器180为制冰机200提供冷量,提高了制冰机200的制冰效率,并避免了与冷藏室和冷冻室共用蒸发器造成的结霜严重问题,而且制冰供冷室171的供冷时机可独立控制而不受到冷冻室和冷藏室供冷的影响,便于节能降耗。并且,由于进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布置位置和结构设计,极大地缩短了空气流动的路径长度,减小了气流阻力,增加了输送至制冰机处的出风量,且能有效降低冷量损失。

制冰腔室153朝向冷藏室120的端面布置有保温盖板,避免制冰腔室153的冷气流对冷藏室120温度的影响,保持冷藏室120的温度均匀。

如图3所示,制冰腔室153可位于内胆150b靠近上部的区域,制冰机200可位于制冰腔室153靠近上部的区域,制冰腔室153中位于制冰机200下部的区域形成储冰区,制冰机200中形成的冰块经制冰机200向下翻转下落至储冰区中进行存储。

如图2所示,内胆150b内位于制冰腔室153的下方设置有分配器154,分配器154通过连接管与储冰区连通,储冰区中的冰块通过连接管进入分配器154中,以将制冰机200制出的冰块排出。为方便用户取冰,门本体150a的外侧形成有与分配器154连通的空腔155。空腔155与分配器154连通,用户直接在空腔155处接收由分配器154分配的下落的冰块。空腔155的前侧可设置一辅助门,以关闭空腔,用户在取用冰块时,打开辅助门取冰,取完冰后将辅助门关闭,以保持空腔155的清洁,同时增加了冰箱100的整体美观性。

本实施例中,制冰蒸发器180可为盘管式蒸发器,制冰蒸发器180竖直布置于制冰供冷室171中。风扇190可为轴流风扇,制冰蒸发器180中的冷媒吸收制冰蒸发器180周围的热量,使得制冰供冷室171中形成冷气流,冷气流经风扇190吹送至顶部进风风道172a,并经由门体侧进风风道151的导流至制冰腔室153中与制冰机200中的水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再依次经门体侧回风风道152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被导引至制冰蒸发器180处,再一次被制冰蒸发器180中的冷媒冷却,持续向制冰机200供冷。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100的制冰蒸发器180、加热部件181及排水管182的示意性结构图。

如图5所示,制冰蒸发器180上还设置有加热部件181。加热部件181可定期对对制冰蒸发器180进行加热化霜。具体地,加热部件181可为加热丝或加热片,加热部件181可设置于制冰蒸发器180的下部,并由制冰蒸发器180的一侧向上延伸。加热部件181也可盘绕在制冰蒸发器180的表面上,以增加与制冰蒸发器180的接触面积,加快制冰蒸发器180的化霜。由此避免制冰蒸发器18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结霜而影响制冰蒸发器180的换热性能。

制冰供冷室171的底部形成有排水孔,箱体110的发泡层中布置有与排水孔连通的排水管182,排水管182由与排水孔连通的位置延伸至箱体110的底部的接水盘中,制冰蒸发器180的化霜水经排水管182流至接水盘中。

再次参见图1至图4,顶部进风风道172a中设置有电动风门175,电动风门175配置为在加热部件181对制冰蒸发器180进行加热化霜时,受控关闭顶部进风风道172a,以避免制冰蒸发器180周围的热气流经顶部进风风道172a进入制冰腔室153中,从而避免制冰机101中的冰块融化粘连而使得冰块难以从制冰机101中脱离,并且可避免制冰机101下部的储冰区中的部分冰块融化粘连而使得储冰区中的冰块难以下落到分配器154中。

制冰过程中,如图2所示,电动风门175始终处于打开状态,以保证冷气流经顶部进风风道172a流动至制冰腔室153中。

电动风门175一般性地可包括风门本体和具有输出轴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可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底部平行,加热部件181对制冰蒸发器180进行加热化霜时,电机受控运行,风门本体由电机带动绕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至大致竖直状态,以将顶部进风风道172a关闭,避免热气流从顶部进风风道172a中流动至制冰腔室153中。制冰过程中,风门本体由电机带动绕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至大致水平状态,以打开顶部进风风道172a,冷气流经顶部进风风道172a输送至制冰腔室153中。

风门本体的高度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高度大致相同,风门本体的宽度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宽度大致相同,以保证风门本体可完全关闭顶部进风风道172a。

本实施例中,冰箱100的节流装置可为多个,冰箱100的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140、冷凝器160、其中一个节流装置与制冰蒸发器180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另外,压缩机140、冷凝器160、其他节流装置、与向冰箱储物间室供冷的蒸发器依次连接,构成冰箱本身的制冷循环系统。

特别地,如图4所示,容置箱170中形成有机械室173,机械室173中可布置有压缩机140、冷凝器160、与制冰蒸发器180连接的节流装置等。由于机械室173和制冰供冷室171均位于容置箱170中,方便了压缩机140、冷凝器160、制冰蒸发器180和节流装置之间的管路连接,简化了管路布置,并方便了冷媒输送。并且节省了箱体110的底部空间,由此可增大储物间室的空间,增加冰箱100的存储量。

机械室173与制冰供冷室171隔热,与顶部送风室172隔热,避免机械室173中压缩机140的散热和冷凝器160的散热对制冰供冷室171和顶部送风室172的影响。具体地,机械室173朝向制冰供冷室171的一面板包括两个板体,两个板体之间填充有保温材料,以在两个板体之间形成发泡层。

容置箱170与机械室173对应的箱壁上应形成有散热区,便于压缩机140和冷凝器160的散热。具体地,容置箱170与机械室173对应的箱壁上形成有散热孔,以增加压缩机140和冷凝器160的散热。

本实施例中,顶部送风室172、制冰供冷室171和机械室173可沿箱体110的厚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分布。由此合理分配了顶部送风室172、制冰供冷室171及机械室173的位置,便于顶部送风室172和制冰供冷室171的隔热设计和机械室173的散热设计,同时便于顶部送风室172与制冰腔室153的气流循环。

制冰供冷室171与外部环境隔热。具体地,容置箱170的箱壁对应制冰供冷室171的位置填充有保温材料,例如发泡剂,以将制冰供冷室171与外部环境进行热隔离,避免制冰供冷室171中的冷量损失。

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前”是指冰箱100的厚度方向上靠近冷藏室门体150的方向,“后”是指冰箱10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冷藏室门体150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顶部送风室172位于制冰供冷室171的前侧,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沿箱体110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均由容置箱170的后侧延伸至容置箱170朝向冷藏室门体150的一侧。也可理解为,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在箱体110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布置,顶部进风风道172a由后向前延伸至容置箱170的前侧,顶部回风风道172b由后向前延伸至容置箱170的前侧。由此极大地缩短了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的长度,简化了风道的布置,大大缩短空气流动的路径长度,减小气流阻力,并减少了冷量损失。

参见图4,容置箱170朝向冷藏室门体150的一侧形成有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通的容置箱出口172-1和与顶部回风风道172b连通的容置箱进口172-2。容置箱出口172-1和容置箱进口172-2可沿容置箱170的横向方向间隔分布。容置箱170的横向方向与箱体110的宽度方向平行。

门本体150a朝向箱体110的一侧与容置箱出口172-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门体侧进口150a-1,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门体侧进口150a-1与容置箱出口172-1对接,以将门体侧进风风道151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通。

门本体150a朝向箱体110的一侧与容置箱进口172-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门体侧出口150a-2,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门体侧出口150a-2与容置箱进口172-2对接,以将门体侧回风风道152与顶部回风风道172b连通。

针对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形成于顶部送风室172中的实施方式,容置箱出口172-1即是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出端。针对顶部送风室172额外设置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的实施方式,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出端应延伸至容置箱出口172-1中或与容置箱出口172-1连通。

针对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形成于顶部送风室172中的实施方式,容置箱进口172-2即是顶部回风风道172b的进端。针对顶部送风室172额外设置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的实施方式,顶部回风风道172b的进端应延伸至容置箱进口172-2中或与容置箱进口172-2连通。

顶部进风风道172a可为一直段,其由容置箱170的后侧延伸至容置箱170朝向冷藏室门体150的一侧,也可理解为:顶部进风风道172a在顶部送风室172内由后向前延伸呈直线至容置箱出口172-1。顶部回风风道172b可为一直段,其由容置箱170的后侧延伸至容置箱170朝向冷藏室门体150的一侧,也可理解为:顶部回风风道172b在顶部送风室172内由后向前呈直线延伸至容置箱进口172-2。

门体侧进风风道151的进端穿过门体侧进口150a-1,以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通,门体侧回风风道152的出端穿过门体侧出口150a-2,以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与顶部回风风道172a连通。

容置箱出口172-1与门体侧进口150a-1适配,容置箱进口172-2与门体侧出口150a-2适配。门体侧进口150a-1的外周或容置箱出口172-1的外周可设置第一弹性密封圈,便于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密封门体侧进风风道151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连接处,避免冷气损失。

门体侧出口150a-2的外周或容置箱进口172-2的外周可设置第二弹性密封圈,便于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密封门体侧回风风道152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的连接处,避免冷气外泄。

参见图1至图4,制冰腔室153可处于门胆150b靠近上部的位置,制冰机200处于制冰腔室153内的上部空间中,由此可知,制冰机200所处的位置低于箱体110顶部所处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冰腔室153可由门胆150b内侧朝向门本体150a的方向凹陷,制冰腔室153为门胆150b上形成的一空腔。为将冷量引入制冰腔室153中,门体侧进风风道151的出端需穿过制冰腔室153,以将冷气流输送至制冰腔室153中。门体侧回风风道152的进端需穿过制冰腔室153,以将与制冰机200换热后的气流输送至箱体侧回风风道172b。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门胆150b朝向门本体150a的一面形成有开口,制冰腔室153穿过开口凹陷至发泡层中。也可理解为,制冰腔室153由门胆150b延伸至发泡层中,制冰腔室153的空间的一部分位于门胆150b中,一部分位于发泡层中。

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门体侧进风风道151设置于发泡层中,其包括在冷媒流动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进风直段151a、进风曲段(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进风直段151b。

第一进风直段151a进端穿过门体侧进口150a-1,以在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接并连通,且第一进风直段151a由其进端向门本体150a的前侧方向延伸。也可理解为,第一进风直段151a设置于发泡层中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相对的位置,由冷藏室门体150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延伸。冷藏室门体150的内侧(或后侧)是指朝向箱体110的一侧,冷藏室门体150的外侧(或前侧)是指远离箱体110的一侧。第一进风直段151a可与水平面大致平行设置,进一步缩短第一进风直段151a的长度。

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第一进风直段151a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连通,以将冷气流依次通过顶部进风风道172a、第一进风直段151a、进风曲段和第二进风直段151b输送至制冰机200处。

进风曲段的进端与第一进风直段151a的出端连接并连通,进风曲段的出端弯曲向下延伸,以过渡至第二进风直段151b。第二进风直段151b的进端与进风曲段的出端连接,第二进风直段151b的出端向下延伸至制冰机200处。也可理解为,第二进风直段151b的出端向下延伸至制冰腔室153中,制冰机200位于制冰腔室153中靠近上部的位置,第二进风直段151b将冷气流引导至制冰机200处。第一进风直段151a通过进风曲段过渡至第二进风直段151b,以将冷气流导引至制冰机200处。

第二进风直段151b可为竖直向下延伸,进一步缩短第二进风直段151b的长度。

与顶部进风风道172a和顶部回风风道172b相对应,门体侧进风风道151与门体侧回风风道152在冷藏室门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

具体地,门体侧回风风道152设置于发泡层中,其包括在与冷媒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依次连接的第一回风直段152a、回风曲段(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回风直段152b。

第一回风直段152a的出端穿过门体侧出口150a-2,以在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与顶部回风风172b道连通,且第一回风直段152a由其出端向门本体150a的前侧方向延伸。也可理解为:第一回风直段152a设置于发泡层中与顶部回风风道172b相对的位置,由冷藏室门体150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延伸。第一回风直段152a可与水平面平行设置,以缩短第一回风直段152a的长度。

冷藏室门体150关闭时,第一回风直段152a与顶部回风风道172b连接,以将与制冰机200换热后的气流依次通过第二回风直段152b、第一回风直段152a、顶部回风风道172b输送至制冰蒸发器180处。

回风曲段的出端与第一回风直段152a的进端连接并连通,回风曲段的进端弯曲向下延伸,以过渡至第二回风直段152b。

第二回风直段152b的出端与回风曲段的进端连接并连通,第二回风直段152b的进端向下延伸至制冰机200处。也可理解为:第二回风直段151b的进端向下延伸至制冰腔室153中,制冰机200位于制冰腔室153中靠近上部的位置,第二回风直段151b将冷气流引导至制冰机200处。

第二回风直段152b可为竖直向下延伸,进一步缩短第二回风直段152b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冰箱100,通过在箱体110的顶部设置一容置箱170,容置箱170中形成一制冰供冷室171和一顶部送风室172,充分利用了箱体110的顶部空间,不必为布置制冰蒸发器180和风道而占用冷藏室的空间,不必改动冷藏室的结构,对冰箱100本身的结构影响较小并且,通过在容置箱170中形成制冰供冷室171和顶部进风室172,使得制冰蒸发器180距离冷藏室门体150中的制冰机200距离较近,大大缩短了制冷量输送的行程,减小了气流阻力和制冷量的损耗,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送风量和制冰机200的制冰量和制冰效率。另外,通过在制冰蒸发器180上设置加热部件181,可定期对制冰蒸发器180进行加热化霜,避免制冰蒸发器180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因结霜而影响制冰蒸发器180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冰箱100中,通过在顶部进风风道172a中设置电动风门175,当加热部件181对制冰蒸发器180进行加热化霜时,电动风门175受控关闭顶部进风风道172a,以避免制冰蒸发器180周围的热气流经顶部进风风道172a进入制冰腔室153中,从而避免制冰腔室153中的部分冰块融化发生粘连而导致冰块难以从制冰机200中脱离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冰箱100中,容置箱170中还形成有机械室173,压缩机140和冷凝器160均布置于机械室173中,方便了压缩机140、冷凝器160和制冰蒸发器180之间的管路连接,简化了管路布置和方便了冷媒输送。并且,顶部送风室172、制冰供冷室171及机械室173沿箱体110的厚度方向由前至后依次分布,合理分配了顶部送风室172、制冰供冷室171及机械室173的位置,便于顶部送风室172和制冰供冷室171的隔热设计和机械室173的散热设计,同时便于顶部送风室172与制冰腔室153的气流循环。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