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02886阅读:来源:国知局
加热器43的设置场所表不了一例,但并不一定局限于此,根据生长于冷却器14的霜的分布来配置即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冷却器14的下部的辐射加热器22和以与冷却器14直接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管式加热器43成为除霜时的电加热器的加热源。管式加热器43 —般是100W左右的电加热器。
[0050]在冷却器14的侧方设有冷藏室冷气返回管道51,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后的冷藏室返回冷气52,在冷藏室冷气返回管道51与流槽23的连接部向冷却器14侧改变朝向,经过流槽23、辐射加热器22,从冷却器14的最下级(第七级)朝向最上级(第一级),向与流过冷藏室冷气返回管道51的冷气的朝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005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冷却器14的A-A剖视图。(a)是在冷却器14上没有霜的情况,(b)是在冷却器14上生长了霜的情况。冷却器14设置在形成于绝热箱体10的内侧壁面与冷却器罩6之间的冷却器容纳室8内。在冷却器罩63的前面侧设有冷冻室背面部件62,在冷却器罩63与冷冻室背面部件62之间形成有下层冷冻室冷气管道13。在冷却器14的前面侧设有前旁通风路53,在冷却器7的背面侧设有后旁通风路54,这些旁通风路是设置成即使在冷却器14的下级部生长大量的霜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规定时间的冷却性能的旁通风路。
[0052]图4(a)表示旁通风路的形状的一例,前旁通风路53从冷却器14的上方直至第三极的高度,在冷却器罩63和冷却器14的前侧设有间隙(2?3mm左右),后旁通风路5从上方直至第四级的高度,在绝热箱体10的内侧壁面与冷却器14的后侧设有间隙(2?3mm左右)。旁通风路的宽度均与冷却器14的宽度大致相同。前旁通风路53、后旁通风路54的形状根据冷却器14的形状和经过冷却器14时的冷气的流动来决定。如图4(b)所示,若在冷却器14的下部的翅片之间生长霜68,则通风阻力变大,因此流入冷却器14的冷气的一部分向前旁通风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分配而流动。经过了前旁通风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的冷气,从未设置前旁通风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的部分再次流入冷却器14内。由于在前旁通风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中流入冷藏室2和冷冻室7的返回冷气,因此容易在旁通风路侧的翅片端部生长霜。从而,随着冷却时间的经过,在冷却器14的下部、前旁通风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侧的翅片端部容易发现较多的霜。
[0053]将设置于冷却器14的各级之间的管式加热器43重点设置在霜生长较多的前旁通分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中。由于利用辐射加热器22进行冷却器14的下部和其周围部的加热,因此在冷却器14的最下级翅片的下侧未配置管式加热器43。另外,在未设置前旁通分路53和后旁通风路54的冷却器14的下游侧,结霜量较少,因此在冷却器14的最上级翅片的上部、和第二级与第三级之间未配置管式加热器43。关于除霜运转时的冷却器14的霜的融化方法,使用图6、7、8进行说明。
[0054]此外,设有冷却器罩63与冷冻室背面部件62之间的下方开口的空气绝热部83。该空气绝热部83用于:当对冷却器14加热时,经由冷却器罩63和冷冻室背面部件62进行移动的热量难以流入到冷冻室5中。
[0055]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除霜运转时的控制的一例。根据表示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1和冷却器温度传感器的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别表不风扇9、福射加热器22、管式加热器43、冷藏室风门20、冷冻室风门21、压缩机24的控制状况。
[0056]在利用一个冷却器14对冰箱I的所有储藏室进行冷却的冰箱中,为了尽量抑制除霜中的冷冻室7的温度上升,大多情况下即将进行除霜运转之前实施冷冻室冷却运转。从而,开始除霜时(t = t0)由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出的温度为-30°C,从非常低的温度开始进行除霜。
[0057]对从开始除霜运转时实施的风扇单独除霜运转进行说明。风扇单独除霜是如下除霜运转:在开始除霜时接通风扇9,打开冷藏室风门20,关闭冷冻室风门21,断开压缩机24,使冷藏室2的空气进行循环,对冷却器14及生长于冷却器14上的霜进行加热而使温度上升。
[0058]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实施风扇单独运转直至t = t2为止,从t = t2开始除了风扇9的运转之外,还接通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在t = t0?t2实施风扇单独除霜,而接通辐射加热器22或管式加热器43的时刻如下决定。如果基于冷藏室2的空气的加热量相同,则在霜较多时冷却器14的温度上升变得缓慢,因此到达规定的温度T = Tl为止的时间变迟。在实施风扇单独除霜过程中的t = tl,当由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出的温度为到达T = Tl时视为霜较多,并接通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另一方面,当由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出的温度到达T = Tl时,持续进行风扇单独除霜直至t =t20从而,在风扇单独除霜过程中通过使用由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出的冷却器温度和设置于控制基板31上的定时器,对冷却器14的温度上升的比例进行运算处理,从而能够确定接通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的时刻。
[0059]在风扇单独除霜区间(t = t0?t2),以冷藏室2的空气作为热源对冷却器14和霜进行加热,与除霜加热器相比加热量较少,不会产生从冷却器14滴下溶解水程度的情况。然而,当大约5°C的冷藏室2的空气经过霜层表面时融化其一部分,此时产生的溶解水产生渗透到霜层内再次冻结的现象。在风扇单独除霜区间,大部分霜未开始溶解,因此由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9检测出的温度表现为伴随温度上升的显热变化。例如,在开始除霜时t =t0大约为_30°C,但是由于以冷藏室2的空气作为热源对冷却器14进行加热,因此在t =t2 (例如20分钟)上升至大约_5°C。在此表示了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9的检测温度,由于未使用除霜加热器,因此冷却器14的最上级和最下级的温度差较小,大致均匀地被加热。在作为风扇单独除霜区间的t = t0?t2,通过基于冷藏室2的空气温度与冷却器14的温度之差的加热,冷却器14和附着于冷却器14上的霜的温度上升,另一方面,冷藏室2通过霜被冷却,因此冷藏室2的温度逐渐下降。
[0060]接着,在t = t2,接通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继续接通风扇9而促进霜的溶解。与风扇单独除霜区间相比加热量更多,因此冷却器14的温度上升急剧加快,经过霜溶解的大约0°C的区间,之后冷却器14的温度上升。在由管式加热器43进行的冷却器14的加热中,由于将管式加热器43与冷却器14的翅片直接接触而配置,因此冷却器14的温度上升快,有可能导致过加热。从而,在当作附着于冷却器14上的霜大致融化的、例如到达T4 = rc (t = t4)的时刻,管式加热器43先断开。
[0061]在t = t2以后,利用组合了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的不同的加热方式,促进霜的溶解。即,在接通风扇9的强制对流下,实施导热起主导作用的由管式加热器43进行的冷却器14的直接加热、和由辐射加热器22进行的经由空气的间接加热。利用管式加热器43局部地对冷却器14进行加热,但由于在接通风扇9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因此很难在冷却器14上产生温度分布,而迅速传递热。若不使用管式加热器43而增大辐射加热器22的发热量,则导致玻璃管44的表面温度高于可燃性制冷剂的着火温度(异丁烷的情况下为494°C ),无法容易增加发热量。另外,由辐射加热器22进行的加热是经由空气的间接加热,因此若增加发热量,则尤其冷却器14的下部及冷却器容纳室8的过加热成为问题。除霜时的电加热器输入的增加会直接影响耗电量的增加,而除霜时由电加热器施加的热量还成为结束除霜后的再次冷却运转时的热负载,因此过加热引起节能性能的恶化。
[0062]接着在t = t5 (例如T5 = 3°C ),霜的溶解结束,冷却器14的温度开始升高,因此断开风扇9而停止向冷藏室2送风。这是因为,若冷却器14的温度高于冷藏室2,则即使接通风扇9也无法冷却冷藏室2。在t = t5?t6,实施由福射加热器22进行的加热直至T6=大约7°C。在此区间,主要目的是溶解下落到流槽23中的霜和冷却器14以外例如风扇9周围的霜。该区间的加热利用辐射加热器22进行。在冷却器14的霜融化之后,不存在由霜引起的障碍物,因此通过自然对流或辐射容易进行冷却器14的上部和其周边部的加热。由辐射加热器22进行的加热容易导致冷却器14的下部过加热,因此在除霜结束(t = t7)之前的t = t6断开辐射加热器22。之后,利用对冷却器14施加的热的扩散,进行放置直至T7 =大约10°C为止(t = t7)。由此,能够抑制冷却器14下部的过加热,除霜结束时的冷却器14的上下方向的温度分布减少,节能性能提高。
[0063]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辐射加热器22、管式加热器43对冷却器14和附着于冷却器14上的霜进行加热之前,设置不使用电加热器的风扇单独除霜区间。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继续接通风扇9的状态下,在t = t2同时接通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但不是同时也可以。在使用电加热器之前实施风扇单独除霜时所得到的、霜的密度变化所引起的通风阻力的减少和霜层内的传热性能的提高(参照图6),对接着进行的接通风扇9、并用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的加热区间带来影响,能够抑制冷却器14的过加热并促进霜的溶解。从而,即使加长不使用电加热器的风扇单独除霜区间,除了风扇9的运转之外,还通过并用辐射加热器22和管式加热器43的加热来促进霜的溶解,能够抑制除霜时间的延长,其结果,能够抑制冷冻室7的温度上升。
[0064]接着,对风扇单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