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处理方法及其人工湿地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3855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污泥处理方法及其人工湿地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方法及其人工湿地处理池,属于污水、污泥处理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泥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污水厂未经浓缩、脱水的污泥流入生物反应池,去除污泥中的部分重金属;(2)将(1)反应后的污泥流入污泥人工湿地处理池;(3)在人工湿地处理池中种植挺水植物以吸收污泥中的水分及重金属,同时使通过处理池所渗滤出的污水回流到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4)当人工湿地处理池中的污泥量及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污泥清除备用。
所述生物反应池中的生物为以硫杆菌为优势菌种。
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水葫芦、水葱或稗子草。
所述清除是在人工湿地处理池中的污泥水分含量达到45-55%时进行。
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人工湿地处理池,包括处理池体和人工基质,池体为长方形,池体的底面为坡降底面,坡降底面的最低端处有一渗滤水出口,一层人工基质铺设在池体的底表面上。
所述处理池的池体长宽之比为3-7∶1。
所述池体的底面的坡度为0.01-0.08。
所述人工基质厚度为0.5-0.7米,且人工基质又分为两层,上层为小颗粒,下层为大颗粒。
所述人工基质为碎石、砂砾或砾石。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述装有污泥的人工湿地处理池就像一块人工湿地,在人工基质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生长周期长、根系发达、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挺水植物(如水葫芦、水葱、稗子草等),人工基质、挺水植物和微生物是构成一反应床,从而构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机理为人工基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为挺水植物提供载体和营养物质,并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途径净化污水;挺水植物除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外,还有输送氧气到根区和维持水力传输的作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是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机制。同时他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一个系统。每亩人工湿地日处理含水为99%以上污泥量为6吨,处理后污泥含水率可降至40%左右,使污泥体积大大减少。处理后污泥用于改良土壤或作为基本土壤,彻底解决重金属、病原菌及难降解有机物的对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本发明所处理的污泥是未经浓缩的含水率很高的污泥,故可以省去污水处理厂中的浓缩池、脱水机械,大大节约基建投资,基建费约占传统方法的1/3-1/2;且运行中能耗较低,故又可大大节约运行费,为传统方法的1/3-1/5。且设置卫生、无臭味、不滋生蚊蝇、不污染地下水,集“减容、稳定、无害、资源化”为一体,管理方便,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厂的污泥处理。


图1为污泥人工湿地处理流程2为本发明人工湿地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1.进泥 2.渗滤层 3.出水至污水处理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污水厂未经浓缩、脱水的污泥流入生物反应池,去除污泥中的部分重金属;(2)将(1)反应后的污泥流入污泥人工湿地处理池;(3)在人工湿地处理池中种植挺水植物以吸收污泥中的水分及重金属,同时使通过处理池所渗滤出的污水回流到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4)当人工湿地处理池中的污泥量及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污泥清除备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应池中的生物为以硫杆菌为优势菌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水葫芦、水葱或稗子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除是在人工湿地处理池中的污泥水分含量达到45-55%时进行。
5.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人工湿地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该处理池包括处理池体和人工基质,池体为长方形,池体的底面为坡降底面,坡降底面的最低端处有一渗滤水出口,一层人工基质铺设在池体的底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的池体长宽之比为3-7∶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面的坡度为0.01-0.0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基质厚度为0.5-0.7米,且人工基质又分为两层,上层为小颗粒,下层为大颗粒。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之一所述的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基质为碎石、砂砾或砾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处理方法及其使用的人工湿地处理池,属于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它使用内有人工基质的底面有坡度的人工湿地处理池与待处理的污泥一起形成人工湿地,在湿地中种植挺水植物,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使污泥中的有机物、N、P、重金属及病原菌得以分解去除,使污泥处理达到“减容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该方法可大大节约污水处理厂的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并实现污泥的土壤化。
文档编号C02F11/02GK1478739SQ03149990
公开日2004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4日
发明者汪莉, 宋存义, 常冠钦, 孙文亮, 钱大益, 汪 莉 申请人:北京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