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9052发布日期:2019-07-31 20:09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双向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膨胀阀。



背景技术:

膨胀阀是制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安装于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膨胀阀使冷凝器中的中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其节流成为低温低压的湿蒸汽,然后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达到制冷效果。

膨胀阀一般是通过设置弹性件来提供给阀针封闭阀口的压力,并以此来控制膨胀阀的流量。但是传统的膨胀阀内部的弹性件在制冷剂流量较大时,阀针受到冲击力也比较大,从而弹性件受到较大的压力,导致弹性件被压缩到极限状态,而弹性件多次或长时间的被压缩到极限状态会导致弹性件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弹性件多次或长时间被压缩到极限状态而导致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弹性件被压缩至极限状态而导致弹性件失效,以延长弹性件使用寿命的双向膨胀阀。

一种双向膨胀阀,包括:

壳体,具有一容置腔;

阀体组件,包括基座、阀座、阀针及弹性件,所述基座沿所述壳体纵长方向设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基座沿所述壳体纵长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孔,所述阀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的一端,且具有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连接腔,所述阀针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腔,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孔内,且一端伸入所述连接腔与所述阀针相连,以提供使所述阀针具有朝向远离所述基座运动趋势的预紧力;

其中,所述连接腔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孔的径向尺寸,以形成以限位面,所述阀针在靠近所述基座运动过程中可抵接于所述限位面,以被限位。

通过设置上述的双向膨胀阀,弹性件被压缩至极限状态是弹性件整体被压缩至连接孔内后的状态,而通过将连接腔的径向尺寸设为大于连接孔的径向尺寸,使得基座的靠近阀座的一端的端部会部分横向覆盖连接腔,以形成以类似台阶面的限位面。如此,阀针在朝向基座滑动时会抵接于限位面,从而保证弹性件不会被压缩进连接孔内,即弹性件不会被压缩至极限状态,避免弹性件因长时间或者多次被压缩成极限状态而失效,进而保证了双向膨胀阀的调节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内壁设有第一凸起,所述基座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凸起,以将所述基座固定于所述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座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还开设有阀口,所述阀口分别与所述连接腔及所述容置腔连通,以使所述连接孔及所述连接腔形成的第一通道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及所述阀座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

所述双向膨胀阀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用于抵接所述阀座的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以封闭所述第二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的内部还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密封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阀座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还沿所述壳体的纵长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所述阀口与所述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座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还开设有阀口及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位于所述阀口的一侧,所述阀口及所述排液孔均与所述容置腔及所述连接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向膨胀阀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用于抵接所述阀座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以封闭所述排液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件还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连通所述阀口与所述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阀体组件绕一所述壳体的横向截面镜像对称布设于所述容置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膨胀阀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双向膨胀阀的阀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阀体组件的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阀体组件的B-B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膨胀阀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双向膨胀阀的阀座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阀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膨胀阀10,包括壳体12及阀体组件14。

壳体12具有一容置腔122。阀体组件14包括基座142、阀座144、阀针146及弹性件148,基座142沿壳体12纵长方向设置于容置腔122内,该基座142设有贯穿其纵长两端的连接孔1422,阀座144固定连接于基座142的一端,且具有与连接孔1422连通的连接腔1442。

阀针146可滑动地设置于连接腔1442,弹性件148设置于连接孔1422内,且一端伸入连接腔1442与阀针146相连,以提供使阀针146具有朝向远离基座142运动趋势的预紧力。

其中,连接腔1442的径向尺寸大于连接孔1422的径向尺寸,以形成一限位面(图未标),阀针146在靠近基座运动过程中可抵接于该限位面以被限位。

弹性件148被压缩至极限状态是弹性件148整体被压缩至连接孔1422内后的状态,即弹性件148被压缩至极限状态时的纵向的长度是比连接孔1422沿壳体12纵长方向的长度短的。通过设置上述的双向膨胀阀10,将连接腔1442的径向尺寸设为大于连接孔1422的径向尺寸,使得基座142的靠近阀座144的一端的端部会部分横向覆盖连接腔1442,以形成以类似台阶面的限位面。如此,阀针146在朝向基座142滑动时会抵接于限位面,从而保证弹性件148不会被压缩进连接孔1422内,即弹性件148不会被压缩至极限状态,避免弹性件148因长时间或者多次被压缩成极限状态而失效,进而保证了双向膨胀阀10的调节性能。

需要解释的是,弹性件148一般为弹簧,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还开设有阀口1444,同时弹簧提供给阀针146预紧力以是阀针146封闭阀口1444,是膨胀阀中较为常规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此外,径向尺寸是指在垂直于壳体12纵长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即横向方向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大致呈筒状,且壳体12纵长方向的相对两端开设有两个开口124,两个开口124均与容置腔122连通。进一步地,容置腔122内壁设有第一凸起126及第二凸起127、第三凸起128及第四凸起129,第二凸起127、第一凸起126、第三凸起128及第四凸起129沿壳体12的纵长方向依次间隔排布,且第一凸起126与第二凸起127之间的距离和第三凸起128与第四凸起129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其中四个凸起的结构是相同的,即四个凸起中的第一凸起126及第二凸起127与第三凸起128及第四凸起129是绕一壳体12横向截面对称布设于容置腔122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组件14的数量也是两个,两个阀体组件14绕一壳体12的横向截面镜像对称布设于容置腔122。具体地,阀体组件14对称的横向截面与四个凸起对称的横向截面是同一个截面,即两个阀体组件14分别固定于两个第一凸起126处,且两个阀体组件14均朝向相邻的第二凸起127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阀体组件14及凸起是对称分布的,以下部分具体描述只针对一侧进行描述,另一侧是相同的,不做赘述。请参阅图2,此外,阀体组件14包括基座142、阀座144、弹性件148及阀针146,而弹性件148及阀针146是设置于基座142及阀座144上的,因此,阀体组件14的延伸方向是指基座142与阀座144的连接方向,延伸方向朝向第二凸起127,也就是说基座142固定于第一凸起126,阀座144固定连接于基座142朝向相邻的第二凸起127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42设有卡接部,卡接部卡接于第一凸起126,以使基座142固定设置于容置腔122,从而使阀体组件14固定于容置腔122。进一步地,阀座144与基座142之间同样是卡接的,以使阀座144固定连接于基座142的一端。

请参阅图3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还开设有阀口1444,阀口1444分别与连接腔1442及容置腔122连通,如此,连接孔1422及连接腔1442配合形成第一通道18,第一通道18通过阀口1444与容置腔122连通。对于连接孔1422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弹性件148是固定于连接孔1422内的,因此,连接孔1422内会设有弹性件固定部1424,以将弹性件148固定于连接孔1422内,弹性件固定部1424是类似于凸起的结构,因此,连接孔1422大致的径向尺寸会两头比弹性件固定部1424所在处的径向尺寸大,而上述的连接腔1442的径向尺寸大于连接孔1422的径向尺寸是指弹性件148所处的一段的连接孔1422的径向尺寸。

弹性件148为弹簧,弹簧与阀针146分别位于连接孔1422及连接腔1442内,但是弹簧是中空的,而阀针146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小于连接腔1442的横向截面的面积的,且制冷介质在其中流通时其流通面积大于阀口1444的横截面面积,以使得制冷介质的流动更加的顺畅。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48还可以是其他的具有弹性的物件,只要能实现上述效果即可,具体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42及阀座144与容置腔12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19,双向膨胀阀1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6,第一密封件16可滑动地设置于容置腔122,用于抵接阀座144的远离基座142的一端,以封闭第二通道19。进一步地,第一密封件16沿壳体12的纵长方向开设有第一通孔162,通孔用于连通阀口1444与容置腔122,进而可连通容置腔122与第一通道18。如此,第一密封件16可在封闭第二通道19的同时,连通容置腔122与第一通道18。具体地,第一密封件16可滑动地设置于阀座144与第二凸起127之间。

第二通道19的形成是由于基座142与阀座144的横向截面外圈所占面积是小于容置腔122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且制冷介质在第二通道19的流通面积是大于阀口1444的横截面的面积的,如此,使得制冷介质的流动更加的流畅。

请参阅图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还开设有排液孔1446,排液孔1446位于阀口1444的一侧,阀口1444及排液孔1446均与容置腔122及连接腔1442连通。且制冷介质在排液孔1446的流通面积也是大于阀口1444的横截面的面积的,以使制冷介质的流动更加的流畅。请参阅图6及图7,具体地,排液孔1446的数量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向膨胀阀1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7,第二密封件17可滑动地设置与容置腔122,用于抵接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以封闭排液孔1446。更进一步地,第二密封件17还开设有第二通孔172,第二通孔172分别与容置腔122及连接腔1442连通。如此,当第二密封件17抵接于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时,既封闭了排液孔1446,同时也使得阀口1444与容置腔122保持连通。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依次对上述两种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种实施例为:制冷介质通过壳体12一端的开口124进入容置腔122,并推动位于该端的第一密封件16朝向阀座144移动直至抵接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封闭第二通道19,制冷介质只能从第一密封件16的第一通孔162流入,且冲开阀针146对阀口1444的封闭以进入第一通道18,然后从第一通道18流出进入容置腔122后制冷介质会分别流入第二段的第一通道18与第二通道19,但由于阀针146封闭着阀口1444,使得制冷介质无法从该段的第一通道18中流出,只能从第二通道19中流出进入容置腔122,然后从由制冷介质冲到第四凸起129处的第一密封环的第一通孔162流出,最后经另一出口流出;

其中第二种实施例为:制冷介质通过壳体12一端的开口124进入容置腔122,并推动位于该端的第二密封件17朝向阀座144移动直至抵接阀座144远离基座142的一端,封闭了排液孔1446,制冷介质只能从第二密封件17的第二通孔172流入,且冲开阀针146对阀口1444的封闭以进入第一通道18,然后从第一通道18流出的经由容置腔122进入第二段的第一通道18内,由于第二段的阀口1444被阀针146所封闭,制冷介质只能从排液孔1446中流出进入容置腔122内,接着通过抵接于第四凸起129处的第二密封件17的第二通孔172流出,最后经另一出口流出。

简单来说,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制冷介质由第一段的第一通道18进,从第二段的第二通道19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制冷介质在中间都是经过第一通道18,但是由第一段阀口1444进,第二段排液孔1446出。此外,两个实施例中阀口1444均是用于进液的。且可制冷介质可反向流动,流动路径对应改为由第二段的第一通道18进,从第一段的第二通道19出与制冷介质由第二段阀口1444进,经由第一通道18从第一段排液孔1446出。如此,同时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制冷介质在膨胀阀中双向流动,减小了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6及第二密封件17可以是同样的密封件,横向大致呈环状,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表面覆盖有一层硬质材料镀层或金属壳,以使的密封件在容置腔122内的滑动更加的顺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膨胀阀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阀针可与基座相抵接,避免弹性件被压缩至极致,使得弹性件不容易失效,保证了双向膨胀阀的调节能力;

2)基座及阀座与容置腔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且连接孔与连接腔连通形成第一通道,配合第一密封件,使得制冷介质双向流通,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

3)阀座的远离基座的一端在阀口的一侧开设排液孔,配合第二密封件,使得制冷介质从阀口进从排液孔出,实现了双向流通,简化了结构,减小了体积;

4)第一密封件及第二密封件均在表面覆盖有一层硬质材料镀层或金属壳,使得密封件在容置腔内的滑动更加的顺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