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搬型保冷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3265发布日期:2020-09-23 02:00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可搬型保冷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由电池来驱动的可搬式保冷库。



背景技术:

市售有一种具有可收容饮食物等的筐体,可对已被收容在所述筐体中的饮食物等(收容物)进行保冷的可搬式的可搬型保冷库(专利文献1)。在可使用外部电源的场所,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保冷库通过利用外部电源驱动珀耳帖元件来对收容物进行冷却。此时,可一边对所安装的电池组进行充电一边进行冷却。在无法使用外部电源的场所,利用经充电的内部电池的电力来驱动珀耳帖元件,由此对收容物进行冷却。所谓珀耳帖元件,是指可通过直流电流来自由地进行冷却或加热等温度控制的半导体元件,可使元件的两面产生温度差。通过使直流电流流入所述珀耳帖元件,可在低温侧产生吸热,在高温侧产生发热,通过改变对珀耳帖元件赋予的电压,可改变涌出的热量的大小。另外,仅通过改变流入珀耳帖元件中的电流的极性,便可改变涌出的热的方向,因此不仅可用作保冷库,也可以用作保温库,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作为也可以进行保温的冷温库。

图18是表示先前的保冷库101的构成的图。保冷库101是在将容器部110的上部开口开闭的门部130设置有使用珀耳帖元件151的热交换机构150,由设置在容器部110的侧面的电池收容室120的内部所收容的电池61来驱动。在容器部10的左右两侧的上方,形成成为握持时的把手的第一握持部116与第二握持部117。热交换机构150包括:珀耳帖元件151,设置在门部130,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风扇157,设置在门部130的内侧(内壁),用于对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以及外侧风扇155,设置在门部130的外侧(外壁),用于对珀耳帖元件151进行冷却。在珀耳帖元件151的外侧设置外侧散热器15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225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可搬型保冷库中,相对于外部气温可期待20℃左右的冷却性能,但在如夏季那样外部气温高的情况下,存在想要更高的冷却性能这一要求。另外,存在如下的要求:尽可能可容易搬运地构成保冷库,并且想要相对于有限的筐体的外部容积,尽可能增大库内的容量(内部容积)。

进而,为了容易在柏油路面等平坦的地面上移动,在底部设置两个脚轮,在与脚轮相反侧的侧面部设置合成树脂制的大的把手,一边通过把手来抬起容器部的一侧,一边进行移动(脚轮移动模式)。但是,由于设置专用的把手,因此把手的大小比较大而导致体积大。尤其对于不进行脚轮移动、或几乎不进行脚轮移动的用户,无把手更有利。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背景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其通过包括两个以上的珀耳帖元件来提升冷却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其将珀耳帖元件与元件冷却风扇的电源分别分开设置,高效率地控制珀耳帖元件与风扇,由此谋求省电力,并且提升冷却效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其在容器部的一侧的底部设置脚轮,在另一方的侧面侧设置挂上披肩带的第三带安装部,而使脚轮模式时的搬运变得容易。

进而,提供一种保冷库,其在容器部的一侧的底部设置脚轮,不仅可进行使用披肩带的搬运,而且可进行使用脚轮的搬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其在具有带安装部且可安装披肩带的可搬型保冷库中,设置追加的带安装部,也可以将披肩带用作脚轮移动时的拉绳。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若对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特征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其是可由下列构件来驱动的可搬型保冷库:容器部,划定收容物品的库内;门部,将容器部的开口封闭;多个珀耳帖元件,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风扇,对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外侧风扇,用于对珀耳帖元件进行冷却;控制部,控制珀耳帖元件;以及能装卸的电池;珀耳帖元件由第一电源部来驱动,库内风扇与外侧风扇由第二电源部来驱动,第一电源部与第二电源部相互独立地得到控制。另外,利用独立的两个电源部来构成第二电源部,也独立地驱动库内风扇与外侧风扇。设置多个珀耳帖元件,将它们与共同的电源部并联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门部配置两个珀耳帖元件,设置与两个珀耳帖元件的内表面侧共同接触的一个导热体及内侧散热片,以与内侧散热片邻接的方式设置库内风扇,设置与两个珀耳帖元件的外表面侧共同接触的外侧散热片(外侧散热器),以与外侧散热片邻接的方式设置外侧风扇。另外,在俯视时面对开口的门部的面积的一半以下的区域内,配置珀耳帖元件与导热体。珀耳帖元件在俯视时为四边形,从四边形的一边的角部附近抽出电线,两个珀耳帖元件以电力线的抽出方向分别变成相反的方式排列配置两个。电线被抽出的珀耳帖元件的一边分别以接近门部的长边部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为了使库内的温度变成目标值,使用珀耳帖元件的驱动率的额定电压或接近额定电压的第一驱动电压、及比第一驱动电压低的第二驱动电压,一边切换第一驱动电压、第二驱动电压、及驱动停止,一边进行库内的温度控制。另外,除利用电池的电力供给以外,还具有外部电源供给部件,在从外部电源供给电力时以100%的驱动率驱动珀耳帖元件。进而,即便在为了将库内的温度保持成目标值而将珀耳帖元件下降至第二驱动电压的情况下,也使库内风扇与外侧风扇的驱动维持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可搬型保冷库中设置两个珀耳帖元件,将它们与共同的电源部并联连接。设置检测库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控制部根据来自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独立地控制朝两个珀耳帖元件中的通电或断开。容器部的上表面部分被设为开口,门部是在封闭时变成水平的摇动式,在俯视下为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在门部,以电力线的抽出方向分别变成相反的方式排列配置两个珀耳帖元件。此时,两个珀耳帖元件分别共同地安装在以接触珀耳帖元件的内表面侧的方式设置的金属制的导热体、设置在珀耳帖元件的外表面侧的外侧散热片、及设置在导热体的内侧的内侧散热片。另外,在外侧散热片设置一个外侧风扇,在内侧散热片设置库内风扇。在容器部的短边侧侧面配置电池收容室,所述电池收容室具有朝容器部的外侧部分突出的筐体,可收容两个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包括:脚轮,设置在容器部的底面中的一侧;第一带安装部,设置在容器部的开口的外缘部、且脚轮所在一侧;以及第二带安装部,设置在开口的外缘部、且与脚轮的所在一侧为相反侧;披肩用的带,穿过第一带安装部与第二带安装部,在第二带安装部的附近设置第三带安装部,带可在使用第一带安装部及第二带安装部的第一安装状态下使用。另外,通过使披肩用的带的一部分也卡合在第三带安装部,而可从第二带安装部与第三带安装部之间抽出带的一部分,由此可在使脚轮接地并已使容器部的一侧浮起的状态下进行搬运(第二安装状态)。可选择第一安装状态与第二安装状态。另外,具有用于对容器部的内部进行冷却的珀耳帖元件、及用于对珀耳帖元件供给电力的可装卸的组合式的电池,在容器部的设置第三带安装部一侧的侧面,设置有收容电池的电池收容室。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脚轮在容器部被水平地载置的状态下,其功能受到限制,仅在已使容器部的一侧浮起的状态下发挥功能。另外,使沿着第二带安装部与第三带安装部的带的一部分穿过抽出用环,用户将抽出用环抽出,由此可从第一安装状态朝第二安装状态变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第三带安装部设置在电池收容室的上部,第二带安装部与第三带安装部以在水平方向或/及垂直方向上隔开距离的方式配置。另外,在门部之中与脚轮相反侧的靠近电池收容室一侧,设置珀耳帖元件、库内风扇、外侧风扇、及外侧散热器。进而,在外侧散热器与门部的筐体的间隙设置弹性体,由此抑制脚轮移动时的外侧散热器的晃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征,脚轮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与门部的转动轴的轴方向以交叉的方式配置。另外,脚轮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与用于电池的安装的滑动方向以变成平行的方式配置。进而,电池收容室具有用于可将电池安装在内部的开口、及将开口封闭的转动式的盖,脚轮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与电池收容室的盖的转动轴的轴方向以交叉的方式配置。进而,在成为脚轮移动模式的第二安装状态下,带以压住门部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可抑制移动中的门部的晃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有限的筐体的内部高效率地配置有多个珀耳帖元件,因此可大幅度地提升冷却效率。另外,将珀耳帖元件与元件冷却用的风扇(库内风扇与外侧风扇)的电源分别分开设置,因此可防止由珀耳帖元件的电压切换所引起的风扇的旋转变动,可不受珀耳帖元件的运转状况影响而维持风扇的稳定的送风效果,可比先前提升冷却效率。另外,可使相对于所获得的冷却效果的运转时间变长,因此可延长使用电池时的可使用时间。

进而,通过改变披肩带的使用方法,不仅是披肩状态(第一安装状态),而且可容易地变更成脚轮利用状态(第二安装状态),所述脚轮利用状态(第二安装状态)利用脚轮将与脚轮相反侧朝上方抬起,一边滚动一边移动,因此可实现称手的可搬型保冷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保冷库1的正面图。

图2是图1的保冷库1的右侧面图。

图3是图1的保冷库1的右侧面图,表示已将电池收容室20的盖24打开的状态。

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热交换机构50的部分放大图。

图6是图1的b-b剖面图。

图7是图2的d-d剖面图。

图8是图1的c-c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保冷库1的电路图。

图10是表示先前的携带型保冷库中的珀耳帖元件电压的控制与库内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保冷库1中的珀耳帖元件电压的控制与库内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将本实施例的保冷库1中的披肩带65的一部分抽出而变成第二安装状态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作为图12的保冷库1的抽出用的环所设置的握把69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握把69单体的图,(a)为正面图,(b)为俯视图,(c)为左侧面图。

图15是表示使本实施例的保冷库1中的披肩带的一部分也卡合在第三带安装部的第二安装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使本实施例的保冷库1中的披肩带的一部分也卡合在第三带安装部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保冷库1a的图。

图18是先前的保冷库101的纵剖面图。

图19是表示先前的保冷库101中的珀耳帖元件151的配置状态的水平剖面图。

图20是表示直流(directcurrent,dc)连接电缆与交流(alternatingcurrent,ac)适配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上下的方向作为图中所示的方向来进行说明。

图1是保冷库1的正面图。保冷库1是对所谓的冷藏箱型的容器附加利用电力的热交换机构而成,此处,将广泛用于电动工具用途的组合式的电池61、电池62(参照图3)作为电源,以可对已被收容在内部的饮食物等(以下,称为“收容物”)进行冷却或保温的方式构成。保冷库1是内部容积为10升~40升左右,例如25升的可携带的构成。作为保冷库1的热交换机构,使用珀耳帖元件,不仅可进行冷却,也可以进行保温,但也可以使用本实施例的构成来作为冷却专用的保冷库、或保温专用的保温库。在本说明书中,不论有无保温机构,只要具有冷却功能,便称为“保冷库”。保冷库1是在上侧具有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容器部10,设置有成为将开口封闭的盖的门部30。容器部10是大致长方体,且为如仅一面(上表面)成为开口的形状,具有对开口进行规定的四个侧壁部(前壁部11a、后壁部11b(参照图2)、右壁部11c、左壁部11d)、及从容器部10的开口来看成为相反侧的面的底壁部12b。前壁部11a与后壁部11b(参照图2)大致平行地配置,右壁部11c将前壁部11a的右端缘与后壁部11b的右端缘连接,左壁部11d将前壁部11a的左端缘与后壁部11b的左端缘连接。另外,前壁部11a、后壁部11b、右壁部11c及左壁部11d各自的上端部对平视时为大致矩形状的开口进行规定。

容器部10的开口由可相对于容器部10开闭的门部30来封闭。门部30通过铰链19(其后在图4中叙述)而轴支在容器部10的开口之中,长边的一边侧。在门部30的开口之中,与设置铰链的长边部相反侧的长边部(此处为前壁部11a的上缘部),设置两个插销18a、18b。插销18a、插销18b是以挂在形成在插销18a、插销18b侧的凸部的方式而固定成形成在门部30侧的凸部34a、凸部34b(其后在图6中叙述)的可手动操作的锁定机构,可使用拉锁、插销等公知的固定构件。在容器部10的前壁部11a的上缘部形成凸部14,所述凸部14保持插销18a、插销18b,并且用于形成使打开门部30时的手放入的凹处14a。在凹处14a的上侧,门部30的外缘的一部分的底面露出,因此当已使插销18a、插销18b变成开放状态时,可容易地朝上方侧提起门部30的跟前的外缘部。图1的状态处于将容器部10的开口堵塞的关闭状态。若门部30朝上方转动而变成打开状态,则容器部10的开口开放,可经由开口而将收容物收容在收容空间内。另外,在门部30为关闭状态下开口被堵塞,因此收容空间13变成密闭状态,使利用内外的空气的直接接触的热交换最小化。

在容器部10的开口的左侧侧方形成第一握持部16。同样地,在容器部10的开口的右侧侧方形成第二握持部17。第一握持部16与第二握持部17是为了一边利用两手握持保冷库1的相向的短边附近,一边进行搬运而形成的凸部,设置在容器部10的右壁部11c与左壁部11d的上方附近。第一握持部16及第二握持部17与由合成树脂制造的容器部10的外表面一体地成形。在第一握持部16与第二握持部17的朝水平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下表面侧,形成用于使作业者利用两手握持时容易拿住的凹部16a、凹部17a。另外,在凹部16a、凹部17b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形成用于使披肩带65从上往下贯穿的未图示的贯穿孔(后述)。形成有贯穿孔的第一握持部16成为第一带安装部,形成有贯穿孔的第二握持部17成为第二带安装部。

在第一带安装部与第二带安装部之间架设带状的一根披肩带65。带调节器66、带调节器67是如下的构件:使将披肩带65的两端翻折而重叠的部分贯穿,由此以使重叠的带不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固定,并且调整为了披肩而利用的有效长度。带调节器66、带调节器67是一体成形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的部件,其是如利用正交的连结部将三根平行地延长的细长的板状的两端部连结的形状,且为如准备两个字母e状的构件,使开口侧相对来接合的形状。当利用合成树脂来制作带调节器66、带调节器67时,具有充分的强度。在披肩带65设置垫肩68,所述垫肩68用于使披肩时施加至作业者的肩的局部的负荷分散。垫肩68可使用公知者,设为何种形状、材质都任意。

在容器部10的底壁部12b的左侧端部附近设置一对脚轮88a。在后方的壁部与左壁部11d及底壁部12b的角部附近,也同样地设置脚轮88b(在图1中看不见),脚轮88a由容器部10进行轴支,其旋转轴89a朝向前后方向。虽然在图1中未图示,但后方侧的脚轮88b的旋转轴位于与旋转轴89a同轴上,其轴方向变成前后方向。在如图1那样水平地保持容器部10的状态下,即便设置有脚轮88a、脚轮88b,脚轮88a、脚轮88b也处于实质上不运行的状态,通过使容器部10倾斜,脚轮88a、脚轮88b变成可运行。此处,脚轮88a、脚轮88b实质上不运行的状态包含底壁部12b的下表面之中,脚轮88a、脚轮88b的相反侧接地,由此容器部10的水平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

在容器部10的右壁部11c,设置具有第二个长方体状的筐体的电池收容室20。电池收容室20的筐体容积以远小于容器部10的筐体容积的方式构成。电池收容室20是用于收容两个电池(后述)、及控制电路基板(后述)的独立的空间。容器部10的外壁与电池收容室20的外壁若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来制造,则可充分提高强度。如此,在不同的区域构成作为保冷库的容器的容器部10、及收容未图示的电池等电源部的电池收容室20,因此容器部10的内部空间不会因电池的安装而受到压迫,可有效地活用有限的空间。

在可开闭的门部30设置使用珀耳帖元件的热交换机构50(其后在图5中叙述)。在容器部10未设置风扇或散热器等热交换机构的本体构成零件的任一者。由于设置了热交换机构,因此在门部30的上侧的一部分设置后述的外侧风扇的吸气口35,在门部30的前侧侧面的一部分设置排气口36。另外,虽然在图1中看不见,但在门部30的后侧侧面的一部分,也设置与前方的排气口36相同的排气口。已被从吸气口35吸引至门部30的内部的空气从前方的排气口36与后方的排气口(在图1中看不见)排气。

图2是保冷库1的右侧面图。此处表示卸下了披肩带65(参照图1)的状态。门部30除在上部具有吸气口35与排气口36(参照图1)这一点以外,外观与市售的冷藏箱的门部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在门部30内收容热交换机构,因此门部30的在上下方向占据的高度变大。将配置在容器部10的右侧的电池收容室20设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均比容器部10的外侧筐体小的筐体。另外,电池收容室20的前壁部21a、后壁部21b、上侧壁21c、下侧壁21d以在接合部无间隙的方式与容器部10的右壁部11c连接。在电池收容室20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面(d-d剖面)更后方侧,设置开口部21f(参照后述的图3),为了覆盖所述开口部21f而设置开闭式的盖24。盖24以横跨从电池收容室20的右壁部21e至后壁部21b的两面的方式形成,通过轴线在垂直方向上延长的转动轴24a来轴支前侧缘部,在后壁部21b通过两个插销部件,即第一插销26a与第二插销26b来锁定封闭状态。作为插销部件,例如可使用:如使可动式的爪部卡合在形成在盖24侧的凸状的挂住部的树脂制的拉锁。在图2中,为了说明,以解锁状态来图示第一插销26a,以锁定状态来图示第二插销26b。

在电池收容室20,在前侧的下方的一部分形成电源插座盖23,所述电源插座盖23覆盖朝向连接后述的电源线的电源插座71的进入用开口。电源插座盖23为板状,其是对一边进行轴支,在相向的另一边具有锁定机构的开闭式的盖。在电池收容室2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22,设置未图示的操作显示面板。在操作显示面板,设置未图示的电源开关、各种操作按钮(冷却/加热的切换、输出模式设定)、表示运转状态的显示灯等。

在容器部10的上端的靠近开口12a的外缘部,形成呈凸状地朝水平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第二握持部17。第二握持部17是成为用于用户利用两手与第一握持部16一同握持的把手,与用户的手相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充分的长度,形成用于使手指容易挂住的凹部17a,在凹部17a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为了使披肩带65贯穿,而形成从第二握持部17的上方至下方为止贯穿的贯穿孔(第二带安装部17b)。贯穿孔的剖面形状为细长的大致四边形,使作为第二带安装部17b的贯穿孔的宽度wb(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带状的披肩带65的宽度略大,并使贯穿孔的短边的长度比披肩带65的厚度大,由此使进行贯穿的披肩带65可相对于贯穿孔容易地进行相对移动。从第二握持部17至电池收容室20的上侧壁21c,形成细长且朝外侧突出的线收容凸部15。线收容凸部15是为了在其内侧部分确保用于布线的空间而形成。

图3表示从图2的状态打开了盖24的状态。将盖24设为能够以转动轴24a为中心转动约180度左右。转动轴24a以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上延长的方式配置。假设在脚轮88a、脚轮88b的旋转轴89a的轴方向(前后方向)与转动轴24a的轴方向(上下方向)平行的情况下,以脚轮88a、脚轮88b的旋转轴89a为中心所产生的振动方向与盖24的转动轴方向变成相同,因此即将打开盖24的力重复发挥作用,施加至第一插销26a及第二插销26b与转动轴24a的负荷变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例的转动轴24a的配置中,以脚轮88a、脚轮88b为中心所产生的振动方向与转动轴24a的轴方向变成交叉的关系,由此可抑制因振动而对即将打开盖24的方向施加力。

电池61、电池62以配置连接端子的安装面朝向垂直方向的方式,上下排列配置两个。电池61、电池62的安装方向是从电池收容室20的后方朝向前方侧,在将电池61、电池62横放的状态下,通过从后方朝前方移动来安装。当从右侧面观察时,将开口部21f的前后方向长度设为被收容的电池61、电池62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长度db。将所述长度db设为对用户按下已被安装在电池收容室20中的状态的电池61、电池62的未图示的插销按钮的操作不带来障碍的程度的长度。另外,将电池收容室20的内部的收容空间的高度hb设为两个电池的大小以上,且如在电池61、电池62的周围确保规定的空间的大小,以可实现用户按下各个插销按钮的操作与抽出电池61、电池62的操作。此处,使收容空间的高度hb与开口部21f的高度大致相等。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电池收容室20收容多个电池,通过在开口部分设置可开闭的盖(盖24)而可将电池收容室20的收容空间密闭,因此可完全地覆盖电池61、电池62或控制电路基板等,而可免遭粉尘或雨水等的侵入。

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收容空间13是放入收容物的空间,由周围的壁部的内侧面(前壁部11a的后表面、后壁部11b的前表面、右壁部11c的左表面及左壁部11d的右表面与底壁部12b的上表面)划成。容器部10的壁部的外表面与内表面例如包含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abs)树脂,在外表面与内表面之间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等隔热材料33,由此确保收容空间13内的隔热性。在门部30设置外壁31与内壁32。在门部30的内部设置热交换机构50。热交换机构50是夺去收容空间13内的热而朝大气中排出、或吸收大气中的热而朝收容空间13内放出的冷却装置或加热装置。热交换机构50主要包括:两个珀耳帖元件51、52,配置在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表面侧(外表面侧)的外侧散热器54及外侧风扇55,配置在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背面侧(内表面侧)的内侧散热器56(56a~56c),以及库内风扇57。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池61、电池62收容在电池收容室20而非门部30中,因此可抑制门部30的重量增加,且重心下降,可提升保冷库1的稳定性或可搬性。另外,也可以考虑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以不仅将热交换机构50安装在门部30,而且将电池61安装在门部30的方式构成。但是,若变成此种构成,则门部30变重,变得难以开闭的可能性高。

图5是表示图4的热交换机构50的部分放大图。在门部30的内壁32,形成用于设置热交换机构的贯穿孔32a。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以变成与内壁32的面方向平行的方式,且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微小的间隙53a的方式邻接配置。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上表面共同抵接在外侧散热器54,下表面共同抵接在内侧散热器56的导热体56a。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分别连接后述的红线与黑线,当电流从红线流入黑线时,上表面发热,下表面吸热(下表面被冷却)。另一方面,当电流从黑线流入红线时,上表面吸热,下表面发热。导热体56a例如为铝块,形成为对应于贯穿孔32a的大小。此处,具有贯穿孔32a与导热体56a的间隙32c,但也可以在所述间隙32c填充粘接性的树脂。

外侧散热器54包括:板状的基座部54a,接触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上表面;以及散热片部54b,包含从基座部54a朝正交方向上侧延长的板状的多个散热片。散热片部54b是在前后方向上延长,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外侧散热器54通过铝等轻金属的一体成形来制造。橡胶等弹性体58介于外侧散热器54的基座部54a与内壁32之间。如此,在外侧散热器54与门部10的筐体的间隙设置弹性体58,由此可抑制脚轮移动时的外侧散热器54的晃动。在散热片部54b的上侧,邻接地设置外侧风扇55。外侧风扇55是离心风扇,通过外侧风扇55进行旋转,从吸气口35的形成有多个的狭缝35a朝轴方向(从上方朝下方)吸引外部空气,如箭头af1那样在径向上流动后从排气口36(参照图1)排气。此时,外部空气接触已发热的外侧散热器54,由此从外侧散热器54夺去热。此处,箭头af1如从上方朝后方流动那样表示,但在珀耳帖元件52侧,也同样地产生从上方朝前方流动的气流。

内侧散热器56包含导热体56a与基座部56b及散热片部56c,它们通过铝等轻金属的一体成形来制造。在导热体56a的下表面连结面积大的板状的基座部56b,在板状的基座部56b的下方,形成包含从基座部56b朝正交方向延长的板状的多个散热片的散热片部56c。散热片部56c在前后方向上延长,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在散热片部56c的下方,邻接地形成库内风扇57。在库内风扇57的轴方向下侧,设置形成有多个通风孔(此处因剖面形状的关系而看不见)的合成树脂制的风扇盖37。库内风扇57接近散热片部56c,从轴方向下方吸引容器部10的库内的上表面的空气,使空气以充分接触散热片部56c的方式流动后,如箭头af2那样朝径向外侧排出。在图5中,气流af2利用箭头仅表示朝向后方的成分,但在内侧散热器56,也朝前方侧同样地排出空气。经冷却的内侧散热器56从如af2那样流动的空气中夺去热,由此库内的温度下降。另外,通过如箭头af2那样的空气进行循环,而充分地搅拌库内的空气。

图6是图1的b-b剖面图。门部30的外缘形状在仰视或俯视时为大致长方形,在外缘的长边侧的一方(前方),形成与插销18a、插销18b卡合的凸部34a、凸部34e。另外,在由凸部34a、凸部34b包夹的中央附近,形成用于用户在打开门部30时搭手的微小的凹处34c。在外缘的长边侧的另一方(后方),设置用于固定铰链19的安装部34d、安装部34c。门部30的内壁之中,左侧的大致一半形成朝上方凹陷的凹部32b,右侧的大致一半成为热交换机构50的配置部41。在凹部32b的左侧,以在打开了门部30时隔开规定的角度保持打开状态的方式设置转动式的止动片43。止动片43在后方经由转动轴44而轴支在门部30,前方侧43a变成自由端部,抵接在容器部10的开口附近的上表面,由此可在略微地打开了门部30的状态下进行保持。

图6的剖面位置位于与两个珀耳帖元件51、52的下表面相同的位置。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是使用同一尺寸、同一规格的元件,隔开微小的间隙53a而邻接。外侧散热器54的基座部54a的大小以比将两个珀耳帖元件51、52合在一起的大小大的方式构成。如此,在一个外侧散热器54配置两个珀耳帖元件51、52,由此提升冷却性能,并抑制由零件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制造成本的上升。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两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从一个边部抽出两根电源线。即,从珀耳帖元件51朝前方侧抽出红线51a与黑线51b,从珀耳帖元件52朝后方侧抽出红线52a与黑线52b。已被抽出的电源线(51a、51b、52a、52b)穿过线收容凸部15(参照图2)而布线至电池收容室20的控制电路基板70为止。此处,从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中抽出的线的方向朝向前方侧或后方侧,而非侧方侧(右侧),由此减小为了布线而需要的空间,使热转换机构的配置部41占据的左右方向的大小变成热转换机构的非配置部42占据的左右方向的大小以下。

此处,为了与本实施例的构成进行比较,使用图19对先前的保冷库中的珀耳帖元件151的配置状况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构成是将先前的门部130替换成图6中所示的门部30的构成。在先前的门部130中,仅设置一个珀耳帖元件151。接触珀耳帖元件151的外侧散热器154的大小也为与一个珀耳帖元件151对应的大小。另外,为了与设置在电池收容室20的控制电路基板的布线,红线151a与黑线151b以朝右侧抽出的方式配置。若按照所述先前的珀耳帖元件151的配置而配置了两个珀耳帖元件,则两个珀耳帖元件151在前后方向上邻接,从各个珀耳帖元件151朝右侧抽出红线151a与黑线151b。这样的话,与图19的例子同样地需要用于红线151a与黑线151b的布设的空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由a1所示的横宽,于是,凹部132b的长度b1变短。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那样进行配置,珀耳帖元件51的从红线51a与黑线51b被抽出的边部51c来看相向的边部51d、与珀耳帖元件52的从红线52a与黑线52b被抽出的边部52c来看相向的边部52d以邻接的方式,隔开间隙53a来配置。其结果,即便排列两个珀耳帖元件51、52,也可以抑制热交换机构50的收容空间占据的面积的增加。另外,虽然从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中抽出的电源线的方向不朝向侧方侧(右侧),但将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位置与图19中所示的先前例相比朝右侧挪动来配置,因此可抑制红线51a、红线52a与黑线51b、黑线52b变长。

图7是图2的d-d剖面图。此处,若将容器部10的内侧的宽度设为w,则收容热交换机构50一侧与不收容热交换机构50一侧的距离为w/2而大致相等。通过如此构成,可利用凹部32b来将库内的具有最大高度h(=h1+h2)的部分的面积确保得大,对于收容具有高度的容器有利。在电池收容室20,在上下方向配置电池安装部25a、电池安装部25b。电池安装部25a、电池安装部25b具有未图示的连接端子部,与形成在电池61、电池62侧未图示的连接端子连接。在电池安装部25a、电池安装部25b,分别形成平行地延长的一组未图示的导轨。在电池收容室20的比电池61、电池62更靠近容器部10的部分,配置控制电路基板70。控制电路基板70以其面方向变成垂直的方式配置,包含针对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电源线,针对外侧风扇55的电源线,针对库内风扇57的电源线、或针对温度传感器78(其后在图9中叙述)的信号线等的线群59被布线至门部30为止。

图8是图1的c-c剖面图。两个电池61、62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上下排列来配置。用于电池61、电池62的安装的滑动方向是从后方方向朝前方方向(水平方向),所述方向是变成与脚轮88a、脚轮88b的旋转轴89a的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在电池61、电池62的前方侧设置控制电路基板70。在控制电路基板70,设置用于可与电池61、电池62以外的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源连接部,即电源插座71。在电源插座71可连接如图20(a)所示的一端具有可与电源插座71连接的端子85b,另一端包括点烟器插座(cigarettelightersocket)85a的车载用dc线85,或如图20(b)所示的从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的ac-dc转换适配器86。ac-dc转换适配器86具有与家庭用的商用电源(例如ac100v)连接的插头86a、收容ac-dc转换器的适配器部86b、及可与电源插座71连接的端子86c。

继而,使用图9对保冷库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图9中所示的机器除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以外被收容在电池收容室20的筐体内,微型计算机77或电路部分主要装载在控制电路基板70(参照图8)。保冷库1使用电源来对设置有两个的珀耳帖元件51、52供给规定的直流电流,由此使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一方的面吸热,使相反的面发热。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吸热量与施加的电压(v)的大小大致成比例,但若施加电压过大,则发热量增加,冷却效率下降,因此最大电压的50%-60%左右的效率变高。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驱动或风扇55、风扇57的驱动通过微型计算机77来控制。微型计算机77控制保冷库1的运行,使用市售的单芯片型的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微型计算机77以5v或3.3v的电压来运行,但在图9中省略微型计算机77用的电源电路的图示。微型计算机77用的电源只要利用电池61、电池62的电力,并使用三端子调节器电路等dc-dc转换器来生成即可。

将保冷库1的电源设为三电源方式。一个电源是配置在电池收容室20内的电池61、电池62。通过利用电池61、电池62的可动变得可能,即便在如无法获得商用电源或车载电源的环境下,也可以使保冷库1运转。此处,为了使依靠电池的运转时间变长,可安装两个能装卸的电池。当使用两个电池时,可采用将这些电池切换来进行控制、或进行串联连接、或进行并联连接的任一种连接方法。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切换控制方式,在电池驱动的情况下,微型计算机77依次选择使用电池61或电池62的任一者。因此,将电池61、电池62与成为负载的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并联连接,并分别设置继电器开关75、继电器开关76。另外,以在电池61、电池62间电流不循环的方式,设置二极管d1、二极管d2。继电器开关75、继电器开关76通过微型计算机77来控制开闭。

微型计算机77按照事先决定的规则,例如可选择(1)如首先使用电池61,其次使用电池62的顺序;(2)测定电池61、电池62各自的电压,从余量高的电池侧起、或从余量低的电池侧起使用的顺序等。另外,作为电池61、电池62,不仅是同一规格的电池组,也可以使额定电压不同的电池混合来安装。例如,也可以将额定14.4v的电池用作电池61,将额定18v的电池用作电池62。但是,由于限定为可物理式地安装在电池收容室20的电池安装部25a、电池安装部25b,因此优选以可将多种电池直接、或经由转换适配器而安装在电池安装部25a、电池安装部25b(参照图7)的方式构成。

电池61、电池62收容有多根二次电池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可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虽然此处未图示,但在电池61、电池62,除充电正端子(c+)、放电正端子(+)、充放电负端子(-)这样的电源用的连接端子以外,还具有温度信号输出端子(t)、过充电信号输出端子(v)、电池种类辨别端子(ls)、电池余量信号输出端子(ld)这四个控制用的信号端子,这些信号端子的全部或一部分与微型计算机77连接。因此,微型计算机77可探测电池61、电池62的种类或余量等。

成为第一电源部的dc-dc转换器80对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供给驱动用的直流。例如,从14.4v、18v、或12v以上的电池生成12v或6v的电压来供给至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珀耳帖元件”被称为电子冷却元件,可利用通过将不同的金属接合,并向其中流入电流来使热在金属间移动的原理,对一面侧进行冷却。珀耳帖元件无可动部分,因此耐久性或可靠性优异,操作也简单。另外,也不存在冷媒的漏气或腐蚀的担忧,操作也简单。进而,珀耳帖元件可通过使施加的电压极性(正、负)反转,而使加热面与冷却面倒转。在图9中,如流入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极性被固定那样图示,但通过设置使极性反转的未图示的切换电路,也可以不改变保冷库1的整体构成而用作温藏库。

在针对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电力供给电路,存在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transistor,fet)等开关元件m6、开关元件m7。来自微型计算机77的控制信号被输入开关元件m6、开关元件m7的栅极中,微型计算机77通过将开关元件m6、开关元件m7的任一者、或两者断开,而可使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两者、或一者的运转停止。电阻1与电阻r3~电阻r5是用于设定对于dc-dc转换器80的反馈电压(回授电压)fb的电路,在电阻r3~电阻r5,分别直接设置半导体开关元件m3~半导体开关元件m5。半导体开关元件m3~半导体开关元件m5的栅极与微型计算机77的输出连接,可通过微型计算机77的控制来进行各自的连接或断开。通过开关元件m3~开关元件m5的连接或断开的组合,而变更对于dc-dc转换器80的反馈电压(回授电压),可实现从dc-dc转换器80朝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输出电压的变更。

在电池61、电池62的输出侧,设置成为第二电源部的dc-dc转换器81与dc-dc转换器82。dc-dc转换器81是用于驱动外侧风扇55的电源。dc-dc转换器82是用于驱动库内风扇57的风扇。另外,在针对外侧风扇55的电力供给,存在开关元件m1,在针对库内风扇57电力供给,存在半导体开关元件m2。开关元件m1、开关元件m2可通过微型计算机77来控制开启/关闭。

当经由成为外部电源的连接部的电源插座71而经由商用电源或外部直流电源输入时,充电电路72运行。充电电路72的输出与电池61、电池62连接,并且也经由继电器开关75、继电器开关76而与dc-dc转换器80~dc-dc转换器82连接。因此,可一边对dc-dc转换器80~dc-dc转换器82进行电力供给,一边对电池61、电池62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的电路中设置充电控制电路73,控制电池61、电池62的充电。通过输入检测电路74来检测微型计算机77是否连接有外部电源后,朝微型计算机77输出外部电源。微型计算机77通过所述输出来控制充电控制电路73。另外,即便在使继电器开关75、继电器开关76均变成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电池61、电池62的充电。进而,由于设置检测库内的温度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78,因此微型计算机77可检测库内温度。微型计算机77根据电池的安装状态(一个还是两个)、与外部电源的连接状态、库内温度(收容空间13内的温度),而最适当地控制供给至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电力。此时,不论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运转状况如何,均可使外侧风扇55与库内风扇57连续地运转,因此可分别独立地控制热交换机构50的运转与外侧风扇55、库内风扇57的运转,即便是由电池61、电池62产生的有限的电力,也可以实现效率良好的运转。

图10是说明先前例中的珀耳帖元件151的控制方法的图,上侧的图表表示时间的经过(单位:分钟)与库内温度(单位:℃)的关系,下侧的图表表示时间的经过(单位:分钟)与对于珀耳帖元件151的供给电压(单位:v)的关系。将上侧与下侧的图表的横轴结合来图示。若在时刻t=0处使珀耳帖元件151的电源变成开启,则库内温度91如箭头91a那样下降,在时刻t1处如箭头91b那样到达希望温度c1(此处为比外部气温低20℃的温度)。目前为止的对珀耳帖元件151施加的电压92固定为12v,在时刻t1处停止对于珀耳帖元件151的电压供给(如箭头92b那样使电压变成0)。若在时刻t1处停止对于珀耳帖元件151的电力供给,则库内温度如箭头91c那样逐渐地上升。若温度如箭头91d那样在时刻t2处到达规定的阈值,即再次开始对珀耳帖元件151供给电力的温度,则如箭头92c那样朝珀耳帖元件151施加12v。其结果,库内温度如箭头91e那样下降。同样地,在时刻t3以后也重复如时刻t1~时刻t3那样的珀耳帖元件151的开启/关闭控制。在先前的保冷库中,珀耳帖元件151与外侧风扇、库内风扇使用共同的电源电路,因此无法仅进行珀耳帖元件151的电压切换。

图11是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控制方法的图。图11的上侧的图表表示时间的经过(单位:分钟)与库内温度(单位:℃)的关系,下侧的图表表示时间的经过(单位:分钟)与对于珀耳帖元件的供给电压(单位:v)的关系。此处,对两个珀耳帖元件供给相同的电压,由此使库内温度下降至比外部气温低25℃的温度c2(但是,c2<c1)为止。但是,库内温度通过微型计算机77来控制,因此以不变成规定温度(例如未满5℃)的方式控制温度c1、温度c2。另外,温度c2是冷却模式为“强”的情况的设定值,在“中”或“小”的设定的情况下,将设定温度差设定得小。

若在时刻t=0处使珀耳帖元件151的电源变成开启,则库内温度93如箭头93a那样下降,在时刻t1处如箭头93b那样到达希望温度c2(此处为比外部气温低25℃的温度)。目前为止的对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施加的电压93固定为12v,在时刻t1处使对于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电压从如箭头94a那样的12v,如箭头94b那样下降至6v。所述6v的生成可以使dc-dc转换器80的输出自身减少,也可以是通过对开关元件m6、开关元件m7(参照图9)进行脉宽调制(pulsewidthmodulation,pwm)控制,而将电压的实效值降低至6v的方法。若在时刻t1处使电压如箭头94b那样下降至6v,则库内温度93如箭头93c那样大致变成固定。但是,也存在因时间的经过而如箭头93d那样略微下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上升的情况)。所述温度变化状态大大地依存于收容在库内的收容物的种类、大小、温度等,因此如箭头93d那样的温度变化是一例。

若温度如箭头93e那样在时刻t2处到达规定的阈值,即停止对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供给电力的温度,则微型计算机77如箭头94c那样停止对于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电压供给。于是,伴随时间的经过,库内温度93如箭头93f那样上升,但若温度如箭头93g那样在时刻t4处到达规定的阈值,即再次开始对珀耳帖元件供给电力的温度,则如箭头94d那样朝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施加12v。此时,也可以不朝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供给12v而施加6v,施加12v还是6v只要考虑箭头93f的上升速度而由微型计算机77来决定即可。若在时刻t3处再次开始对于珀耳帖元件的电力供给,则库内温度如箭头93h那样逐渐地下降。若在时刻t4的时间点,温度到达规定的阈值,即,使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电力下降的阈值温度,则如箭头94e那样使针对珀耳帖元件的电压减少至6v。以下,重复相同的控制。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在携带型的保冷库1中使用两个珀耳帖元件51、52,一边切换多个电压(12v、6v)的电压一边运转,因此若与先前的保冷库相比,则可实现冷却性能的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将珀耳帖元件的冷却效率最好的电压区域,即最大容许电压的50%~60%的驱动电压下的驱动时间确保得多,因此也可以避免整体的消耗电力的增大。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仅对在已将电力供给至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情况下,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上表面发热且下表面吸热的冷却模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同样地控制对珀耳帖元件51、珀耳帖元件52的上表面进行冷却并使下表面发热的保温模式下的运转。

继而,利用图12表示将保冷库1中的披肩带65的一部分(箭头65c附近)从第二带安装部17b朝外侧抽出,使用脚轮88a、脚轮88b来使保冷库1转动的状态(第二安装状态)。此处,在以使带调节器67位于相当上侧的方式,即以披肩带的有效长度变短的方式进行了调整的状态下,将位于第二握持部17的外侧(此处为右侧)的披肩带65的一部分朝上侧抽出。此时,若如披肩带65的箭头65c那样,在第二握持部17的外侧部分,使抽出用的环或握把69穿过披肩带65,则作业者通过拉拽握把69,可进行脚轮移动。此时,只要先适当地设定带调节器67的位置,便可不使第一握持部16与第二握持部17的构成从先前的构成进行任何变更,而变更成容易地进行脚轮移动的第二安装状态。当从图12中所示的披肩带65的第二安装状态朝图1中所示的第一安装状态变更时,只要使披肩带65的箭头65a附近朝上方移动即可。另外,在已恢复成第一安装状态的情况下,握把69在接触第二握持部17的位置得到保持,因此当作业者在披肩状态下使保冷库1移动时,也不存在握把69晃动或变成妨碍的担忧。另外,在图12中省略垫肩68的图示,但即便在附加有垫肩68的状态下,也可以将披肩带变更成如图12那样的第二安装状态。

图12表示握持握把69来将容器部10的右侧逆时针转动地略微抬起的状态。此时的摇动的中心变成脚轮88a、脚轮88b的转动轴89a、转动轴89b。在图12中,脚轮88b与其转动轴89b均看不见,但脚轮88b与其旋转轴89b位于从前方透视时与脚轮88a相同的位置。若用户一边单手向上抬起握把部69一边步行,则因步行时的手臂的位置的上下变动,而导致电池收容室20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另外,由地面的凸凹所引起的振动经由脚轮88a、脚轮88b而传达,其振动方向与摇动方向大致同样地变成容器部1的上下方向。此时,在电池收容室20的内部安装有重量大的电池61、电池62。在本实施例中,将电池61、电池62的安装方向(安装用导轨部的长边方向)与脚轮88a、脚轮88b的旋转轴89a、旋转轴89b的轴方向设为如变成平行的关系,可大幅度地减少在脚轮移动时传达至电池61、电池62的振动(图12中的摇动方向)之中,朝卸下电池61、电池62的方向作用的分力成分。

图13是表示图12中所示的用作抽出用的环的握把69的具体的形状的图。握把69是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来制造,包含:用于作业者握持的圆筒形的握持部69a、形成有用于使披肩带65贯穿的贯穿孔69d的带保持部69c、及在握持部69a的两端连接带保持部69c的连结部69e。由握持部69a、带保持部69c、连结部69e围成的开口部69b具有作业者可使从食指至小指为止的四根手指穿过的足够的大小。带保持部69c是使披肩带65经由贯穿孔69d而从一侧朝另一侧贯穿的保持部分,具有远大于披肩带65的横宽的横宽,确保可充分地承受施加至开口部69b的拉伸负荷的强度。另外,重要的是以平缓的曲面形成角部,以使披肩带65与贯穿孔69d可容易地滑动,且在滑动时披肩带65不会损坏。

图14是表示握把69单体的图,(a)为正面图,(b)为俯视图,(c)为左侧面图。将握持部69a的横宽设为最适合单手握持的大小。此处为握把69的单体的图,因此表示非使用时的状态,在右侧表示其方向。当实际使用时,用户握住握持部69a,利用贯穿孔69d来使披肩带65的箭头65c附近(图12参照)朝上方移动,因此握持部69变成上方。此时,在对用户的手指施加负荷的部分,特别是握持部69a的面向开口69b一侧,在表面形成软质层(弹性体),以使手难以打滑,并且对于作业者而言能够以舒适的状态握持。

图14(b)是握把69的俯视图,若与图14(c)的左侧面图一同来看,则可理解带保持部69c与握持部69a相比十分薄。在带保持部69c,如由虚线所示,使披肩带65从一侧朝另一侧贯穿。若在此状态下,作业者使握持部69a朝斜上方移动,则披肩带65如图12中所示的箭头65c那样被朝上方抽出。以上,使用图13及图14对握把69的形状进行了说明,但握把69的形状的设计的自由度高,只要具有握持部69a与使带贯穿的贯穿孔69d,则也可以设为其他形状。另外,握把69的材质也并不仅限于合成树脂制,也可以利用布、皮革、金属架、其他材料或它们的组合来制造。进而,握把69并非始终固定在披肩带65,也可以设为如下的形状:形成悬臂式的钩来代替贯穿孔69d而可容易地安装在披肩带65或从披肩带65卸下。

继而,使用图15表示将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保冷库1中的披肩带的一部分从第二带安装部中抽出,并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7的状态(第二安装状态)。此处,第三带安装部27是设置在电池收容室20的上部的朝上侧突出的凸状部,在凸状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形成有在水平方向上从左侧朝右侧贯穿的贯穿孔。图15将披肩带65之中,搭在第二握持部17的外周侧(右侧)的部分朝下方抽出,并使已抽出的部分从左侧朝右侧贯穿电池收容室20的第三带安装部27的贯穿孔,进而朝外侧(右方向)抽出。图15表示所述已抽出的状态。如此,使披肩带65穿过第三带安装部27的贯穿孔,由此披肩带65的箭头68a附近被如箭头96那样拉拽,带调节器67靠近第二握持部17。

披肩带65从带调节器67贯穿第二握持部17的第二带安装部17b,如箭头68b那样穿过第三带安装部27的贯穿孔,如箭头68c、箭头68d、箭头68e那样变成环状后再次从右朝左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7,如箭头68f那样从第三带安装部27连结在带调节器67。此状态由于披肩带65的箭头68c~箭头68e的部分作为拉绳发挥功能,因此用户通过握持披肩带65的箭头68d附近,可在已使电池收容室20侧从地面朝上方浮起的状态下,朝右方向拉拽。脚轮88a与配置在后方侧的脚轮88b(在图中看不见)的旋转轴方向变成前后方向,因此通过在已使电池收容室20侧从地面朝上方浮起的状态下,直接朝右方向拉拽披肩带65,可实现利用脚轮88a、脚轮88b的朝右方向的移动。在利用脚轮88a、脚轮88b的移动中,对应于地面的凹凸状况,振动从容器部10朝门部30传达,而容易传达至门部30。假设在脚轮88a、脚轮88b的轴方向(前后方向)与门部30的铰链19的转动轴方向(左右方向)平行的情况下,以脚轮的旋转轴为中心所产生的振动方向与门的转动方向变成相同,因此即将打开门部30的力重复发挥作用,施加至插销18a、插销18b及铰链19的转动轴的负荷变高。相对于此,若如本实施例那样,脚轮88a、脚轮88b的轴方向(前后方向)与门部30的铰链19的转动轴方向(左右方向)以交叉的方式配置,则振动方向与门部30的转动方向交叉,因此对于插销18a、插销18b及铰链19的转动轴的负荷减少。

如此,在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在电池收容室20的上表面设置第三带安装部27,抽出披肩带65并使其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7,由此可容易地进行将脚轮88a、脚轮88b作为旋转脚轮在地面上滚动来移动的脚轮移动。另外,在从脚轮88a、脚轮88b施加大的振动的第二安装状态下,以沿着门部30的上表面的的方式配置披肩带65,因此可压住即将打开门部30的力。尤其,即便门部30的插销18a、插销18b的锁定状态并不完全,披肩带65也必定以压住门部30的上表面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朝向设置在门部30的零件的振动也得到抑制。进而,第三带安装部27变成远离脚轮88a的位置,因此可使容器部10的上下方向的摇动量比图12的例子小。

在解除如图15所示的披肩带65的脚轮移动用的设定时,只要将箭头68f附近朝上方拉拽,由此使披肩带65的箭头68c~箭头68e的部分从右侧朝左侧钻过第三带安装部27的贯穿孔即可。朝披肩模式的变更也可以只要使披肩带65的箭头68a附近朝上方移动即可,用户可容易地回到图1的原来的状态(第一安装状态)。另外,在如图15那样的披肩带65的状态下,披肩带65接近吸气口35的正上方。但是,外侧风扇55的直径远大于披肩带65的横宽,吸气口35的通风孔的宽度也远大于披肩带65的横宽,因此披肩带65不会完全堵塞吸气口35。因此在脚轮移动时,即便在通过电池驱动来维持保冷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对经由吸气口35的空气的吸入造成影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从第二带安装部17b抽出的披肩带65的一部分贯穿并挂住,由此除先前的披肩带方式以外,也能够以脚轮方式来使用。而且,无需设置脚轮移动用的专用的握持部,因此可避免由握持部的设置所引起的保冷库1的大型化。另外,通过使脚轮移动变得可能,在柏油路等平坦的地面上的移动变得轻松,因此可实现提升了便利性的保冷库。进而,使电池61、电池62的安装部远离在脚轮利用时成为振动源的脚轮88a、脚轮88b,因此可减少电池与电池收容室(电池装卸部)之间产生的振动。另外,若如图15那样设置第三带安装部27,则不仅通过如图15那样的披肩带65的布设来变成脚轮移动模式(第二安装状态),也可以变成如在第三带安装部27设置独立的牵引用的带的结构。

图16是图15的例子的变形例。若为如图15那样使披肩带65在重叠的状态下穿过第三带安装部27的做法,则存在感到披肩移动时与脚轮移动时的带的处理,特别是使披肩带65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7的作业烦琐的担忧。因此,如图16(a)所示,使披肩带65的端部如箭头68b那样在一方向上从第二带安装部17b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7后,如箭头68c那样在第三带安装部27与第二握持部17的外侧连接在带调节器67。如此,使披肩带65事先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7,由此在披肩时可如图16(a)那样使用,在脚轮时只要将箭头68c附近抽出,便可容易地进行脚轮移动。为了使所述抽出作业变得容易,优选第二带安装部17b与第三带安装部27之间以具有作业者的手指容易进入的程度的间隙的方式,隔开固定的距离来配置。当从图16(b)的状态恢复成披肩模式时,只要将箭头68a附近朝上方拉拽即可。

实施例2

图1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实施例的保冷库1a的图。此处,容器部10a与实施例1的容器部10相比延长了高度并增加了容积。容器部10a以外的构成使用与图1~图8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保冷库1相同的零件。尤其,门部30及安装在门部30的热交换机构50具有互换性。在容器部10a的设置脚轮88a、脚轮88b(88b在图中看不见)一侧(左侧壁面),设置第一握持部16。另一方面,在容器部10a的设置电池收容室20一侧(右侧壁面),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第二握持部17与第三带安装部28。将第三带安装部28的外缘形状设为与第二握持部17完全相同的形状。但是,第三带安装部28不作为握持部,仅用于使披肩带贯穿的目的,因此在第三带安装部28侧无需设置如凹部17a那样的作为把手发挥功能的凹处。另外,由于不作为把手部发挥功能,因此也可以使第三带安装部28的大小仅专门针对使带穿过的功能,将前后方向长度构成得比第二握持部17短,变成保持披肩带65所需要的足够的大小程度。

披肩带65使从箭头65a延续的箭头65b附近(内侧的披肩带65)贯穿第二握持部17的贯穿孔后,如箭头65c那样朝下侧延长,进而贯穿第三带安装部28的贯穿孔后,如箭头65d那样从第三带安装部28的下侧朝外侧抽出并朝上方弯曲,如箭头65e那样在第二带安装部17b的外侧(右侧)爬行,再次贯穿第二握持部17的贯穿孔后,如箭头65f那样平行地沿着内侧的披肩带65到达带调节器67。此处,使披肩带65在箭头65e的部分穿过抽出用环97。抽出用环97是成为作业者在脚轮移动时握持的部分,可以使用图13、图14中所示的握把69,也可以利用与披肩带65相同的构件的带来形成。通过如所述那样设置抽出用环97,即便第二带安装部17与第三带安装部28的间隔比较狭小,也容易抽出披肩带65。

图17(b)是若从(a)的状态将抽出用环97抽出,则披肩带65的箭头65a的部分朝箭头96的方向移动,比带调节器67更前端侧的成为环状的部分被朝箭头98的方向,即用户在脚轮移动时拉拽的方向抽出。此处,披肩带65之中,箭头65d、箭头65f被向外拉拽,但在箭头65a附近披肩带65接触门部30的上表面,由此被抽出的量受到限制。另外,根据带调节器67的安装位置,也可能存在通过带调节器67抵接在第二握持部17,而限制箭头65d、箭头65f的抽出量的情况。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中,作业者可一边拿着抽出用环97一边进行脚轮移动。当从图17(b)的状态恢复成披肩模式时,只要将披肩带65之中箭头65a的附近,即带调节器66与带调节器67之间朝箭头99的方向提起即可,因此可实现称手的保冷库1a。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例,在容器部10a,除第一带安装部16b、第二带安装部17b以外,还可在第二带安装部17b的下方设置隔开规定的距离来配置的第三带安装部28,并将从第二带安装部17b架设至第三带安装部28的披肩带65的一部分朝外侧抽出。另外,已抽出的带部分可用于脚轮移动时的握持用途,因此可实现不论是披肩移动还是脚轮移动均容易使用的携带型保冷库。

本发明的携带型保冷库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以保冷库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应用于将电池作为电源而仅进行冷却或仅进行加热的温度调整容器、或者使用多个珀耳帖元件来进行温度调整的电气设备。

另外,只要是可经由披肩带来选择披肩模式与脚轮移动模式的任一者的携带型用容器,则可同样地应用。

另外,本发明中的这些发明也可以作为以下的内容、构成。

(例1-1)

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其是可由下列构件来驱动的可搬型保冷库:容器部,划定收容物品的库内;门部,将所述容器部的开口封闭;多个珀耳帖元件,对所述库内进行冷却;库内风扇,对所述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外侧风扇,用于对所述珀耳帖元件进行冷却;控制部,控制所述珀耳帖元件;以及能装卸的电池;所述可搬型保冷库的特征在于,所述珀耳帖元件由第一电源部来驱动,所述库内风扇与所述外侧风扇由第二电源部来驱动,所述第一电源部与所述第二电源部相互独立地得到控制。

(例1-2)

根据例1-1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利用独立的两个电源部来构成所述第二电源部,独立地驱动所述库内风扇与所述外侧风扇。

(例1-3)

根据例1-1或例1-2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所述珀耳帖元件,将它们与共同的电源部并联连接。

(例1-4)

根据例1-3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部配置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设置与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的内表面侧共同接触的一个导热体及内侧散热片,以与所述内侧散热片邻接的方式设置所述库内风扇,设置与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的外表面侧共同接触的外侧散热片,以与所述外侧散热片邻接的方式设置所述外侧风扇。

(例1-5)

根据例1-4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俯视时面对所述开口的所述门部的面积的一半以下的区域内,配置所述珀耳帖元件与所述导热体,所述珀耳帖元件在俯视时为四边形,从四边形的一边的角部附近抽出电线,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以电力线的抽出方向分别变成相反的方式排列配置两个,电线被抽出的所述珀耳帖元件的所述一边分别以接近所述门部的长边部的方式配置。

(例1-6)

根据例1-1至例1-5的任一项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为了使所述库内的温度变成目标值,使用所述珀耳帖元件的驱动率的额定电压或接近额定电压的第一驱动电压、及比第一驱动电压低的第二驱动电压,一边切换所述第一驱动电压、所述第二驱动电压、及驱动停止,一边进行所述库内的温度控制。

(例1-7)

根据例1-6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即便在为了将所述库内的温度保持成目标值而将所述珀耳帖元件下降至所述第二驱动电压的情况下,也使所述库内风扇与所述外侧风扇的驱动维持固定。

(例1-8)

根据例1-7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除利用所述电池的电力供给以外,还具有外部电源供给部件,在从外部电源供给电力时以所述第一驱动电压驱动所述珀耳帖元件。

(例1-9)

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包括:容器部,划定收容物品的库内;门部,将所述容器部的开口封闭;珀耳帖元件,设置在所述门部,对所述库内进行冷却;库内风扇,设置在所述门部的内侧,用于对所述库内的空气进行搅拌;外侧风扇,设置在所述门部的外侧,用于对所述珀耳帖元件进行冷却;可装卸的电池,朝所述珀耳帖元件中供给电力;以及控制部,控制朝所述珀耳帖元件中的通电;所述可搬型保冷库的特征在于:设置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将它们与共同的电源部并联连接。

(例1-10)

根据例1-9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设置检测所述库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独立地控制朝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中的通电或断开。

(例1-11)

根据例1-10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部的上表面部分被设为开口,所述门部是在封闭时变成水平的转动式,在俯视下为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所述珀耳帖元件以电力线的抽出方向分别变成相反的方式排列配置两个。

(例1-12)

根据例1-11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珀耳帖元件分别共同地安装在以接触所述珀耳帖元件的内表面侧的方式设置的金属制的导热体、设置在所述珀耳帖元件的外表面侧的外侧散热片、及设置在所述导热体的内侧的内侧散热片。

(例1-13)

根据例1-12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散热片设置一个所述外侧风扇,在所述内侧散热片设置所述库内风扇。

(例1-14)

根据例1-9至例1-13的任一项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部的短边侧侧面配置电池收容室,所述电池收容室具有朝所述容器部的外侧部分突出的筐体,可收容两个所述电池。

(例2-1)

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包括:立方体状的容器部,上表面被设为开口;门部,将所述容器部的开口封闭;脚轮,设置在所述容器部的底面中的一侧;第一带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容器部的开口的外缘部、且所述脚轮所在一侧;第二带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外缘部、且与所述脚轮的所在一侧为相反侧;披肩用的带,穿过所述第一带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带安装部,所述可搬型保冷库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带安装部的附近设置第三带安装部,所述带可选择第一安装状态与第二安装状态,所述第一安装状态使用所述第一带安装部及第二带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状态通过使所述带的一部分也卡合在所述第三带安装部,而可从所述第二带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带安装部之间抽出所述带的一部分,由此可在使所述脚轮接地并已使所述容器部的一侧浮起的状态下进行搬运。

(例2-2)

根据例2-1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对所述容器部的内部进行冷却的珀耳帖元件、及用于对所述珀耳帖元件供给电力的可装卸的电池,在所述容器部的设置所述第三带安装部一侧的侧面,设置有收容所述电池的电池收容室。

(例2-3)

根据例2-2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在所述容器部被水平地载置的状态下,其功能受到限制,仅在已使所述容器部的一侧浮起的状态下发挥功能。

(例2-4)

根据例2-2或例2-3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使沿着所述第二带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带安装部的所述带的一部分穿过抽出用环,并将所述抽出用环抽出,由此可从所述第一安装状态朝所述第二安装状态变更。

(例2-5)

根据例2-4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安装部设置在所述电池收容室的上部,所述第二带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带安装部以在水平方向、或/及垂直方向上隔开距离的方式配置。

(例2-6)

根据例2-5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部设置所述珀耳帖元件、库内风扇、外侧风扇、及外侧散热器。

(例2-7)

根据例2-6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散热器与所述门部的筐体的间隙设置有弹性体。

(例2-8)

根据例2-6或例2-7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珀耳帖元件、所述库内风扇、所述外侧风扇、及所述外侧散热器设置在所述门部之中与所述脚轮相反侧的靠近所述电池收容室一侧。

(例2-9)

根据例2-2至例2-8的任一项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与所述门部的转动轴的轴方向以交叉的方式配置。

(例2-10)

根据例2-9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的所述旋转轴的轴方向与用于所述电池的安装的滑动方向以变成平行的方式配置。

(例2-11)

根据例2-10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收容室具有用于可将所述电池安装在内部的开口部、及将所述开口部封闭的转动式的盖,所述脚轮的所述旋转轴的轴方向与所述电池收容室的所述盖的转动轴的轴方向以交叉的方式配置。

(例2-12)

根据例2-11中记载的可搬型保冷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安装状态下,所述带以压住所述门部的方式发挥作用。

(例2-13)

一种可搬型保冷库,包括:立方体状的容器部,上表面被设为开口;门部,将所述容器部的开口封闭;珀耳帖元件,设置在所述门部,对所述容器部内进行冷却;可装卸的电池,朝所述珀耳帖元件中供给电力;脚轮,设置在所述容器部的底面中的一侧;第一带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容器部的开口的外缘部、且所述脚轮所在一侧;第二带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外缘部、且与所述脚轮的所在一侧为相反侧;披肩用的带,穿过所述第一带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带安装部,所述可搬型保冷库的特征在于:所述脚轮以在所述容器部被水平地载置的状态下,其功能受到限制,仅在已使所述容器部的一侧浮起的状态下发挥功能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容器部的与设置所述脚轮一侧为相反侧的侧面,设置收容所述电池的电池收容室,具有被环绕所述第二带安装部的所述带穿过的握把部件,所述握把部件及所述带通过将所述握把部件抽出而将所述带的横跨所述第二带安装部的周围的部分抽出,在脚轮移动时可作为拉绳在已使所述容器部的一侧浮起的状态下进行搬运。

符号的说明

1、1a:冷温库(保冷库)

10、10a:容器部

11a:前壁部

11b:后壁部

11c:右壁部

11d:左壁部

12a:开口

12b:底壁部

13:收容空间

14:凸部

14a:凹处

15:线收容凸部

16:第一握持部

16a:凹部

16b:第一带安装部

17:第二握持部

17a:凹部

17b:第二带安装部

18a、18b:插销

19:铰链

20:电池收容室

21a:前壁部

21b:后壁部

21c:上侧壁

21d:下侧壁

21e:右壁部

21f:开口部

22:操作显示面板

23:电源插座盖

24:盖

24a:转动轴

25a、25b:电池安装部

26a:第一插销

26b:第二插销

27、28:第三带安装部

30:门部

31:外壁

32:内壁

32a:贯穿孔

32b:凹部

32c:间隙

33:隔热材料

34a:凸部

34d:安装部

35:吸气口

35a:狭缝

36:排气口

37:风扇盖

41:(热交换机构的)配置部

42:(热交换机构的)非配置部

43:止动片

43a:前方侧

44:转动轴

50:热交换机构

51:第一珀耳帖元件

51a、52a:红线

51b、52b:黑线

51c、51d、52c、52d:(珀耳帖元件的)边部

52:第二珀耳帖元件

53a:间隙

54:外侧散热器

54a:基座部

54b:散热片部

55:外侧风扇

56:内侧散热器

56a:导热体

56b:基座部

56c:散热片部

57:库内风扇(内侧风扇)

58:弹性体

59:线群

61、62:电池

65:披肩带

66、67:带调节器

68:垫肩

69:握把

69a:握持部

69b:开口部

69c:带保持部

69d:贯穿孔

69e:连结部

70:控制电路基板

71:电源插座

72:充电电路

73:充电控制电路

74:输入检测

75:第一继电器开关

76:第二继电器开关

77:微型计算机

78:温度传感器

80:dc-dc转换器(第一电源部)

81:dc-dc转换器(第二电源部之一)

82:dc-dc转换器(第二电源部之二)

85:车载用dc线

85a:点烟器插座

85b:端子

86:ac-dc转换适配器

86a:插头

86b:适配器部

86c:端子

88a、88b:脚轮

89a:旋转轴

91、93:库内温度

92、94:电压

97:抽出用环

101:保冷库

110:容器部

116:第一握持部

117:第二握持部

120:电池收容室

130:门部

132b:凹部

150:热交换机构

151:珀耳帖元件

151a:红线

151b:黑线

154:外侧散热器

155:外侧风扇

157:库内风扇

d1、d2:二极管

m1~m6:开关元件

r1~r5:电阻

af1、af2:空气的流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