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水体中氮类化合物含量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0947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废水处理中经常采用曝气装置,常规的曝气为空气或者废气,使得废水中污物不宜沉淀,利于净化处理。但是其进入和排出方式都很随意,造成净化效果不够理想。

申请号为2007100529462的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养殖废水净化方法及装置。它是有下列过程完成的:沉淀后的养殖废水,经过滤后,渗浸经过朽木进行厌氧除氮处理;再通过渗浸经过竹炭和石灰石进行好氧暴气处理后;经内电解处理后,最后经过吸附处理后完成净化排出。该装置虽对总氮、总磷等有净化处理,但是处理使用的原料易给水体带来新的污染源。

申请号:2012101572475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废水的净化装置,包括水培槽、以及与水培槽连接的给水管路和排水管路;水培槽底部放置有石子填料,水培槽上部设置有用于栽培经济植物的浮床单元。该发明通过植物吸收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净化周期过长,不适宜水产快速生长对水质的处理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

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去除废水中氮类化合物或混合物效果比较理想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水体中氮类化合物含量的装置,具有耐水材料(优选强度较高的玻璃钢或者不锈钢)制成的容器。容器的顶部为敞口;容器的外壳下部具有废水进口,外壳底部具有曝气进口(曝气为空气或者优选为臭氧,对废水中含有的氮类化合物(比如水产的饵料、排泄物)具有较强的氧化分解作用,产生含氮废气气泡溢出,同时对水体消毒杀菌,使得水质得到较好的净化处理);外壳内部上方连接有喇叭状罩壳(其下部大、上部小,下部与外壳内表面无缝连接,其上部具有出泡口,便于气泡溢出和流走)。

出泡口的口径为敞口口径的1/2-1/10,便于气体从液体中集中逸出;出泡口的口径为曝气进口口径的5-50倍,使得曝气进入水体中后,快速膨胀混溶于水中形成气泡,与氮类化合物反应,分解释放含氮废气,逸出更多废气气泡,从出泡口溢出;同时气泡表面吸附部分废水中的固体微粒一同溢出,从外壳上联通的废气废液出口流出,废气废液出口的位置低于出泡口,流出基本无阻力)。

在外壳侧面、罩壳下方或者罩壳上(在外壳内表面与出泡口之间,此处的水质为相对干净的中水,同时又不易聚集气泡)具有中水出口(口径小于废水进口,使得中水流量小于废水进入流量)。

曝气进口连接有文丘里喷射管(含有一个射流水泵和一个文丘里射流器,臭氧通过文丘里射流器负压口进入),使得臭氧进入速度快、用量少,氧化分解含氮化合物产生气泡逸出比较快速,净化效率较高。而且臭氧的使用量可以通过自控装置进行控制,能够根据废水进口的流量和废水的水质状况调节臭氧的消耗量。通常,一吨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需要消耗1-10升臭氧,使得多余饵料和排泄物被充分分解排出含氮废气,水体中的病菌基本被杀灭,又不会造成水体回用时过量的臭氧浓度导致水产中毒,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体积较小,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饵料和排泄物的分解净化效果比较理想,能去除废水中溶解的废气和部分固废微粒,对废水的净化处理效率较高。而且,溢出排放的气泡在破裂释放气体后,液体和固态废物的排放量量较少,大量的废水能够净化为中水进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该设备需要的动力较小,能耗较低;臭氧原料的消耗量可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废水进口;2-曝气进口;3-文丘里喷射管;4-水体;5-中水出口;6-喇叭状罩壳;7-出泡口;8-气泡;9-外壳;10-废气废液出口;11-敞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控制水体中氮类化合物含量的装置,具有耐水材料FRP制成的容器;容器的顶部为敞口11;容器的外壳9下部具有废水进口1,外壳9底部具有臭氧的曝气进口2。

外壳9内部上方连接有喇叭状罩壳6,其下部大、上部小,下部与外壳9内表面无缝连接,其上部具有出泡口7;外壳9上位置低于出泡口7处有联通的废气废液出口10。在9侧面、喇叭状罩壳下方6或者罩壳上具有口径小于废水进口的中水出口5。

出泡口7的口径为敞口11口径的1/2-1/10,出泡口7的口径为曝气进口2口径的5-50倍。便于气泡8快速形成和溢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