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换热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0878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换热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人们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而热栗机组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设备,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热栗机组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四通换向阀以及附属设备等部件组成,热栗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制冷与制热同时并存着,按需轮换,因此,蒸发器和冷凝器都需要蒸发冷凝两种作用。
[0003]现有技术的热栗机组中一般采用的换热器呈圆筒状,换热管沿着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布置在圆筒状壳体内,由于换热管较长,冷媒介质从进口通入换热器后,只能与进口正对区域附近的换热管充分地进行接触换热,冷媒介质扩散的范围很难覆盖到整个换热管的长度,因而通入壳体内的冷媒介质难以与换热管中的待换热介质充分接触换热就从出口流出,这会导致换热器以及整个机组的换热效率难以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从而使能源的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及换热设备,能够使冷媒与换热管更充分地接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在所述壳体内的多个换热管,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气态冷媒流通口,所述壳体的下端设有液态冷媒流通口,还包括挡气板,所述挡气板位于所述气态冷媒流通口与最上层的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挡气板上与所述气态冷媒流通口非对准的区域设有多个通气孔。
[0006]进一步地,在所述挡气板两侧与所述壳体的连接部分上还设有与所述壳体形成离散间隙的锯齿结构。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位于所述液态冷媒流通口与最下层的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挡液板上与所述液态冷媒流通口非对准的区域设有多个通液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和/或所述通液孔为孔径沿轴线渐变的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气态冷媒流通口和所述液态冷媒流通口的轴线相互错开。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多个所述换热管外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档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档板设在所述壳体的两侧。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换热管连通的位于所述壳体一端的第一腔室和位于所述壳体另一端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一管板,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二管板,所述换热管架设在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
[0012]还包括拉杆和支撑板,所述拉杆的一端设在所述第一管板上,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多个所述换热管穿设在所述支撑板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为蒸发冷凝两用管。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0015]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设备为空调器或热栗热水器。
[001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气态冷媒流通口与最外层的换热管之间设置挡气板,当该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使气态冷媒经过多个通气孔更加均匀地进入壳体内,从而与换热管更加充分地进行接触换热,避免气态冷媒进入壳体后优先与正对区域的换热管进行换热,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而且还能防止气态冷媒直接冲击换热管;当该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能够尽量避免产生吸气带液现象。
【附图说明】
[00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左视图;
[0020]图3为图2所示的换热器的A-A截面剖视图;
[0021 ]图4为图3所示的换热器的B-B截面剖视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中挡气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中挡液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I —冷却介质进口 ;2—第一腔室;3—第一管板;4一壳体;5—气态冷媒流通口 ;6 —安全阀;7—第二管板;8—第二腔室;9一集液包;10—液态冷媒流通口 ; 11 一挡气板;12—拉杆;13 —支撑板;14一换热管;15 —冷却介质出口; 16 —第一挡板;17 —第二档板;18 —挡液板;19 —通气孔;20 —锯齿结构;21—通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
[0027]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9]为了提高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壳体4和设在壳体4内的多个换热管14,优选地,壳体4设计为圆筒形,换热管14沿着壳体4的轴线布置。壳体4的左端(以图1的方位为基准)设有与换热管14连通的第一腔室2,右端设有与换热管14连通的第二腔室8,第一腔室2和壳体4之间设有第一管板3,第二腔室8和壳体4之间设有第二管板7,第一管板3和第二管板7可以采用焊接或其它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与壳体4连接,换热管14架设在第一管板3和第二管板7之间。
[0030]进一步地,第一腔室2的左端设有冷却介质进口I和冷却介质出口 15,参见图2,且内部设有隔水板,隔水板将第一腔室2隔开为与冷却介质进口 I连通的第一独立腔室和与冷却介质出口 15连通的第二独立腔室(附图中未示出),第二腔室8内无需设置隔水板。在壳体4的上端设有气态冷媒流通口 5,壳体4的下端设有液态冷媒流通口 10,液态冷媒流通口 10还可以通过集液包9与壳体4连接。为了能使冷媒介质在进入壳体4后能够与换热管14更充分地进行接触,避免冷媒介质进入壳体4后直接从出口流出,优选地将气态冷媒流通口 5和液态冷媒流通口 10的轴线相互错开。例如在图1所示的换热器中,将气态冷媒流通口5设在壳体4靠近左端的位置,而将液态冷媒流通口 10设在壳体4靠近中部的位置,当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0031]另外,该换热器还包括挡气板11,挡气板11位于气态冷媒流通口5与最上层的换热管14之间,挡气板11上与气态冷媒流通口 5非对准的区域设有多个通气孔19,通气孔19用于使气态冷媒从挡气板11的一侧流动到对侧。
[0032]从冷却介质进口I通入换热器中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水、部分水溶液或者空气,当对水进行换热时,该换热器就适用于热栗热水器。下面的实施例将以该换热器用于热栗热水器为例进行说明。当换热器工作时,冷却水从设置在第一腔室2左端的冷却介质进口 I进入到与之相对应的换热管14内,冷却水与换热管14外的冷媒介质进行热交换后,经过第二腔室8的换向作用,冷却水从设置在第一腔室2左端的冷却介质出口 15流出,从而使冷却水实现完整的换热过程。
[0033]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气态冷媒流通口5进入到换热器内,并从挡气板11上的多个通气孔19均匀地进入到换热管14所在的区域,从而与换热管14更加充分地进行接触,并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14内的低温冷却水,同时经冷却水冷却后的气态冷媒也转化为液态冷媒,并从液态冷媒流通口 10流出,并进入到整个循环系统中的节流阀内。当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液态冷媒流通口 10进入到换热器内,与换热管14内的高温冷却水进行换热,同时经冷却水加热后的液态冷媒也转化为气态冷媒,在经过挡气板11上的多个通气孔19后,从气态冷媒进口 5进入到整个循环系统中的压缩机内。
[00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气态冷媒流通口5与最外层的换热管14之间设置挡气板U,当该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能够使气态冷媒经过多个通气孔19更加均匀地进入壳体4内,从而与换热管14更加充分地接触,避免气态冷媒进入壳体4后优先与正对区域的换热管14进行换热,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将通气孔19设置在挡气板11上与气态冷媒流通口5非对准区域还能防止气态冷媒直接冲击换热管14,以提高换热管14的使用寿命。当该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设置挡气板11能够尽量避免产生吸气带液现象,吸气带液是指液态冷媒在从液态冷媒流通口 10进入壳体4后由于局部速度过快,还未来得及与换热管14充分接触换热,就在压缩机吸力的辅助下从气态冷媒流通口 5带出,造成能量耗费。
[0035]在一个效果更加优化的实施例中,除了在挡气板11上设置通气孔19,结合图5,还可以在挡气板11两侧与壳体4的连接部分上设置与壳体4形成离散间隙的锯齿结构20,同样,锯齿结构20也位于与气态冷媒流通口 5非对准的区域,与气态冷媒流通口 5非对准的区域为连续结构,但也允许在这段连续结构上开设直径较小的孔。在本实施例中,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气态冷媒从气态冷媒流通口 5进入后,可以同时通过通气孔19和锯齿结构20中的离散间隙进入到换热管14所在的区域,能够避免流速较快的气态冷媒直接冲击换热管1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