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生态纤维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2673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生态纤维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环保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人工生态纤维草。



背景技术:

人工生态纤维草,选用天然植物纤维材料,生物亲和性较好,对环境友好无污染。以绳索、重物固定在水中,在水中模拟水草的形态和功能。人工水草的,不仅是一种微生物载体,促进水中微生物和藻类的附着生长繁殖,也为水中的鱼虾贝类提供生长繁殖的活动的场所。对构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有着积极意义。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工生态纤维草,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黄麻纤维的材料天然环保,寿命期限到后不形成危害环境的固体废弃物;通过黄麻纤维的表面毛细纤维,比表面积大;通过黄麻纤维的生物亲和性好,微生物生长提供A/O环境,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的微生物群落,大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通过黄麻纤维的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人工生态纤维草,包括黄麻套筒、载体主体和黄麻纤维,所述载体主体包括棉链线和黄麻束,黄麻套筒与载体主体用强韧珠光丝线缝纫联结,所述黄麻纤维束与棉链线垂直相交,所述棉链线是由两条面线扎结而成,且棉链线连成一片整体,所述载体主体呈网状。

进一步地,所述黄麻束呈螺旋多毛状。

进一步地,所述黄麻纤维呈松散状。

进一步地,所述黄麻纤维与载体主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黄麻纤维束和棉链线活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黄麻纤维的材料天然环保,寿命期限到后不形成危害环境的固体废弃物;通过黄麻纤维的表面毛细纤维,比表面积大;通过黄麻纤维的生物亲和性好,微生物生长提供A/O环境,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的微生物群落,大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通过黄麻纤维的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黄麻套筒,2-载体主体,21-绵连线,22-黄麻纤维束,3-黄麻纤维。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人工生态纤维草,包括黄麻套筒1、载体主体2和黄麻纤维3,所述载体主体2包括棉链线21和黄麻纤维束22,黄麻套筒1与载体主体2用强韧珠光丝线缝纫联结,所述黄麻纤维束22与棉链线21垂直相交,所述棉链线21是由两条面线扎结而成,且棉链线21连成一片整体,所述载体主体2呈网状。

所述黄麻纤维束22呈螺旋多毛状;通过黄麻纤维3的表面毛细纤维,比表面积大。

所述黄麻纤维3呈松散状;通过黄麻纤维3的材料天然环保,寿命期限到后不形成危害环境的固体废弃物。

所述黄麻纤维3与载体主体2一体成型;通过黄麻纤维3的生物亲和性好,微生物生长提供A/O环境,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的微生物群落,大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所述黄麻纤维束22和棉链线21活动连接;可调节黄麻纤维束22和棉链线21的间距可调节,安装方便,维护简单。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尼龙绳3的绳头上端留出12cm以上,直接绑在浮岛花盆2底部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