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78537阅读:来源:国知局
时,第六阀口 j与第七阀口 k连通。可选地,第二换向组件52为四通阀,由此,第二换向组件52结构简单,占用体积小,换向可控性高,性能可靠性好。当然,第二换向组件52也可为多个控制阀构成的阀门组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0044]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压缩机11的第一排气口 a与第一阀口 e相连,第一回气口b与第二阀口 f相连,第二压缩机12的第二排气口 c与第五阀口 i相连,第二回气口 d与第六阀口 j相连。
[0045]第三换向组件6具有第一接口 n、第二接口 P和第三接口 q,第一接口 n与第二接口 P或第三接口 q连通,也就是说,第三换向组件6具有两种导通模式,一种是第一接口 η与第二接口 P导通,另一种是第一接口 η与第三接口 q导通。其中,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三阀口 g与第一接口 η相连。可选地,第三换向组件6为三通阀,由此,第三换向组件6结构简单,体积小,性能可靠。当然,第三换向组件6的结构不限于此,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三换向组件6也可采用四通阀,对应第三换向组件6的三个接口(n、p、q)的功能,在该四通阀的四个阀口中适当选用其中三个阀口,应用其中3个通道实现回路转换功能,使用时可封堵剩余的一个阀口。当然,第三换向组件6也可为两个控制阀构成的阀门组件,例如,第三换向组件6包括两个电磁阀,当一个电磁阀打开时,另一个电磁阀关闭。
[0046]第一室外换热器21的第一端r与第二接口 P相连,第二室外换热器22的第一端t与第七阀口 k相连,其中,第一室外换热器2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2可以为两个单独的换热器元件,第一室外换热器2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2也可以为一个换热器元件的两部分。可选地,第一室外换热器2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2为风冷式换热器。
[0047]水侧换热器4安装在室内以调节室内温度。水侧换热器4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阀口h和第一室外换热器21的第二端s相连,水侧换热器4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1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31,第一节流元件31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可选地,水侧换热器4可为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多种形式换热器。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31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毛细管中的至少一个。
[0048]中间冷却器8具有第一换热通路xl和第二换热通路x2,第一换热通路xl和第二换热通路x2分别用于流通冷媒,第一换热通路xl内的冷媒与第二换热通路x2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0049]第一换热通路Xl的第一端xll与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三接口 q相连,第一换热通路xl的第二端xl2通过第二节流元件32连接至第一节流元件31和水侧换热器4之间,第二换热通路x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2的第二端u和第二换向组件52的第八阀口 m相连,其中,第二换热通路χ2的第一端x21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2相连,第二换热通路x2的第二端x22与第八阀口 m相连,第二换热通路x2和第二室外换热器22之间串联有第三节流元件33。这里,第二节流元件32、第三节流元件33也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可选地,第二节流元件32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毛细管中的至少一个。可选地,第三节流元件33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毛细管中的至少一个。
[0050]其中,如图1所示,热泵机组100内限定出两个独立的冷媒循环系统。第一压缩机11、第一换向组件51、第三换向组件6、第一室外换热器21、水侧换热器4、第一节流元件31、第二节流元件32、中间冷却器8的第一换热通路xl相互连接,构成热泵机组100的第一级循环系统。第二压缩机12、第二换向组件52、第二室外换热器22、第三节流元件33、中间冷却器8的第二换热通路x2相互连接,构成热泵机组100的第二级循环系统。
[0051]当热泵机组100处于制冷模式运行时,如图2所示,热泵机组100的第二级循环系统不启用,仅启用第一级循环系统。
[0052]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当热泵机组100处于制冷模式运行时,第一压缩机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关闭。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一阀口 e和第三阀口 g连通且第四阀口 h与第二阀口 f连通,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一接口 η与第二接口 P连通。这里,由于第一接口η与第三接口 q不连通,因此冷媒不流经中间冷却器8及第二节流元件32。
[0053]从第一压缩机11的第一排气口 a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一阀口 e和第三阀口 g排到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一接口 η处,之后冷媒通过第二接口 P流入第一室外换热器21中进行换热,从第一室外换热器21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一节流元件31进行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31流出的冷媒进入到水侧换热器4中进行换热,从水侧换热器4流出的冷媒通过第四阀口 h和第二阀口 f排回到第一压缩机11中。
[0054]简言之,热泵机组100处于制冷模式运行时冷媒循环流程为:第一压缩机11 一第一换向组件51 —第三换向组件6—第一室外换热器21 —第一节流元件31—水侧换热器4一第一换向组件51—第一压缩机11,第一室外换热器21为冷凝器,水侧换热器4为蒸发器。
[0055]当热泵机组100处于高环温制热循环模式运行时,如图3所示,热泵机组100的第二级循环系统仍不启用,仅启用第一级循环系统。
[0056]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当热泵机组100处于高环温制热循环模式运行时,第一压缩机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关闭。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一阀口 e和第四阀口 h连通且第三阀口 g与第二阀口 f连通,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一接口 η与第二接口 P连通。从第一压缩机11的第一排气口 a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一阀口 e和第四阀口 h排入水侧换热器4中进行换热,从水侧换热器4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一节流元件31进行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31流出的冷媒进入到第一室外换热器21中进行换热,从第一室外换热器21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二接口 p、第一接口 n流向第一换向组件51,之后再通过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三阀口 g、第二阀口 f排回到第一压缩机11中。
[0057]简言之,热泵机组100处于高环温制热循环模式运行时冷媒循环流程为:第一压缩机11 一第一换向组件51—水侧换热器4一第一节流元件31—第一室外换热器21—第三换向组件6—第一换向组件51—第一压缩机11,第一室外换热器21为蒸发器,水侧换热器4为冷凝器。
[0058]当热泵机组100处于低环温制热循环模式运行时,如图4所示,热泵机组100同时启用第一级循环系统和第二级循环系统。
[0059]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当热泵机组100处于低环温制热循环模式运行时,第一压缩机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开启,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一阀口 e和第四阀口 h连通且第二阀口 f和第三阀口 g连通,第二换向组件52的第五阀口 i和第八阀口 m连通且第七阀口k和第六阀口 j连通,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一接口 η与第三接口 q连通。这里,由于第一接口 η与第二接口 P不连通,因此冷媒不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21及第一节流元件31。
[0060]在该种情况下,热泵机组100的第一级循环系统和第二级循环系统中冷媒流向具体如下:
[0061]第一级循环系统: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一阀口e和第四阀口 h排入到水侧换热器4内进行换热,从水侧换热器4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二节流元件32进行节流降压,从第二节流元件32排出的冷媒流入到中间冷却器8的第一换热通路xl内进行换热,从第一换热通路xl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三换向组件6的第三接口 q、第一接口 η流向第一换向组件51,然后通过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三阀口 g和第二阀口 f排回第一压缩机11中。
[0062]第二级循环系统:从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二换向组件52的第五阀口i和第八阀口 m排入到中间冷却器8的第二换热通路x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换热通路x2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三节流元件33进行节流降压,第三节流元件33内的冷媒流入到第二室外换热器2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二换向组件52的第七阀口k和第六阀口 j排回到第二压缩机12中。
[0063]其中,第一级循环系统的位于第一换热通路xl中的冷媒与第二级循环系统的位于第二换热通路x2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0064]简言之,热泵机组100处于低环温制热循环模式运行时冷媒循环流程为:
[0065]冷媒在第一级循环系统中的流程为:第一压缩机11 一第一换向组件51—水侧换热器4一第二节流元件32—中间冷却器8—第三换向组件6—第一换向组件51—第一压缩机11,水侧换热器4为冷凝器,中间冷却器8为蒸发器。
[0066]同时,冷媒在第二级循环系统中的流程为:第二压缩机12—第二换向组件52—中间冷却器8—第三节流元件33—第二室外换热器22—第二换向组件52—第二压缩机12,中间冷却器8为冷凝器,第二室外换热器22为蒸发器。
[0067]当热泵机组100处于低环温除霜循环模式运行时,如图5所示,热泵机组100同时启用第一级循环系统和第二级循环系统。
[0068]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当热泵机组100处于低环温除霜循环模式运行时,第一压缩机11开启,第二压缩机12开启,第一换向组件51的第一阀口 e和第三阀口 g连通且第四阀口 h和第二阀口 f连通,第二换向组件52的第五阀口 i和第七阀口 k连通且第八阀口m和第六阀口 j连通,第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