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6327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旁通配管,其一端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且该旁通配管供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动;辅助热交换器,其与旁通配管的另一端及压缩机的吸入部连接,对在旁通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将该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部供给;以及流量调整器,其设置在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出侧,调整从辅助热交换器向压缩机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
【专利说明】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应用于例如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W往,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已知有例如具有经由配管将配置在建筑 物外的作为热源机的室外机(室外单元)和配置在建筑物内的室内机(室内单元)之间连接 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并且,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利用制冷剂的散热或吸热来对空 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由此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热或制冷。而且,近年来,作为大厦用多联 空调,考虑了使用R32制冷剂等地球暖化系数小的氣利昂系制冷剂的空气调节装置。
[0003] 相对于一直W来广泛使用为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的R410A 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特性,R32制冷剂的压缩机的排出溫度高,因此会产生冷冻机油的劣 化等问题,会导致压缩机的破损。因此,为了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溫度,需要使压缩机的转速 减少来减小压缩比。由此,无法增加压缩机的转速,会发生制冷能力不足或制热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运样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方法:向在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中成为中间压的中间压 室喷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由此使压缩机的转速增加并使压缩机的排出溫度下降(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8921号公报(图1、图2等)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引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起动后,当高压制冷剂的饱和溫度成为室内或 室外的空气溫度W上时,从高压气体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进行散热,由此制冷剂 液化。于是,能够使干燥度小(液相多)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向压缩机的中间 压部流入,能够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溫度。然而,仅是具有使制冷剂流入压缩机的中间压部的 构造的压缩机的话,只能进行排出溫度的抑制,无法通用。另外,具有使制冷剂流入压缩机 的中间压部的构造的压缩机比不具有该构造的压缩机的造价高。
[0009] 另外,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装置成为即使在制冷运转时也能够喷射的回路结构。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控制向压缩机的中间压室喷射的制冷剂流量的 旁通用节流装置;对从旁通用节流装置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制冷剂间热交换器。并且, 流向制冷剂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由节流装置控制,从而控制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 的排出溫度。因此,无法分别使用目标值来控制排出溫度和冷凝器出口的过冷却度运双方, 无法在保持适当的过冷却度的同时适当地控制排出溫度。
[0010] 也就是说,在将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的延长配管长的情况下,若W使排出溫度成 为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则无法进行使室外机出口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的控制。因此, 由于延长配管处的压力损失而存在流入室内机的制冷剂发生气液二相化的可能性。例如具 有多个室内机的多联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等那样在室内机侧设有节流装置的情况下,若气液 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节流装置的流入口侧流入,则存在产生噪音或者控制变得不稳定等系 统的可靠性下降的课题。
[0011]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出,提供一种即使在不使用特殊构造的压缩机而 使用廉价的压缩机的情况下也能确保系统的可靠性的空气调节装置。
[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热 源侧热交换器、负载侧节流装置、W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并使制冷剂在 制冷循环中循环,其中,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旁通配管,其一端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且 该旁通配管供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动;辅助热交换器,其与旁通配管的另一端及压缩 机的吸入部连接,对在旁通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将该制冷剂向压缩机的吸入部 供给;及流量调整器,其设置在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出侧,调整从辅助热交换器向压 缩机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
[0014] 发明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所有的运转状态下,使用辅助热交换器、流量调整 器及第二节流装置来控制从旁通配管向压缩机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状态及流量,由此 能够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溫度的上升,因此不用将压缩机形成为特殊的构造 而能够廉价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回路结 构图。
[0017]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 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18]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 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19]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传热 面积与辅助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之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比与作为表示空气调 节装置的性能的大小的指标之一的COP的关系的坐标图。
[0020]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 图。
[0021]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 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 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 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4]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 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5]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 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6]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 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7]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 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引实施方式1.
[0029] W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 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回路结构图。图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由主管5 连接室外机1与室内机2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1台室内机2经由主管5而与室 外机1连接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没有限定为1台,也可W连接多台。
[0030] [室外机1]
[0031] 室外机1的压缩机10、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储液器19、辅助 热交换器40、流量调整器42、旁通配管41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并与作为鼓风机的风扇16- 起搭载。
[0032] 压缩机10是吸入制冷剂并对其进行压缩而形成为高溫高压的状态的部件,由例如 能够进行容量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压缩机10使用例如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密 闭容器内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压气氛,吸入密闭容器内的低压制冷剂并对其进行压缩的低压 壳构造的压缩机。
[0033]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对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与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制热运转模式是热源侧热交换器 12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发挥作用的情况,制热运转模式是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作为蒸发 器发挥作用的情况。
[0034] 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模式时作 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从风扇16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储液器19设于压缩 机10的吸入部,蓄积由制热运转模式时与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差异产生的剩余制冷剂或相对 于过渡性的运转变化的剩余制冷剂。
[0035] 辅助热交换器40在制热运转模式时及制冷运转模式时运双方作为冷凝器发挥功 能,在从风扇16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此,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辅助热交 换器40分别具有制冷剂流路不同的传热管安装于共用的传热翅片的构造。具体而言,多个 传热翅片W朝向同一方向的方式彼此相邻配置,并且在多个传热管插入多个传热翅片。并 且,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辅助热交换器40-体地设置在同一传热翅片上,传热管成为相互 独立的状态。并且,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12配置在上侧,辅助热交换器40配置在下侧,且共 有相邻的多个传热翅片。由此,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周围的空气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辅 助热交换器40运双方流通。另外,辅助热交换器40 W传热面积比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传热 面积小的方式配置。此外,辅助热交换器40具有为了使制冷剂冷凝而使辅助热交换器40出 口处的制冷剂状态为液态所需的传热面积。
[0036] 旁通配管41是使高压的制冷剂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使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冷 凝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配管。旁通配管41的一端与 压缩机10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10和储液器 19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
[0037] 流量调整器42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设置在辅 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流量调整器42调整在由辅助热交换器40冷凝之后向压缩机10的吸 入部流入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
[0038] 此外,在室外机1设有检测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溫高压的制冷剂的溫度的排出溫 度传感器43、检测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的溫度的冷冻机油溫度传感器44、W及检测压缩机 1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低压压力的低压检测传感器45。另外,在室外机1中,测定室外机1的 周围的溫度的外部气体溫度传感器46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空气吸入部。
[0039] [室内机2]
[0040] 室内机2具有负载侧热交换器26及负载侧节流装置25。负载侧热交换器26经由主 管5而与室外机1连接,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 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需要说明的是,从未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输送 室内空气。负载侧节流装置25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具 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而使制冷剂减压膨胀。负载侧节流装置25在全制冷运转模式 时设置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的上游侧。
[0041 ]另外,在室内机2设有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的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及出口侧溫度传 感器32。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检测要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入的制冷剂的溫度,设置于负 载侧热交换器26的制冷剂的入口侧的配管。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2设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26 的制冷剂的出口侧,检测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出了的制冷剂的溫度。
[0042] 控制装置60包括微机等,基于在上述各种传感器中检测到的检测信息及来自遥控 器的指示,来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鼓风机的转速(包括打开/关闭)、制冷剂流路切换 装置11的切换、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W及负载侧节流装置25的开度等,从而执行后述的各 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例示的是控制装置60设于室外机1的情况,但也可W设于各 单元,还可W设于室内机2侧。
[0043]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空气调节装置100基于来自室 内机2的指示,通过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模式及制热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空 气调节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包括驱动着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制冷运转模 式和驱动着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制热运转模式。W下,关于各运转模式,与制冷 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0044] [制冷运转模式]
[0045] 图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图2中,W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中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需要 说明的是,在图2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
[0046] 在图2中,低溫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 压缩机10排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 流入。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 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从室外机1流出,通过主管5向室内 机2流入。
[0047] 在室内机2中,高压制冷剂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 态的制冷剂。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入,并 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由控 制装置60控制负载侧节流装置25的开度,W使作为在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中检测到的溫度 与在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2中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过热度)恒定。从负载侧热交 换器26流出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主管5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内的制冷剂通 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液器19而被向压缩机10再次吸入。
[0048] (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喷射的必要性和效果概要)
[0049]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循环所使用的制冷剂是例如R32等那样的、与R410A制 冷剂(W下称为R410A)相比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冷冻机油 的劣化或压缩机10的烧坏而需要降低排出溫度。因此,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流出了压缩机10 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并且,在辅助热交 换器40中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的制冷剂经由流量 调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由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能够安 全地使用。
[0050] (流量调整器42的控制)
[0051] 说明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控制装置60对流量调整器42的控制。控制装置60基于在排 出溫度传感器43中检测到的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来控制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即,当增大 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口面积)而增加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 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量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减小流量调整器42的 开度(开口面积)而减少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过冷却后的液体 制冷剂量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上升。
[0052] 因此,在排出溫度传感器43中检测到的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为压缩机10烧坏或冷 冻机油劣化的排出溫度阔值W下(例如115°C W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 W使流量调整器 42成为全闭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于是,从辅助热交换器40经由旁通配管41向压缩机10的 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被隔断。需要说明的是,排出溫度阔值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溫 度的极限值来设定。
[0053] 另一方面,在排出溫度比排出溫度阔值大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W打开流量调整 器42而使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被过冷却后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动的方式进行 控制。此时,控制装置60调整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口面积),W使排出溫度成为排出溫度 阔值W下。例如在控制装置60中存储有将排出溫度与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建立了关联的表 格或数学式,基于排出溫度来控制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并且,从储液器19流出的低压低溫 的气体制冷剂与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被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混合,从压缩机10的吸引部 吸引高干燥度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0054] 另外,控制装置60基于冷冻机油过热度而辅助性地控制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该 冷冻机油过热度是在冷冻机油溫度传感器44中检测到的冷冻机油溫度和根据在低压检测 传感器45中检测到的低压压力而运算出的蒸发溫度之差。即,当增大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 (开口面积)而增加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 剂量时,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过热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减小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口面 积)而减少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量时, 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上升。
[0055] 因此,在冷冻机油溫度传感器44及低压检测传感器45中检测、运算出的压缩机10 的冷冻机油过热度为冷冻机油溫过热度阔值W上(例如10°c W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仅 基于排出溫度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冷冻机油过热度阔值根据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过 热度的极限值来设定。
[0056] 另一方面,在冷冻机油过热度比冷冻机油过热度阔值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 W 使流量调整器42成为全闭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于是,从辅助热交换器40经由旁通配管41 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被隔断。此时,排出溫度上升,因此控制装置60W 降低压缩机10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W使排出溫度成为排出溫度阔值W下。
[0057]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喷射的动作及效果)
[0058] 运样,由于压缩机10的吸入洽减少了的状态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引部流入, 从而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劣化,防止压缩 机10的破损。由此,即便在不使用特殊构造的压缩机而使用廉价的压缩机的情况下,也能够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另外,通过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能够使压缩机10增 速,能够确保制热能力,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舒适性的降低。
[0059] 此外,在制冷运转模式时,控制装置60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 分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进行过冷却,由此,向流量调整器42流入的制冷剂可靠地成为液体 制冷剂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流量调整器42,能够防止流量调整器 42处的噪音产生,并且能够防止流量调整器42对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控制变得不稳定的 情况。
[0060] [全制热运转模式]
[0061] 图3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图3中,W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中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需要 说明的是,在图3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
[0062] 在图3中,低溫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 压缩机10排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 外机1流出了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主管5,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中向室内空气散 热,由此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且同时成为液体制冷剂。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出了的液体 制冷剂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主管5再次 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了室外机1的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 流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 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液器19而被向压缩机10再次吸入。
[0063]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喷射的必要性和效果概要)
[0064] 在此,与上述的制冷运转模式同样,在制热运转模式中,在例如R32等那样的压缩 机10的排出溫度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冷冻机油的劣化或压缩机10的烧坏,也需 要降低排出溫度。因此,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 经由旁通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并且,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 外空气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的制冷剂经由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 流入。由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能够安全地使用。
[0065] (流量调整器42的控制)
[0066] 说明制热运转模式时的控制装置60对流量调整器42的控制。控制装置60基于在排 出溫度传感器43中检测到的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来控制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即,当增大 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口面积)而增加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 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量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减小流量调整器42的 开度(开口面积)而减少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过冷却后的液体 制冷剂量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上升。
[0067] 因此,在排出溫度传感器43中检测到的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为压缩机10烧坏或冷 冻机油劣化的排出溫度阔值W下(例如115°C W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 W使流量调整器 42成为全闭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于是,从辅助热交换器40经由旁通配管41向压缩机10的 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被隔断。
[0068] 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例如在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境的溫度为低溫且设置 有室内机2的环境的溫度为高溫的情况下,压缩机10的排出部的高压与压缩机10的吸入部 的低压之比即压缩比升高,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过度地上升。并且,在排出溫度比排出溫度 阔值大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W打开流量调整器42而使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流通的制冷剂 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动的方式进行控制。此时,控制装置60调整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 口面积),W使排出溫度成为排出溫度阔值W下。例如在控制装置60中存储有将排出溫度与 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建立了关联的表格或数学式,基于排出溫度来控制流量调整器42的开 度。需要说明的是,排出溫度阔值根据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极限值来设定。
[0069] 于是,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在从风扇16供给的空气与比空气溫度高的饱和溫度 即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被过冷却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流量调 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此时,从储液器19流出了的低压低溫的气体制冷剂与在 辅助热交换器40中被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混合而成为高干燥度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 制冷剂。即,压缩机10的吸入洽减少了的状态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能够抑制压缩机10 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因此能够抑制冷冻机油的劣化并防止压缩机10的破损。
[0070] 另外,控制装置60基于冷冻机油过热度来控制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该冷冻机油 过热度是在冷冻机油溫度传感器44中检测到的冷冻机油溫度和根据在低压检测传感器45 中检测到的低压压力而运算出的蒸发溫度之差。即,当增大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口面 积)而增加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量时, 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过热度下降。另一方面,当减小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开口面积)而减 少从辅助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被过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量时,压缩机10 的排出溫度上升。
[0071] 因此,在冷冻机油溫度传感器44及低压检测传感器45中检测、运算出的压缩机10 的冷冻机油过热度为冷冻机油过热度阔值W上(例如10°c W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仅基 于排出溫度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冷冻机油过热度阔值根据压缩机10的冷冻机油过热 度的极限值来设定。
[0072] 另一方面,在冷冻机油过热度比冷冻机油过热度阔值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 W 使流量调整器42成为全闭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于是,从辅助热交换器40经由旁通配管41 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被隔断。此时,排出溫度上升,因此控制装置60W 降低压缩机10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W使排出溫度成为排出溫度阔值W下。
[0073]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入口侧可W设置具有 全闭功能的第一流路开闭装置。并且,在不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等情 况下,控制装置60将第一流路开闭装置及开闭装置47关闭,并将流量调整器42控制成未全 闭的微小开度。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向旁通配管41和辅助热交换器40的侵入,能够防止在 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时液体制冷剂从流量调整器42过量地流入压缩 机10的吸入部的情况,能够防止由过量的回液造成的压缩机10的破损。
[0074]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喷射的效果)
[0075] 运样,在制热运转模式下,从室内机2向室外机1流入的中压中溫的制冷剂的一部 分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成为过冷却液而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从而抑制压缩机10的排 出溫度上升,通过采取该方式,能够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全部的高压高溫的气体制冷剂向 室内机2供给。由此,即便在不使用特殊构造的压缩机而使用廉价的压缩机的情况下,也能 够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另外,通过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能够使压缩机10增 速,能够确保制热能力,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舒适性的降低。
[0076] (辅助热交换器的尺寸的选定)
[0077] 为了使流量调整器42的控制性稳定,需要使从辅助热交换器40流出的制冷剂可靠 地液化,因此需要考虑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在此,在制热运转模式时,作为需要抑 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上升的环境,可考虑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境溫度低的环境(例如环 境溫度为-l〇°C W下)。运种情况下,需要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进行过冷却的高压高溫的气 体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与环境溫度的溫度差变大,即使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小也能够 充分地进行过冷却。
[0078] 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模式时,作为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上升的环境, 可考虑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境溫度高的环境(例如环境溫度为40°C W上)。在该环境下,需要 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进行过冷却的高压高溫的气体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与环境溫度的溫度 差变小。因此,为了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充分地进行过冷却而需要比制热运转模式时增大 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
[0079] 由此,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只要在制冷运转模式的喷射时向压缩机10的吸 入部流入的过冷却液的量最多的条件下选定即可。该条件虽然取决于空气调节装置100能 够运转的环境溫度,但是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被冷却的制冷剂的压力与在负载侧热交换 器26中被加热的制冷剂的压力之差变得最大的条件是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高溫的制冷 剂的溫度最为上升的条件。
[0080] 因此,设想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高溫的制冷剂的溫度最为上升的环境,来决定 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例如,在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运转的环境溫度假定为设置有 室外机1的环境溫度的最大值为43°C且设置有室内机2的环境溫度的最小值为15°C的情况 下,该环境下是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的溫度最为上升的条件,在该条件下决定辅助热 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
[0081]首先,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在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境溫度最大值为43°C且设置有室 内机2的环境溫度最小值为15°C的情况下,可W根据式(1)的能量守恒定律来算出为了使压 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溫度成为排出溫度阔值W下(例如115°C W下)而所需的从辅助热交换 器40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过冷却液的制冷剂流量(喷射量)。
[00剧[数学式。
[0083] Grihi+Gr2h2 = Grh ...(1)
[0084] 需要说明的是,在式(1)中,GrUkg/h)及hUkJ/kg)是从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的吸 入部流入的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流量及洽,Gr2化g/h)及h2化J/kg)是从辅助热交换器 40经由流量调整器42及旁通配管41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喷射的低溫低压的液体制冷剂的 流量及洽,GH kg/h)及h Aj/kg)是在压缩机10的吸入部将各制冷剂合流之后的合计制冷剂 流量及合流后洽。
[0085] 通过式(1)算出的合流后的洽KkJ/kg)比从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 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洽hUkJ/kg)小。因此,与从辅助热交换器40没有液体制冷剂的流 入的情况相比,从辅助热交换器40进行了制冷剂的喷射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 剂的排出溫度下降。
[0086] 在此,在流量调整器42为全闭状态时将制冷剂从洽hUkJ/kg)压缩至规定的压力 的情况下、及流量调整器42打开而进行了来自旁通配管41的液体喷射时将制冷剂压缩至规 定的压力的情况下,制冷剂W同等的隔热效率及同等的排量被压缩至相同压力。在该条件 下,从压缩机10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的溫度成为排出溫度阔值W下(例如115°C W下)的制冷 剂流量Gr2从式(1)导出。
[0087] 接下来,当将辅助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量设为Ql(W),将制冷运转模式时从压缩机 10排出的高压高溫的制冷剂的洽即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的洽设为h3化J/kg) 时,式(2)所示的一般性的由洽变化产生的热交换量的式子成立。
[0088] [数学式2]
[0089] Ql=GnX 化3-h2) ---(2)
[0090] 另外,当将辅助热交换器40与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境的空气接触的面积(W下,称 为全传热面积)设为AUm2),将表示基于制冷剂与空气的溫度差的热量的传递容易度的系 数、即W在辅助热交换器40使用的翅片和传热管外表面与设置有该翅片和传热管外表面的 环境的空气接触的一侧为基准下称为管外侧基准)的热通过率设为k(W/(m2 ? K)),将辅 助热交换器40中的制冷剂和空气各自的出入口的流动方向的考虑了溫度变化的溫度差即 对数平均溫度差设为A化化或°C)时,辅助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量Ql (W)可W表示成一般性 的热通过产生的热交换量的式(3)。
[00川[数学式引
[0092] Ql=AiXkX ATm ---(3)
[0093] 在此,管外侧基准的热通过率k在作为板式翅片管热交换器的辅助热交换器40所 使用的传热管的规格、翅片形状、风扇风速、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等的变化引起的热传递率 的变化中进行变化。例如,通过较多的制冷运转模式的试验结果而得到的冷凝器的值取k = 约72(W/(m2 ? K))。
[0094] 在辅助热交换器40的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假定为对流式的情况下,当将制冷 剂的饱和溫度设为Tc化或°C),将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的空气溫度设为TUK或°C),将流 出的空气的溫度设为T2化或°C)时,在式(4)中能够算出对数平均溫度差A化化或r)。
[0095] 「*r 學才/11 * * * C 4 )
[0096]
[0097] 通过使用上述式(1)~式(4),能够算出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1。作为一 例,说明关于使用了 R32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求出全传热 面积Al的情况。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境溫度为约43°C且设置有 室内机2的环境溫度为约15°C的条件下,式(1)的合计制冷剂流量Gr(=Grl+Gr2)为约340 化g/h)。另外,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为例如54°C,该54°C的饱和气体的洽h3 为约503化J/kg)。该54°C的饱和气体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与约43°C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 为了充分地进行过冷却而要将54°C的饱和液与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的液体制冷剂的 溫度差即过冷却度确保为约5°C左右的情况下,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的洽h2根据入口侧 的54°C的饱和液和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的液体制冷剂的溫度来决定,成为约296(kJ/ kg)。另外,当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饱和气体溫度为约(TC时,从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的吸入 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洽hi成为洽hi =约515化JAg)。
[0098] 运样,基于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运转的条件等,求出式(1)中的合计制冷剂流量 Gr及洽hl、h2。并且,在将制冷剂压缩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的制冷剂的饱和溫度即54°C的 压力的情况下,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成为第一规定值W下(115°C W下)所需的制冷剂流量 Gr2根据式(1)而成为约12化g/h)。
[0099] 接下来,如上所述,在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为例如54°C的情况下, 54°C的饱和气体的洽h3成为约503化J/kg)。由此,通过将制冷剂流量Gr2及洽h2、h3代入式 (2),辅助热交换器40所需的热交换量Ql成为约690(W)。
[0100] 另外,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的饱和溫度Tc为约54(°C),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 入的空气溫度Tl为43(°C),由于辅助热交换器40的热交换量Ql较大,为约690(W),因此流出 的空气的溫度T2可看作大致上升至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从流入的空气溫度上升了 10°C左右 而为53(°C),在该情况下,根据式(4),对数平均溫度差成为约4.17(°C),根据式(3),所需的 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成为约2.298(m2)。
[0101] 在使用R32制冷剂作为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时,热源侧热交 换器12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2为约141(m2)左右。在辅助热交换器40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 一部分构成的情况下,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所需的全 传热面积A2与辅助热交换器40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l之和的比率A1AA1+A2) =2.298/ 141.644成为约1.62%^上。
[0102]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W在规定的能够运转的条件下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 100为一例进行了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的算出,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空气 调节装置100的结构中,在即使所需的制冷、制热能力(马力)变化而制冷剂相对于设置有室 外机I和室内机2的环境溫度的高压低压的制冷剂运转状态几乎不变的情况下,仅由于压缩 机10的排量的变化(合计制冷剂流量GHkg/h)的变化)而使制冷、制热能力(马力)发生变 化。因此,可W使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的制冷剂流量Gr2根据压缩机10的排量的变化比率 而变化,并且,可W通过式(2)和式(3)算出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1。
[0103] 例如,相当于14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相对于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需 要约1.4倍的压缩机10的排量。由此,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的制冷剂流量Gr2成为约16.8 化g/h)( =相当于10马力的Gr2即12化g/h) X 1.4)。当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入口的制冷剂的 洽与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情况大致相等时,根据式(2),辅助热交换器40的 热交换量Ql成为约996(W),根据式(3),热通过率k、对数平均溫度差A化也可看作与相当于 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情况大致相等,因此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 成为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的约1.4倍即3.217 (m2)。另外,关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2,若考虑仅由于压缩机10的排量的 变化(合计制冷剂流量Gr (kg/h)的变化)而制冷、制热能力(马力)发生变化,则热源侧热交 换器12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2也可W认为需要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约1.4倍。即, 无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马力如何,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 器12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2与辅助热交换器40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l之和的比率A1/U1+A2) 都成为约1.62% W上。
[0104] 在使用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部分作为辅助热交换器40的情况下,存在例如产生 室外机1的高度方向的制约等而无法增加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级数的状况。运种情况下,若 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部分即辅助热交换器40过大,则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全传热面积Al 减少,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性能下降。
[0105]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全传热面积A2与辅助 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之和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传热面积比与作为表示空气调节 装置100的性能的大小的指标之一的COP的关系的坐标图。如图4所示,若将COP的下降率抑 制在约1.5% W内,则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全传热面积A2相对于全传热面积之和A1+A2的比 率A2AA1+A2)成为约95%。因此,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的比率A1/U1+A2)成为 5%^内,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41相对于全传热面积之和41+42的比率41/(41+八2) 优选设为约5% W内的大小。但是,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不是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部分而是 独立设置的情况下,无需使比率A1/U1+A2)为约5%^内,只要使41/(41+42)为约1.62%^ 上即可。
[0106] 实施方式2.
[0107]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 图,参照图5来说明空气调节装置20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对于具有与图1的空气调节 装置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0108] 图5的空气调节装置200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201;多台室内机2a~2d;在 室外机201与室内机2a~2d之间具备开闭装置的中继装置3。室外机201与中继装置3由供制 冷剂流通的主管5连接,中继装置3与多个室内机2a~2d由供制冷剂流通的支管6连接。并 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经由中继装置3向各室内机2a~2d流通。
[0109] 室外机201与中继装置3使用2根主管5连接,中继装置3与各室内机2使用2根支管6 连接。运样,使用2根配管将室外机201与中继装置3及室内机2a~2d与中继装置3分别连接, 从而施工变得容易。
[0110] [室外机 201]
[0111] 与实施方式1同样,室外机201的压缩机10、四通阀等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 侧热交换器12、辅助热交换器40、流量调整器42、旁通配管41、W及储液器19由制冷剂配管4 连接,并与作为鼓风机的风扇16-起搭载。
[0112] 此外,室外机201具有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W及由止回阀等构成的 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a~13d。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a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 模式时,防止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一连接配管4a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逆流。第一逆 流防止装置13b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高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 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连接配管4a向储液器19逆流。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c在全制冷运转模 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高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第一连接配管4a 向储液器19逆流。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d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 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0的排出侧的流路向第二连接配管4b逆流。
[0113] 运样,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及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a~13d, 无论室内机2要求的运转如何,都能够使向中继装置3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为恒定方向。需 要说明的是,虽然例示了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a~13d由止回阀构成的情况,但是只要能够 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即可,其结构任意,可W是开闭装置或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14] [室内机2a~2d]
[0115] 多个室内机2a~2d例如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具备负载侧热交换器2貼~26d和负 载侧节流装置25a~25d。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经由支管6、中继装置3、主管5而与室外 机201连接,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并生成用 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负载侧节流装置25a~25d由例如电子式膨 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结构构成,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作为减压阀 或膨胀阀的功能。负载侧节流装置25a~25d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 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的上游侧。
[0116] 另外,在室内机2分别设有检测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入的制冷剂的溫度的入口 侧溫度传感器31a~31d和检测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出了的制冷剂的溫度的出口侧溫度 传感器3?~32d。需要说明的是,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a~31d及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 32d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检测到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的入口侧溫度及出口侧溫 度向控制装置60传送。
[0117]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例示了 4台室内机2经由中继装置3及制冷剂配管4而与室 外机201连接的情况,但是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没有限定为4台,只要连接2台W上即可。
[011引[中继装置引
[0119] 中继装置3具有气液分离器14、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第S节流装置15、第四节流 装置27、多个第一开闭装置23a~23d、多个第二开闭装置24a~24d、作为止回阀等逆流防止 装置的多个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1a~21d、W及作为止回阀等逆流防止装置的多个第=逆流 防止装置2^1~22d。
[0120] 气液分离器14在制冷负载大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将在室外机201生成的 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和气体,使液体向纸面上的下侧的配管流入,向 室内机2供给冷能,使气体向纸面上的上侧的配管流入,向室内机2供给热能。气液分离器14 设置在中继装置3的入口。
[0121] 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由例如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在全制冷 运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W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为了充分地确保向产生冷能 负载的室内机2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供给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而 使高压或中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 制冷剂的流路连接在第=节流装置15与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1a~21d之间。低压状态的制冷 剂的流路的一端连接在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1a~21d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高压或中压 状态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出口侧之间,另一端经由第四节流装置27和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而 与中继装置3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导通。
[0122] 第=节流装置15具有作为减压阀或开闭阀的功能,使液体制冷剂减压而调整成规 定的压力,或者对液体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闭。第=节流装置15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 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结构构成,设置在从气液分离器14流出液体制冷剂的配管上。
[0123] 第四节流装置27具有作为减压阀或开闭阀的功能,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对制冷 剂流路进行开闭,而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根据室内侧负载来调整旁通液流量。并且,第 四节流装置27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W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使制 冷剂向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流出,调整向产生冷能负载的室内机2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供 给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第四节流装置27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结 构构成,设置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低压状态的制冷剂的入口侧的流路。
[0124] 多个第一开闭装置23a~23d在多个室内机2a~2d中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从而成 为与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多个第一开闭装置23a~23d例如由电磁阀等构成, 对于分别向各室内机2a~2d供给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闭。第一开闭装置 23a~23d分别与气液分离器14的气体侧配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闭装置23a~23d 只要能进行流路的开闭即可,也可W是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25] 多个第二开闭装置24a~24d在多个室内机2a~2d中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从而成 为与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多个第二开闭装置24a~24d例如由电磁阀等构成, 对于从室内机2a~2d流出的低压低溫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开闭。第二开闭装置24a~ 24d连接于与中继装置3的出口侧导通的低压配管。另外,第二开闭装置24a~24d只要能进 行流路的开闭即可,可W是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多个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1a~21d在多个室内机2a~2d中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从 而成为与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多个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1a~21d使高压液体 制冷剂向实施着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a~2d流入,并与第S节流装置15的出口侧的配管连 接。由此,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能够防止从实施着制热运转的室 内机2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流出的无法充分地确保过冷却度的中溫中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 状态的制冷剂向实施着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流入。另外,第二逆流防止 装置21a~21d如止回阀那样进行图示,但只要能够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则可W是任意的结 构,可W是开闭装置或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27]多个第=逆流防止装置2?~22d在多个室内机2a~2d中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从 而成为与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多个第=逆流防止装置2?~22d使高压液体 制冷剂向实施着制冷运转的室内机2流入,并与第=节流装置15的出口配管连接。第=逆流 防止装置2姑~22d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防止从第=节流装置15 流出的无法充分地确保过冷却度的中溫中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实施着制 冷运转的室内机2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流入。另外,第=逆流防止装置2姑~22d如止回阀那 样进行图示,但只要能够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则可W是任意的结构,可W是开闭装置或具有 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28] 另外,在中继装置3中,在第=节流装置15的入口侧设置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在 第=节流装置15的出口侧设置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检测高压制冷剂 的压力,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检测第=节流装置15出口的液体制 冷剂的中间压力。
[0129] 另外,在中继装置3设有检测流出了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制 冷剂的溫度的溫度传感器51。溫度传感器51设于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高压或中压状态的 制冷剂的流路的出口侧的配管,优选由热敏电阻等构成。
[0130] 在图5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中,也是控制装置60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及来自 遥控器的指示,来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鼓风机的转速(包括打开/关闭)、制冷剂流路 切换装置11的切换、流量调整器42的开度、负载侧节流装置25的开度、第一开闭装置23a~ 23d、第二开闭装置24a~24d、第四节流装置27、W及第=节流装置15的开闭等,并执行后述 的各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60可W设于各单元,也可W设于室外机201或中继 装置3。
[0131] 说明空气调节装置2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该空气调节装置200基于来自各室内机 2的指示,能够在该室内机2中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200能够使室内 机2全部进行同一运转,并且能够使室内机2分别进行不同的运转。
[0132] 在空气调节装置200执行的运转模式中,作为制冷运转模式,包括驱动着的室内机 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和作为制冷负载大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冷 主体运转模式,作为制热运转模式,包括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及作 为制热负载大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W下,对各运转模式进行说 明。
[0133] [全制冷运转模式]
[0134] 图6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 图。在图6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W仅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b中产生冷能负载 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另外,在图6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 置60对室外机201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W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向热 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
[0135] 首先,低溫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 缩机10排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 入。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向室外空气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 交换器12流出了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a,从室外机201流出,通过主 管5向中继装置3流入。
[0136] 流入到中继装置3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14及第=节流装置15,在 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被充分地过冷却。然后,被过冷却后的高压制冷剂的大部分经由第 二逆流防止装置21a、2化及支管6,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 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在第四节流装置27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 态的制冷剂。并且,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与高压液 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向中继装置3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 流入。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7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冷(过 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过溫度传 感器51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137] 流出了负载侧节流装置25a、25b的大部分的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 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b分别流入,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对室内空 气进行冷却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aW使过热(过热 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 溫度与通过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2a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同样,负载侧节流装置25b W 使过热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溫度 与通过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2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138] 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b分别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支管6及第二开闭装置24, 与流出了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气体制冷剂合流,从中继装置3流出,通过主管5再次向室 外机20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201的制冷剂通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d,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 装置11、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被再次吸入。
[0139]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冷能负载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c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d中, 不需要使制冷剂流动,分别对应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c和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成为闭状态。 并且,在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c或负载侧热交换器26d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下,负载侧节流 装置25c或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打开而使制冷剂循环。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c或负载侧节 流装置25d的开度与上述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f5a或负载侧节流装置25b同样,W使过热(过热 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和出口侧 溫度传感器32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140]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0141] 图7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 路图。在图7中,W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能负载且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能负 载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 冷剂循环的配管,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在图7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 况下,在室外机201中,对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W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 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
[0142] 首先,低溫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 缩机10排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 入。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向室外空气散热且同时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热 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a及主管5向中继装置3流入。
[0143] 流入到中继装置3内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由气液分离器14分离成高压气体制 冷剂和高压液体制冷剂。该高压气体制冷剂在经由第一开闭装置23b及支管6之后,向作为 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b流入,向室内空气进行散热,由此对室内空间进行制 热且同时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b 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 被控制开度,该过冷(过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 溫度的值与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化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b流 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加中膨胀,并经由支管6及第=逆流防止装置22b。
[0144] 然后,制冷剂的在气液分离器14中分离之后在第S节流装置15中膨胀至中间压的 中间压液体制冷剂与通过了第=逆流防止装置22b的液体制冷剂合流。此时,第=节流装置 15W使通过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检测到的压力与通过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的压力 的压力差成为规定的压力差(例如〇.3MPa等)的方式被控制开度。
[0145] 合流的液体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充分地过冷却之后,大部分在经由第 二逆流防止装置21a及支管6之后,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a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 态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在第四节流装置27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 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7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 过冷(过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 过溫度传感器51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然后,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 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与中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向 中继装置3的出口侧的低压配管流入。
[0146] 另一方面,在气液分离器14中分离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及 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 Ia向室内机2a流入。在室内机2a的负载侧节流装置Wa中膨胀的大部分 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a流入,从室内空气 吸热,由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 25aW使过热(过热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 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2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从负载侧 热交换器26a流出了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支管6、第二开闭装置24曰,与流出了制冷剂间热交换 器50的剩余的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合流之后从中继装置3流出,通过主管5再次向室外机 20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20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d,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 置11、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被再次吸入。
[0147]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热负载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c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d中,不 需要使制冷剂流动,分别对应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c及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成为闭状态。并 且,在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c或负载侧热交换器26d存在冷能负载的情况下,负载侧节流装 置25c或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打开而使制冷剂循环。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c或负载侧节流 装置25d的开度与上述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a或负载侧节流装置2加同样,W使过热(过热 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和出口侧 溫度传感器32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148] [全制热运转模式]
[0149] 图8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 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 实线箭头表示。在图8中,W仅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b中产生冷能负载 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另外,在图8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 机201中,对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W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 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中继装置3流入。
[0150] 首先,低溫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 缩机10排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b, 从室外机201流出。从室外机201流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主管5向中继装置3流 入。
[0151] 流入到中继装置3内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液分离器14、第一开闭装置 23a、23b及支管6之后,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a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b 分别流入。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26a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b的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散热,由 此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且同时成为液体制冷剂。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a及负载侧热交换器 26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a、25b中分别膨胀,通过支管6、第=逆流防止装 置22a、22b、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被控制成开状态的第四节流装置27及主管5而再次向室 外机201流入。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a 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 该过冷(过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 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同样,负载侧节流装置2加 W使过冷 (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冷(过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入口侧压力传感器 33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化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 到。
[0152] 流入到室外机20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c,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 从室外空气吸热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液器 19向压缩机10被再次吸入。
[0153]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热负载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c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d中,不 需要使制冷剂流动,分别对应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c及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成为闭状态。并 且,在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c或负载侧热交换器26d存在冷能负载的情况下,负载侧节流装 置25c或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打开而使制冷剂循环。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c或负载侧节流 装置25d的开度与上述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a或负载侧节流装置2加同样,W使过热(过热 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和出口侧 溫度传感器32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154]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0155] 图9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 路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由实线箭头表示。在图9中,W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能负载且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b 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在图9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 况下,在室外机201中,对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W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 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中继装置3流入。
[0156] 低溫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0 排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b,从室外 机201流出。从室外机201流出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主管5向中继装置3流入。
[0157] 流入到中继装置3内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由气液分离器14、第=节流装 置15、第一开闭装置23b及支管6之后,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b流入。 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26b内的制冷剂向室内空气进行散热,由此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且 同时成为液体制冷剂。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b中膨 胀,经由支管6及第=逆流防止装置22b,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被充分地过冷却。然后, 大部分在经由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1a及支管6之后,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a中膨胀成低溫低 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在也被用作旁通路的第四节流装 置27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与液体制冷剂进 行热交换,由此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中继装置3的出口侧的低 压配管流入。
[0158] 在负载侧节流装置25a中膨胀的大部分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 挥作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a流入,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且同时成为 低溫中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a流出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经由支管6及第二开闭装置24a,与流出了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剩余的一部分制冷剂合 流,从中继装置3流出,通过主管5再次向室外机20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201内的制冷剂通过 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c,成为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 室外空气吸热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液器19 向压缩机10被再次吸入。
[0159] 此时,负载侧节流装置25b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 冷(过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过 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另一方面,负载侧节流装置25aW使过热 (过热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1a检 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出口侧溫度传感器32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160] 另外,第四节流装置27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冷 (过冷却度)作为将通过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过溫 度传感器51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例如第四节流装置27W使通过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3 检测到的压力与通过出口侧压力传感器34检测到的压力的压力差成为规定的压力差(例如 0.3MPa等)的方式被控制开度。
[0161]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热负载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6c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d中,不 需要使制冷剂流动,分别对应的负载侧节流装置25c和负载侧节流装置25d关闭。并且,在从 负载侧热交换器26c、负载侧热交换器26d产生热负载的情况下,只要将负载侧节流装置 25c、负载侧节流装置25d打开而使制冷剂循环即可。
[0162] 在图5~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中,也与图1~图4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同 样,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制热运转模式时,通过对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 过冷却,从而经由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引部进行制冷剂的喷射。由此,即使在不使 用特殊构造的压缩机而使用廉价的压缩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另外,通过 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能够使压缩机10增速,能够确保制热能力,能够抑制 使用者的舒适性的降低。
[0163] 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200中,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与设置有室外机201的环 境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即全传热面积AUm2)的算出方法及尺寸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
[0164]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气调节装置200中,可W在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入口侧设置开闭 装置或能进行流路的开闭的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等第一流路开闭装置。并且,在不需 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等情况下,控制装置60可W使第一流路开闭装置及 开闭装置47成为闭状态,并将流量调整器42控制成未全闭的微小开度。由此,能够抑制制冷 剂向旁通配管41及辅助热交换器40的侵入,因此在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 高时,能够防止液体制冷剂过量地从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流入,能够防止 由过量的回液引起的压缩机10的破损。
[01化]实施方式3.
[0166]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 冷剂回路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3中,W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差异点为中屯、进行 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图10的空气调节装置300与图5~图9的 空气调节装置200不同的点在于室外机301的结构。
[0167] 在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室外机301中,旁通配管4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逆流防止装置 13a与主管5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
[0168] 并且,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在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 剂的溫度上升之际,使流出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配 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运样,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向从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 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的制冷剂经由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由 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
[0169] 另一方面,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在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 制冷剂的溫度上升之际,从压缩机10排出且流出了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b的高压的气体制 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
[0170] 根据空气调节装置300,能够实现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与设置有室外机1的环 境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即全传热面积AUm2)的小型化。即,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 运转模式时,由于从压缩机10排出且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冷却后的高压低溫的制冷剂在辅 助热交换器40中进行过冷却,因此辅助热交换器40所需的热交换量可W减少,因此辅助热 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也可W减小。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面积的算出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 同,但是需要考虑辅助热交换器40中的制冷剂的溫度变化。
[0171] 具体而言,当将对数平均溫度差设为A Tm化或°C),将向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管 内流入的制冷剂的溫度设为化1化或°(:),将流出的制冷剂的溫度设为化2化或°C ),将向辅 助热交换器40流入的空气溫度设为TUK或°C ),将流出的空气的溫度设为T2化或°C )时,通 过将式(4)置换成式(5)而能够算出。
[0172] [数学式引
[0173]
J
[0174] 例如,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冷却的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为54°C,由热源侧热交换器 12冷却至成为54°C的饱和液。于是,54°C的饱和液的洽h3成为约307化J/kg)。另外,为了使 54°C的饱和液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与约43°C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充分地进行过冷却,将54 °C的饱和液与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侧的液体制冷剂的溫度差即过冷却度确保为约5°C左 右。运种情况下,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的洽h2根据通过制冷剂的饱和溫度为54°C而算出 的压力和辅助热交换器40的出口的液体制冷剂的溫度来决定,成为约296化J/kg)。当压缩 机10的吸入部的饱和气体溫度为约(TC时,从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 的洽hi成为约515化J/kg)。
[0175] 由此,根据式(1),压缩机10的隔热效率为0.6,将制冷剂压缩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内的制冷剂的饱和溫度即54°C的压力的情况下,为了使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为排出溫度阔 值(例如115°C) W下所需的制冷剂流量Gr2成为约12化g/h),根据式(2),在辅助热交换器40 中所需的热交换量Ql成为约40(W)。
[0176] 并且,向辅助热交换器40的传热管内流入的制冷剂的溫度化1为约54(°C),流出的 制冷剂的溫度化2为49(°C),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的空气溫度Tl为43(°C),由于辅助热交 换器40的热交换量Ql较小,为约40(W),因此流出的空气的溫度T2可看作几乎不变化,设为 从流入的空气溫度上升了 TC左右,为44(°C)。运种情况下,根据式(4),对数平均溫度差成 为约7.83(0,管外侧基准的热通过率k为根据较多的制冷运转模式的试验结果而得到的 液体冷却器的值即约25(W/(m2 ? K))时,根据式(3),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 Al 成为约 0.204(m2)。
[0177] 另外,在使用R32制冷剂作为相当于10马力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时,在热 源侧热交换器12中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2为约141(m2)左右,在将辅助热交换器40看作热源 侧热交换器12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全传热面积Al相对于热源侧热交换器 12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2与辅助热交换器40所需的全传热面积Al之和的比率A1/(A1+A2)( = 0.204/141.644)成为约0.144% W上。
[0178] 在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300中,也与图5~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200同样 地,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制热运转模式时,经由辅助热交换器40及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机 10的吸引部进行制冷剂的喷射。由此,即使在不使用特殊构造的压缩机而使用廉价的压缩 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另外,通过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 能够使压缩机10增速,能够确保制热能力,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舒适性的降低。
[0179] 在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300中,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 在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上升之际,由于使流出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高压的 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因此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 能够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的大型化,从而能够提高性能。
[0180]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气调节装置300中,可W在辅助热交换器40的入口侧设置由开 闭装置或能进行流路的开闭的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等构成的第一流路开闭装置。并 且,在不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等情况下,在控制装置60中将第一流路 开闭装置和开闭装置47控制成闭状态,并将流量调整器42控制成未全闭的微小开度,由此 能够抑制制冷剂向旁通配管41和辅助热交换器40的侵入,在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 的过度升高时,能够防止液体制冷剂从流量调整器42过量地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情 况,能够防止由过量的回液引起的压缩机10的破损。
[0181] 实施方式4.
[0182]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 冷剂回路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4中,W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差异点为中屯、进行 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室外机 401的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100不同。
[0183] 目P,在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室外机401中,旁通配管41的一端分支成第一分支配管 48和第二分支配管49运两部分。第一分支配管48的一端连接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负载侧 节流装置25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第一分支配管48的另一端经由逆流防止装置Ug而与第二 分支配管49合流,且与旁通配管41连接。第二分支配管49的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0的排出侧 的流路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另一端经由开闭装置47而与第一分 支配管48合流,且与旁通配管4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开闭装置47只要能进行流路的开闭即 可,可W是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84] 逆流防止装置Ug在制热运转模式时,在使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辅助热交换器 40之际,防止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制冷剂配管4的逆流,该制冷剂配管4 是从负载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高压的液体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路。
[0185] 在空气调节装置400中,在制热运转模式时,在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 上升之际,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分支配管49、被控制 为开的开闭装置47、旁通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并且,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向从 风扇16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的制冷剂经由流量调整器42 向压缩机10的吸入部流入。由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
[0186] 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开闭装置47被控制为闭,在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制 冷剂的溫度上升之际,使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一 分支配管48和旁通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并且,在辅助热交换器40中向从风扇16 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散热且同时成为高压的过冷却液的制冷剂经由流量调整器42向压缩 机10的吸入部流入。由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制冷剂的溫度。需要说明的是,逆流防 止装置Ug虽然如止回阀那样进行图示,但是只要能够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可W是任意的结 构,可W是开闭装置或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另外,开闭装置47只要能进行流路的开闭 即可,可W是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
[0187] 另外,虽然在空气调节装置400设置了逆流防止装置13g,但也可W取代逆流防止 装置Ug而设置由开闭装置或能进行流路的开闭的具有全闭功能的节流装置等构成的第一 分支配管开闭装置。并且,在不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等情况下,W使第 一分支配管开闭装置和开闭装置47成为闭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并W使流量调整器42成为 未全闭的微小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向旁通配管41和辅助热交换器 40的侵入。由此,在需要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时,能够防止液体制冷剂从流 量调整器42过量地流入压缩机10的吸入部的情况,能够防止由过量的回液引起的压缩机10 的破损。
[0188] 运样,在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400中,也是通过向压缩机10的吸引部进行制冷 剂的喷射,从而即使在不使用特殊构造的压缩机而使用廉价的压缩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确 保系统的可靠性。另外,通过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过度升高,能够使压缩机10增速, 能够确保制热能力,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舒适性的降低。
[0189] 在图1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400中,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在抑制压缩机10的排出制 冷剂的溫度上升之际,使流出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旁通 配管41向辅助热交换器40流入,因此能够实现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小型化。因此,能够 实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的大型化,从而能够提高性能。
[0190] 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400中,所需的辅助热交换器40的与设置有室外机201的环 境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即全传热面积AUm2)的算出方法及尺寸与实施方式1相同。
[0191] 实施方式5.
[0192]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制冷剂回路 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方式5中,W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差异点为中屯、进行说明,对 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图1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500的中继装置503的 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200不同。
[0193] 目P,在空气调节装置500中,在室外机501与中继装置503之间形成供第一制冷剂 (W后标记为制冷剂)流通的一次侧循环,在中继装置503与室内机2a~2d之间形成供第二 制冷剂(W后标记为载冷剂)流通的二次侧循环,在设置于中继装置503的第一中间热交换 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中进行一次侧循环与二次侧循环的热交换。作为载冷剂,只 要使用水、不冻液、或添加了防蚀材料的水等即可。
[0194] [室内机2a~2d]
[01巧]多个室内机2a~2d例如具有同一结构,分别具备负载侧热交换器2貼~26d。负载 侧热交换器26a~26d经由支管6而与中继装置503连接,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 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0196] [中继装置503]
[0197] 中继装置503具有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第=节流装置15、第四节流装置27、第一 流量控制装置70a、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 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2a、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2b、第一累73a、第二累73b、多个第一流路切换 装置74a~74d、多个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d、W及多个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第 一流量控制装置70a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 的结构构成,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的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
[0198] 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 流动中设置于一次侧循环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的上游侧。第一 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由例如双重管式热交换器或板式热交换器等构 成,用于对一次侧循环的制冷剂与二次侧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运转着的室内机全 部制冷的情况下,两方都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在运转着的室内机全部制热的情况下,两方 都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在制冷与制热混合的情况下,一方的中间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进 行动作,另一方的中间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
[0199] 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2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2b由例如四通阀等构成,对全制冷运 转模式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路进 行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全制冷运转模式是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 都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是第一中间热交换 器71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且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模式,全制热运 转模式是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都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模式。第 一流路切换装置72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2b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 于一次侧循环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的下游侧。
[0200] 第一累73a及第二累73b由例如变频式离屯、累等构成,吸入载冷剂并使载冷剂成为 升压后的状态。第一累73a及第二累73b设置在二次侧循环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 中间热交换器7化的上游侧。
[0201] 多个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a~74d在多个室内机2a~2d中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从 而成为与室内机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多个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a~74d由 例如二通阀等构成,分别将各室内机2a~2d的流入侧的连接目的地在来自第一中间热交换 器71a的流路和来自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的流路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a~ 74d设置在二次侧循环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的下游侧。
[0202] 多个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d在多个室内机2a~2d中的每一个上分别设置,从 而成为与室内机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多个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d由 例如二通阀等构成,分别将各室内机2a~2d的流出侧的连接目的地在向第一累73a的流路 和向第二累73b的流路之间进行切换。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d设置在二次侧循环的第 一累7:3a及第二累73b的上游侧。
[0203] 多个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由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 结构构成,具有调整向各室内机流入的载冷剂的流量的作为减压阀的功能。负载流量调整 装置76a~76d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于二次侧循环的第二流路切换 装置75a~75d的上游侧。另外,在中继装置503中,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低压侧的入口 设置入口溫度传感器81,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低压侧的出口设置出口溫度传感器82, 优选由热敏电阻等构成。
[0204] 此外,在中继装置503中,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的一次 侧循环的入口设置入口溫度传感器83a~83b,在一次侧循环的出口设置出口溫度传感器 84a~84b,优选由热敏电阻等构成。
[0205] 在中继装置503中,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的二次侧循 环的出口设置室内机入口溫度传感器85a~85b,在多个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的入口 设置室内机出口溫度传感器86a~86d,优选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在中继装置503中,在第二 中间热交换器71b的出口侧设置出口压力传感器87。出口压力传感器87检测高压制冷剂的 压力。
[0206] [全制冷运转模式]
[0207]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一次侧循环使流入到中继装置503内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 由第=节流装置15,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被充分地过冷却。然后,被过冷却后的高压制 冷剂的大部分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 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在第四节流装置27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 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并且,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中 与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向中继装置503的出口侧 的低压配管流入。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7W使过热(过热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 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溫度传感器81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出口溫度传感器82检测到 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208] 流出了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的大部分的低溫低压的气 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 71b分别流入,对载冷剂进行冷却且同时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第一流量控制 装置70a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W使过热(过热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热 (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溫度传感器83a~83b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出口溫度传感器84a~ 84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209] 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分别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 一流路切换装置72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2b,与流出了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气体制冷剂 合流,从中继装置503流出,通过主管5再次向室外机50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501内的制冷剂 通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d,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被再次吸 入。
[0210] 关于二次侧循环,借助第一累73a及第二累73b而升压后的载冷剂向第一中间热交 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流入。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中 成为低溫的载冷剂通过设定成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的双方或 任一方连通的状态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a~74d,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流入。该载 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中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从而进行制冷。在制冷时,载冷 剂由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d,向 中继装置503内的第一累73a及第二累73b返回。此时,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第一累 73a及第二累73b W使通过室内机入口溫度传感器85a~85b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室内机出 口溫度传感器86a~86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及电压。
[OW][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制热主体模式]
[0212] 流入到中继装置503内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离成高压气体制冷剂和高压 液体制冷剂。该高压气体制冷剂在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2b之后,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的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流入,对载冷剂进行加热且同时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第二流量 控制装置70b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冷(过冷却度)作为将 通过出口压力传感器87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过入口溫度传感器83b检测 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从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 中膨胀。
[0213] 然后,制冷剂中的在中继装置503入口分离之后在第S节流装置15中膨胀至中间 压的中间压液体制冷剂与通过了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的液体制冷剂合流。
[0214] 合流了的液体制冷剂的大部分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液 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的剩余的一部分在第四节流装置27中膨胀成低溫低压的气 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第四节流装置27W使过热(过热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 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溫度传感器81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出口溫度传感器82检 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然后,低溫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 中与高压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成为低溫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向中继装置503的出口 侧的低压配管流入。
[0215] 另一方面,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中膨胀的大部分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 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流入,对载冷剂进行冷却且同时成为低溫低 压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W使过热(过热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 度,该过热(过热度)作为通过入口溫度传感器83a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出口溫度传感器84a 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 装置72曰,与流出了制冷剂间热交换器50的剩余的一部分的气体制冷剂合流之后从中继装 置503流出,通过主管5再次向室外机20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50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逆流 防止装置13d,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被再次吸入。
[0216] 关于二次侧循环,W下,说明室内机2a及化进行制冷运转且室内机2c及2d进行制 热运转的情况。关于进行制冷的室内机,借助第一累73a而升压后的载冷剂向第一中间热交 换器71a流入。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中成为低溫的载冷剂通过设定成与第一中间热交换 器71a连通的状态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a~74b,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b流入。该载冷 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b中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从而进行制冷。在制冷时,载冷剂 由室内的空气加热,通过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b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b,向中 继装置503内的第一累73a返回。此时,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b及第一累73a W使通过室 内机入口溫度传感器85a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室内机出口溫度传感器86a~86b检测到的溫 度之差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及电压。
[0217] 关于进行制热的室内机,借助第二累73b而升压后的载冷剂向第二中间热交换器 71b流入。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中成为高溫的载冷剂通过设定成与第二中间热交换器 7化连通的状态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c~74d,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c~26d流入。该载冷剂 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c~26d中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进行制热。在制热时,载冷剂由 室内的空气冷却,通过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c~76d及多个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c~75d,向 中继装置503内的第二累73b返回。此时,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d及第二累73bW使通过室内 机入口溫度传感器85b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室内机出口溫度传感器86c~86d检测到的溫度 之差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
[021引[全制热运转模式]
[0219] 运种情况下,流入到中继装置503内的高溫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经由第一流路切 换装置72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2b之后,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 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分别流入。流入到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 内的制冷剂对载冷剂进行加热且同时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 间热交换器7化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0a及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0b中分别 膨胀,通过被控制成开状态的第四节流装置27及主管5再次向室外机201流入。此时,负载侧 节流装置25aW使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该过冷(过冷却度)作为将 通过出口压力传感器87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溫度的值与通过入口溫度传感器83a~ 83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而得到。
[0220] 关于二次侧循环,借助第一累73a及第二累73b而升压后的载冷剂向第一中间热交 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流入。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化中 成为高溫的载冷剂通过设定成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71a及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1b的双方或 任一方连通的状态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4a~74d,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流入。该载 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中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进行制热。在制热时,载冷 剂由室内的空气冷却,通过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5a~75d,向 中继装置503内的第一累73a及第二累73b返回。此时,负载流量调整装置76a~76d、第一累 73a及第二累73b W使通过室内机入口溫度传感器85a~85b检测到的溫度与通过室内机出 口溫度传感器86a~86b检测到的溫度之差成为恒定的方式被控制开度及电压。
[022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1~5,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制 冷运转模式及制热运转模式中,例示了排出溫度阔值为115°C的情况,但是只要根据压缩机 10的排出溫度的极限值来设定即可。例如在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极限值为120°C的情况 下,W避免排出溫度超过该极限值的方式通过控制装置60控制压缩机10的动作。具体而言, 在排出溫度超过了 ll〇°C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0W降低压缩机10的频率而使之减速的方式 进行控制。因此,在进行上述的喷射而降低压缩机10的排出溫度的情况下,优选设定成比作 为降低压缩机10的频率的溫度阔值的110°C稍低的溫度即ioo°c至Iior之间的溫度(例如 i〇5°c等)。例如,在排出溫度为Iior而不降低压缩机10的频率的情况下,进行喷射而降低 的排出溫度阔值只要设定成100°c至120°C之间(例如115°C等)即可。
[0222] 此外,作为制冷剂,可W使用例如R32制冷剂等那样的制冷剂,除了R32制冷剂W 夕h也可W使用R32制冷剂与地球暖化系数小且由化学式CF3CF = CH2表示的四氣丙締系制 冷剂即HF01234yf、HF01234ze等的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尤其是在使用R32作为 制冷剂的情况下,与使用R410A的情况相比,在同一运转状态下,排出溫度上升约20°C。因 此,需要降低排出溫度,本发明的喷射的效果大。在使用排出溫度升高的制冷剂的情况下, 效果尤其明显。
[0223] 另外,在R32制冷剂与HF01234yf的混合制冷剂中,在R32的质量比率为62% (62wt%似上的情况下,与使用了R410A制冷剂的情况相比,排出溫度升高:TC W上。因此, 通过本发明的喷射,使排出溫度下降的效果大。另外,在R32与HFOl234ze的混合制冷剂中, 在R32的质量比率为43%(43wt%似上的情况下,与使用了R410A制冷剂的情况相比,排出 溫度升高:TC W上。因此,上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00~500的喷射产生的使排出溫度下降的效 果大。另外,混合制冷剂中的制冷剂种类并不局限于此,包含少量的其他制冷剂成分的混合 制冷剂对排出溫度没有大的影响,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例如,在包含R32、HF01234yf 及少量的其他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等中也可W使用,只要是排出溫度比R410A高的制冷剂 即可,无论是何种制冷剂都需要使排出溫度下降,具有同样的效果。
[0224] 此外,在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5的制冷剂而使用C02(R744)等高压侧W超临界进 行动作的制冷剂并需要使排出溫度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结 构,也能够使排出溫度下降。
[0225] 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虽然例示了辅助热交换器40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体地 构成的情况,但是也可W独立地配置辅助热交换器40。还可W不局限于此地在上侧配置辅 助热交换器40。另外,虽然例示了将辅助热交换器40形成在翅片的下侧并将热源侧热交换 器12形成在传热翅片的上侧的情况,但是也可W将辅助热交换器40形成在上侧并将热源侧 热交换器12形成在下侧。
[0226]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2、3的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的配管连 接,示出了使用2根主管5将室外机201与中继装置3之间连接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可W 使用各种公知的手法。例如,在使用討良主管5将室外机1与中继装置3之间连接的实施制冷 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地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0排出的 高压高溫的气体制冷剂的溫度的过度上升。
[0227] 本实施方式1~5的压缩机IOW使用低压壳型的压缩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 是例如使用高压壳型的压缩机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0228] 另外,W使用了不具有使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中间压部流入的构造的压缩机的情 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W应用于具备使制冷剂向压缩机的中间压部流入的喷射口的构 造的压缩机。
[0229] 另外,通常多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及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d安装有通过送风来 促进制冷剂的冷凝或蒸发的鼓风机,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负载侧热交换器26a~ 26d,也可W使用利用了放射的板式加热器那样的结构。另外,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可W 使用通过水、防冻液等液体进行热交换的水冷式的类型的热交换器。只要是能进行制冷剂 的散热或吸热的结构,则可W使用任意的热交换器。在使用水冷式的类型的热交换器的情 况下,例如,只要使用板式热交换器来作为辅助热交换器40即可。
[0230] 此外,W直接膨胀式空气调节装置及间接式空气调节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 不局限于此,该直接膨胀式空气调节装置将室外机1与室内机2,或者将室外机1、中继装置 3、室内机2之间进行配管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该间接式空气调节装置在室外机1与室内机 2之间连接中继装置3,在中继装置3内具备板式热交换器等使制冷剂与水、载冷剂等热介质 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作为负载侧热交换器26a、26b,且在室内机2a~2d侧具备热交换器 28a~28d。也可W应用于仅在室外机内使制冷剂循环,使水、载冷剂等热介质在室外机、中 继装置及室内机之间循环,在室外机中进行制冷剂与热介质的热交换而进行空气调节的空 气调节装置。
[0231] 符号说明
[0232] 1、201、301、401、501室外机,2、2a~2d室内机,3、503中继装置,4制冷剂配管,4a第 一连接配管,4b第二连接配管,5主管,6支管,10压缩机,1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 热交换器,13a~13d第一逆流防止装置,13g逆流防止装置,14气液分离器,15第S节流装 置,16风扇,19储液器,21a~21d第二逆流防止装置,22a~22d第=逆流防止装置,23a~23d 第一开闭装置,24a~24d第二开闭装置,25、2^1~25d负载侧节流装置,26、2&1~26d负载侧 热交换器,27第四节流装置,28a热交换器,31、31a~31d入口侧溫度传感器,32、3^1~32d出 口侧溫度传感器,33入口侧压力传感器,34出口侧压力传感器,40辅助热交换器,41旁通配 管,42流量调整器,43排出溫度传感器,44冷冻机油溫度传感器,45,低压检测传感器,46外 部气体溫度传感器,47开闭装置,48第一分支配管,49第二分支配管,50制冷剂间热交换器, 51溫度传感器,60控制装置,70a第一流量控制装置,7化第二流量控制装置,71a第一中间热 交换器,7化第二中间热交换器,72a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化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3a第一累, 73b第二累,74a~74d第一流路切换装置,75a~75d第二流路切换装置,76a~76d负载流量 调整装置,81入口溫度传感器,82出口溫度传感器,83a~83b入口溫度传感器,84a~84b出 口溫度传感器,85a~85b室内机入口溫度传感器,86a~86d室内机出口溫度传感器,87出口 侧压力传感器,1〇〇、200、300、400、500空气调节装置,41全传热面积,42全传热面积,8之间, Gr合计制冷剂流量,Gr2制冷剂流量,Ql热交换量,Tl、T2溫度,h、hl、h2、h3洽,k热通过率,A 化对数平均溫度差。
【主权项】
1.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具备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热源侧 热交换器、负载侧节流装置、以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并使制冷剂在所述 制冷循环中循环,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旁通配管,其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且该旁通配管供从所述压缩机流出的 制冷剂流动; 辅助热交换器,其与所述旁通配管的另一端及所述压缩机的吸入部连接,对在所述旁 通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并将该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的吸入部供给;及 流量调整器,其设置在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出侧,调整从所述辅助热交换 器向所述压缩机的吸入部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 排出温度传感器,其检测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及 控制装置,其基于由所述排出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排出温度,控制所述流量调整器的 开度, 在由所述排出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排出温度比排出温度阈值高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 置以使排出温度成为所述排出温度阈值以下的方式调整所述流量调整器的开度。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温度阈值能够设定的上限值为115°C。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器通过分别将制冷剂流路不同的传热管安装 于共用的传热翅片而构成,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周围的空气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器双方 中流通, 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形成得比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传热面积小。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辅助热交换器为了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向所述流量调整器流入,而形成为具有对 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液化所需的传热面积。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当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为A1,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与空气接触的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面积为A2时,A1/(A1+A2)为1.62%以上且5%以内。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旁通配管与第一分支配管和第二分支配管连接,该第一分支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 述负载侧节流装置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之间,该第一分支配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热交 换器的流入侧连接,该第二分支配管的一端与所述旁通配管连接,该第二分支配管的另一 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 在所述第二分支配管设有对向所述旁通配管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开闭装 置。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分支配管设有用于防止逆流的逆流防止装置。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 况下,该控制装置以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分支配管向所述旁 通配管流入的方式控制所述开闭装置,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发 挥作用的情况下,该控制装置将所述开闭装置控制成闭状态。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以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机, 所述负载侧节流装置及负载侧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内机, 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经由中继装置以使制冷剂循环的方式连接。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第一逆流防止装置,其连接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流路与所述中继装置的 入口侧的流路之间; 第二逆流防止装置,其连接于所述中继装置的出口侧的流路与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 置之间; 第三逆流防止装置,其将所述第二逆流防止装置与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之间的配 管、和所述第一逆流防止装置与所述中继装置的入口之间的配管连接;及 第四逆流防止装置,其将所述中继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第二逆流防止装置之间的配管、 和所述第一逆流防止装置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之间的配管连接, 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逆流防止装置与所述中继装置的入口之间。12. 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当所述辅助热交换器的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为A1,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与空气接触的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面积为A2时,A1/(A1+A2)为0.14%以上且5%以内。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压缩机由低压壳构造的压缩机构成。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 冷冻机油温度检测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压缩机的壳内的冷冻机油温度或所述压缩机的 壳外表面温度; 低压检测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检测制冷剂的低压压力;及 控制装置,其基于冷冻机油过热度来控制所述流量调整器的开度,所述冷冻机油过热 度是通过所述冷冻机油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冷冻机油温度与根据所述低压检测传感 器检测的低压压力而运算的蒸发温度的温度差, 在冷冻机油过热度比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低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以使冷冻机油过 热度成为所述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以上的方式调整所述流量调整器的开度。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冷冻机油过热度阈值能够设定的下限值为l〇°C。
【文档编号】F25B39/04GK106030219SQ201580009157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6日
【发明人】池田宗史, 若本慎, 若本慎一, 竹中直史, 山下浩司, 鸠村杰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