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斜板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533发布日期:2019-02-01 19:44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斜板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斜板管沉淀池。



背景技术:

在酸性废水处理中,在混凝加药后中和废水并产生较多的沉淀物质,通常在泥水分离工序中,多采用斜板管沉淀池对废水进行泥水分离,将上清液与回收以备生产回用,污泥收集后进行压滤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于电镀废水沉淀处理后,由于其形成的絮凝沉淀具有较多的悬浮物,通常需要辅加助凝剂促进凝聚,且凝聚形成悬浮物较多的絮凝沉淀仅仅通过斜板管沉淀池,通常较难确保充分有效的清理;且基于效率与处理能力考虑,斜板管沉淀区需要设置合理倾斜角,以确保沉淀速度与排渣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板管沉淀池,对于适合于加药絮凝沉淀后电镀废水的泥水分离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加以实施:

一种二次斜板管沉淀池,包括底部设置有排泥管、内部设置有斜板管的第一、第二池体,,所述的第一池体内的板式斜板管上表面可分离地设置有疏水橡胶膜,且所述的疏水橡胶膜向下方延伸并超过板式斜板管的下端,相邻两板式斜板管间下缘设置有防涌片;第一池体排水管、第二池体进水管分别与絮凝装置的进水口、出水口相连通;第二池体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池体,且第二池体内的斜板管倾斜角不超过第一池体内的板式斜板管的倾斜角。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池体的容积为第二池体的80%-90%。

进一步的,所述的板式斜板管呈上缘垂直状,下缘倾斜角大于斜板管中央段倾斜角。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板式斜板管的中央段倾斜角为30°~40°,所述的板式斜板管下缘倾斜角为60°~70°,板式斜板管的高度为1-1.2m。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涌片下端呈垂直状,防涌片上端与板式斜板管下缘倾斜角相同,且居于两相邻斜板管中央段间距中央。

进一步的,所述的絮凝装置为高压脉冲电絮凝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池体内的斜板管为蜂巢式斜板管,所述的蜂巢式斜板管的倾斜角为25°~ 30°,蜂巢式斜板管的高度为2-2.5m。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1.第一池体通过设置板式斜板管,并在其上表面可分离地设置疏水橡胶膜,在加药后具有较大絮凝沉淀的水流经过后,可沿疏水橡胶膜向第一池体下方汇聚,絮凝沉淀不附着于斜板管上;并且在疏水橡胶膜和防涌片的共同作用下,可防止絮凝污物自第一池体因液体流速较高而翻涌,可提高废水沉淀初步处理效率;

2.为更充分有效地对第一池体排出的中水的悬浮物进行分离,通过絮凝装置的悬浮物进行二次絮凝,并在第二池体蜂巢式斜板管的作用下,对二次絮凝物进行进一步的泥水分离处理,使第二池体排放的中水达到更高的洁净度。

3.设置第二池体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池体的液面高度,并且第二池体内的斜板管倾斜角不超过第一池体内的板式斜板管的倾斜角,通过第一池体在除去原加药后絮凝颗粒较大的污物后,通过二次絮凝并以较大倾斜角的蜂巢式斜板管,可对较小颗粒的较有效地分离,兼具效率与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容易被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一种二次斜板管沉淀池,包括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3,23)、内部设置有斜板管的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第一池体1的容积为第二池体2的80%-90%,所述的第一池体1内的板式斜板管14上表面,设置有锁合疏水橡胶膜15与板式斜板管14的活扣17,使疏水橡胶膜15可分离地与板式斜板管14相锁合,且所述的疏水橡胶膜15向下方延伸并超过板式斜板管14的下端,相邻两板式斜板管14间下缘设置有防涌片16;第一池体排水管12、第二池体进水管21分别与高压脉冲电絮凝装置3的进水口、出水口相连通;第二池体2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池体1,且第二池体2内的斜板管倾斜角不超过第一池体1内的板式斜板管14的倾斜角。

在本实施例中,板式斜板管14呈上缘垂直状,下缘倾斜角大于斜板管中央段倾斜角,板式斜板管14的中央段倾斜角为30°~40°,所述的板式斜板管14下缘倾斜角为60°~70°,板式斜板管14的高度为1-1.2m。通过该设置方式,加药絮凝的废水自第一池体进水管11进入后,可较短时间内在第一池体1内,沿疏水橡胶膜15向第一池体1下方汇聚,完成沉淀排放的初步处理,相对长时间慢速沉淀处理,初步处理可有效提高效率,并且通过水疏水橡胶膜15和防涌片16的共同作用下,可防止絮凝污物自第一池体1因液体流速较高而翻涌,提高第一池体1中水的洁净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涌片16下端呈垂直状,防涌片16上端与板式斜板管14下缘倾斜角相同,且居于两相邻斜板管中央段间距中央,通过该设置方式,在确保防涌效果的同时,可进一步减少第一池体1底部水流的扰动。

设置第二池体2内的斜板管为蜂巢式斜板管24,所述的蜂巢式斜板管24的倾斜角为25°~ 30°,蜂巢式斜板管24的高度为2-2.5m,对于二次絮凝后,呈较小颗粒形态的悬浮物经蜂巢式斜板管24分离,洁净度较高的中水经第二池体排水管22排出。通过絮凝装置3和第二池体2的产生的深度清洁效果,与第一池体1高效清理效果配合,使本装置兼具效率与分离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