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布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9465阅读:2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厌氧布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厌氧布水器。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器的布水器主要分为一管多孔式布水和一管一孔式布水,一管多孔式布水是从厌氧反应器底部水平进水,此种方式往往因为进水管道是线型,管道两端的水压不同,导致每个布水孔的出水速率不同,从而造成整个厌氧反应器布水不均匀;此外,如果厌氧反应器长时间不用,其反应器中的污泥会从布水孔逆流进入布水管,一旦启动,水压大的布水孔污泥会被冲开,而水压小的布水孔往往会堵塞,从而进一步造成整个布水器布水不均匀,而这两种情况都将大大影响厌氧反应器去除效率,一管一孔式布水是从厌氧反应器顶端垂直进水,此种进水方式有效解决了污泥堵塞问题,但是其布水管供水任然是线性压力管道,存在布水不均问题,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一个密封的圆柱体分水箱,水箱周围布置多组布水管至布水点,布水管上设计阀门调节流量,此种方式虽然解决了供水源头压力均匀问题,但是每根布水管长短不一,且相差较大,依然会导致布水管出水速率不均问题,同时,因无法确认布水管上的流量是多少,布水管上的阀门也无法达到调节流量的作用,此外,由于采用从厌氧反应器顶端垂直进水,此种布水方式无法适应于高径比大的EGSB及IC厌氧反应器,因此,发明一种厌氧布水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布水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厌氧布水器,包括,包括分水器,所述分水器表面环绕设有支管,所述支管与分水器连接处设有止回阀,所述支管底部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信号处理器和信号传输器,所述分水器顶部设有法兰,所述分水器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部设有膨胀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支管的数量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膨胀螺栓孔内部设有膨胀螺栓。

优选的,所述支管内部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的型号为市售 FD-V75A流量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流量传感器的输出端设置有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通过设有四个支管和止回阀,四根支管由于所处高度相同、长度相同解决布水器出水压力不均匀而导致布水不均问题,其次布水支管上装有止回阀,利用止回阀单向运转原理,让污水只能从布水器向外布水,而不会让厌氧反应器中的污泥逆向流入布水器中从而造成堵塞问题,通过设有流量传感器,可以检测水的流速并通过控制装置将数值传输至工作人员的移动设备上,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设备的工作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中:1分水器、2支管、3止回阀、4控制装置、5法兰、6固定板、7 膨胀螺栓孔、8流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厌氧布水器,包括分水器1,所述分水器1表面环绕设有支管2,所述支管2与分水器1连接处设有止回阀3,所述支管2底部设有控制装置4,所述控制装置4包括控制单元、信号处理器和信号传输器,所述分水器1顶部设有法兰5,所述分水器1两侧均设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内部设有膨胀螺栓孔7。

所述支管2的数量为四个,设有四个支管2,由于所处高度相同、长度相同且解决布水器出水压力不均匀而导致布水不均问题,所述膨胀螺栓孔内部设有膨胀螺栓,通过膨胀螺栓将设备固定安装,所述支管2内部设有流量传感器8,所述流量传感器8的型号为市售FD-V75A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8的输出端设置有控制装置4,通过设有流量传感器8,可以检测水的流速并通过控制装置4将数值传输至工作人员的移动设备上,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设备的工作情况。

本实用工作原理:将膨胀螺栓通过膨胀螺栓孔7将设备固定安装,污水首先在动力输送下进入分水器1并且充满分水器1,而围绕在分水器1周边的四根支管2,由于所处高度相同、长度相同解决出水压力不均匀而导致布水不均的问题,其次布水支管2上装有止回阀3,利用止回阀3单向运转原理,让污水只能从布水器向外布水,而不会让厌氧反应器中的污泥逆向流入布水器中从而造成堵塞问题,流量传感器8检测水的流速并通过控制装置4将数值传输至工作人员的移动设备上,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设备的工作情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