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反应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454发布日期:2019-02-01 19:4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微电解反应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电解反应设备。



背景技术:

废水微电解技术雏形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苏联科技工作者将废铁屑直接应用于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取的较好处理效果。这一技术从8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此法具有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成本低廉及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目前在印染废水、石油化工废水、电镀废水和含砷、氟废水及其它各类有机化工废水的治理方面大多采用废水微电解技术。

传统的微电解反应设备通常为两种形式,其中一种采用密封式筒体结构,废水由下端进水管路进入到筒体,通过中部铁碳填料漫至上端出水管路。上述过程中通常需要氧气进行催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在筒体底部加设有进气管结构,使筒内的废水得到充分的微电解反应。但是随着微电解反应的进行,筒内气体被消耗殆尽,最终导致上部废水曝气不足发生反硝化反应产生氮等气泡,使水中部分污泥上浮形成泡沫,导致处理后的废水依旧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另一种采用顶部敞开式筒体结构。虽然可以解决废水曝气问题,但是由于微电解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该气体会迅速上升至顶部并爆裂。在爆裂过程中悬浮在水中的污泥等絮状物会随之飞溅至处理后的废水中,因此处理后的废水依旧含有很多有害物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电解反应设备,使废水在微电解反应过程中不易产生泡沫,并且反应过程中废水不会四处飞溅。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微电解反应设备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电解反应设备,用于通过铁碳填料对废水进行净化,包括筒体、进水口、出水口、进气口和环形水堰槽,所述进水口与进气口设于筒体底端连通,所述筒体顶端设有水堰槽,所述出水口穿过筒体与水堰槽连通,包括第一孔板,所述第一孔板设于筒体内部,将筒体划分为相对的上部反应区和下部混合区,所述进水口和进气口设于混合区,所述出水口设于反应区;第二孔板,所述第二孔板设于筒体顶端,所述第二孔板与水堰槽内环壁连接;第一人孔和第二人孔,所述第一人孔设于反应区,所述第二人孔设于混合区。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三孔板和多条工字钢横梁,所述第三孔板设于第一孔板上部且通过多条工字钢横梁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加固片和第二加固片,所述第一加固片设于第三孔板与筒体壁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加固片设于筒体底部与筒体外壁连接处。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多根无缝支撑管,多根所述无缝支撑管均分别垂直连接第一孔板和筒体底面。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与进水口连接,所述布水器的各分支均匀排布于混合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进水口设于进气口上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孔板设于水堰槽内环壁中部,将水堰槽内环壁分为上部流通区和下部隔离区,所述流通区设有多个流通口,使第二孔板漫过的液体通过流通口进入水堰槽内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循环水出口和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出口穿过筒体反应区侧壁连通,所述循环水管设于筒体外部且两端分别连接循环水出口和进水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循环水出口设于第一人孔上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一部爬梯,所述爬梯设于筒体外侧壁。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微电解反应设备的有益效果是:进水口与进气口设于筒体底端连通,筒体顶端设有水堰槽,出水口穿过筒体与水堰槽连通,第一孔板设于筒体内部,将筒体划分为相对的上部反应区和下部混合区,进水口与进气口设于混合区,出水口设于反应区;使进水口进入的废水在混合区预先得到充分的曝气。第二孔板设于筒体顶端,第二孔板与水堰槽内环壁连接;第二孔板将翻腾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阻挡,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第二孔板孔漫出流入水堰槽内部,使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处理后的废水四处飞溅的现象。第一人孔设于反应区,通过第一人孔填充铁碳填料,第二人孔设于混合区,通过第二人孔清除残留杂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微电解反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电解反应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微电解反应设备A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微电解反应设备B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微电解反应设备C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微电解反应设备D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微电解反应设备,用于通过铁碳填料对废水进行净化,包括筒体10、进水口21、出水口22、进气口23、循环水出口24、循环水管25、布水器30、第一孔板41、第二孔板42、第三孔板43、无缝支撑管51、工字钢横梁52、水堰槽60、第一人孔71、第二人孔72、第一加固片81、第二加固片82和爬梯90。

进水口21与进气口23设于筒体10底端连通,筒体10顶端设有水堰槽60,出水口22穿过筒体10与水堰槽60连通,第一孔板41设于筒体10内部,将筒体10划分为相对的上部反应区和下部混合区,进水口21和进气口23设于混合区,出水口22设于反应区,使进水口21进入的废水在混合区预先得到充分的曝气。

第二孔板42设于筒体10顶端,第二孔板42与水堰槽60内环壁连接;第二孔板42将翻腾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阻挡,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第二孔板42孔漫出流入水堰槽60内部,使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处理后的废水四处飞溅的现象。

第三孔板43设于第一孔板41上部,加设第三孔板43为了起到双层支撑,防止铁碳填料在压坏一层孔板时不落入混合区。

请参考图3,由于工字钢横梁52具有较强的称重能力,本实施例中,第三孔板43采用多条工字钢横梁52与第一孔板41连接。

多根无缝支撑管51均分别垂直连接第一孔板41和筒体10底面,用于支撑混合区。

请参考图5和图6,为了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三孔板43与筒体10壁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加固片81,筒体10底部与筒体10外壁连接处设有第二加固片82。

第一人孔71设于筒体10的反应区,通过第一人孔71向筒体10的反应区填充铁碳填料;第二人孔72设于筒体10的混合区,通过第二人孔72可以清除混合区内残留杂质。

布水器30与进水口21连接,布水器30的各分支均匀排布于混合区,将废水均匀的放入混合区。

进水口21设于进气口23上部,由于气体较轻,进入混合区会迅速向上运动,因此可以与上部新进的废水充分混合。为了使混合效果更佳,进气口23在筒体10内部连接布气器(图中未标识)。

本实施例中水堰槽60为环形。

请参考图4,第二孔板42设于水堰槽60内环壁中部,将水堰槽60内环壁分为上部流通区62和下部隔离区61。流通区62设有多个流通口,使第二孔板42漫过的液体通过流通口进入水堰槽60内部。

为了使废水处理后的效果更佳,本实施例中添加了循环水出口24、循环水管25,循环水出口24穿过筒体10反应区侧壁连通,循环水管25设于筒体10外部且两端分别连接循环水出口24和进水口21,使部分处理过的废水再次循环处理,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循环水出口24设于第一人孔71上部,避免铁碳填料填充过多漫过循环水出口24,致其阻塞。

爬梯90设于筒体10外侧壁,便于后期维护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电解反应设备,进水口与进气口设于筒体底端连通,筒体顶端设有水堰槽,出水口穿过筒体与水堰槽连通,第一孔板设于筒体内部,将筒体划分为相对的上部反应区和下部混合区,进水口与出水口设于混合区,出水口设于反应区;使进水口进入的废水在混合区预先得到充分的曝气。第二孔板设于筒体顶端,第二孔板与水堰槽内环壁连接;第二孔板将翻腾的处理后的废水进行阻挡,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第二孔板孔漫出流入水堰槽内部,使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处理后的废水四处飞溅的现象。第一人孔设于反应区,通过第一人孔填充铁碳填料,第二人孔设于混合区,通过第二人孔清除残留杂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