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0086发布日期:2018-07-18 00:21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对水资源的节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进而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势。现有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普遍是将各种废水、污水混合在一起进行单排单供,并且在水资源的净化时,也采用混合净化,这样不仅会造成水资源在净化过程中的浪费,还难以降低水资源处理的成本、难度等,还容易导致生活用水净化的不够彻底而导致部分生活用水无法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其能够将普通生活用水和粪水、工业生产废水等进行分别净化处理和分别供水,以便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污水、废水采取不同的净化处理方法和处理系统等,以提高各种污水、废水的处理效率和水体净化的合格率;将不同废水分别处理、净化后,再分别送到不同的使用处,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其包括生活水系统、工业水系统、第一处理系统和第二处理系统。

生活水系统包括粪水系统和第一生活用水系统,工业水系统包括生产用水系统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第一生活用水系统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均连接第一废水池,粪水系统连接沉淀系统,沉淀系统和生产用水系统均连接第二废水池。

第一废水池连接第一处理系统,第二废水池连接第二处理系统,第一处理系统设置有第一输水系统,第一输水系统能将第一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送回第一生活用水系统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第二处理系统设置有第二输水系统,第二输水系统能将第二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送回粪水系统和生产用水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处理系统包括生活用水处理装置,生活用水处理装置包括蓄水池、进水管、出水管、过滤组件、杂物排出组件、雾化装置和冷凝装置;过滤组件设置于蓄水池的内部,进水管连接于蓄水池的侧壁,且进水管位于过滤组件的上方,进水管远离蓄水池的一端连接第一废水池;杂物排出组件设置在蓄水池的侧壁,杂物排出组件能够用于将过滤组件上的杂物从蓄水池中排出;雾化装置设置于蓄水池的内部,出水管连接于蓄水池的顶盖,冷凝装置连接出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杂物排出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和推挤板,推挤板连接驱动装置,并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在过滤组件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蓄水池的侧壁还设置有杂质排出口,杂质排出口与驱动装置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网、支撑件和压块,支撑件设置于蓄水池的内壁,过滤网设置于支撑件,压块设置于过滤网远离支撑件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蓄水池还包括池本体,顶盖与池本体为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沉淀系统包括第一沉淀系统和第二沉淀系统,粪水系统连接第一沉淀系统,第一沉淀系统连接第二沉淀系统,第二废水池连接第二沉淀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第二处理系统包括吸附系统,吸附系统连接第二废水池。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第二处理系统还包括除菌系统,除菌系统连接吸附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处理系统还包括生物处理系统,生物处理系统连接第一废水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的有益效果是:其能够将普通生活用水和粪水、工业生产废水等进行分别净化处理和分别供水,以便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污水、废水采取不同的净化处理方法和处理系统等,以提高各种污水、废水的处理效率和水体净化的合格率;将不同废水分别处理、净化后,再分别送到不同的使用处,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活用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标:10-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100-生活水系统;200-工业水系统;300-第一处理系统;400-第二处理系统;110-粪水系统;120-第一生活用水系统;210-生产用水系统;220-第二生活用水系统;310-第一废水池;130-沉淀系统;410-第二废水池;510-第一输水系统;520-第二输水系统;600-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10-蓄水池;620-进水管;630-出水管;640-过滤组件;650-杂物排出组件;660-雾化装置;670-冷凝装置;611-顶盖;651-驱动装置;652-推挤板;653-杂质排出口;641-过滤网;642-支撑件;643-压块;612-池本体;131-第一沉淀系统;132-第二沉淀系统;420-吸附系统;430-除菌系统;320-生物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10,其包括生活水系统100、工业水系统200、第一处理系统300和第二处理系统400;上述生活水系统100包括粪水系统110和第一生活用水系统120,工业水系统200包括生产用水系统210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220,上述第一生活用水系统120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220均连接第一废水池310,粪水系统110连接沉淀系统130,沉淀系统130和生产用水系统210均连接第二废水池410;第一废水池310连接第一处理系统300,由第一处理系统300将第一废水池310中的废水、污水净化;第二废水池410连接第二处理系统400,由第二处理系统400将第二废水池410中的废水、污水净化。

进一步地,第一处理系统300设置有第一输水系统510,第一输水系统510能够将第一处理系统300处理后的水送回第一生活用水系统120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220,即完成该水资源双供双排循坏系统中的其中一条循环路径;第二处理系统400设置有第二输水系统520,第二输水系统520能将第二处理系统400处理后的水送回粪水系统110和生产用水系统210,即完成该水资源双供双排循坏系统中的另一条循环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水系统510和第二输水系统520都可以包括水泵和水管,通过水泵和水管将处理后的水体送回各个用水系统中。

详细地,请参照图2和图3,上述第一处理系统300包括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00,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00可以连接第一废水池310,该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00包括蓄水池610、进水管620、出水管630、过滤组件640、杂物排出组件650、雾化装置660和冷凝装置670。上述过滤组件640设置于蓄水池610的内部,进水管620连接于蓄水池610的侧壁,且进水管620位于过滤组件640的上方,污水经过进水管620进入蓄水池610的内部之前,可以先通过过滤组件640,进而可以利用过滤组件640将污水中的固体杂质除去,并将固体杂质积累在过滤组件640上。

上述杂物排出组件650设置在蓄水池610的侧壁,杂物排出组件650能够用于将过滤组件640上的杂物从蓄水池610中排出。详细地,该杂物排出组件650包括驱动装置651和推挤板652,推挤板652连接驱动装置651,并在驱动装置651的带动下在过滤组件640的宽度方向移动,进而可以利用推挤板652将过滤组件640上积累的固体杂物推挤到靠近蓄水池610侧壁的位置。在蓄水池610的侧壁设置杂质排出口653,且该杂质排出口653的位置可以与驱动装置651的位置相对,即可以利用驱动装置651推动推挤板652将过滤组件640上的固体杂质从蓄水池610侧壁的杂质排出口653推出蓄水池610,使得过滤组件640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地过滤。作为优选,在杂质排出口653还可拆卸地设置有挡板,当需要清除过滤组件640上的杂质时,即可将挡板卸下漏出杂质排出口653,不需要清除过滤组件640上的杂质时,即可用挡板将杂质排出口653封闭。

该过滤组件640可以包括过滤网641、支撑件642和压块643,支撑件642设置于蓄水池610的内壁,且该支撑件642可以沿蓄水池610的内壁呈环形设置,过滤网641设置于支撑件642,压块643设置于过滤网641远离支撑件642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压块643可以可拆卸地的设置于过滤网641,以便于在过滤网641损坏后对过滤网641进行更换等。

进一步地,上述蓄水池610可以包括池本体612和顶盖611,顶盖611可以可拆卸地设置于池本体612,池本体612用于储蓄待处理的污水。当需要更换上述过滤网641时,将顶盖611从池本体612上拆卸,即可便于进行过滤网641的更换。

前述雾化装置660可以设置于蓄水池610的内部,出水管630连接于蓄水池610的顶盖611,冷凝装置670连接该出水管630。雾化装置660可以将蓄水池610中的水体雾化,被雾化后的水体通过出水管630进入冷凝装置670,在冷凝装置670的作用下将雾化的水体再次转化为液化,并从冷凝装置670中被送到第一输水系统510。进一步地,冷凝装置670还连接有风机,风机可以将蓄水池610中的雾化水汽带向冷凝装置670,即风机可以促进蓄水池610内生成的雾化水汽快速地进入冷凝装置670。

作为优选,请继续参照图2,第一处理系统300还包括生物处理系统320,该生物处理系统320连接第一废水池310,在污水、废水经过生物处理系统320处理后,再送入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00进行水处理,即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00可以通过生物处理系统320连接第一废水池310;需要说明的是,生物处理系统320可以是生物接触氧化池等具有有机物治理能力的系统,将污水、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清除。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上述生活用水处理装置600的蓄水池610中还可以投放消毒药剂(消毒片)、活性炭等,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请参照图4,前述沉淀系统130包括第一沉淀系统131和第二沉淀系统132,上述粪水系统110可以连接第一沉淀系统131,第一沉淀系统131可以连接第二沉淀系统132,第二废水池410可以连接第二沉淀系统132。当粪水系统110中的废水、污水进入第一沉淀系统131后,可以进行第一次沉淀,使废水中的大量杂质都沉淀与第一沉淀系统131中,再将上层较清的废水通入第二沉淀系统132中,进行第二次沉淀,进一步将废水中的杂质沉淀,再将上层较清的废水通入第二废水池410中等待下一步净化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第一沉淀系统131和第二沉淀系统132进行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时,可以相应的在系统中添加一些沉淀剂,辅助沉淀过程的快速进行。

第二废水池410连接的第二处理系统400可以包括吸附系统420,吸附系统420连接第二废水池410,该吸附系统420可以用于吸附处理废水中的臭气(氨气、硫化氢等)、有机物污染物等。需要说明的是,在吸附系统420中还可以添加酸、碱或次氯酸钠盐进一步提高恶臭的治理能力。

第二处理系统400还可以包括除菌系统430,且除菌系统430可以连接于吸附系统420,即使废水先进行吸附处理,再进行除菌处理;除菌系统430可以用于将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等)除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处理系统400中还可以使用生物接触氧化池等生物处理工艺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除去,生物接触氧化池可以设置在吸附系统420前,即将第二废水池410的废水先进行生物处理,再进行吸附处理等。

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10的工作原理是:将生活水系统100分为粪水系统110和第一生活用水系统120,将工业水系统200也分为生产用水系统210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220,再将粪水系统110和生产用水系统210中的废水归为一类废水进行废水处理,将第一生活用水系统120和第二生活用水系统220归为另一类废水进行废水处理,可以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采用双循环系统进行双排双供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水体的净化处理,还可以提高废水、污水处理后的合格率,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水资源双供双排循环系统的有益效果是:其能够将普通生活用水和粪水、工业生产废水等进行分别净化处理和分别供水,以便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污水、废水采取不同的净化处理方法和处理系统等,以提高各种污水、废水的处理效率和水体净化的合格率;将不同废水分别处理、净化后,再分别送到不同的使用处,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