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7972阅读:7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在经过集中泄洪之后一般需要通过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及污泥沉淀等工序然后达到后续的使用需求,而在水解酸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厌氧填料对污水进行处理,由于厌氧填料处理污水的时间比较长,而现有的处理装置中负责该处理的厌氧区一般只进行一次厌氧填料对污水的处理,污水难以被厌氧填料充分处理。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使得厌氧填料充分处理污水的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得厌氧填料充分处理污水的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有全埋地下、半埋地下或设于地上的箱体,箱体内设置有通过隔板隔开的厌氧区和沉淀区,隔板上设有连通孔;厌氧区内设置有进水口,沉淀区内设置有位于底部的污泥斗和连通外部的出水管,出水管中设置有消毒装置;厌氧区包括有第一厌氧部、第二厌氧部、连通第一厌氧部与第二厌氧部的导流部,第一厌氧部和第二厌氧部中均设置有厌氧填料,导流部包括有左右设置的两个下导流板以及设置在其之间的上导流板,下导流板的下部和厌氧区之间、上导流板的上部和厌氧区之间形成水流通道。

优选的,连通孔沿水流方向的前端设置有出水堰。

优选的,出水堰的进水高度高于厌氧填料。

优选的,进水口的进水高度高于厌氧填料。

优选的,沉淀区中设置有把沉淀区分隔为第一沉淀部和第二沉淀部的上导流板,上导流板连接沉淀区的底部,其上部和沉淀区的顶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

优选的,第一沉淀部和第二沉淀部的底部均设置有污泥斗。

优选的,消毒装置是紫外线消毒器。

优选的,出水管中设置有水泵,箱体的顶部连接有用于水泵供电的太阳能板。

优选的,箱体埋于地下,太阳能板设置于地上或地表,太阳能板通过连杆连接箱体。

优选的,厌氧区和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好氧区,好氧区内设置有MBBR填料。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其通过第一厌氧部和第二厌氧部的配合使得厌氧填料能够和污水充分反应,使得污染程度较轻的污水可以直接通过厌氧区和沉淀区的作用的处理即可再次使用,高效处理;通过设置于地表的太阳能板来持续的提供依次经过厌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作用的水源运出的动力,使得本装置可以完全埋设于地下,节省地面空间,并且无需外接电源使得本装置安装方便,本装置所需电能也可以自给自足。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可实现污水高效、低耗和模块化处理,是装备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其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使得处理后的水源能够满足BOD5、COD、TP等参数要求,其建造成本低,无需日常维护管理且无噪声、臭气等二次污染。该装置能根据实际安装位置的高度要求来进行全地埋、半地埋或全地布置的选择;该装置可以通过传感器来配备远程监控处理数据的控制系统,还可以设置数据异常时报警系统和自动保护系统。净化完成的水源可直接用于绿化、冲厕、补充水景,本装置实现污水就地回收与再利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厌氧区直接连接沉淀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厌氧区和沉淀区中设置好氧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有全埋地下、半埋地下或设于地上的箱体1,箱体1内设置有通过隔板6隔开的厌氧区2和沉淀区4,隔板6上设有连通孔7;厌氧区2内设置有进水口8,沉淀区4内设置有位于底部的污泥斗11和连通外部的出水管,出水管中设置有消毒装置12;厌氧区2包括有第一厌氧部21、第二厌氧部22、连通第一厌氧部21与第二厌氧部22的导流部,第一厌氧部21和第二厌氧部22中均设置有厌氧填料9,导流部包括有左右设置的两个下导流板16以及设置在其之间的上导流板15,下导流板16的下部和厌氧区2之间、上导流板15的上部和厌氧区2之间形成水流通道。

导流部的设置使得从进水口8进入第一厌氧部21的污水能够完整地经过设置在其之内的厌氧填料9然后从第二厌氧部22中厌氧填料9的下方注入,然后完整地经过第二厌氧部22中的厌氧填料9的处理再通过连通孔7进入到沉淀区4,沉淀完成后经过出水管的消毒装置12处理后可再次利用。

本实施例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其通过第一厌氧部21和第二厌氧部22的配合使得厌氧填料9能够和污水充分反应,使得污染程度较轻的污水可以直接通过厌氧区2和沉淀区4的作用的处理即可再次使用,高效处理

连通孔7沿水流方向的前端可以设置有出水堰14。出水堰14是水槽,水槽的设置能够对从厌氧区2至沉淀区4的水流进行导向。

出水堰14的进水高度高于厌氧填料9,进水口8的进水高度高于厌氧填料9,该设置配合污水和厌氧填料9的充分反应。

如图2所示,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有全埋地下、半埋地下或设于地上的箱体1,箱体1内依次连通有通过隔板6隔开的厌氧区2、好氧区3、沉淀区4和设备间5,隔板6上设有连通孔7;厌氧区2内设置有进水口8和厌氧填料9,好氧区3内设置有MBBR填料10,沉淀区4内设置有位于底部的污泥斗11,设备间5内设置有通过连通孔7连通沉淀区4的出水管,出水管中设置有消毒装置12和水泵,箱体1的顶部连接有用于水泵供电的太阳能板13。

厌氧填料9是厌氧弹性填料,厌氧弹性填料可以是聚烯烃类和聚酰胺中的几种耐腐、耐温、耐老化的材料制成的拉丝,并混合以亲水、吸附、抗热氧等助剂。厌氧弹性填料具有挂膜快、脱膜容易、生物膜生长更新良好、耐高负荷冲击、充氧性能好等优点,还可对污水中的气泡进行多层次碰撞,密集型切割,可大大提高氧的利用率。厌氧填料9在厌氧区2中的作用时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合接触,生物膜能均匀的附着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比表面积,又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适宜厌氧微生物活动从而处理水中污染物。

MBBR填料10是一种生物活性载体,它采用科学配方,根据污水性质不同,在高分子材料中融合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的微量元素,经过特殊工艺改性、构造而成,具有比表面积大、亲水性好、生物活性高、挂膜快、处理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使用MBBR填料10时可以根据污水性质不同,在高分子材料中融合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的微量元素,是去除氨氮、脱碳除磷、污水净化、中水回用、污水除臭、COD、BOD5提标的较佳选择。

本实施例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其通过设置于地表的太阳能板13来持续的提供依次经过厌氧区2、好氧区3和沉淀区4作用的水源运出的动力,使得本装置可以完全埋设于地下,节省地面空间,并且无需外接电源使得本装置安装方便,本装置所需电能也可以自给自足。本实施例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可实现污水高效、低耗和模块化处理,是装备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其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使得处理后的水源能够满足BOD5、COD、TP等参数要求,其建造成本低,无需日常维护管理且无噪声、臭气等二次污染。该装置能根据实际安装位置的高度要求来进行全地埋、半地埋或全地布置的选择;该装置可以通过传感器来配备远程监控处理数据的控制系统,还可以设置数据异常时报警系统和自动保护系统。净化完成的水源可直接用于绿化、冲厕、补充水景,本装置实现污水就地回收与再利用,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连通孔7沿水流方向的前端可以设置有出水堰14。出水堰14是水槽,水槽的设置能够对从厌氧区2至好氧区3、好氧区3至沉淀区4、沉淀区4至设备间5的水流进行导向。

厌氧区2内设置有若干竖向的上导流板15和/或下导流板16;上导流板15连接厌氧区2的底部,其上部和厌氧区2的顶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下导流板16连接厌氧区2的顶部,其下部和厌氧区2的底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如图2所示,厌氧区2里面为了使得厌氧填料9能够充分作用污水,可以在厌氧区2内设置至少两个通过上导流板15和下导流板16组合而成的导流通道来隔开的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均设置厌氧填料9。

厌氧区2中出水堰14的进水高度对应上导流板15和厌氧区2的顶部之间水流通道的高度。这样设置时为了保证从厌氧区2离开的污水能够与厌氧填料9充分作用。

好氧区3在MBBR填料10的水流前端设置有竖向的下导流板16;下导流板16连接好氧区3的顶部,其下部和好氧区3的底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下导流板16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从厌氧区2进入好氧区3的污水能够从MBBR填料10的底部开始填充MBBR填料10,这样污水能够和MBBR填料10充分反应。

好氧区3中出水堰14的进水高度不低于MBBR填料10的高度,便于污水在充分经过MBBR填料10的作用下再从出水堰14和连通孔7流出。

沉淀区4中包括有通过竖向的上导流板15隔开的第一沉淀部和第二沉淀部,上导流板15连接沉淀区4的底部,其上部和沉淀区4的顶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通过二次沉淀的方式能够使经处理后水质与污泥分离更完全。

第一沉淀部和第二沉淀部的底部均设置有污泥斗11,在第一沉淀部和第二沉淀部中滤除的污泥均可以经过污泥斗11运出沉淀区4。厌氧区2和好氧区3也可以设置有污泥斗11,便于排出在该区域就已经析出的污泥。

消毒装置12是可以紫外线消毒器,也可以是UV灯。箱体1可以全部埋于地下,太阳能板13设置于地上或地表,太阳能板13通过连杆连接箱体1。

以上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自身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成新的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