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946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和处理方法,具体而言涉及综合性、生态型的智能污水处理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生态型发展的要求逐步被认知和提上日程,污水处理越来越受重视,再生水的利用用途越来越广泛。经处理后的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氮和磷的含量也被重视。

现有技术中对污水的处理,常常使用配备厌氧槽、好氧槽的处理装置,处理的相当高速和充分,从而将去除氮和磷所需要的有机物也过分的去除了。溶解于污水中的有机物成分的量因原污水的形状不同而变化,当有机物成分的量少时,微生物的作用也受到一致,脱氮等反应不充分。因此,需要实时的对处理过程中各类物质进行监测,并依据监测数据来调整各类添加物的量和时机、调整各类设备的运行参数等,从而实现对污水处理的良性控制、有效控制和智能控制。

大部分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中,由于处理环境中/管道中的理、化因素的改变,导致动态的、不时的存在淤泥、絮状物,会堵塞管道装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者需要经常进行清理,造成设备经常的关停,对生产效率和设备损耗都有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输送的管道上设置相应的处理设备。

多级处理装置是现代污水、废水处理的常规结构,但是多级处理中若各层级划分不当、对各阶段监测不力,会造成处理的低效能、相互干扰,反而事倍功半。同时,负荷在个别处理环节较大,对设备造成损害,系统稳定性差,并难以对污水源周期性的增减无法适应。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综合性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当面对不同的污水源、不同的处理要求和处理目的时,能够在多级结构之间进行选择,同时各级处理装置将负荷分担,也能够合理面对污水源增减问题,得到一个优化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创新性、实用性的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包括:输入部,负责将待处理的水源引入处理池部;处理池部,负责对输入的水源进行各类处理;输出部,负责将处理完毕的水输出;清淤部,负责将沉积淤泥移送或处理。

所述的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中,被处理的水源在输入部、处理池部、输出部、清淤部之间流转,所述的水源包括污水源以及被部分处理或完全处理的中间态水源。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部包括:动力源、直输管道、缓存部、通道。所述的动力源提供动力,促使水源流动。所述的直输管道为接入外部的污水源管道,是整个系统的输入部分;所述的缓存部用于对水源的临时和/或短期存储。所述的通道为用于将污水源导入处理池部的管道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池部,包含无氧槽若干(编号1,2,3,…,m,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通氧槽若干(编号1,2,3,…,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氧注入装置、混拌装置、引流器(回流用),以及,和/或脱硝部、除磷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处理池部还包括:传感器组、动力组、中央处理器部;所述的中央处理器部包括数据监测部、控制部、速度调节部。

上述的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中,所述的输入部的动力源,将直输管道和/或缓存部中的污水传入其通道中,进而流入处理池部;在处理池部中污水得到一系列的处理和回流。

所述的动力源接受控制部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污水/水源输入量的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池部中的两个无氧槽和三个通氧槽构成一种处理反应单元。所述的处理反应单元的若干槽并列设置,槽中设置混拌装置,槽与槽之间具有过水通道。

进一步的,无氧槽之一或二者进行脱硝反应,最后一个通氧槽内部设置膜单元。

所述的混拌装置具有驱动单元,并接受控制部的控制。

所述的处理池部中的传感器组,具有多种传感器:酸碱度传感器、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导电性值传感器,传感器组为上述任何二者、三者或四者的组合,或全部。

所述处理池部中的氧注入装置,将氧气注入通氧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的处理池部中还具有用于去除磷而设置的:絮凝剂槽,以及絮凝剂注射器。所述的絮凝剂注射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

所述的数据监控部接收各传感器组发送来的数据,并发送给控制部处理,经过处理,得到控制氧注入装置的指令,通过控制器来控制氧注入装置,并形成控制絮凝剂注射器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器来控制絮凝剂注射器。

所述的引流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引流器连接通氧槽中的膜单元和第一个无氧槽,将膜单元侧形成的微生物群传输至无氧槽。所述的中央处理器部通过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完成脱硝步骤。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的实时在数据监测部中被绘制成变化曲线,用于监视其饱和态。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氧槽中膜单元的一侧具有输出管,所述的输出管连接至输出部,输出部设有通道,通道某节点接入清淤部,清淤部还有处理池部、输入部中相关节点相连通,用于处理多环节、多节点的拥堵、淤积、阻滞。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部输出的水源经过多项检测,向外部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的速度调节部接收控制部的控制,用于调节水源、混拌装置、氧注入部各个水源流通环节中各种设备的运行速度。

所述的处理池部中或输出部尾部还具有:反应釜组。所述的反应釜组,包括生物曝气反应釜,其能提供趋光异养微生物群,配套的具有向生物曝气反应釜提供所述趋光异养微生物群使用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碳底物质的结构,形成上水流。所述的反应釜组各类传感器、控制器连接。

通过上述的反应釜组的处理污水的步骤为:

(1)向生物曝气反应釜提供所述趋光异养微生物群使用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碳底物质,形成上水流。

(2)培养趋光异养微生物群以将至少一部分该营养物质和有机碳底物质转化成趋光异养微生物群,该上水流和趋光异养微生物群共同构成生物曝气反应釜的下水流。

(3)将下水流从生物曝气反应釜移送至澄清釜,在澄清釜中浓缩下水流,形成低固含量物和高固含量物,通过使所述趋光异养微生物群暴露在强度和波长中的至少一项足以使该趋光异养微生物群移离光源的光源下而使该趋光异养微生物群趋光自浓缩来进行该浓缩过程,其中使该趋光异养微生物群浓缩以形成高固含量物。

(4)将高固含量物脱水形成浓缩生物糊;加工低固含量物以形成经处理的排出水流。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输入部的通道上,或者输出部的通道上,设置“流水倒棘”。所述的“流水倒棘”结构为:

包括底板和多块倾斜结合在底板上的斜立板。所述的底板呈矩形或正方形,平躺放置,两端或四周具有固定结构,所述的固定结构用于将流水倒棘嵌入或卡合或锚固或铆固或销固或螺纹固的方式固定至输入部的流水通道上。并且,上述固定是可拆卸的,使得流水倒棘可以更换。所述的斜立板与底板的角度可以是15°、30°、45°、120°、135°、150°之一。斜立板上有矩阵式的大小不一的孔,位置越高的地方孔越大、间距也越大,位置低的地方孔越小、间距也越小,并且所述的斜立板的表面材料具有吸附功能,能吸附水源中特定的污染物质、絮状物,或磁性物质。多个斜立板以平行或非平行的、等间距或非等间距的状态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底板上。在底板上,具有颗粒状的曲线面,该非平整面能够对水源中的大多数的或特定的污染物质进行吸附、阻挡、蓄积。所述的底板上还具有若干蓄泥凹槽。

作为一种替换,所述的“流水倒棘”结构为:

包括底板和斜立板,且二者设置为中空结构,若干斜立板的中空和底板的中空是相通的,在底板下方存在蓄积槽,其用来蓄积通过斜立板和底板蓄积的污染物质。所述的底板和/或斜立板上的均可设置多个孔,孔中可以嵌入过滤网,或者设置高分子材料,用于吸附污染物。在底板和斜立板上设置沟槽,用于将凝集的污染物引流向底板下方的蓄积槽。

作为一种替换,所述的“流水倒棘”结构为:

包括一个被支撑的圆筒,以及连接于圆筒上的多个可以拆卸和灵活调节角度的处理杆体,以及下方的蓄积槽。所述的圆筒可以被水流而驱动导致滚动,也可以独立设置动力源,按设定的速度和/或正反方向选转,或者设定为固定式的。所述的处理杆体与圆筒接触处的切线呈10°,15°,20°,25°,30°,150°,160°之一。作为一个选择,圆筒和处理杆体均可以是中空结构,其表面具有通过污水的孔,或者具有滤过污水的孔,污染物在圆筒内部和下方被蓄积,进而被清理。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的圆筒的轴心略高于通道表面。

一种切换处理杆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圆筒具有滚动能力,在处理时是固定的。假设圆筒表面设置有10个处理杆体,这些处理杆体按照顺序编号为1-10,并且在某一个状态下,1-5位于通道表面上方,6-10位于通道表面下方。处理杆体为具有吸附能力的中空软体,圆筒中存储有高密度液体,并且与1-10号处理杆体相连,1-5号处理杆体被充胀高密度液体,而6-10号未被充胀。将6-10号处理杆体切换为工作状态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卸液。将1-5号处理杆体中的高密度液体释放,卸到圆筒内部,使1-5号处理杆体变为软体;

步骤二:充气清理。通过反复通气的方式将1-5号处理杆体中的高密度液体清理出来;在圆筒内部,将步骤一中释放的高密度液体收集到圆筒的高密度液体存储器;

步骤三:角度旋转。(控制器)控制圆筒转动180°,如果是更换其中的一部分,比如4个处理杆体,则旋转144°,如果更换3个,则旋转108°,如果是跟换2个,则旋转72°。也就是说根据杆体的总数和分布,进行类推。

步骤四:充胀。通过相应的高密度液体注入装置,将高密度液体注入6-10号处理杆体中。至此,将工作的处理杆体调整为6-10号处理杆体。

一种特殊的混拌装置,一个底部和侧壁为中空的U型池体,U型池体底部按照一定/某种规则布设若干透气孔,透气孔与内部中空部分相通,每个透气孔下方是一个密封圆盘,密封圆盘下方是一个可支撑密封圆盘上下移动的移动伸缩部。在U型中空池体的侧壁(或底部)上,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气体泵,流速计,气源。气源使用惰性气体。移动伸缩部的作用是通过上下移动,使得透气孔打开或被密封,移动伸缩部包含压力传感器,用于通过监测圆盘与透气孔边缘之间的压力,来判断密封圆盘是否将透气孔密封。

进一步的,上述的混拌装置适合大面积的、均匀的搅拌。

前述的混拌装置,工作过程如下:

初始状态为密封圆盘与透气孔密封状态。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气源向中空腔体输入惰性气体,监测气压传感器,待压力达到要求,则降下移动伸缩部,持续通气,保持气压传感器监测值正常范围内波动。

特别的,混拌装置还可以和氧注入装置集成:在上述的混拌装置中加入氧气或空气输入管,氧气源或空气源,一个切换器,实现氧气(空气)和惰性气体的切换。当需要通入氧气时,升起移动伸缩部,封闭透气孔,关闭惰性气体源输入,切换到氧气源,输入气体,监测气压传感器的数值,待达到要求后,降下移动伸缩部,持续供氧,保持气压传感器监测值正常范围内波动。

所述的惰性气体,除了指化学领域常规的惰性气体之外,还特别指:相对于整体处理系统各反应过程、各化学成分而言,不使任何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气体。

所述的一种生态型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初级处理装置、二级处理装置。所述的初级处理装置、二级处理装置设置在输入部之前,整体上属于处理池部的预处理装置。

初级处理装置之后是二级处理装置,功能是分离固液。

初级处理装置,包括油污分离结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固污输送部。

所述的油污分离结构,对污水中的油污进行浮漂分离;

所述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对污水中固体成分进行沉降分离;

固污输送部,分别接入初级处理装置和二级处理装置,将其中的固体、絮状物、泥状物收集并输送出去。固污输送部,还具有的功能是使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沉降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滞留并使之可溶化。

进一步的,固污输送部与初级处理装置中的其他结构是配合或连接着的,连接顺序可以为:污水注入部、槽体、固污输送部,槽体中安装油污分离结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污水注入部使污水保持静置,使油污从污水中浮漂分离。槽体使固体部分从污水中沉降分离。固污输送部中包含动力部分,可以为电机。

油污分离结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的原理为依据其处理水中成分的比重差。

经过固污输送部的处理和运输,可以使被沉降分离的固体成分发生可溶化,从而能够在生物处理装置或类似的处理装置中将氮、磷成分进行进行生物法等去除,而且通过固体成分的可溶化而补充所需要的有机物成分,通过与其他处理装置的组合使用,能够有效的去除有机污物、氮化合物、磷化合物,能够减小后续处理装置的负担,稳定、高效的获得再生水和/或可无害排放的清洁水。

经过初级处理装置处理之后的污水流入二级处理装置。

二级处理装置主要功能是固体、液体分离,能够将处理水中的残留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并将去除了残留杂物的处理水传送到缓存部,备用,待生物处理装置等处理装置进一步处理。

经过初级处理装置和二级处理装置之后的污水收集入缓存部,供智能型/综合型/生物型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在二级处理装置进入囤积装置(缓存部)的运输水道上设置“流水倒棘”。

通过上述的一种和/或多种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达到如下的技术效果:

(1)一种现代化的智能型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还具有生物型处理技术,能够对雨水、工程污水、生活污水等多种类污水源/废水源进行处理,效率高;

(2)一种综合型的技术方案,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体类型或具体成分的污水,或具体处理要求时,能够选择性的使用其中的若干处理流程,通用性强,能够最大范围的解决目前污水处理的难题和最大范围的适应目前的污水处理要求;

(3)能够实时监测各类参数,对污水处理全过程动态监控,便于对处理过程的动态调整,全面的掌控污水处理过程;实现处理设备的无人运转,远程操控;

(4)具有多项清淤、防淤措施,结合其他监控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处理设备有效运转,减少关停,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提高生产效率;

(5)具有污水及处理中间水的囤积功能,能够根据来水量调节处理速度和进行囤积,待闲时再处理;能够适应生活污水、工厂污水一天或季节性、生产周期性的污水量的变化(处理设备或工厂负荷变化);

(6)多级处理装置,联合处理,有效处理各类已知污染物质,各级处理的负荷被分担,整体压力减小,适合长时间运行,系统稳定性和寿命均提高。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本发明多处仅仅对做出改进的部分进行描述,而其他未说明部分可以借助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实现,亦即未说明部分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型水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流水倒棘结构侧视图;

图2-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流水倒棘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流水倒棘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混拌装置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1-输入部;2-处理池部;3-输出部;4-清淤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实施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主要介绍一种智能型水处理装置(综合型水处理装置/生态型水处理装置)的组成,以及该系统及其相关部件的具体构成,其中的未特殊说明部分采用现有技术实现。特殊说明包括在后的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和相关技术方案。

如附图1所示,一种智能型水处理装置(综合型水处理装置/生态型水处理装置),包括:

输入部,负责将待处理的水源引入处理池部;

处理池部,负责对输入的水源进行各类处理;

输出部,负责将处理完毕的水输出;

清淤部,负责将沉积淤泥移送或处理。

在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水处理装置(综合型水处理装置/生态型水处理装置)中,被处理的水源在输入部、处理池部、输出部、清淤部之间流转,所述的水源包括污水源以及被部分处理或完全处理的中间态水。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部包括:动力源、直输管道、缓存部、通道。动力源提供动力,促使水源流动,具体的可以是一种泵或电机。所述的直输管道为接入外部的污水源管道,是整个系统的输入部分;缓存部用于对水源的临时和/或短期存储,以适应处理设备的暂停、运行速度的降低、污水源突然性、临时性、周期性量大等情况。所述的通道为用于将污水源导入处理池部的管道部分,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开放式或封闭式,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所述的通道中设置一种或多种用于初步处理的物理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池部,包含无氧槽若干(编号1,2,3,…,m,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通氧槽若干(编号1,2,3,…,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氧注入装置、混拌装置、引流器(回流用),以及,和/或脱硝部、除磷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处理池部还包括:传感器组、动力组、中央处理器部;所述的中央处理器部包括数据监测部、控制部、速度调节部。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型水处理装置(综合型水处理装置/生态型水处理装置)中,输入部的动力源,将直输管道和/或缓存部中的污水(这里的污水也可以是经过前端处理装置处理过的)传入其通道中,在通道中可能进行初步处理,进而流入处理池部;在处理池部中污水得到一系列的处理和回流。

所述的动力源接受控制部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污水/水源输入量的控制。

所述处理池部中的两个无氧槽和三个通氧槽构成一种处理反应单元。上述处理反应单元的若干槽并列设置,槽中设置混拌装置(混拌装置可以采用常规的,也可以采用本发明中特别设计的),槽与槽之间具有过水通道。作为一种选择,无氧槽之一或二者进行脱硝反应,最后一个通氧槽内部设置膜单元。

所述的混拌装置具有驱动单元,并接受控制部的控制。

处理池部中的传感器组,具有多种传感器:酸碱度传感器、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导电性值传感器等,传感器组为上述任何二者、三者或四者的组合,或全部。

所述处理池部中的氧注入装置,将氧气注入通氧槽中,氧注入装置可以采用常规的,还可以采用本发明特别设计的与混拌装置集成化的装置。氧注入装置在供氧时,通常伴随着混拌装置的混拌。

处理池部中还具有用于去除磷而设置的:絮凝剂槽,以及絮凝剂注射器。所述的絮凝剂注射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

所述的数据监控部接收各传感器组发送来的数据,并发送给中央处理器部处理,经过处理,得到控制氧注入装置的指令,通过控制器来控制氧注入装置,并形成控制絮凝剂注射器的控制指令,通过控制器来控制絮凝剂注射器。从而使得,絮凝剂的注入量与已注入量、反应单元中分成分中的数据值、处理阶段相适应。根据监测数据,各个磷浓度的适当的絮凝剂的注入量,基于与已输入的导电性浓度对应的磷浓度相关关系数据及与磷浓度对应的絮凝剂注入量数据而确定适当的絮凝剂注入量。中央处理器部基于与已输入的与导电性浓度对应的磷浓度相关数据,根据所测定传输的导电性值,计算与所测定的导电性值对应的磷浓度。

所述的引流器接受控制器的控制,引流器连接通氧槽中的膜单元和第一个无氧槽,将膜单元侧形成的微生物群传输至无氧槽。所述的中央处理器部通过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完成脱硝步骤。氧化还原电位传感器的实时在数据监测部中被绘制成变化曲线,用于监视其饱和态。

所述的通氧槽中膜单元的一侧具有输出管,所述的输出管连接至输出部,输出部设有通道,通道某节点接入清淤部,清淤部还有处理池部、输入部中相关节点相连通,用于处理多环节、多节点的拥堵、淤积、阻滞。

所述输出部输出的水源经过多项检测,向外部传输,可以是向江河湖海或其他大自然环境的排放,也可以是回归到自然水厂、市政用水厂等回收环节,或者进入其他处理环节,进一步的进行处理,最终符合要求的清洁水。

所述的速度调节部接收控制部的控制,用于调节水源、混拌装置、氧注入部等各个水源流通环节中各种设备的运行速度。

本发明的装置借助于无线传输技术和因特网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实现装置的无人运转和动态监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现的,主要介绍一种首创的“反应釜组”。

反应釜组,其可以设置在处理池部中,也可以设置为连接输出部,对输出部输出的处理水进一步处理。

所述的反应釜组,包括生物曝气反应釜,其能提供趋光异养微生物群,配套的具有向生物曝气反应釜提供所述趋光异养微生物群使用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碳底物质的结构,形成上水流。

所述的反应釜组还可以与PH等各类传感器、控制器连接。

通过上述的反应釜组的处理污水的主要步骤为:

(1)向生物曝气反应釜提供所述趋光异养微生物群使用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碳底物质,形成上水流。

(2)培养趋光异养微生物群以将至少一部分该营养物质和有机碳底物质转化成趋光异养微生物群,该上水流和趋光异养微生物群共同构成生物曝气反应釜的下水流。

(3)将下水流从生物曝气反应釜移送至澄清釜,在澄清釜中浓缩下水流,形成低固含量物和高固含量物,通过使所述趋光异养微生物群暴露在强度和波长中的至少一项足以使该趋光异养微生物群移离光源的光源下而使该趋光异养微生物群趋光自浓缩来进行该浓缩过程,其中使该趋光异养微生物群浓缩以形成高固含量物。

(4)将高固含量物脱水形成浓缩生物糊;加工低固含量物以形成经处理的排出水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前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实现的,主要介绍一种首创的“流水倒棘”。

在所述的输入部的通道上,或者输出部的通道上,设置“流水倒棘”。所述的“流水倒棘”有多种结构:

(1)平式。如附图2-1、2-2所示,主要包括底板和多块倾斜结合在底板上的斜立板。所述的底板呈多种形状,首选矩形和正方形,一般平躺放置,两端或四周具有固定结构,所述的固定结构用于将流水倒棘嵌入或卡合或锚固或铆固或销固或螺纹固的方式固定至输入部的流水通道上。并且,上述固定是可拆卸的,使得流水倒棘可以更换。所述的斜立板与底板的角度可以是15°、30°、45°、120°、135°、150°等等0-180°之间的任何一个适宜角度。斜立板上有矩阵式的大小不一的孔,位置越高的地方孔越大、间距也越大,位置低的地方孔越小、间距也越小,并且所述的斜立板的表面材料具有吸附功能,能吸附水源中特定的污染物质、絮状物,或磁性物质等。多个斜立板以平行或非平行的、等间距或非等间距的状态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底板上。在底板上,具有颗粒状的曲线面,该非平整面能够对水源中的大多数的或特定的污染物质进行吸附、阻挡、蓄积,从而避免这些物质对输送管道或处理管道的其他部位进行堵塞、损害。所述的底板上还具有若干蓄泥凹槽。

附图2-1、2-2分别示意了斜立板与底板形成不同角度时的侧视图。

(2)中空平式。进一步的,所述的底板和斜立板都可以设置为中空结构,若干斜立板的中空和底板的中空是相通的,如附图2-2所示,在底板下方存在蓄积槽,其用来蓄积通过斜立板和底板蓄积的污染物质。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板和/或斜立板上的均可设置多个孔,孔中可以嵌入过滤网,或者设置高分子材料,用于吸附污染物。在底板和斜立板上设置沟槽,用于将凝集的污染物引流向底板下方的蓄积槽。

(3)圆筒式。如附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圆筒式的流水倒棘。其主要结构为一个被支撑的圆筒,以及连接于圆筒上的多个可以拆卸和灵活调节角度的处理杆体,以及下方的蓄积槽。所述的圆筒可以被水流而驱动导致滚动,也可以独立设置动力源,按设定的速度和/或正反方向选转,或者设定为固定式的。所述的处理杆体与圆筒接触处的切线呈0-90°,优选10°,15°,20°,25°,30°,150°,160°。

作为一个选择,圆筒和处理杆体均可以是中空结构,其表面具有通过污水的孔,或者具有滤过污水的孔,污染物在圆筒内部和下方被蓄积,进而被清理。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的圆筒的轴心略高于通道图中表面。如上所述,圆筒具有滚动能力,但在处理时可以是固定的。假设圆筒表面设置有10个处理杆体,这些处理杆体按照顺序编号为1-10,并且在某一个状态下,1-5位于通道表面上方(处于工作状态),6-10位于通道表面下方(处于非工作状态)。处理杆体为具有吸附能力的中空软体,圆筒中存储有高密度液体,并且与1-10号处理杆体相连,1-5号处理杆体被充胀高密度液体,而6-10号未被充胀。以下介绍将6-10切换为工作状态的步骤:

步骤一:卸液。将1-5号处理杆体中的高密度液体释放,卸到圆筒内部,使1-5号处理杆体变为软体;

步骤二:充气清理。通过反复通气的方式将1-5号处理杆体中的高密度液体清理出来;在圆筒内部,将步骤一中释放的高密度液体收集到圆筒的高密度液体存储器;

步骤三:角度旋转。(控制器)控制圆筒转动180°,如果是更换其中的一部分,比如4个处理杆体,则旋转144°,如果更换3个,则旋转108°,如果是跟换2个,则旋转72°。也就是说根据杆体的总数和分布,进行类推。

步骤四:充胀。通过相应的高密度液体注入装置,将高密度液体注入6-10号处理杆体中。至此,将工作的处理杆体调整为6-10号处理杆体。

上述步骤一至四,需要控制器、充气管道、充液管道、电机、电刷的良好配合。

上述(1)-(3)中所有的方式是可以相互借鉴和替换的,限于篇幅不在一一介绍,本领域人员应当知晓存在的其他多种方式。上述的(1)-(3)中所有材料都具有防腐特性,尤其是能够防止特定的污水中特定的成分或过程物质的腐蚀、侵蚀。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前述实施例1和/或2和/或3的基础上实施的,主要介绍一种特殊的混拌装置,改中混拌装置可以与氧注入部合成为一体,节约空间和材料,应用性特别广泛。

如附图4所示,一种特殊的混拌装置,一个底部(和侧壁)为中空的U型池体,U型池体底部按照一定/某种规则布设若干透气孔(可以是矩阵式均布),透气孔与内部中空部分相通,每个透气孔下方是一个密封圆盘,密封圆盘下方是一个可支撑密封圆盘上下移动的移动伸缩部。

在U型中空池体的侧壁(或底部)上,设置有气压传感器,气体泵,流速计,气源。气源使用惰性气体。

所述的移动伸缩部可以是千斤顶等常规结构。移动伸缩部的作用是通过上下移动,使得透气孔打开或被密封,移动伸缩部包含压力传感器,用于通过监测圆盘与透气孔边缘之间的压力,来判断密封圆盘是否将透气孔密封。

上述的混拌装置适合大面积的、均匀的搅拌,工作过程如下:

初始状态为密封圆盘与透气孔密封状态。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气源向中空腔体输入惰性气体,监测气压传感器,待压力达到要求,则降下移动伸缩部,持续通气,保持气压传感器监测值正常范围内波动。

特别的,混拌装置还可以和氧注入装置集成:在上述的混拌装置中加入氧气或空气输入管,氧气源或空气源,一个切换器,实现氧气(空气)和惰性气体的切换。当需要通入氧气时,升起移动伸缩部,封闭透气孔,关闭惰性气体源输入,切换到氧气源,输入气体,监测气压传感器的数值,待达到要求后,降下移动伸缩部,持续供氧,保持气压传感器监测值正常范围内波动。此时,不仅实现了混拌效果,又能实现曝气,一举两得,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所述的惰性气体,除了指化学领域常规的惰性气体之外,还特别指:相对于整体处理系统各反应过程、各化学成分而言,不使任何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气体。对于一个具体的待处理水源和处理方法而言,惰性气体是具体的,且为技术人员所掌握的。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前述实施例1、2、3、4任何之一或任何二者、三者、四者之组合的基础上实施的,主要介绍一种综合性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具体构造。

还包括初级处理装置、二级处理装置。所述的初级处理装置、二级处理装置设置在输入部之前,整体上属于处理池部的预处理装置。

初级处理装置之后是二级处理装置,功能是分离固液。

初级处理装置,包括油污分离结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固污输送部。

所述的油污分离结构,对污水中的油污进行浮漂分离;

所述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对污水中固体成分进行沉降分离;

固污输送部,分别接入初级处理装置和二级处理装置,将其中的固体、絮状物、泥状物收集并输送出去。固污输送部,还具有的功能是使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沉降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滞留并使之可溶化。

特别的,固污输送部与初级处理装置中的其他结构是配合或连接着的,连接顺序可以为:污水注入部、槽体、固污输送部,槽体中安装油污分离结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污水注入部使污水保持静置,使油污从污水中浮漂分离。槽体使固体部分从污水中沉降分离。固污输送部中包含动力部分,可以为电机。

油污分离结构、固体成分沉降分离结构的原理为依据其处理水中成分的比重差。

经过固污输送部的处理和运输,可以使被沉降分离的固体成分发生可溶化,从而能够在生物处理装置或类似的处理装置中将氮、磷成分进行进行生物法等去除,而且通过固体成分的可溶化而补充所需要的有机物成分,通过与其他处理装置的组合使用,能够有效的去除有机污物、氮化合物、磷化合物,能够减小后续处理装置的负担,稳定、高效的获得再生水和/或可无害排放的清洁水。

经过初级处理装置处理之后的污水流入二级处理装置。

二级处理装置主要功能是固体、液体分离,能够将处理水中的残留杂物进行物理分离去除,并将去除了残留杂物的处理水传送到囤积装置,备用,待生物处理装置等处理装置进一步处理。

经过初级处理装置和二级处理装置之后的污水收集入囤积装置(缓存部),供智能型/综合型/生物型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在二级处理装置进入囤积装置(缓存部)的运输水道上设置“流水倒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