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冷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1988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冷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放在卡车等上进行运送的保冷箱,更具体地是涉及这种保冷箱中的外壁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载放在卡车等上被运送的保冷箱具有例如由制冷装置和被该制冷装置冷却而进行蓄冷的蓄冷器构成的保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仅在配送终端的保管仓库中被运转。在运送时不进行制冷装置的运转。运送时利用被蓄在蓄冷器中的蓄冷对容纳在保冷箱中的被冷却物进行保冷。
而且,在这种保冷箱中,保冷箱本体和门构成为采用钢板的绝热结构。
(需解决的课题)这种保冷箱为谋求降低运送成本而必须减轻保冷箱自身的重量。可是,由于如上所述采用钢板的绝热结构,故存在保冷箱自身重量大到成为与容纳的被冷却物的重量大致相同程度的不良情况。例如,可载放300kg被冷却物的保冷箱,其自身重量即为300kg。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将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合成树脂化,以谋求减轻重量,而提高运送效率。
发明的公开第1项的发明,具有绝热结构的保冷箱本体1、开闭该保冷箱本体1的开口部4的门2、配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装置3。而且,所述保冷装置3由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制冷装置19和被该制冷装置19冷却并蓄冷的蓄冷器20构成。此外,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所述门2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在上述第1项发明中,通过大幅度地减轻保冷箱本体1和门2的重量而增大可载放的重量。因此,大幅度提高运送效率。
第2项的发明,是在第1项的发明中,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分别形成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25、26。
在上述第2项发明中,保冷箱本体1和门2的截面系数增大而提高保冷箱的外壁结构的强度。另外,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之间发生冲撞,也成为增强用突部25、26之间的接触。其结果是增大对于冲撞负荷的强度。
第3项的发明,具有绝热结构的保冷箱本体1、开闭该保冷箱1的开口部4的门、配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装置3。而且,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此外,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分别形成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25、26。
在上述第3项的发明中,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重量大幅度减轻而增大可载放的重量。因此,大幅度提高运送效率。而且,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也成为增强用突部25、26之间的接触。其结果是增大对于冲撞负荷的强度。
第4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另外,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是将所述外板12、15向外突出而形成的。
在上述第4项的发明中,是仅使外板12、15向外突出而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的。而且,增强用突部25、26中的绝热材料13、16的厚度变大而提高绝热性能。
第7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而且,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在所述外板12、15上向外一体地形成且在内部具有空间部27、28。
在上述第7项发明中,仅在外板12、15上向外一体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即可。通过在增强用突部25、26内形成的空间部27、28而提高该部分中的绝热性能。
第10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而且,所述增强用突部27、28是将所述外板12、15的壁厚增大而形成。
在上述第10项的发明中,仅将外板12、15的壁厚做大而可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而且,由于壁厚增大也可提高增强用突部25、26的强度。
第5、第8和第11项的发明,是在第4、第7或第11项的发明中,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上形成连接所述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在该发明中,利用肋29、30增强所述内板11、14和外板12、15,使强度更进一步提高。
第6、第9和第12项的发明,是在第4、第7或第11项的发明中,在所述内板11、14中的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与该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向外的突部31、32。
在该发明中,所述内板11、14的截面系数也增大。其结果是在使内板11、14的强度提高的同时,还扩大保冷箱本体1的容积。
第13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外面上安装有弹性构件33、34。
在上述第13项的发明中,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弹性构件33、34也吸收冲撞负荷。其结果,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更进一步轻量化。
第15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安装有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向外方突出的弹性构件33、34。
在上述的第15项发明中,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弹性构件33、34也吸收冲撞负荷。其结果,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更进一步轻量化。
第14和第16项的发明,是在第13或第15项的发明中,在所述弹性构件33、34中形成中空部35、36。
在该发明中,提高了弹性构件33、34对冲撞负荷的吸收能力。
第17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上的夹有所述增强用突部25的部分的角部C上形成有从该角部C跨设在两侧壁上的凹部42。
在上述第17项的发明中,在移动保冷箱时,若将手指放在凹部42中并推动保冷箱,手指不会在与相邻的保冷箱之间被夹住。其结果,可提高在移动保冷箱时的安全性。而且,由于不必使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上除增强用突部25外的部分整体做薄,故可确保绝热性能。
第18项的发明,是在第17项的发明中,在夹于所述凹部42之间的增强用突部25上设有在移动保冷箱时把持用的把手41。
在上述第18项的发明中,虽然在移动保冷箱时可能将手靠在把手41附近的角部C上,但那时也可将手指放在凹部42内。其结果,在与相邻近的保冷箱之间手指不会被夹住。
第19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项的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与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而且,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外板12、15的厚度作成比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内板11、14的厚度更厚。
在上述的第19项发明中,能同时确保强度和减轻重量。也就是说,使冲撞负荷等的较大力作用的外板12、15增厚以确保强度,同时使内板11、14减薄以减轻重量。
第20项的发明,是在第4项的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上外板12的增强用突部25的厚度作成比该外板12上的增强用突部25以外部分的厚度厚。
在上述第20项的发明中,发挥能充分耐受冲撞负荷等的强度。
第21项的发明,是在第4项的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中的外板12的增强用突部25突出5mm以上。
在上述第21项的发明中,对于冲撞等发挥足够的强度。
第22项的发明,是在第2或第3发明中,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作成与该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以外部分的比例相同,或将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作成比该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以外部分的比例大。
在上述第22项的发明中,由于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较大,故能可靠地发挥预定的强度。
第23项的发明,是在第13项的发明中,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26上形成有该弹性构件33、34的安装槽25a、26a。并且,在该安装槽25a、26a中安装着弹性构件33、34。
在上述第23项的发明中,由于将安装槽25a、26a形成的外板12、15中,故该外板12、15的截面系数增加、使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可对所述弹性构件33、34正确地进行定位。
(发明的效果)采用第1项的发明,由于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故可大幅度减轻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重量。其结果,可增大可载放的重量,并可大幅度提高运送效率。
采用第2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分别形成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25、26,故可增大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截面系数。其结果,可提高保冷箱的外壁结构的强度。
并且,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也成为增强用突部之间的接触,可增大对于冲撞负荷的强度。
采用第3项的发明,由于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同时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分别形成了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25、26,故可大幅度减轻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重量。其结果,可增大可载放的重量,并可大幅度提高运送效率。
而且,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也成为增强用突部25、26之间的接触,可增大对于冲撞负荷的强度。
采用第4项的发明,由于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并使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形成在所述外板12、15上向外突出,故可通过仅使外板12、15向外突出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
而且,增强用突部25、26中的绝热材料13、16的厚度变大,可提高绝热性能。
采用第7项的发明,由于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同时在所述外板12、15上向外一体地形成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且在该突部内具有空间部27、28,故通过仅在外板12、15上向外一体地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即可。
并且,由于增强用突部25、26内形成的空间部27、28,可提高该部分的绝热性能。
采用第10项的发明,由于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并将所述外板12、15的壁厚增大而作成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故通过仅将外板12、15的壁厚增大即可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并且,由于壁厚增大也可提高增强用突部25、26的强度。
采用第5、第8和第11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上形成连接所述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故利用肋29、30可增强内板11、14和外板12、15,并可更进一步提高强度。
采用第6、第9和第12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内板11、14中的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的部分形成与该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向外的突部31、32,故也可使内板11、14的截面系数增大。其结果,可提高内板11、14的截面系数,还可扩大保冷箱本体1的容积。
采用第13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外面上安装弹性构件33、34,故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弹性构件33、34也吸收冲撞负荷。其结果,可更进一步获得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轻量化。
采用第15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将弹性构件33、34安装成比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更向外方突出,故在移动保冷箱时,即使保冷箱相互间发生冲撞,弹性构件33、34也吸收冲撞负荷。其结果,可使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进一步轻量化。
采用第14和第16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弹性构件33、34中形成中空部35、36,故可提高弹性构件33、34对冲撞负荷的吸收能力。
采用第17项的发明,由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中的夹有所述增强用突部25的部分的角部C上形成了从该角部C跨设在两侧壁上的凹部42,故在移动保冷箱时,若将手指放在凹部42内来推动保冷箱,则手指就不会被夹住在与相邻近的保冷箱之间。其结果可提高在移动保冷箱时的安全性。
而且,由于不需要将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中除增强用突部25外的部分整体做薄,故可确保绝热性能。
采用第18项的发明,由于在夹于所述凹部42之间的增强用突部25上设置了在移动保冷箱时把持用的把手41,故虽然可能将手放在把手41附近的角部C上,但这时也就可将手指放在凹部42内。
采用第19项的发明,由于将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板12和门2的外板15的厚度作成比保冷箱本体1的内板11和门的内板14的厚度厚,故可兼顾到减轻重量和确保强度。也就是说,在将作用冲撞负荷等较大作用力的外板12、15做厚以确保强度的同时将内板11、14做薄以减轻重量。
采用第20项的发明,由于将所述外板12、15中增强用突部25、26的厚度做得比其他部分厚,故能保持可充分耐受冲撞负荷等的强度。
采用第21项的发明,由于使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突出5mm或5mm以上,故可对于冲撞等确保足够的强度。
采用第22项的发明,由于在与所述保冷室5对应部分的外板12、15中将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作成与其他部分的比例相同或较大,故能可靠地确保规定的强度。
采用第23的发明,由于在外板12、15上形成有所述弹性构件33、34的安装槽25a、26a,故可增加该外板12、15的截面系数,使强度进一步提高。并且,由于将弹性构件33、34安装在所述安装槽25a、26a中,故可正确地对该弹性构件33、34进行定位。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局部作成剖面的侧面图。
图2是将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局部作成剖面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侧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7实施形态的保冷箱的正面图。
图11是图9的XI—XI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图9的XII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第1实施形态)图1—图3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保冷箱。
该保冷箱是被载放在卡车等上加以运送的。如图1和图2所示,该保冷箱具有绝热结构的保冷箱本体1、开闭该保冷箱本体1的开口部的门2、配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上的保冷装置3。
所述保冷箱本体1在前面具有用于被冷却物出入的开口部4、并形成纵长立方体的箱子形状。所述保冷箱本体1具有用于容纳被冷却物的保冷室5及在该保冷室5的顶板5a的上方划分形成且被箱盖7覆盖的机械室6。
在所述箱盖7上形成有用于向机械室6吸入空气的空气吸入口8和从机械室6将空气吹出用的空气吹出口9。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下部设有用于移动保冷箱的脚轮10。
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室5的外壁由顶板5a、两侧板5b,5b、背面板5c和底板5d构成。该外壁构成为在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与外板12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另外,所述机械室6的外壁采用合成树脂制的一块板构成。
所述门2构成为在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4与外板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6。另外,在保冷箱中设有用于开闭门2的把手17,并设有保持门2成并闭状态用的锁定装置18。
所述保冷装置3采用制冷装置19和被该制冷装置19冷却并进行蓄冷的蓄冷器20构成。
所述制冷装置19具有配设在所述机械室6中的压缩机21、配设在所述机械室6中的冷凝器22、配设在所述保冷室5上部的蒸发器23。并且,所述蓄冷器20配设成与蒸发器23相邻接。
所述制冷装置19具有储罐24,并具有使冷凝器22冷却的冷却风扇38。所述保冷装置3还具有排水盘39。
所述压缩机21、冷凝器22、蒸发器23、储罐24,通过未图示的制冷剂配管依次地进行连接。被所述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22中被冷凝并液化,通过膨胀阀(图示省略)被减压。然后,所述制冷剂在蒸发器23中蒸发。容纳在所述蓄冷器20中的蓄冷剂利用该蒸发器23中的蒸发潜热而被冷却、蓄冷于该蓄冷器20中。另外,该制冷装置19的运转仅在配送终端的保管仓库中进行。在保冷箱的运送时不进行制冷装置19的运转。在其运送时,利用在蓄冷器20中被储蓄的蓄冷对容纳在保冷箱中的被冷却物进行保冷。
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室5的外壁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分成三段的增强用突部25、25、25。该增强用突部25、25、25从保冷室5的外壁的两侧面连续至背面。
在所述门2上也分别形成与所述本体侧的增强用突部25、25、25相连续的增强用突部26、26、26。
如图3所示,所述各增强用突部25、26是将所述外板12、15向外突出而形成的。
上述结构的保冷箱可获得下述的作用和效果。
由于可大幅度地减轻保冷箱本体1和门2的重量,故可增大可载放重量、可大幅度地提高运送效率。
而且,通过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可增大保冷箱本体1和门2的截面系数。其结果,可提高保冷箱外壁结构的强度。
另外,在移动保冷箱时,如图3的点划线所示,即使2台保冷箱A、A′相冲撞,也变成增强用突部相互间的接触。因此可增大保冷箱对于冲撞负荷的强度。
还有,在本实施形态的场合,可形成仅将外板12、15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并且,增强用突部25、26中的绝热材料13、16的厚度变大、可提高绝热性能。
(第2实施形态)图4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保冷箱中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仅在外板12、15上向外一体地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利用在增强用突部25、26的内部形成的突间部27、28,可提高该部分中的绝热性能。其他的结构、作用和效果则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第3实施形态)图5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保冷箱中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的增强用突部25、26是将外板12、15向外突出形成的。另外,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一体地形成连接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在本实施形态中,内板11、14和外板12、15利用肋29、30而被增强,可更进一步提高强度。其他的结构、作用和效果则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另外,也可以与第2实施形态同样,在外板12、15上向外一体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并在内部具有空间部27、28。而且,在这些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也可以使连接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一体地形成。
〔第4实施形态〕图6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保冷箱中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的增强用突部25、26是使外板12、15的壁厚增大的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仅增大外板12、15的壁厚来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通过增大壁厚还提高了增强用突部25、26的强度。其他的结构、作用和效果则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另外,也可与第3实施形态同样,在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将连接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一体地形成。
(第5实施形态)图7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形态的保冷箱中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的内板11、14的与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与该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向外的突部31、32。
在本实施形态中,内板11、14的截面系数也增大,可提高内板11、14的强度。另外,还扩大了保冷箱本体1内部的容积。其他的结构、作用与效果则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还有,也可与第3实施例同样,在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一体地形成连接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第6实施形态)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形态的保冷箱中的保冷箱本体的外壁和门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的内板的增强用突部25、26的外面通过螺钉安装有橡胶等的弹性构件33、34。在该弹性构件33、34中形成有中空部35、36。
本实施形态中,在使保冷箱移动时,即使保冷箱A、A′相冲撞,弹性构件33、34也能吸收冲撞负荷。其他的结构、作用和效果则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
还有,也可与第3实施形态同样,在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一体地形成连接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并且,也可与本实施形态同样,在所述第1一第5实施形态中的增强用突部25、26的外面安装弹性构件33、34。
(第7实施形态)图9—图11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形态的保冷箱。
本实施形态的门2在关闭操作时嵌入保冷箱本体1的开口部4。该门2通过铰链40、40开闭自如地枢支在所述开口部4的右侧缘上。
并且,锁定装置18沿所述开口部4的上缘和下缘及门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进行设置。
并且,在位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增强用突部25、25、25中的中段的增强用突部25上,在成为所述开口部4的缘部部位的角部及在成为保冷箱本体1背面两侧部位的角部处分别设有在使保冷箱移动时用于把持的把手41。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通过粘接安装有弹性构件33、34。该弹性构件33、34与上段侧的增强用突部25、26和下段侧的增强用突部25、26的下侧邻接。所述弹性构件33、34比增强用突部25、26更向外方突出。所述弹性构件33、34的结构与第6实施形态相同。
另外,所述弹性构件33、34也可不是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邻接的位置。即,所述弹性构件33、34也可以设在位于增强用突部25、26之间的部分的适当部位置。更具体地说,也可在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将所述弹性构件33、34设在不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的部分的适当部位。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通过粘接将从增强用突部25、26向外方突出的弹性构件33、34安装在与上段侧的增强用突部25、26和下段侧的增强用突部25、26的下侧相邻接的状态。该弹性构件33、34的结构与第6实施形态相同。另外,所述弹性构件33、34也可以不是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邻接的位置,而是设在位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上下的部分(即,在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不形成增强用突部25、26的部分)的适当部位。
然而,这种保冷箱大多是载放在卡车的车斗中进行运送。因此,为了确保1次运送的载放量,对保冷箱存在限定其外形尺寸的制约。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将绝热材料13填充于合成树脂的内板11与外板12之间而构成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这种场合,为了确保规定的绝热性能和强度,必需增大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厚度。并且,还必需确保保冷箱本体1内的保冷室5的容积为与以往同样大小。
于是,由于上述的制约,必须抑制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变厚部分相应的增强用突部25的突出量。
因此,本实施形态中,在将增强用突部25的突出量抑制为较小的同时形成有凹部42,如图11所示。该凹部42在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上形成于夹有设置把手41的中段的增强用突部25的部分的角部C处。所述凹部42从角部C跨设于两侧壁上。
所述凹部42具有可放入操作者手指程度的大小和所放手指不从增强用突部25向外方突出程度的深度。若作成这样,在移动保冷箱时,如将手指放在凹部42中推动保冷箱,手指就不会被夹住在与相邻的保冷箱之间。因此能提高在保冷箱移动时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不必将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上除增强用突部25外的部分整体做薄,故可确保绝热性能。
并且,本实施形态中,将凹部42形成于夹有设置有把手41的中段的增强用突部25的部分的角部C处。当作成这样时,虽然作为人的习性大多是将手放在把手41附近的角部C处而移动保冷箱,但这时也可将手指放于凹部42内。其结果,就可消除手指被夹在与相邻的保冷箱之间的情况。
另外,所述凹部42的形成位置也可以不是在夹有设置着把手41的中段的增强用突部25的部分的角部C处。主要是,所述凹部42只要是操作者容易放手指的位置即可。其它的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
(第8实施形态)图12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形态的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是在实施形态2的保冷箱中,将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等的厚度具体地作成特定的尺寸。因此,本实施形态的保冷箱与实施形态2的保冷箱的基本结构相同。
首先,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及门2的厚度t1设定成50mm。
也就是说,将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室5的外壁、尤其是在前后两侧面及左右两侧面上增强用突部25以外的内板11与外板12之间的厚度t1设定成50mm。并在所述门2中,将增强用突部26以外的内板14与外板15之间的厚度t1设定成50mm。
另外,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外板12及门2的外板15的厚度t2、t3比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内板11及门2的内板14的厚度t4厚。
并且,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外板12及门2的外板15中,增强用突部25、26的厚度2比该增强用突部25、26以外的部分的厚度3厚。
具体地说,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内板11及门2的内板14的厚度t4例如为0.8mm。另一方面,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外板12及门2的外板15中,增强用突部25、26的厚度t2例如为1.5mm,该增强用突部25、26以外的部分的厚度t3例如为1.1mm。
并且,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突出量L设定成离该增强用突部25、26以外的部分为5mm或5mm以上。
另外,在与所述保冷室5对应的部分的外板12、15中,将增强用突部25、26形成为该突部的比例较其他部分的比例大。也就是说,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除机械室6外的4个侧面中,增强用突部25、26的占有比例与其他的凹进部分的占有比例相同或较大。
另一方面,所述弹性构件33、34截面形成L字状。并且,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增强用突部25及门2的增强用突部26上形成有弹性构件33、34的安装槽25a、26a。
所述安装槽25a、26a是使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板12及门2的外板15向内侧凹进而形成的。并且,所述安装槽25a、26a与弹性构件33、34的低片的宽度相对应,采用粘接剂粘接该弹性构件33、34的低片。
因此,采用本实施形态,由于将保冷箱本体1的外板12及门2的外板15的厚度作成比保冷箱本体1的内板11及门2的内板14的厚度较厚,故可兼顾确保重量减轻和强度两个方面。即,可将作用冲撞负荷等较大的力的外板12、15做厚以确保强度,同时将内板11、14做薄以减轻重量。
又,由于将所述外板12、15中增强用突部25、26的厚度做成比其他部分厚,故可使能充分耐受冲撞负荷等的强度得到保持。
又,由于使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突出5mm或5mm以上,故可确保对于冲撞等的足够强度。
又,由于在与所述保冷室5对应的部分的外板12、15中使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作成与其他部分的比例相同或较大,故能可靠地确保规定的强度。
又,由于将所述弹性构件33、34的安装槽25a、26a形成于外板12、15上,故可增加该外板12、15的截面系数,并使强度进一步提高。
又,由于将弹性构件33、34安装在所述安装槽25a、26a上,故可对该弹性构件33、34正确地进行定位。
其他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实施形态7相同。并且,本实施形态的外板12、15及内板11、14的厚度等的结构也可适用于实施形态1的保冷箱。
(其他实施形态)上述各实施形态对具有制冷装置的保冷箱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不具有制冷装置的保冷箱。即,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仅使用蓄冷剂的保冷箱。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保冷箱,在载放于卡车上进行运送的场合是有用的。尤其,本发明的保冷箱适合于载放在卡车的车斗上时确保规定的载放量。
权利要求
1.一种保冷箱,具有绝热结构的保冷箱本体(1)、开闭该保冷箱本体(1)的开口部(4)的门(2)、配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装置(3)由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装置(19)和被该保冷装置(19)冷却且被蓄冷的蓄冷器(20)构成,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所述门(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分别形成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25、26)。
3.一种保冷箱,具有绝热结构的保冷箱本体(1)、开闭该保冷箱本体(1)的开口部(4)的门(2)、配设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中的保冷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所述门(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分别形成向外突出的增强用突部(25、26)。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将所述外板(12、15)向外突出形成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形成有连接所述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板(11、14)的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与该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向外的突部(31、32)。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在所述外板(12、15)上向外地一体形成且在内部具有空间部(27、2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形成连接所述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板(11、14)的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与该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向外的突部(31、32)。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是将所述外板(12、15)的壁厚增大而形成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基部形成连接所述内板(11、14)与外板(12、15)的肋(29、3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板(11、14)的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与该增强用突部(25、26)相对应的向外的突部(31、32)。
13.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外面安装有弹性构件(33、34)。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构件(33、34)中形成有中空部(35、36)。
1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上安装有从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向外方突出的弹性构件(33、34)。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构件(33、34)中形成有中空部(35、36)。
1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上的夹有所述增强用突部(25)的部分的角部(C)形成有从该角部(C)跨设在两侧壁上的凹部(42)。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夹于所述凹部(42)之间的增强用突部(25)设有在移动保冷箱时把持用的把手(41)。
1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构成为在其合成树脂制的内板(11、14)和外板(12、15)之间填充绝热材料(13、16),所述保冷箱本体(1)和门(2)的外板(12、15)的厚度作成比所述保冷箱本体(1)和门(2)的内板(11、14)的厚度更厚。
2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外板(12)的增强用突部(25)的厚度作成比该外板(12)的增强用突部(25)的厚度作成比该外板(12)的增强用突部(25)以外的部分的厚度更厚。
2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的外板(12)上的增强用突部(25)突出5mm以上。
22.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作成与该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以外的部分的比例相同,或将所述增强用突部(25、26)的比例作成比该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以外的部分的比例较大。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保冷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门(2)中的增强用突部(25、26)上形成所述弹性构件(33、34)的安装槽(25a、26a),在该安装槽(25a、26a)中安装有弹性构件(33、34)。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保冷箱具有绝缘结构的保冷箱本体(1)、开闭保冷箱本体(1)的开口部(4)的门(2)。在保冷箱本体(1)的内部设有制冷装置(19)和被制冷装置(19)冷却而蓄冷的蓄冷器(20)。保冷箱本体(1)的外壁和上述门(2)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文档编号F25D11/00GK1331789SQ99814703
公开日2002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1999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1日
发明者黑河贞直, 上野明敏, 藤本遊二, 池宫完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