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4864阅读:1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脱硫废水的水质与脱硫工艺、烟气成分、灰及吸附剂等多种因素有关。烟气的杂质来源于煤的燃烧,由于煤中含有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炉膛内高温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多种不同的化合物。一部分化合物随炉渣排出炉膛,另一部分随烟气进入脱硫装置吸收塔,溶解于吸收浆液中,并且在吸收浆液循环系统中不断浓缩,最终脱硫废水中的杂质含量很高。脱硫废水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悬浮物、pH值、汞、铜、铅、镍、锌、砷、氟、钙、镁、铝、铁以及氯根、硫酸根、亚硫酸根、碳酸根等,其中很多是国家环保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第一类污染物。脱硫废水中的各种重金属离子对环境有很强的污染性,并且水中的重金属含量高,pH值低,处理难度较大,脱硫废水中大量硒等重金属的排放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脱硫废水中的高浓度悬浮物严重影响水的浊度,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长期积累还会引起慢性中毒。

传统脱硫废水采取抛弃法,一种方法是把脱硫废水打到电除尘器外排的干灰中,进行干灰加湿;另一种方法是把脱硫废水打到灰库外排的干灰中,进行干灰加湿。上述工艺方法存在能耗高,分离不彻底、废液排放量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从左到右依次设有:

废水缓冲箱;

三联箱,其从左到右依次设有中和箱、反应箱和絮凝箱,所述中和箱和反应箱共用箱壁A,所述反应箱和絮凝箱共用箱壁B,所述箱壁A顶端设有溢流口A,所述箱壁B顶端设有溢流口B;所述中和箱和反应箱顶端分别设有进水口,所述絮凝箱的顶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所述絮凝箱的右箱壁中上方设有出水口;所述废水缓冲箱通过废水提升泵与所述中和箱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三联箱的右侧依次设有澄清浓缩器、氧化箱和清水箱,所述澄清浓缩器、氧化箱和清水箱的左箱壁中上方均设有进水口,所述澄清浓缩器和氧化箱的右箱壁中上方均设有出水口,所述澄清浓缩器的进水口与所述絮凝箱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清水箱底部设有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中和箱左侧顶端设有竖直的隔板A,所述反应箱左侧顶端设有竖直的隔板B,所述絮凝箱左侧顶端设有竖直的隔板C,所述絮凝箱的出水口下方设有弯折的隔板D,所述隔板D将絮凝箱的出水口半包围,且所述隔板D固定在所述絮凝箱的右箱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中和箱的进水口位于所述中和箱的左箱壁与隔板A之间,所述反应箱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箱壁A与隔板B之间,所述絮凝箱的左进水口位于箱壁B与隔板C之间,所述絮凝箱的右进水口位于所述弯折的隔板D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澄清浓缩器与所述氧化箱共用箱壁C,所述氧化箱与所述清水箱共用箱壁D,且箱壁C顶端设有溢流口C,所述箱壁D顶端设有溢流口D。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口C同时作为澄清浓缩器的出水口和氧化箱的进水口,所述溢流口D同时作为氧化箱的出水口和清水箱的进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清水箱的出水口连接废水排放泵。

进一步的,所述中和箱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石灰乳计量泵,所述反应箱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有机硫计量泵,所述絮凝箱的左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絮凝剂计量泵,所述絮凝箱的右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助凝剂计量泵。

进一步的,连接所述中和箱的进口、反应箱的进口、絮凝箱的左进口和絮凝箱的右进口的管道上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中和箱、反应箱和絮凝箱内还分别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分别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中和箱、反应箱和絮凝箱的外侧;所述搅拌电机下方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电机带动所述搅拌轴顺时针旋转,所述搅拌轴底端连接有扰流浆叶。

进一步的,所述中和箱、反应箱和絮凝箱的底部分别设有出泥口,且分别通过所述出泥口连接污泥储箱;

所述中和箱上设有进泥口,所述澄清浓缩器底部设有出泥口,所述澄清浓缩器底部的出泥口通过污泥循环泵与所述中和箱的进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废水中的杂质离子能够生成沉淀,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杂质,分离效率高,不需要采用蒸发等步骤,能耗低,出水水质优于传统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处理装置中三联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废水缓冲箱,2-中和箱,3-反应箱,4-絮凝箱,5-箱壁A,6-箱壁B,7-澄清浓缩器,8-氧化箱,9-清水箱,10-隔板D,11-隔板A,12-隔板B,13-隔板C,14-箱壁C,15-箱壁D,16-废水排放泵,17-石灰乳计量泵,18-有机硫计量泵,19-絮凝剂计量泵,20-助凝剂计量泵,21-污泥储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从左到右依次设有:

废水缓冲箱1;

三联箱,其从左到右依次设有中和箱2、反应箱3和絮凝箱4,所述中和箱2和反应箱3共用箱壁A5,所述反应箱3和絮凝箱4共用箱壁B6,所述箱壁A5顶端设有溢流口A,所述箱壁B6顶端设有溢流口B;所述中和箱2和反应箱3顶端分别设有进水口,所述絮凝箱4的顶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所述絮凝箱4的右箱壁中上方设有出水口;所述废水缓冲箱1通过废水提升泵与所述中和箱2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三联箱的右侧依次设有澄清浓缩器7、氧化箱8和清水箱9,所述澄清浓缩器7、氧化箱8和清水箱9的左箱壁中上方均设有进水口,所述澄清浓缩器7和氧化箱8的右箱壁中上方均设有出水口,所述澄清浓缩器7的进水口与所述絮凝箱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清水箱9底部设有出水口。

所述三联箱中,所述中和箱2左侧顶端设有竖直的隔板A11,所述反应箱3左侧顶端设有竖直的隔板B12,所述絮凝箱4左侧顶端设有竖直的隔板C13,所述絮凝箱4的出水口下方设有弯折的隔板D10,所述隔板D10将絮凝箱4的出水口半包围,且所述隔板D10固定在所述絮凝箱4的右箱壁上。

所述中和箱2的进水口位于所述中和箱2的左箱壁与隔板A11之间,所述反应箱3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箱壁A5与隔板B12之间,所述絮凝箱4的左进水口位于箱壁B6与隔板C13之间,所述絮凝箱4的右进水口位于所述弯折的隔板D10的正上方。

所述澄清浓缩器7与所述氧化箱8共用箱壁C14,所述氧化箱8与所述清水箱9共用箱壁D15,且箱壁C14顶端设有溢流口C,所述箱壁D15顶端设有溢流口D。

所述溢流口C同时作为澄清浓缩器7的出水口和氧化箱8的进水口,所述溢流口D同时作为氧化箱8的出水口和清水箱9的进水口。所述清水箱9的出水口连接废水排放泵16。

所述中和箱2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石灰乳计量泵17,所述反应箱3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有机硫计量泵18,所述絮凝箱4的左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絮凝剂计量泵19,所述絮凝箱4的右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助凝剂计量泵20。

连接所述中和箱2的进口、反应箱3的进口、絮凝箱4的左进口和絮凝箱4的右进口的管道上均设有阀门。

所述中和箱2、反应箱3和絮凝箱4内还分别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分别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中和箱2、反应箱3和絮凝箱4的外侧;所述搅拌电机下方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电机带动所述搅拌轴顺时针旋转,所述搅拌轴底端连接有扰流浆叶。

所述中和箱2、反应箱3和絮凝箱4的底部分别设有出泥口,且分别通过所述出泥口连接污泥储箱21;

所述中和箱2上设有进泥口,所述澄清浓缩器7底部设有出泥口,所述澄清浓缩器7底部的出泥口通过污泥循环泵与所述中和箱2的进泥口连接。

本发明所述三联箱式废水处理装置,脱硫废水先进入废水缓冲箱进行缓冲,经废水提升泵输送至三联箱的中和箱。在中和箱中加入石灰乳,将废水的pH值从5.5左右调整到9.0左右,使废水中的大部分重金属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并且石灰乳中的钙离子与废水中的氟离子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小的氟化钙沉淀,与As3+络合生成Ca3(AsO3)2等难溶物质。

中和箱充满后,废水自流进入反应箱。Ca(OH)2的加入虽然使大部分重金属生成了氢氧化物沉淀,但Pb2+、Hg2+仍以离子形态留在废水中,所以在反应箱中加入有机硫(TMT-15),使其与水中剩余的Pb2+、Hg2+反应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金属硫化物而沉积下来。

废水由反应箱自流进入絮凝箱。经前两步的化学反应后,废水中生成了大量的沉淀物,但这些沉淀物细小而且分散,有的甚至为胶体,因此在絮凝箱内加入絮凝剂(FeClSO4),使水中的悬浮固体或胶体杂质凝聚成微细絮凝体,微细絮凝体在缓慢、平滑的混合作用下在絮凝箱中形成稍大的絮体,在絮凝箱出口处加入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电解质(PAM)作为助凝剂,来降低颗粒的表面张力,强化颗粒的长大过程,进一步促进氢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沉淀,使微细絮体慢慢变成更大、更易沉淀的絮状物,同时也使脱硫废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下来。

废水由絮凝箱自流进入澄清浓缩器,絮凝体在澄清浓缩器中与水分离。絮体因比重较大而沉积在底部,然后通过重力浓缩成污泥。浓缩污泥作为接触污泥由污泥循环泵打回到中和箱,提供沉淀所需的晶核,过剩的污泥进入污泥储箱。澄清浓缩器上部则为净水,净水通过澄清浓缩器周边的溢流口自流到氧化箱,在氧化箱中投加次氯酸钠对废水进行氧化,以降低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之后,废水自流进入清水箱,在此加盐酸将其pH值调整到6.0~9.0。最后由废水排放泵将处理后废水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