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屠宰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屠宰污水具有COD高、氨氮含量高的特点,其为典型的高浓度食品加工污水。但是,鉴于经济方法的原因,屠宰场往往对污水处理成本非常在意,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均需要高成本基础建设,其并不适用于屠宰场的污水处理。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屠宰污水处理装置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屠宰污水处理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屠宰污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屠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水解酸化调节池、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光催化氧化装置及清水池,所述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
搪瓷拼装罐;
设于所述搪瓷拼装罐内的浮筒滗水器;
连通所述搪瓷拼装罐与所述水解酸化调节池的进水管;及
一曝气机构,其包括曝气风机、设于所述搪瓷拼装罐底部的多个曝气组件、连接所述曝气风机与所述曝气组件的倒U型进气管及设于所述进气管顶端的曝气卸载阀。
优选的,所述曝气组件包括多个曝气盘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曝气盘的曝气短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曝气短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浮筒滗水器包括:
竖直设置且下端固定于所述搪瓷拼装罐底部的两个导杆;
载体分离筒,所述载体分离筒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导杆滑动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导杆上下滑动,且所述载体分离筒上设置有多个分离孔;
与所述载体分离筒的出水端连接的出水软管,所述出水软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搪瓷拼装罐并与一控制阀连接;及
平行设置于所述载体分离筒上方的浮筒,所述浮筒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载体分离筒连接。
优选的,所述浮筒滗水器还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所述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两端分别与两个导杆连接,所述载体分离筒设置于上限位杆和下限位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浮筒滗水器还包括一与所述载体分离筒连接为一体的沉重管。
优选的,所述浮筒滗水器包括一连接短管及一限位管,所述连接短管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导杆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载体分离筒连接,所述限位管与所述沉重管连接成一外套于其中另一个所述导杆的环形管。
优选的,每个所述分离孔均为沿所述载体分离筒周向布置的弧形孔,多个所述分离孔沿所述载体分离筒轴向均匀布置。
优选的,所述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搪瓷拼装罐底部的搅拌泵,所述搅拌泵的出水端与一搅拌管连接,所述搅拌管的出水端设于所述搪瓷拼装罐顶端。
优选的,所述屠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一回流泵,所述回流泵一端与所述出水软管的出水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解酸化调节池连接。
优选的,所述屠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一用于为水解酸化调节池、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光催化氧化装置及清水池供电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光催化氧化装置进行污水处理,简化了处理流程,且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由搪瓷拼装罐、浮筒滗水器和曝气机构组成,其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建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屠宰污水处理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浮筒滗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的电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屠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水解酸化调节池1、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光催化氧化装置3及清水池4,所述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包括:
搪瓷拼装罐21;
设于所述搪瓷拼装罐21内的浮筒滗水器22;
连通所述搪瓷拼装罐21与所述水解酸化调节池1的进水管23;及
一曝气机构24,其包括曝气风机241、设于所述搪瓷拼装罐21底部的多个曝气组件242、连接所述曝气风机241与所述曝气组件242的倒U型进气管243及设于所述进气管243顶端的曝气卸载阀244。
本实施例屠宰污水首先通过水解酸化调节池1进行水解酸化处理,进行水质和水量的调节,然后进入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进行处理,具体由进水管23进入搪瓷拼装罐21,并向搪瓷拼装罐21内加入悬浮生物填料等载体,同时进行曝气处理,以进行活性污泥的培养,曝气完成后静置,最后通过浮筒滗水器22出水。其中,曝气时,通过一曝气风机241产生气流沿倒U型的进气管243进入曝气机构24,并通过曝气组件242曝气,进气管243可沿搪瓷拼装罐21的侧壁设置,具体的,进气管243搪瓷拼装罐21下端沿其外壁向上延伸至搪瓷拼装罐21开口端再向下沿其内壁延伸并与曝气机构24连接。而且,在进气管243顶端设置曝气卸载阀244以提前释放曝气组件242内的空气,其有利于保证浮筒滗水器22的正常出水。出水后通过光催化氧化装置3进行光催化氧化处理后排入清水池4内,排入清水池4内的污水可进行回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曝气组件242包括多个曝气盘242a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曝气盘242a的曝气短管242b,所述进气管243与所述曝气短管242b连通,而且,多个所述曝气盘242a421呈由内之外多层环形排列,从而增加曝气的均匀性,保证生化反应的效率。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浮筒滗水器22包括:
竖直设置且下端固定于所述搪瓷拼装罐21底部的两个导杆221;
载体分离筒222,所述载体分离筒222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导杆221滑动连接并能够相对所述导杆221上下滑动,且所述载体分离筒222上设置有多个分离孔222a;
与所述载体分离筒222的出水端连接的出水软管223,所述出水软管223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搪瓷拼装罐21并与一控制阀224连接;及
平行设置于所述载体分离筒222上方的浮筒225,所述浮筒225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载体分离筒222连接。
具体作用时,在浮筒225浮力的作用下,载体分离筒222运动至靠近水面并对上层澄清水进行排出,具体为澄清水由分离孔222a进入载体分离筒222内,然后经过出水软管223排出,且可通过控制阀224的开启和关闭控制澄清水是否排出。排水过程中,搪瓷拼装罐21内的水位不断降低,而在浮筒225作用下,载体分离筒222始终位于上层水中,并对上层澄清水进行排出。
为了避免载体分离筒222沿导杆221上下运动过程中脱离导杆221或碰触搪瓷拼装罐21底部的曝气机构24,本实施例所述浮筒滗水器22还包括上下设置的上限位杆226和下限位杆227,所述上限位杆226和下限位杆227两端分别与两个导杆221连接,所述载体分离筒222设置于上限位杆226和下限位杆227之间,由于载体分离筒222排水过程中,浮筒225和载体分离筒222均处于水平状态,故上限位杆226和下限位杆227均水平设置,使得载体分离筒222上升至设定高度或下降至设定高度时,上限位杆226和下限位杆227分别阻止载体分离筒222继续向上或向下运动。
实际应用时,为了保证浮筒225和载体分离筒222处于上下位置,避免浮筒225和载体分离筒222上下运动过程中晃动,所述浮筒滗水器22还包括一与所述载体分离筒222连接为一体的沉重管228,其主要用于增加载体分离筒222的重量,以避免浮筒225晃动而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
其中,本实施例载体分离筒222可通过滑块与导杆221连接,但载体分离筒222两端的滑块易产生滑动不同步从而导致卡死,故本实施例所述浮筒滗水器22包括一连接短管229及一限位管220,所述连接短管229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导杆221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载体分离筒222连接,所述限位管220与所述沉重管228连接成一外套于其中另一个所述导杆221的环形管,本实施例主要通过连接短管229相对其中一个导杆221滑动,限位管220则与沉重管228配合外套于另一导杆221上,其可与上限位杆226和下限位杆227配合对载体分离筒222进行限位,其可有效避免载体分离筒222上下运动过程中卡死。
如图4所示,为了增加分离孔222a的出水效率,本实施例每个所述分离孔222a均为沿所述载体分离筒222周向布置的弧形孔,多个所述分离孔222a沿所述载体分离筒222轴向均匀布置。
为了增加搪瓷拼装罐21内生化反应的完整性,所述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包括一设置于所述搪瓷拼装罐21底部的搅拌泵25,所述搅拌泵25的出水端与一搅拌管26连接,所述搅拌管26的出水端设于所述搪瓷拼装罐21顶端,具体为曝气完成后,通过搅拌泵25将搪瓷拼装罐21底层的污水抽至其上层,使搪瓷拼装罐21内的污水的上下层搅拌。
本实施例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还包括一安装平台27,该安装平台27一方面便于便于前期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的多个部件的搭建,另一方面也便于后期观察搪瓷拼装罐21内的生化反应,其与常规安装平台基本相同,故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施例所述屠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一回流泵5,所述回流泵5一端与所述出水软管223的出水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解酸化调节池1连接,可通过回流将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驯化的微生物回流至水解酸化调节池1内,从而提供水解酸化调节池1内微生物的耐受性,进而提高整体的污水处理效率。
如图5所示,由于屠宰场一般夜晚屠宰,白天休息,故本实施例所述屠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一用于为水解酸化调节池1、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2、光催化氧化装置3、清水池4、回流泵5供电的太阳能发电装置6,通过太阳能发电装置6白天发电并对污水进行处理,而白天处理后的污水可在晚上屠宰时回用,其极大的节省了水资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光催化氧化装置进行污水处理,简化了处理流程,且序批式污水处理装置由搪瓷拼装罐、浮筒滗水器和曝气机构组成,其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建造成本。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