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油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2390发布日期:2019-01-22 21:46阅读:5523来源:国知局
隔油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油池,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污染成为污染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酒店、饭馆等餐饮行业排放的污水中,水中含有大量油脂,混合在一起形成油水混合物,此类混合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城市的污水管道中,不仅会污染其他污水,更增加了污水处理的难度。另外,长时间混杂的油水混合物流经管道,油脂层会附着在管道上,产生油腻层,还会产生臭气、滋生细菌,产生二次污染。

现有的隔油池水油分离的效率低,需要多次分离;隔油池构造复杂易堵塞,不利于大量的油水污染物的分离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隔油池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油池。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隔油池,包括池体、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池体包括至少一个隔油池单元和至少一个集油槽,隔油池单元一侧设有进液管,另一侧设有出液管,两个及以上的隔油池单元之间通过相邻壁上的过液孔连接,隔油池单元与集油槽之间通过相邻壁上的集油孔连接,每个隔油池单元的进液处、集油孔和出液处两两之间设有导流板,集油槽底部设有排油管。

所述导流板上端高度高于进液处和集油孔。

所述每个隔油池单元内的在集油孔两侧的两块导流板下端高度根据液体流动方向依次降低。

所述每个隔油池单元内根据液体流动方向的两块导流板与池底距离分别为800-500mm和700-300mm。

所述集油孔为横向的长条状。所述集油孔长度为600-1000mm,宽度为30-90mm。集油孔与池顶的距离为400-600mm。

所述集油孔高度高于油水相界面。

所述集油槽底部为漏斗状。漏斗状为倒梯形,排油管位于集油槽底部中心。当隔油池单元为两个时,集油槽底面长为400-800mm,宽为200-600mm。顶面长为2000-5000mm,宽为400-800mm。高为200-500mm。

所述隔油池单元宽度1000-2500mm,长度1000-3000mm。

所述导流板为PVC板、碳钢板、不锈钢板或玻璃钢板。所述池体为PVC材质制成,也可以是碳钢板、不锈钢板或玻璃钢等材质。

所述导流板分别距离两侧池壁50-300mm。

所述集油槽底部的排油管为PVC材质,也可以是碳钢、不锈钢或玻璃钢等材质,直径为50-150mm。排出的废油脂定期清理排空外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隔油池,增加了导流板,更优选为在集油孔两侧的两个导流板,导流板形成油水混合物流动的引导,更有利于油水混合物在上浮过程中的分离,油水分离效率高;

(2)该隔油池,集油槽为漏斗状,更优选为倒梯形漏斗状,便于油脂收集和引流,更有利于油脂的排出,避免堵塞;

(3)该隔油池可以串联的多个隔油池单元,作为为二级或三级隔油池,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反复引流反复进行分流作用,油水连续性分离效率高,利于大量的油水污染物的分离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集油槽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体;2、隔油池单元;3、集油槽;4、进液管;5、出液管;6、过液孔;7、集油孔;8、导流板;9、排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油池,包括池体1、进液管4和出液管5,池体包括两个隔油池单元2和一个集油槽3,两个隔油池单元串联连接,隔油池单元右侧设有进液管,第二个隔油池单元的左侧设有出液管,隔油池单元之间通过相邻壁上的过液孔6连接,隔油池单元宽度1300mm,长度1400mm。两个隔油池单元与集油槽的宽度相等并相连,隔油池单元与集油槽之间分别通过相邻壁上的集油孔7连接,每个隔油池单元的进液处、集油孔和出液处两两之间设有导流板8,导流板上端高度高于进液处和集油孔。集油槽底部为倒梯形漏斗状。排油管位于集油槽底部中心。集油槽底面长为500mm,宽为200mm。顶面长为2600mm,宽为400mm。高为300mm。集油槽底部设有排油管9。

所述每个隔油池单元内根据液体流动方向设有两块导流板,左侧导流板和右侧导流板与池底距离分别为600mm和400mm。导流板分别距离两侧池壁200mm。

所述集油孔为横向的长条状,长度为700mm,宽度为50mm。集油孔与池顶的距离为450mm。集油孔高度高于油水相界面。

所述导流板为8mm厚度的PVC板。所述池体为12mm厚度的PVC板材质制成。

所述集油槽底部的排油管为碳钢材质,直径为100mm。排出的废油脂定期清理排空外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所述:油水混合物通过右侧隔油池单元右侧池壁上的进液管进入隔油池,油水混合物先后通过右侧导流板和左侧导流板,形成S形液体流动方向。液体在经过右侧导流板后上浮,在上浮过程中,油水加速分离,大部分油脂上浮到集油孔处,通过集油孔流入集油槽,未完全分离的油水混合物继续经过左侧导流板,形成S形液体流动方向。液体在经过左侧导流板后上浮,油水加速分离的同时经过过水孔,进入左侧隔油池。在左侧隔油池中经过与上述同样的过程后,油水混合物经过四次流动,实现4次油水加速分离,两次经过集油孔进行油水分离,分离后的液体通过左侧隔油池的左侧池壁上的出液管流出,其油脂含量大大降低。上层油脂经过集油孔的油脂进入集油槽,在漏斗状的作用下流入集油槽底部的排油管,排出的废油脂定期清理排空外运。

若分离仍然不够彻底,可以增加隔油池单元的数量和调节集油孔和导流板的位置。

实施例中的隔油池数量和尺寸具体范围并非唯一选择,而是根据混合液体的流量、油脂的成分和含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选择,得到具体的最优数量和尺寸。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范围。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