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镊子清洗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6012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镊子清洗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清洗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医用镊子清洗架。



背景技术:

镊子是临床应用广泛的操作工具,分为有齿镊子、无齿镊子、长镊子、短镊子、小镊子等,主要用于患者伤口换药,临床使用量大,医院清洗消毒任务重。传统清洗过程一般采用平铺法或堆叠法。平铺法装载镊子数量少且镊子在清洗过程中容易重叠在一起,影响清洗效果;堆叠法装载镊子多,但镊子不能充分暴露,造成镊子清洗不到位,并且在回收过程中杂乱无章,造成分拣困难、费时费力。目前,市场上也有相应的镊子清洗架,不过其固定镊子的部位与镊子接触面积过大或排布得太密集,这样会造成清洗不全面和影响消毒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可以全面提高清洗质量及消毒质量的一种镊子清洗架。

本发明的一种镊子清洗架,包括网格层、夹持层,所述的网格层与夹持层通过若干个支撑脚固定连接,所述的夹持层包括夹持层外框架、夹持装置、定位部,所述的夹持层外框架上安装有若干个夹持装置,所述的定位部安装在夹持装置的正前方并固定在夹持层外框架上。

本发明的镊子清洗架固定镊子的地方全部采用线性设置,尽量的避免镊子清洗架与镊子的接触面积,使清晰得更全面;并且镊子清洗架上的每个镊子都可以各自夹持装置,可以单个固定也可以多个固定。

进一步,所述的夹持装置包括手拉柄、连杆、U型杆、夹持钢丝绳和弹簧,所述的手拉柄与U型杆通过连杆连接,所述的U型杆的开口内侧设置有夹持钢丝绳;所述的弹簧设置在连杆上,弹簧的一端与U型杆接触,弹簧的另一端与夹持层外框架的内侧接触。

进一步,所述的连杆为方形连杆,可以保证夹持装置的温度性。

进一步,所述的定位部与夹持装置的前端相距2~5mm。

进一步,所述的定位部为扁形的长方体长条。

进一步,所述的定位部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槽,对每个镊子进行卡合,避免与其它镊子相触碰。

进一步,所述的网格层由多根钢丝线交错构成,分割成多个规格为1.0cmx1.0cm的网格。

进一步,所述的若干个夹持装置中的手拉柄与夹持层外框架之间设置有一个拉杆。

本发明的镊子清洗架对镊子的固定都是通过细线固定,由传统的面接触改成了线接触,减少了清洗架与镊子的接触面积使清洗得更全面,并且可以单独固定或取下也可以批量固定或取下;在清洗架上的镊子排布有序,夹持稳固,避免了在清洗或搬运过程中因器械杂乱放置,互相碰撞所致的器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镊子清洗架的立体图;

图2本发明一种镊子清洗架的俯视图;

图3本发明一种镊子清洗架中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施案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镊子清洗架的立体图,整体呈长方体,包括由钢丝纵横交错构成的网格层1和设置在网格层1上面夹持层2,所述的网隔层1与夹持层2相距6cm。所述的网格层1分割成的小网格的规格为1.0cmx1.0cm,这样的小网格不会使镊子从中滑落;所述的夹持层2包括夹持层外框架21、夹持装置4、定位部5,所述的夹持层外框架21长度方向上安装有两排夹持装置4,所述的定位部5安装在两排夹持装置4前端并固定在夹持层外框架21,与夹持装置4前端的间距为3mm;所述的定位部5为扁形的长方体长条,长条的两边设置有若干个卡槽,与镊子的接触也为线接触。所述的每一排夹持装置4与夹持层外框21之间都设置有一长条形的拉杆6,这样可以同时控制多个夹持装置4。

如图3所示的夹持装置4包括手拉柄41、连杆42、U型杆43、夹持钢丝绳44和弹簧45,所述的手拉柄41与U型杆43通过连杆42连接,连杆42上设置有弹簧45,所述的U型杆43的开口内侧设置有夹持钢丝绳44;所述的连杆42为方形连杆,这样会使连杆42始终处于一个状态,保持U型杆43的水平性;所述的弹簧45的一端与U型杆43接触,弹簧45另一端与夹持层外框架21的内侧接触,并始终处于收缩状态。

本发明的操作简单,只要把镊子安放在夹持装置4的U型杆43中就可以,安放的方式有两种:1.若所要清洗的镊子长度比较长,首先手动拉动夹持装置4上的手拉柄41,然后把镊子倒插进夹持钢丝绳44与定位部5之间的中间中,使镊子与网格层1接触,最后放开手拉柄41,使夹持装置4把镊子固定劳,如图1安放的第一把镊子所示;2.若所要清洗的镊子是短小型的,只要直接把镊子挂在夹持钢丝绳44上即可,安放的第二把镊子所示。在清洗过程中由于清洗架于镊子的接触全为线接触,镊子会被清洗机器全面清洗,消毒过程也很全面。在清洗消毒完成后,若想要一次性把全部的镊子取下时只需拉动拉杆6就会使同一排的镊子脱离夹持装置4的固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上述实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