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序批式三相流化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0071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序批式三相流化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序批式三相流化床。



背景技术: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定期通过滗水器对澄清水进行滗出。但是,在投料式活性污泥法过程中,反应池内存在较多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在反应池内参与反应后,在出水过程中需要将生物填料与出水分离,而现有的滗水器则无法在出水时将生物填料分离,易导致生物填料的大量流失,其不利于后续的生化反应。虽然现有技术中设置网格状的拦截网将反应池分成有填料区域和无填料区域,然后在无填料区域进行出水,但是其易导致拦截网上累积较多生物填料,导致后续清理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反应池内填料后续参与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其能够避免生物填料的流失和累积,保证后续生化反应的正常性。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包括,

反应池;

竖直设置于所述反应池内的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反应池内的腔体分隔形成进水区和曝气区,且所述隔墙下端与所述反应池底部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水区和曝气区的第一间隙;

设于所述曝气区底部的曝气装置;及

一推杆滗水器,其包括靠近曝气区底部设置的主管固定座,与所述主管固定座可转动连接的主管,与所述主管一端连通的出水管,与所述主管另一端连接的支撑管,与所述支撑管连接的浮筒,与所述浮筒连接的多个载体分离器,固设于与所述反应池的池壁的支架,及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管的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能够驱动所述支撑管带动所述主管转动使所述浮筒相对所述主管作旋转上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推杆滗水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推杆固定座,所述电动推杆连接于所述推杆固定座。

优选的,多个所述载体分离器沿所述浮筒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每个所述载体分离器均包括:

一分离筒,所述分离筒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离孔;

内置于所述分离筒的出水筒,所述出水筒与所述分离筒之间形成有分离腔体,所述出水筒一端与所述分离筒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分离腔体连通的第二间隙、另一端穿过所述分离筒并与所述浮筒连通。

优选的,所述推杆滗水器还包括一反冲洗机构,所述反冲洗机构包括反冲洗进气管、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上且一端与所述反冲洗进气管连通的过渡管、与所述过渡管另一端连通并沿所述浮筒长度方向设置的分散管及多个反冲洗软管,每个所述反冲洗软管均一端与所述分散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离筒一一对应连通。

优选的,所述曝气装置包括一曝气进气管、与所述曝气进气管连通的多个曝气分管及设于所述曝气分管上的多个曝气盘。

优选的,所述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包括一与所述进水区连通的进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设置隔墙将进水区和曝气区分离,使进水时曝气区反应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设置一推杆滗水器,该推杆滗水器包括一避免生物填料进入浮筒的载体分离器,从而避免了推杆滗水器出水时生物填料的流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序批式三相流化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载体分离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包括,

反应池1;

竖直设置于所述反应池1内的隔墙2,所述隔墙2将所述反应池1内的腔体分隔形成进水区11和曝气区12,且所述隔墙2下端与所述反应池1底部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进水区11和曝气区12的第一间隙13;

设于所述曝气区12底部的曝气装置3;及

一推杆滗水器4,其包括靠近曝气区12底部设置的主管固定座41,与所述主管固定座41可转动连接的主管42,与所述主管42一端连通的出水管43,与所述主管42另一端连接的支撑管44,与所述支撑管44连接的浮筒45,与所述浮筒45连接的多个载体分离器46,固设于与所述反应池1的池壁的支架47,及一端与所述支架47连接、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撑管44的电动推杆48,所述电动推杆48能够驱动所述支撑管44带动所述主管42转动使所述浮筒45相对所述主管42作旋转上下运动。

本实施例的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工作时,可设置一与所述进水区11连通的进水管5,污水由进水管5进入进水区11,然后由隔墙2下端的第一间隙13进入曝气区12,反应过程中可通过曝气装置3进行曝气;反应完成后进行沉淀,上层的澄清水通过载体分离器46进入浮筒45内,载体分离器46可将污水内的生物填料分离开,避免其进入浮筒45内,进入浮筒45内的澄清水依次通过支撑管44、主管42、出水管43并排出反应池1。出水过程中,可根据反应池1内的水位调节浮筒45相对反应池1底部的高度,具体的,通过电动推杆48驱动支撑管44带动主管42旋转,进而使浮筒45以主管42的中轴线为轴线旋转,旋转过程中浮筒45相对反应池1底部作上下运动。其中,为了便于出水管43的顺利出水,可将主管42一端与出水管43设置为可转动连接。

为了便于电动推杆48的控制,本实施例所述推杆滗水器4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47上的推杆固定座49,所述电动推杆48连接于所述推杆固定座49,即电动推杆48通过推杆固定座49与所述支架47连接。

本实施例的载体分离器46可选用现有的常规分离器,而为了提高载体分离器46对生物填料的分离效果,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多个载体分离器46沿所述浮筒45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每个所述载体分离器46均包括一分离筒461和一出水筒462,所述分离筒461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离孔461a,分离孔461a的孔径小于生物填料的粒径即可,也可将分离孔461a的孔径设置为远小于生物填料粒径以提高分离效果,而为了增加分离孔461a的进水效率,可将分离孔461a设置成沿分离筒46周向布置的条状,多个分离孔461a可沿分离筒46轴向均匀布置。出水筒462内置于所述分离筒461并与分离筒461之间形成有分离腔体,所述出水筒462一端与所述分离筒461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分离腔体连通的第二间隙460、另一端穿过所述分离筒461并与所述浮筒45连通。具体可将出水筒462与分离筒461同轴设置,出水筒462上端穿过分离筒461顶端与浮筒45连接,出水筒462下端靠近分离筒461下端面设置,同时将分离孔461a靠近分离筒461上端设置,使得澄清水由分离孔461a进入分离腔体后向下运动并通过出水筒462下端与分离筒461之间的第二间隙460进入出水筒462内,然后经由浮筒45排出。由于载体分离器46仅仅一端与浮筒45连接,其稳定性较差,故本实施例设置一固定件,该固定件一端与分离筒461下端连接、另一端与支撑管44连接。

由于出水时,生物膜和少量细微生物填料可穿过分离孔461a进入载体分离器46,其一方面易导致分离孔461a堵塞,另一方面易在出水筒462内累积、板结,进而导致载体分离器46的出水端堵塞,为了避免载体分离器46发生堵塞,本实施例所述推杆滗水器4还包括一反冲洗机构40,该反冲洗机构40包括反冲洗进气管401、固定于所述支撑管44上且一端与所述反冲洗进气管401连通的过渡管402、及与所述过渡管402另一端连通并沿所述浮筒45长度方向设置的分散管403及多个反冲洗软管404,每个所述反冲洗软管404均一端与所述分散管40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离筒461一一对应连通。反冲洗进气管401可与一供气装置连接,供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依次进入反冲洗进气管401、过渡管402、分散管403并通过反冲洗软管404进入载体分离器46,其能够对载体分离器46进行反冲洗,从而避免生物膜和细微生物填料的积累、板结,避免载体分离器46发生堵塞。

本实施例所述曝气装置3包括一曝气进气管31、与所述曝气进气管31连通的多个曝气分管32及设于所述曝气分管32上的多个曝气盘33,多个曝气分管32可水平、平行设置于曝气区12底部,且每个曝气分管32上均设置多个曝气盘33,从而使得多个曝气盘33整体呈矩阵排列,其有利于增强曝气的均匀性,进而促进生化反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设置隔墙2将进水区11和曝气区12分离,使进水时曝气区12反应不受影响,另一方面设置一推杆滗水器4,该推杆滗水器4包括一避免载体进入浮筒45的载体分离器46,从而避免了推杆滗水器4出水时载体的流失。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