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水质的复合强化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1436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化水质的复合强化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生态浮床功能单一,只有种植在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及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能吸收和转化污染物,生态浮床的其他装置对污染水体没有治理功能;而且植物根系吸附和生物吸收除去氮、磷所需要的时间往往都是十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天,且贡献较小,净化功能主要是通过附着在浮床系统上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因此,提高微生物在浮床系统上的附着、增殖能力,提高脱氮除磷效果是当期生态浮床技术存在问题和研究的工作重点。

综上,优化浮床结构、强化微生物富集及其代谢活性,有利于生态浮床水质净化技术性能提升和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水中氮磷含量、净化水质的复合强化生态浮床。

本实用新型复合强化生态浮床系统,上部采用陶粒作为生态浮床(含浮床植物、浮床床体、种植盆和浮床框体等)中的改进基质,强化生态浮岛对水体中污染元素的吸附性能,增加微生物量,达到改进和提升生态浮床净化效果的目的。

下部悬挂聚氨酯生物载体,该载体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能够长期拦截净化污染,吸附水体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并通过固定化技术,将大量微生物牢牢固定在载体上,单位体积生物量大,含有完整的氨转功能菌群,对COD、氨氮的去除能力尤其突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陶粒作为组合浮床中的改进基质,强化生态浮岛对水体中污染元素的吸附性能,从而丰富了生态浮岛的净化原理,达到改进和提升生态浮岛净化效果的目的;采用的聚氨酯填料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复杂水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载体上固定了大量活性强的微生物,固定好的微生物消耗或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而繁殖生长,是具有强大功能的分解者,强活性微生物的强化提高了水体净化功能。

在微污染水体中使用后,通过微生物负载增殖、陶粒基质吸附、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大大提高水质净化的速度及效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很大程度上去除氨氮和总磷。

同时可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提升景观效果。并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比,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附图说明

图1复合强化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1、浮床框体 2、浮床床体 3、种植盆

4、陶粒基质 5、浮床植物 6、植物根系

7、聚氨酯生物载体 8、配重石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复合强化生态浮床,包括浮床框体(1)、浮床床体(2)、种植盆(3)、陶粒基质(4)、浮床植物(5)、植物根系(6)、聚氨酯生物载体(7)、配置石笼(8)。聚氨酯生物载体(7)体内投加有微生物菌剂,且聚氨酯生物载体(7)与浮床床体(1)连成整体,整个系统依托浮床浮力漂浮于水面。所述浮床是以PVC管相互连接而成的框架式结构体,即浮床框体(1)。

作为优选,所述浮床床体由长、宽、高分别为33cm、33cm和6cm的9个浮板单元组合连接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浮床框架是由四根DN50的给水PVC管和四个弯头经胶水粘接而成的结构体。浮床框体通过尼龙绳与河道中的固定桩连接,既可以控制浮床水平运动,又可以满足水位差带来的上升、下降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陶粒基质为球形、多孔陶粒,粒径4~6mm,空隙率≥40%。

作为优选,所述浮床植物为梭鱼草、西伯利亚鸢尾、水生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多种,种植密度为14~18株/m2

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生物载体单块大小为10×10×10cm,用弹性不锈钢线串起来,垂直悬挂于生态浮床下面,悬挂长度为100cm。并采用配重石笼固定填料底端,所述配重石笼内填碎石,碎石粒径为5~20mm。

作为优选,所述聚氨酯生物载体体内投加有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菌剂由自然筛选而来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复合微生物及天然酶等组成,投加量为6~10g/m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