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5738发布日期:2019-04-03 04:2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能放入到储藏室内或从储藏室内取出的收纳容器的冰箱。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现有的冰箱。该冰箱中设有能调换到冷藏室的上部和下段中的收纳容器。在收纳容器的两侧壁突出设置有滑槽及挡止部。滑槽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后端开放的u字状。挡止部配置得比滑槽的后端更靠后方且上方。

在收纳容器的两侧方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及上段导槽。导轨从滑槽的后端插入并沿着滑槽滑动。上段导槽配置在导轨的上方且前端开放,挡止部从上段导槽的前端插入并沿着上段导槽滑动。另外,在上段导槽的前端部的上表面设有凹部,挡止部卡合到凹部中。

当将收纳容器最大程度地抽出时,收纳容器前倾而挡止部向上方抬升,卡合到上段导槽的凹部中。由此,限制收纳容器向前方移动而防止收纳容器掉落。另外,收纳容器保持前倾状态。

在将收纳容器从冷藏室卸下的情况下,将收纳容器的前部向上方拉起,使卡合到凹部中的挡止部向下方下降而脱离,并且一面从下方经过上段导槽的最前部一面向前方抽出。

另一方面,在安装收纳容器的情况下,以将收纳容器的前部向上方抬起并使挡止部向下方下降的状态从下方经过上段导槽的最前部。然后,以使收纳容器的前部向下方下降的状态来使导轨的前端插入滑槽的后端,并将收纳容器向后方插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71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冰箱,在安装收纳容器时,相对于上段导槽的最前部而使挡止部从下方经过。此时,上段导槽的最前部位于里侧,因此不得不用手试探着使挡止部嵌入上段导槽,存在有便利性低的问题。另外,使收纳容器一面在上下方向上运动一面向后方移动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存在有挡止部与上段导槽碰撞而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损坏并且顺畅地安装收纳容器的冰箱。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冰箱具备收纳容器,所述收纳容器以可装卸的方式配置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的储藏室内,且在取出或放入内容物时前后滑动移动,所述冰箱的特征在于包括:各一对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及第三滑动件,它们突出设置在所述收纳容器的两侧壁,且从前方依次配置;主引导部,其在滑动移动时滑动引导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辅助引导部,其配置在所述主引导部的上方,并且在装卸所述收纳容器时滑动引导所述第三滑动件;以及第一限制部,其配置在所述辅助引导部的上方,在滑动移动时借由所述第三滑动件的抵接而限制所述收纳容器前进,所述主引导部及所述辅助引导部的前端设于所述开口部。

另外,本发明为所述构成的冰箱的特征在于:在装卸所述收纳容器时,利用所述辅助引导部来滑动引导所述第三滑动件以使后倾状态的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第三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一限制部的下方,并且当所述第三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一限制部时,所述第一滑动件配置得比所述主引导部的前端更靠后方。

另外,本发明为所述构成的冰箱的特征在于:利用形成在所述主引导部的前端下部的台阶,而设有在装卸所述收纳容器时限制所述收纳容器的后倾角度的角度限制部。

另外,本发明为所述构成的冰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配置得比所述第二滑动件更靠下方,并且所述主引导部在后部分支而具有供所述第一滑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槽、和供所述第二滑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槽,在安装所述收纳容器时,所述第三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一限制部的下方后,所述第二滑动件嵌合到所述第二嵌合槽中。

另外,本发明为所述构成的冰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配置在相同高度,并且在收纳有所述收纳容器的状态下,所述主引导部具有供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两者嵌合的嵌合槽,在安装所述收纳容器时,所述第三滑动件通过所述第一限制部的下方后,所述第二滑动件嵌合到所述嵌合槽中。

另外,本发明为所述构成的冰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由使所述收纳容器向前方的移动速度降低的缓冲装置所构成。

另外,本发明为所述构成的冰箱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由使所述收纳容器向前方的移动速度降低的缓冲装置所构成,且在所述角度限制部的后方设有第二限制部,此第二限制部在所述收纳容器的滑动移动时通过所述第三滑动件的按压而所述缓冲装置移位后,供所述第一滑动件抵接而限制所述收纳容器前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安装收纳容器时,主引导部及辅助引导部的前端设置于配置在储藏室的前表面的开口部,使用者能在插入时目测确认,并且在将第三滑动件从辅助引导部的前端插入后,将第二滑动件及第一滑动件依次插入主引导部的前端。因此,能防止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及第三滑动件从主引导部及辅助引导部的前端上下偏离地碰撞、损坏,能顺畅地安装收纳容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室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抽出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抽出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抽出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8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卸下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9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卸下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0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1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2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3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4为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5为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6为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7为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8为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19为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20为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21为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22为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23为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24为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储冰容器的装卸动作进行说明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主视图,图2为冰箱1的侧面剖视图。

冰箱1从上方依次具有冷藏室2、蔬菜室3及冷冻室4。各储藏室是通过隔热壁20隔开。另外,在冷冻室4内设有前表面具有开口部38a的储冰室38。储冰室38是通过间隔壁40包围侧方及下方。

另外,冷藏室2设定为例如4℃,且冷藏保存储藏物。蔬菜室3设定为比冷藏室2更高的温度例如8℃,且冷藏保存蔬菜等储藏物。冷冻室4设定为例如-20℃,且冷冻保存储藏物。

冷藏室2具有对开的门5l和门5r。蔬菜室3具有抽屉式的门6。冷冻室4具有对开的门7l和门7r。

在冰箱1的背面设有压缩机9。在压缩机9上连接有冷凝器10、凝缩器(未图示)、膨胀器(未图示),使异丁烷等冷却介质循环而形成冷冻回路。

另外,在各储藏室的背后设有冷气通路(未图示),与制冷循环的低温侧的冷凝器10进行热交换所得的空气经由冷气通路而被送到各储藏室。

另外,冰箱1具备自动制冰的自动制冰器12。自动制冰器12具备配置在冷藏室2内的供水箱21、配置在储冰室38内的制冰盘31及储冰容器(收纳容器)33。

制冰盘31配置在储冰容器33的上方,从供水箱21经由供水管25向制冰盘31供给水。供水管25从冷藏室2穿过隔热壁20向储冰室38延伸设置,且供水管25的下端配置在制冰盘31的上方。

从供水管25将供水箱21内的水供给至制冰盘31来制冰。另外,制冰盘31连结于制冰电机32。制冰电机32扭转制冰盘31,使冰m从制冰盘31脱离而掉落到储冰容器33中。

储冰容器33储存从制冰盘31脱离的冰m。使用者在打开门7l后将储冰容器33向前方抽出来使用冰m。另外,储冰容器33是以能从储冰室38装卸的方式设置。

图3表示储冰容器33的立体图。储冰容器33为通过前面壁34、侧面壁36、侧面壁37、背面壁35在矩形状的底面竖起而形成为上方开放的箱状。另外,在前面壁34的上部设有把手部34a。把手部34a的底部形成为凹状,能从下方将手指插入底部而在前后方向上取出或放入储冰容器33。

另外,在储冰容器33的侧面壁36及侧面壁37,从前方依次突出设置有各一对第一滑动件41、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在第一滑动件41的上方配置有第二滑动件42,在第二滑动件42的上方配置有第三滑动件43。

图4表示储冰室38的侧面剖视图。在储冰室38的两侧壁39的内表面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的前端设于开口部38a。主引导部51形成为凹设在侧壁39中的槽形状。如下文将详述那样,储冰容器33在取出冰m时,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被主引导部51滑动引导而向前后滑动移动。

主引导部51的后部分支成嵌合槽51e及嵌合槽51f。嵌合槽51e(第一嵌合槽)供第一滑动件41嵌合,配置在嵌合槽51e的上方的嵌合槽51f(第二嵌合槽)供第二滑动件42嵌合。

在主引导部51的前部设有与嵌合槽51e的下表面连续且前方下降的倾斜面51a。在倾斜面51a的前端设有台阶51b。台阶51b具有限制部51c(第二限制部)和角度限制部51d。

限制部51c从倾斜面51a的前端竖立设置,供第一滑动件41抵接而限制储冰容器33的前进。另外,角度限制部51d从限制部51c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即,限制部51c配置在角度限制部51d的后方。另外,在角度限制部51d的前端部设有台阶部58。

辅助引导部52配置在主引导部51的上方,且借由设于侧壁39上的台阶而形成为轨道状。如下文将详述那样,在装卸储冰容器33时第三滑动件43被辅助引导部52滑动引导。

在辅助引导部52的上方设有缓冲装置54(第一限制部)。缓冲装置54供第三滑动件43抵接而限制储冰容器33前进。缓冲装置54具有臂部56、扭转弹簧55及支承部57。支承部57设于侧壁39上,并将臂部56枢轴支撑为能在前后方向上转动。臂部56是上部经由支承部57枢轴支撑,且在后表面形成有与第三滑动件43抵接的抵接面56a。

对于扭转弹簧55,使两端分别卡定于支承部57及臂部56,在抵接面56a向后方转动的方向上对臂部56施力。另外,在侧壁39上设有供被扭转弹簧55施力的臂部56卡定的卡定部60。

如图4所示,在将储冰容器33插入到后端的状态下,第一滑动件41嵌合到嵌合槽51e中,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f中。另外,第三滑动件43配置为,不与辅助引导部52抵接而浮起的状态。

从该状态开始,将手指放在把手部34a的底部,一面支承储冰容器33的前部一面将储冰容器33向前方抽出。此时,嵌合槽51e、嵌合槽51f分别滑动引导第一滑动件41、第二滑动件42。在储冰容器33的前进移动时,储冰容器33被第一滑动件41、第二滑动件42支承,从而能减轻储冰容器33的重量施加于使用者的手指的负担。

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前进,则如图5所示那样,第一滑动件41在倾斜面51a上滑动。此时,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而储冰容器33成为前倾状态。而且,第三滑动件43从后方抵接于臂部56的抵接面56a。

如图6所示,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前进,则第三滑动件43向前方按压缓冲装置54的臂部56。此时,储冰容器33向前方的移动速度因作用于臂部56的向后方的施力而下降。储冰容器33通过缓冲装置54来进行减速,因此在将储冰容器33向前方抽出时,能防止第一滑动件41猛烈碰撞限制部51c而损坏。

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前进,则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限制部51c。通过限制部51c限制第一滑动件41向前方的移动,从而无法将储冰容器33更多地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因此,能防止储冰容器33从储冰室38脱离而掉落的情况。

另外,储冰容器33的前部沿着倾斜面51a向下方倾斜,以冰m聚集在储冰容器33的前部的方式抽出储冰容器33。因此,容易将冰m从储冰容器33中取出,便利性提升。另外,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限制部51c时利用缓冲装置54使储冰容器33减速。因此,能防止因第一滑动件41碰撞限制部51c的冲击而导致储冰容器33内的冰m飞散。

此外,在限制部51c的前方的角度限制部51d设有台阶部58。因此,当使用者误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并且向前方抽出时,爬至角度限制部51d上的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台阶部58。由此,能限制储冰容器33向前方移动,防止使用者误卸下储冰容器33而储冰容器33掉落。

接着,在卸下储冰容器33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将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限制部51c时的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由此,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一滑动件41上升,第三滑动件43向下方转动而离开臂部56。由此,臂部56向后方转动而与卡定部60卡定。

如图8所示那样,若储冰容器33的前部进一步抬起,则将第一滑动件41配置在角度限制部51d的上方,储冰容器33成为后倾状态。此时,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辅助引导部52而支承储冰容器33的自重,第二滑动件42从嵌合槽51f离开。

接下来,如图9所示,通过将后倾状态的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第三滑动件43一面支承储冰容器33一面被辅助引导部52滑动引导。由此,第一滑动件41从主引导部51脱离。然后,第二滑动件42从主引导部51脱离,最后,第三滑动件43从辅助引导部52脱离。由此储冰容器33被取出。

此外,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时,将第一滑动件41配置在主引导部51内,限制储冰容器33的后倾角度。因此,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时,能防止以第一滑动件41或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转动,从而防止由第三滑动件43及缓冲装置54的碰撞所致的损坏。

接下来,在安装储冰容器33时,如图9所示那样,一面使第三滑动件43在辅助引导部52中滑动一面将储冰容器33向后方插入。然后,将第二滑动件42插入主引导部51,使储冰容器33成为后倾状态而在主引导部51的上表面上滑动。由此,储冰容器33在前后方向上通过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此两点来支承,后倾状态的倾斜角度受到限制。

此外,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的前端设于开口部38a,使用者能在插入时目测确认并且在将第三滑动件43从主引导部51的前端插入后,将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一滑动件41依次插入辅助引导部的前端。因此,能防止第一滑动件41、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从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的前端上下偏离地碰撞、损坏,能顺畅地安装储冰容器33。

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后退,则如图10所示,第一滑动件41插入主引导部51。此时,利用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支承的储冰容器33不会后倾至规定角度以上,因此能防止第一滑动件41抬起而误插入辅助引导部52。

另外,为了将第一滑动件41插入主引导部51,需要预先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从而限制主引导部51内的第二滑动件42不会过于下降。然后,如图11所示,第二滑动件42不插入嵌合槽51e而被引导插入嵌合槽51f。

此时,在第一滑动件41移动到角度限制部51d的上方的位置,第二滑动件42已插入嵌合槽51f内。因此,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后倾,则由嵌合槽51f内的第二滑动件42和辅助引导部52内的第三滑动件43支承储冰容器33,并被限制为不后倾至规定角度以上。因此,能防止第一滑动件41向嵌合槽51f的误插入。

另外,在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之前,在储冰容器33的重量的作用下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辅助引导部52的下表面来支承储冰容器33的后部。因此,第三滑动件43不易成为离开辅助引导部52的下表面而浮起的状态。因此,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的下方时,能防止第三滑动件43碰撞缓冲装置54。

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后退,则如图12所示,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f中。此时,第三滑动件43已通过缓冲装置54的下方,即便在使储冰容器33前倾第三滑动件43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向上方转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第三滑动件43及缓冲装置54碰撞、损坏。

如图13所示,若储冰容器33在维持后倾状态的状态下进一步后退,则如上文所述,通过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限制储冰容器33以不会后倾至规定角度以上。因此,第一滑动件41不插入嵌合槽51e而抵接于嵌合槽51e、嵌合槽51f间的间隔壁59的前端部。

接着,如图14所示,使储冰容器33的前部向下方下降而使后倾状态返回前倾状态,由此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一滑动件41向下方转动而抵接于倾斜面51a。另外,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抬起而从辅助引导部52上离开,配置在缓冲装置54的后方。

若使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后退,则利用嵌合槽51e滑动引导第一滑动件41,利用嵌合槽51f滑动引导第二滑动件42。此时,利用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在前后两点支承储冰容器33,从而成为稳定地插入有储冰容器33的状态。然后,如所述图4所示,将储冰容器33配置在后端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的前端设于开口部38a,使用者能在插入时目测确认并且在将第三滑动件43从主引导部51的前端插入后,将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一滑动件41依次插入辅助引导部的前端。因此,能防止第一滑动件41、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从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的前端上下偏离地碰撞、损坏,能顺畅地安装储冰容器33。

另外,在装卸储冰容器33时,通过辅助引导部52滑动引导第三滑动件43以使后倾状态的储冰容器33的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第一限制部)的下方,并且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时,将第一滑动件41配置得比主引导部51的前端更靠后方。由此,限制储冰容器33的后倾角度。因此,能防止以第一滑动件41或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转动。因此,能防止由第三滑动件43及缓冲装置54的碰撞所致的损坏。

另外,利用形成在主引导部51的前端下部的台阶51b,来设置在装卸储冰容器33时限制储冰容器33的后倾角度的角度限制部51d。由此,能在脱卸时限制第一滑动件41爬上角度限制部51d时的储冰容器33的后倾角度。因此,能在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时,防止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转动而碰撞缓冲装置54。

另外,将第一滑动件41配置得比第二滑动件42更靠下方,并且主引导部51在后部分支而具有供第一滑动件41嵌合的嵌合槽51e(第一嵌合槽)、和供第二滑动件42嵌合的嵌合槽51f(第二嵌合槽),在安装储冰容器33时,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第一限制部)的下方后,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f中。由此,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缓冲装置54时,第二滑动件42处于在主引导部51内浮起的状态。因此,即便改变储冰容器33的后倾角度,也能防止第二滑动件42抵接于嵌合槽51f的下表面而成为支点使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转动碰撞缓冲装置54。

另外,由于利用缓冲装置54限制储冰容器33向前方前进,所以使前进的储冰容器33减速。因此,能防止由第三滑动件43与现有例那样的前进限制部的高速碰撞所致的第三滑动件43的损坏。

另外,在角度限制部51d的后方设有限制部51c(第二限制部),该限制部51c(第二限制部)在储冰容器33的滑动移动时通过第三滑动件43的按压而缓冲装置54移位后,供第一滑动件41抵接来限制储冰容器33前进。由此,能防止第一滑动件41及限制部51c的高速碰撞所致的损坏。

另外,在角度限制部51d形成有台阶部58。因此,当使用者误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并向前方抽出时,爬至角度限制部51d上的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台阶部58。由此,能限制储冰容器33向前方移动,防止使用者误卸下储冰容器33而储冰容器33掉落。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储冰容器33的侧面剖视图。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主引导部51不分支,主引导部51具有嵌合槽51g。另外,设有限制部(第一限制部)61以代替缓冲装置54(参照图4)。

主引导部51及辅助引导部52形成为凹设在储冰室38的侧壁39中的槽形状。在主引导部51的后部设有供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嵌合的嵌合槽51g。嵌合槽51g的前方朝上方扩宽,形成有从嵌合槽51g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垂直面51h。另外,在主引导部51的前端部形成有由台阶51b构成的限制部51c(第二限制部)及角度限制部51d。

辅助引导部52向后部扩宽,利用台阶而形成有限制部61。另外,在引导部52的上表面设有连续地向前方上升的倾斜面52a。由此,辅助引导部52的前部向上方逐渐扩宽。

另外,储冰容器33的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被设为相同高度,且配置得比第三滑动件43更靠下方。另外,第三滑动件43配置在以第二滑动件42为中心且从第二滑动件42的垂直上方向后方转动30度以上的位置。

如图16所示,若将后端位置的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则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限制部61。由此,限制储冰容器33前进,能防止储冰容器33从储冰室38脱离而掉落。

在卸下储冰容器33的情况下,从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限制部61的状态开始如图17所示,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由此,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一滑动件41转动,从而将配置得比角度限制部51d更靠上方。另外,第三滑动件43向下方转动抵接于辅助引导部52的下表面并配置在限制部61的下方。

此时,由于第三滑动件43配置在以第二滑动件42为中心使从第二滑动件42的垂直上方向后方转动30度以上的位置,因此当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辅助引导部52的下表面时,将储冰容器33的后倾状态的倾斜角度保持得小,储冰容器33的卸下便利性提升。

若将后倾状态的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则利用辅助引导部52滑动引导第三滑动件43,利用嵌合槽51g滑动引导第二滑动件42。此时,能利用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在前后两点支承储冰容器33,能顺畅地抽出储冰容器33。

将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如图18所示,在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且第一滑动件41从主引导部51脱离后,若将储冰容器33的后部抬起,则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倾斜面52a。

此外,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时,第一滑动件41配置在主引导部51内,且限制储冰容器33的后倾角度。

若以此状态使第三滑动件43在倾斜面52a上滑动的同时抽出储冰容器33,则第二滑动件42移动至比角度限制部51d更靠上方处,第二滑动件42从主引导部51脱离,最后第三滑动件43从辅助引导部52脱离。由此,将储冰容器33从储冰室38卸下。借由设置倾斜面52a,能以使储冰容器33小幅后倾的状态容易地使第二滑动件42从主引导部51脱离,便利性提升。

在将储冰容器33安装到储冰室38中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使第三滑动件43在倾斜面52a上滑动而将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后方插入。接着,将第二滑动件42插入主引导部51,使第二滑动件42抵接于主引导部51的下表面并将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后方进一步插入。

如图17所示,抬起储冰容器33的前部而使储冰容器33后倾到第一滑动件41插入至主引导部51的高度,再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后方插入。由此,储冰容器33的第三滑动件43被辅助引导部52滑动引导,第二滑动件42被主引导部51滑动引导。然后,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后,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g中。通过将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后方插入,第一滑动件41通过角度限制部51d的后端上方。

此外,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后,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g中。因此,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时,能防止嵌合于嵌合槽51g的第二滑动件42成为支点使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转动。由此,能防止第三滑动件43碰撞限制部61。

若第一滑动件41通过角度限制部51d的后端上方,则如图16所示,储冰容器33的前部下降。由此,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一滑动件41向下方转动,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主引导部51的下表面。另外,第三滑动件43配置为已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并向上方转动而面向限制部61。

若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后退,则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被嵌合槽51g滑动引导,且如图15所示配置在后端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被相同的嵌合槽51g滑动引导,因此能简化主引导部51的构造而削减冰箱1的成本。

另外,通过设置倾斜面52a,能在装脱储冰容器33时,减小储冰容器33的后倾状态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主引导部51容易地装卸第二滑动件42。

另外,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配置为相同高度,并且在收纳有储冰容器33的状态下,主引导部51具有供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两者嵌合的嵌合槽51g,在安装储冰容器33时,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后,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g中。

由此,能防止嵌合到嵌合槽51g中的第二滑动件42成为支点使第三滑动件43向上方转动碰撞限制部61。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倾斜面51a(参照图4)。另外,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缓冲装置54以代替限制部61,而在抽出储冰容器33时使其减速,能防止储冰容器33内的冰m飞散。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储冰容器33的侧面剖视图。此外,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倾斜面52a。

如图20所示,若将后端位置的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则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限制部61。由此,限制储冰容器33前进,能防止储冰容器33从储冰室38脱离而掉落。

在卸下储冰容器33的情况下,从第三滑动件43抵接于限制部61的状态开始如图21所示,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由此,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而第一滑动件41转动,从而配置得比角度限制部51d更靠上方。另外,第三滑动件43向下方转动抵接于辅助引导部52的下表面并配置在限制部61的下方。

若将后倾状态的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则利用辅助引导部52来滑动引导第三滑动件43,且利用嵌合槽51g来滑动引导第二滑动件42。此时,能利用第二滑动件42及第三滑动件43在前后两点支承储冰容器33,能顺畅地抽出储冰容器33。

若将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则如图22所示,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另外,第一滑动件41从主引导部51脱离,第二滑动件42抵接于限制部51c。由此,限制储冰容器33前进。因此,当使用者误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抬起并抽出时,能防止储冰容器33从储冰室38脱离而掉落。

若第二滑动件42抵接于限制部51c,则如图23所示,将储冰容器33的前部进一步抬起。由此,以第三滑动件43为支点使第二滑动件42转动到比角度限制部51d更靠上方处。

通过以此状态将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前方抽出,第二滑动件42从主引导部51脱离,第三滑动件43从辅助引导部52脱离。由此,将储冰容器33从储冰室38卸下。

在将储冰容器33安装到储冰室38中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使第三滑动件43在辅助引导部52中滑动而将储冰容器33向水平方向后方插入。接着,将第二滑动件42插入主引导部51。

若将第二滑动件42插入主引导部51,则如图22所示,使储冰容器33的前部下降以第三滑动件43为支点使第二滑动件42向下方转动。由此,第二滑动件42抵接于主引导部51的下表面。

如图21所示,若将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后方插入,则储冰容器33的第三滑动件43被辅助引导部52滑动引导,第二滑动件42被主引导部51滑动引导。接着,当第三滑动件43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后,第二滑动件42嵌合到嵌合槽51g中。通过将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后方插入,第一滑动件41通过角度限制部51d的后端上方。

若第一滑动件41通过角度限制部51d的后端上方,则如图20所示,储冰容器33的前部下降。由此,以第二滑动件42为支点使第一滑动件41向下方转动,第一滑动件41抵接于主引导部51的下表面。另外,第三滑动件43配置为,已通过限制部61的下方并向上方转动而面向限制部61。

若储冰容器33进一步后退,则第一滑动件41及第二滑动件42被嵌合槽51g滑动引导,且如图19所示配置在后端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图24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储冰室38的侧面剖视图。此外,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限制部51c及角度限制部51d。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获得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装卸储冰容器33时,能减小储冰容器33的后倾状态的倾斜角度而对主引导部51装卸第二滑动件42。由此,能从储冰室38容易地装卸储冰容器33。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省略限制部51c,因此在设有缓冲装置54以代替限制部61的情况下,储冰容器33向前方移动不受限制,存在有缓冲装置54损坏的可能性。因此,优选不设置缓冲装置54来代替限制部61。

除此以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除了储冰容器33以外,也能用于以可装卸的方式配置在冷藏室2、蔬菜室3及冷冻室4内且前后滑动移动的收纳容器。

附图标记说明

1:冰箱

2:冷藏室

3:蔬菜室

4:冷冻室

9:压缩机

10:冷凝器

12:自动制冰器

20:隔热壁

21:供水箱

25:供水管

26:供水加热器

31:制冰盘

32:制冰电机

33:储冰容器

34:前面壁

34a:把手部

35:背面壁

38:储冰室

38a:开口部

39:侧壁

41:第一滑动件

42:第二滑动件

43:第三滑动件

51:主引导部

51a:倾斜面

51b:台阶

51c:限制部(第二限制部)

51d:角度限制部

51e:嵌合槽(第一嵌合槽)

51f:嵌合槽(第二嵌合槽)

51g:嵌合槽

51h:垂直面

52:辅助引导部

52a:倾斜面

54:缓冲装置(第一限制部)

55:扭转弹簧

56:臂部

56a:抵接面

57:支承部

58:台阶部

59:间隔壁

60:卡定部

61:限制部(第一限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