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6748发布日期:2018-07-07 13:1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富营养水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为城市的命脉,水资源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生存栖身的首要选择。城市滨水区起点于一个遥远的村落,同时也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与发,是城市文明的起源点。城市滨水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凝聚点和传承体,它作为景观的物化存在,离不开对本市区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现有的滨水观景设施多书结构和性能较为简单,通常只能作为摆设物,不能将水资源与其他用途组合起来实用,不仅增加了人力管理成本,同时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城市滨水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它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过滤器和屏障作用的缓冲带功能,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其他特殊的保护功能,同时可以发挥稳定湖岸、控制土壤侵蚀的护岸功能。另外,可提供丰富的资源、多用途的娱乐场所和舒适的环境,即经济美学价值。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滨水带被人为的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有关数据显示,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都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75%以上的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又如,我国大部分北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较差,虽然很多城市对部分景观河道水系进行改造,水质仍难以保持,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由于截污不彻底和水源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纳污能力超过了其自净能力。

建设生态功能湿地、培养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生态净化修复水体污染成为各地的首选。在水位较浅的地方,可以直接在底泥中的种植水生植物或利用微生物来净化水质,而在水位较深处,可以采用人工生态浮床栽培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目前有关滨水培养植物、净化水质的技术仍然较少,技术也相对不成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能够将浓缩净化水定量、有规律的掺进水体内,并经混合搅拌排出,装置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本发明提供一种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包括箱体、储液桶、动力装置及搅拌装置,其中箱体右侧为斜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位于其顶部的进水口、位于其左侧的进液口、位于其右侧的出水口及位于箱体内部的液体通路及与其相配合的阻挡部,其中储液桶固定安装于箱体左侧,其储液桶的下端设有输液管,其中输液管与进液口固定连接,所述液体通路为圆柱状结构,阻挡部的下部设有与其配合的环形固定端,其中阻挡部还包括有浮体结构,还包括有设于浮体结构内的储液腔及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左隔板及右隔板,其中阻挡部可在液体通路上上下移动用以控制进液口与液体通路之间的开合,所述浮体结构下部固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连接有开合板,所述开合板铰接于斜坡结构,用以控制箱体内水位高度,所述斜坡结构下方设有沉积槽,所述沉积槽的一端设有开启部,所述沉积槽的右侧设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与搅拌装置相连,其中搅拌装置位于箱体右侧的搅拌腔内,所述搅拌腔的左侧设有进水口a,右侧设有出水口a,其中进水口a的上部设有倒“l”型挡板结构,其中挡板结构固定于出水口处,所述液体通路穿过斜坡结构与进水口a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的高度高于液体通路的高度高于进液口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固设有滤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右侧设有盆栽区,其顶部设有遮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桶上设有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其中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装置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结构简单,装置放在瀑布下方或采取人工抽水的方式来实现水体的注入,将浓缩净化水加入储液桶内,借助箱体内的阻挡部实现储液腔内浓缩净化水的注入,随着水的浮力的增加,阻挡部上移,左隔板封闭进液口,同时储液腔与液体通路连通,浓缩净化水流入液体通路内并最终随管道到达搅拌腔内与水体进行搅拌后排放,此时阻挡部继续上移,右隔板继续上移至出水口漏出,此时弹簧拉倒开合板打开斜坡结构处的开口,水体从箱体内排出,阻挡部下移至起始位置,能够将浓缩净化水定量、有规律的掺进水体内,并经混合搅拌排出,装置结构简单,效果显著;借助箱体内的斜坡结构能有效的防止箱体内的泥沙沉积,可通过其下部设置的沉积槽实现对泥沙的处理,本发明提供的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有效实现对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箱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开合板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2储液桶,3动力装置,4搅拌装置,11进水口,12进液口,13出水口,14液体通路,15阻挡部,151环形固定端,152浮体结构,153储液腔,154左隔板,155右隔板,156弹簧,157开合板,158沉积槽,159挡板结构,41进水口a,42出水口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一种滨水水体环境修复装置,包括箱体1、储液桶2、动力装置3及搅拌装置4,其中箱体1右侧为斜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进水口11、位于其左侧的进液口12、位于其右侧的出水口13及位于箱体1内部的液体通路14及与其相配合的阻挡部15,其中储液桶2固定安装于箱体1左侧,其储液桶2的下端设有输液管,其中输液管与进液口12固定连接,所述液体通路14为中空圆柱状结构,阻挡部15的下部设有与其配合的环形固定端151,其中阻挡部15还包括有浮体结构152,还包括有设于浮体结构152内的储液腔153及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左隔板154及右隔板155,其中阻挡部15可在液体通路14上下移动用以控制进液口12与液体通路14之间的开合,所述浮体结构152下部固设有弹簧156,所述弹簧156另一端连接有开合板157,所述开合板157铰接于斜坡结构,用以控制箱体内水位高度,当阻挡部15未漂浮时,弹簧156处于静置状态,此时储液腔153与进液口12相连通,见图2,待箱体内水位增加,阻挡部15受到的浮力增大并向上移动,储液腔153与进液口12隔断,液体通路14与储液腔153连通,储液腔153内的液体流入液体通路14内,弹簧156受力拉伸,带动开合板157开启,对箱体内的水位进行排放至起始位置,所述斜坡结构下方设有沉积槽158,所述沉积槽158的一端设有开启部,所述沉积槽158的右侧设有动力装置3,所述动力装置3与搅拌装置4相连,其中搅拌装置4位于箱体1右侧的搅拌腔内,所述搅拌腔的左侧设有进水口a41,右侧设有出水口a42,其中进水口a41的上部设有倒“l”型挡板结构159,其中挡板结构159固定于出水口13处,所述液体通路14穿过斜坡结构与进水口a41相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开合板157与斜坡结构相配合处设有磁体,其中弹簧156的末端固定连接开合板157前端,弹簧156带动开合板157开合时需要克服其磁力,当右隔板打开出水口13时,此时弹簧156拉伸力大于磁力,开合板157开启,进而达到更好的控制开合板157开合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出水口13的高度高于液体通路14的高度高于进液口12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进水口11固设有滤网结构,防止泥沙进入箱体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箱体1的右侧设有盆栽区,其顶部设有遮挡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储液桶2上设有开口,方便管理者及时查看净化浓缩水的使用情况并及时添加。

工作时,随着箱体1内水位的不断升高,储液腔153与进液口12隔断,液体通路14与储液腔153连通,储液腔153内的液体流入液体通路14内,并最终进入搅拌腔内可使净化浓缩水与水充分混合,借由搅拌腔右侧的出水口a42排到河道内,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随着阻挡部15的不断升高,弹簧156受力拉伸,带动开合板157开启,对箱体内的水位进行排放至起始位置,即完成一次定量净化浓缩水的排放工作,使用者可通过控制箱体1顶部的进水口11的大小来控制排放的频率,如加放遮挡物等,净化浓缩水的添加、箱体内泥沙防淤、盆栽区种植等效果好,始于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