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62089发布日期:2020-11-25 17:4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保鲜技术领域和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冰箱采用气调保鲜技术进行减氧保鲜,使用电解方法除氧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其具有安全环保、能耗低、除氧速度稳定等优点。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案是在冰箱内的储藏盒上安装电极装置,并且需要给电解装置供液态水。这项技术可追溯至1821年,德国生物学家发现水果在低氧环境下,能够减少代谢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该技术仍有很多设备局限性。且在运用于保鲜装置时,如何精确的控制减氧装置的运行,并通过冰箱整体使用情况进行配合操作,仍有待研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控制减氧过程的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所述减氧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冷设备内减氧装置的启动信号,在收到启动信号时,控制减氧装置开启,并控制减氧装置配合设置的风机在预设电压u1下工作,同时获取制冷装置上人体感应装置的感应信号;在收到人体感应装置检测到用户在制冷设备一定距离s内时,控制风机降低转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前述一定距离s不大于2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机降低转速采用控制风机电压的方式进行,并且采用根据人体感应装置检测的用户至制冷设备之间的距离逐步调整风机电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在2米到1.5米之间时,控制风机在电压u2下工作,u2小于u1;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在1.5米到1米之间时,风机在电压u3下工作,u3小于u2;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在1米到0.5米之间时,风机在电压u4下工作,u4小于u3;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小于0.5米时,风机在电压u5下工作,u5小于u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u1为12v,u2为10v,u3为8v,u4为6v,u5为4v。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减氧装置工作过程中,判断制冷设备门体是否打开,若是,则控制风机停止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减氧装置工作同时记录减氧装置的工作时间t,并在减氧装置工作时间t达到预设时间t1时,控制减氧装置和风机停止工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减氧装置工作过程中,判断制冷设备的门体是否打开,若是,则控制风机停止转动,然后再判断制冷设备内设置有所述减氧装置的储物盒是否打开,若是,则关闭减氧装置,并在储物盒关闭后,启动减氧装置并重新记录减氧装置的工作时间t。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t1为1小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制冷设备内设置减氧装置的储物盒上的氧气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并在氧气传感器检测到储物盒内的实时氧气含量达到氧气含量的预设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减氧装置和风机开始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冷设备通过人体感应装置来控制减氧装置和风机的启用,避免制冷设备开启时,储物空间进入较多空气,风机持续吹送湿风至减氧装置,令减氧装置不断工作,而此时储物空间与外界连通,氧气含量较高,不断消耗氧气生成水;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根据人体感应装置的感应数据,控制风机降低转速的方式,一方面可避免风机因从高速旋转状态下直接断电而损坏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转速的方式,可以在保持减氧装置工作状态下,避免制冷设备门体开启时,因风机惯性运动而导致过多空气导入减氧装置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例所做出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及打开或关闭所述箱体的门体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具有储物空间的储藏盒。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冰箱的其他构成以及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且本发明对该冰箱的其他结构或功能并未做出改进,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当然,所述制冷设备亦可为保鲜柜或其他可实现制冷保冷功能的设备。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对储物空间进行减氧控制的减氧装置、与减氧装置配合使用的风机以及人体感应装置。所述减氧装置和风机分别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可集成于制冷设备的控制系统中。所述减氧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阳极、质子交换膜和阴极,风机不断转动以增大湿气循环,将空气中的水分搬运到减氧装置的阳极处,所述减氧装置的阳极处通电后,阳极处的水分被分解成氢离子,并通过质子交换膜将氢离子传递至阴极,由于储物空间与阴极连通,因此氢离子在阴极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即不断消耗储物空间内部的氧气,以降低储物空间的氧气量,延长物品的保鲜期。

参阅图1所示,所述制冷设备通电后,压缩机开始工作,人体感应装置即可随之开始启用,持续一段时间后,即可向控制装置发送减氧装置启动信号。在本发明中,此状态持续大约五分钟后,即可启动减氧装置和风机。

所述制冷设备的减氧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制冷设备内减氧装置的启动信号,在收到启动信号时,控制减氧装置开启,并控制减氧装置配合设置的风机在预设电压u1下工作,同时获取制冷装置上人体感应装置的感应信号。

在减氧装置启动且风机在预设电压u1下工作时,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同步记录减氧装置的工作时间t,并在减氧装置工作时间t达到预设时间t1时,控制减氧装置和风机停止工作。在减氧装置工作时间t未能达到预设时间t1时,可通过上述人体感应装置对用户距离的判断对减氧装置进行控制。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制冷设备较长时间未被打开,因此,在此过程中,减氧装置与风机将持续工作,为了避免工作负荷过大,或过度进行电解反应,因此,针对减氧装置进行工作时间记录,并预设工作时间达到一定值时,减氧装置和风机停止工作一段时间,并不会影响储物空间的减氧效果。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达到1小时,即t1为1小时,且其间未曾打开过制冷设备,即可停止减氧工作,避免制冷设备工作负荷过大,且可实现节电效果。

在本发明中,制冷设备上的人体感应装置设置为感应是否有用户靠近制冷设备并感测用户与制冷设备之间的距离,当用户处于制冷设备一定距离s范围内时,即可视为用户使用制冷设备的可能性极大,因此,降低风机转速,以避免制冷设备使用过程中,储物空间进入较多空气,风机持续吹送湿风至减氧装置,令减氧装置不断工作,而此时储物空间与外界连通,氧气含量较高,不断消耗氧气生成水,此时逐渐降低风机风速,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根据人体感应装置的感应数据,控制风机降低转速的方式,一方面可避免风机因从高速旋转状态下直接断电而损坏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转速的方式,可以在保持减氧装置工作状态下,避免制冷设备门体开启时,因风机惯性运动而导致过多空气导入减氧装置的现象。

在制冷设备实际使用中,前述一定距离s不大于2米。即,当人体感应装置感测到用户距离制冷设备两米内时,即发送信息至控制装置,令风机减速。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降低转速采用控制风机电压的方式进行,并且所述控制装置根据人体感应装置检测的用户至制冷设备之间的距离逐步调整风机电压。

具体为:当人体感应装置感测到用户至制冷设备的距离在2米到1.5米之间时,控制风机在电压u2下工作,u2小于u1;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在1.5米到1米之间时,风机在电压u3下工作,u3小于u2;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在1米到0.5米之间时,风机在电压u4下工作,u4小于u3;在用户至制冷设备距离小于0.5米时,风机在电压u5下工作,u5小于u4。在本发明中,u1为12v,u2为10v,u3为8v,u4为6v,u5为4v。

即,减氧装置工作过程中,风机在预设电压12v下工作,转速较快,可实现将更多的水分吹送至减氧装置的阳极周围,以促进阳极的电解反应朝向分解水一侧进行,而随着用户里制冷设备越来越近,为了保证减氧装置的工作效果以及实现节电等功效,风机工作电压逐级降低,从而风机转速也逐渐降低,从而吹送至阳极的水分减少,避免减氧装置持续高负荷地工作。

人体感应装置感应到用户接近且距离很近时,即用户很有可能会打开制冷设备的门体并进行取用,因此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在减氧装置工作过程中,判断制冷设备门体是否打开,若是,则控制风机停止转动。

制冷设备门体打开,即会有大量空气涌入制冷设备内,如果风机持续转动则会带入大量水分至减氧装置附近,从而促使减氧装置不断进行电解反应,增加减氧装置的工作负荷,因此需要控制风机停转,以避免减氧装置的工作负荷过大。

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氧装置对所述储物盒的储物空间进行减氧控制,在减氧装置工作过程中,在判断制冷设备门体是否打开以控制风机停用之后,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判断储物盒是否打开,若是,则储物盒关闭后,启动减氧装置并重新记录减氧装置的工作时间t。

减氧装置应用于储物盒内部减氧控制,储物盒打开后,进入大量空气,此时,减氧装置和风机停止工作,可避免工作负荷过大,储物盒关闭后,由于氧气含量增加,减氧装置重新启动工作时,需要重新记录工作时间t。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储藏盒以检测储物空间氧气含量的氧气传感器,所述减氧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制冷设备内的氧气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并在氧气传感器检测到储物盒内的实时氧气含量达到氧气含量的预设阈值时,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减氧装置和风机开始工作。储物盒内增加氧气传感器后,可以精确检测储物空间的氧气含量,确保内部实时含氧量低于氧气含量的预设阈值,保证物品保鲜效果,有效控制减氧装置和风机的启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