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8472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污水处理技术也在逐步成熟,在污泥处理中需要对污泥进行干化处理,降低污泥内的含水量。目前一般采用在浓缩池内沉淀污泥,污泥通过泵组输送至脱水机械内进行脱水,形成泥饼后再进行后处理,目前机械脱水的泥饼的含水率一般高于我国固体垃圾填埋的标准(含水率小于60%),大部分污泥脱水系统因构建布置不合理导致生产成本偏高,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该污泥脱水系统简单实用、布置合理,充分利用废水回收利用、余热利用等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成品泥饼含水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包括储泥罐、中间罐、压滤机、回收系统、余热烘干系统,所述的储泥罐与中间罐通过位于储泥罐底部的出泥管道连接,所述储泥罐的底部高于中间罐的顶部,便于储泥罐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中间罐,所述的出泥管道上设置有阀门组,用于控制出泥的流量,所述的压滤机进泥端位于中间罐出泥管下方,所述的回收系统布置在压滤机与储泥罐之间,所述的余热烘干系统布置在压滤机出泥端后部。

作为优化,所述的回收系统包括位于压滤机底部的收集箱、缓冲箱与固定在缓冲箱上的输出泵,所述的收集箱与缓冲箱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的输出泵的输出端与储泥罐通过管道连接,回收系统实现了污水絮凝剂的循环利用。

作为优化,所述的余热烘干系统包括输送带、上烘干器、下烘干器及风机,所述的输送带位于压滤机出泥端的下方,输送带的上方设置有上烘干器,输送带的下方设置有下烘干器,所述的风机布置在输送带的一侧。余热烘干系统利用厂区余热烘干污泥,降低污泥含水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通过合理布置,实现了污泥的无动力输出至压滤机,省去常用动力泵,节省了成本。

(2)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将压滤后污水中絮凝剂的回收,重新注入至储泥罐中,实现了絮凝剂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

(3)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利用厂区的循环余热对压滤后的污泥进行再次烘干,降低污泥含水率,实现了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储泥罐、2中间罐、3压滤机、4回收系统、5余热烘干系统、6出泥管道、7阀门组、21中间罐出泥管、41收集箱、42缓冲箱、43输出泵、51输送带、52上烘干器、53下烘干器、54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介绍: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包括储泥罐1、中间罐2、压滤机3、回收系统4、余热烘干系统5,污泥利用自身的重力从储泥罐1经过出泥管道6进入中间罐2,在出泥管道2上设置有阀门组7,阀门组7包括两件阀门,用于控制污泥进入中间罐2的流量。中间罐2内的污泥在储泥罐1内污泥的重力作用下,通过中间罐2出泥管21进入压滤机3的进泥端,进过压滤机3压滤作用后形成的泥饼进入余热烘干系统5,压滤后形成的污水含有大量絮凝剂,污水进行回收系统4。

在本实施例中,回收系统4包括位于压滤机3底部的收集箱41、缓冲箱42与固定在缓冲箱42上的输出泵43,进入收集箱41中含有絮凝剂的污水,通过管道进入缓冲箱42,缓冲箱42布置储泥罐1附近,并通过安装在缓冲箱42上的输出泵43将含有絮凝剂的污水重新注入储泥罐1,实现了絮凝剂等药品的回收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余热烘干系统5包括输送带51、上烘干器52、下烘干器53及风机54,经过压滤机3处理的污泥进入输送带51运输至下一环节,在输送带51的上方设置有上烘干器52,输送带51的下方设置有下烘干器53,上烘干器52与下烘干器53分别设有蒸汽进、出管道,车间附近的余热通过进、出管道进入烘干器循环,输送带51上的污泥被烘干带走水分,同时位于输送带51一侧的风机54向污泥吹风,将污泥烘干时的水汽带走,污泥内的含水量进一步减少,进入下一工序进行处理。

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通过合理布置,利用储泥罐1与中间罐2的压力差将污泥的无动力输出至压滤机3,省去常用动力泵,然后将压滤后污水中絮凝剂的回收,再次注入至储泥罐1中,实现了絮凝剂的重复利用,节约了成本,压滤后的污泥在利用厂区的循环余热进行再次烘干,降低污泥含水率,实现了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污泥脱水系统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