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137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该生物装置是基于水力循环搅拌与旁侧化学试剂抑制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具有操作简单、出水稳定并得以保证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等优点。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各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传统污水处理技术能耗巨大,已不在适应当前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国2012年颁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中要求所有排污单位出水水质为氨氮小于2.5mg/L,总氮小于15mg/L,总磷小于0.3mg/L。现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并不能达到A级排放标准,需要进行升级改造。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耗高、出水稳定性差、部分出水氮磷不能达标的问题,因而如何在实现高效脱氮除磷的同时降低水处理能耗,降低处理费用,对于未来污水处理概念厂实现肥料工厂、能源工厂和水源工厂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城市污水处理装置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出水水质达标、操作简单、有效降低认为操作失误、时间利用率高、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所述生物装置包括第一SBR反应器、中间水箱、第二SBR反应器、抑制反应器和自控电柜;第一SBR反应器、中间水箱、第二SBR反应器依次按序连接;所述自控电柜分别与所述第一SBR反应器、中间水箱、第二SBR反应器、抑制反应器电连接;其中,城市污水通过第一进水泵与第一SBR反应器的进水管相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SBR反应器包括第一进水泵、第一调速搅拌器、第一排水阀、第一排泥阀、第一膜片曝气头、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一鼓风机、第一气体流量计、第一溢流口和第一放空阀;其中,第一调速搅拌器置于第一SBR反应器中,第一溢流口和第一排泥阀分别设置于第一SBR反应器的上部和下部,第一膜片曝气头置于第一SBR反应器的底部并与第一气体流量计相连接,第一气体流量计与第一鼓风机之间通过第一气体调节阀相连接,第一放空阀设置于第一SBR反应器的底部;第一SBR反应器的出水管连接至中间水箱。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中间水箱包括水箱溢流口、水箱放空阀,其中,水箱溢流口和水箱放空阀分别设置于中间水箱的顶部和底部。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SBR反应器包括第二进水泵、第二排水阀、第二排泥阀、管式曝气器、第二气量调节阀、第二鼓风机、第二气体流量计、水力循环泵、水量流量计、鸭嘴阀、第二溢流口、带角度循环水进水口、第二放空阀,第二SBR反应器中还设置有高浓度颗粒污泥;其中,中间水箱通过第二进水泵连接至第二SBR反应器,第二气体流量计与第二鼓风机之间通过第二气体调节阀相连接,管式曝气器连接至第二气体流量计,水力循环泵分别与带角度循环水进水口和水量流量计相连接,所述第二溢流口和第二放空阀分别设置于第二SBR反应器的上部和下部,鸭嘴阀交错铺设于第二SBR反应器的底部且其出水方向保持同一方向旋转;第二排水阀置于第二SBR反应器上;第二SBR反应器通过第二排泥阀连接至抑制反应器。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抑制反应器包括第二调速搅拌器、第二溢流口、排泥泵、排泥流量计、第二膜片曝气头、第三气量调节阀、第三鼓风机、第三气体流量计、第三放空阀;其中,第二调速搅拌器置于抑制反应器中,第二溢流口和第三放空阀分别设置于抑制反应器的上部和下部;第三调节阀分别连接至第三鼓风机和第三气体流量计,第三气体流量计连接至第二膜片曝气头,第二膜片曝气头置于抑制反应器的底部,并且排泥泵分别与抑制反应器的底部和排泥流量计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城市污水处理装置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处理生吃污水的生物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旁侧反应器内化学试剂对第二SBR反应器排出的污泥进行NOB的抑制,以强化第二SBR反应器内氨氧化菌反应活性,并严格控制氨氧化菌生长所适宜的溶解氧条件,以保证稳定出水水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循环水力搅拌,反应器中上部带有角度吸水口,底部交错铺设鸭嘴阀,出水向同一方向旋转,起到水力搅拌作用,一方面既不破坏颗粒污泥形状,另一方面又能防止污泥下沉,加快氧传质效率,提高脱氮运行周期,操作简单。

(3)本实用新型的自控系统是集各个操作单元设备的启停为一体的运行工艺,有效降低了人为操作失误,时间利用率高,同时也可为连续流厌氧氨氧化处理城市污水奠定基础。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结构示意图作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生物装置,所述生物装置包括第一SBR反应器1、中间水箱2、第二SBR反应器3、抑制反应器4和自控电柜5;第一SBR反应器、中间水箱、第二SBR反应器依次按序连接;所述自控电柜分别与所述第一SBR反应器、中间水箱、第二SBR反应器、抑制反应器电连接;其中,城市污水通过第一进水泵6与第一SBR反应器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第一SBR反应器5包括第一进水泵6、第一调速搅拌器7、第一排水阀8、第一排泥阀9、第一膜片曝气头10、第一气量调节阀11、第一鼓风机12、第一气体流量计13、第一溢流口14和第一放空阀15;其中,第一调速搅拌器7置于第一SBR反应器5中,第一溢流口14和第一排泥阀9分别设置于第一SBR反应器的上部和下部,第一膜片曝气头10置于第一SBR反应器的底部并与第一气体流量计13相连接,第一气体流量计13与第一鼓风机12之间通过第一气体调节阀11相连接,第一放空阀15设置于第一SBR反应器的底部;第一SBR反应器的出水管连接至中间水箱2。所述中间水箱2包括水箱溢流口16、水箱放空阀17,其中,水箱溢流口和水箱放空阀分别设置于中间水箱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二SBR反应器3包括第二进水泵18、第二排水阀19、第二排泥阀20、管式曝气器21、第二气量调节阀22、第二鼓风机23、第二气体流量计24、水力循环泵25、水量流量计26、鸭嘴阀27、第二溢流口28、带角度循环水进水口29、第二放空阀30,第二SBR反应器中还设置有高浓度颗粒污泥;其中,中间水箱2通过第二进水泵18连接至第二SBR反应器3,第二气体流量计24与第二鼓风机23之间通过第二气体调节阀22相连接,管式曝气器21连接至第二气体流量计24,水力循环泵25分别与带角度循环水进水口29和水量流量计26相连接,所述第二溢流口和第二放空阀分别设置于第二SBR反应器的上部和下部,鸭嘴阀交错铺设于第二SBR反应器的底部且其出水方向保持同一方向旋转;第二排水阀置于第二SBR反应器上;第二SBR反应器通过第二排泥阀连接至抑制反应器。所述抑制反应器4包括第二调速搅拌器31、第二溢流口32、排泥泵33、排泥流量计34、第二膜片曝气头35、第三气量调节阀36、第三鼓风机37、第三气体流量计38、第三放空阀39;其中,第二调速搅拌器31置于抑制反应器4中,第二溢流口32和第三放空阀39分别设置于抑制反应器的上部和下部;第三调节阀36分别连接至第三鼓风机37和第三气体流量计38,第三气体流量计38连接至第二膜片曝气头35,第二膜片曝气头35置于抑制反应器4的底部,并且排泥泵分别与抑制反应器的底部和排泥流量计相连接。

下面通过具体的一个实施例作以说明:

以某一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作为原水,具体水质如下:COD浓度为100-250mg/L;NH+4-N浓度为35.0-50.2mg/L,NO2--N≤0.25mg/L,NO3--N≤1mg/L,各反应器均采用不锈钢板制成,第一SBR反应器与第二SBR反应器有效体积均为10m3

具体运行操作如下:

1)接种污泥和启动阶段:接种污泥和启动阶段:第一SBR反应器接种城市污水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使得污泥浓度在5g/L;第二SBR反应器按照体积比1:1接种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和稳定运行的除磷污泥,使得污泥浓度在3g/L左右。

2)正常运行阶段:

2.1第一SBR反应器运行方式为:首先进水5m3(反应器体积10m3,排水比为50%),低速搅拌20min,曝气60min,静止沉淀30min,排水5m3。在好氧阶段使溶解氧浓度控制在3-5mg/L;水力停留时间HRT控制在4h;污泥停留时间控制在2d。

2.2第二SBR反应器运行方式为:第一SBR反应器出水5m3进入中间水箱,然后由第二进水泵接至第二SBR反应器,调整曝气管路的阀门进行低氧曝气210min,控制第二SBR反应器内的溶解氧在0.1-0.2mg/L,并进行水力搅拌,保证污泥在反应器较充分悬浮,不出现短流和死区。之后静置沉淀45min,最后通过第二排水阀排水3m3。水力停留时间为7h;对于第二SBR反应器而言,曝气结束时氨氮浓应不低于5mg/L,否则减少系统曝气时间,以防基质浓度过低时出现过曝气现象影响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活性。

2.3抑制反应器运行方式为:第二SBR反应器部分排出的污泥进入抑制反应器内,经500mg/L化学试剂对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进行选择性抑制12h,调节pH为6.0,温度为22℃。抑制过程中,每隔30min搅拌5min,低氧曝气DO控制在0.1mg/L以下,污泥停留时间控制在5d;排泥回至第二SBR反应器内,排泥比为总容积的20%。

经过上述生物装置各部件的多次周期循环进行污水处理,使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污染物去除,城市污水的处理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要求。

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