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嗜热菌生物处理污泥两相厌氧消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365发布日期:2019-02-26 17:58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嗜热菌生物处理污泥两相厌氧消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环保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嗜热菌生物处理污泥两相厌氧消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日益增多,含有高有机质的剩余污泥产量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目前,厌氧消化是处置剩余污泥最有效、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厌氧消化具有负荷高、能耗小等特点,可以减少污泥的体积和重量,实现污泥减量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处置剩余污泥过程中,厌氧消化还可以将大部分有机质转化为氢气和沼气,实现废物的资源化。

在传统的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中,污泥水解过程缓慢,污泥停留时间长,污泥消化效率低;同时,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在一起进行,由于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生存所需条件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干扰,造成产酸阶段与产甲烷阶段相互抑制,导致污泥分解率低、产气量少和资源化程度低。嗜热菌预处理污泥是一种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可以短时高效解聚、破解污泥,有利于产酸菌利用,降低污泥水解时间,提高污泥溶胞效率,实现污泥减量;同时,嗜热菌预处理可抑制产甲烷菌生长,无需接种即可直接实现污泥产酸发酵,将污泥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后续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有机酸,更有利于产甲烷菌利用,还可提取反硝化碳源和鸟粪石等高附加值产品,对于污泥处理有较强的应用潜力。

专利《市政污泥两相厌氧消化产沼气的中试设备》(专利号: CN201620665796.7)介绍了污泥两相厌氧消化的工艺流程所需要的设备,描述了系统的不同结构功能,将产酸过程与产甲烷过程分离开提高系统发酵效率,但对于污泥的预处理较为简单,处理复杂多变的污泥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专利《一种市政污泥能源化处理系统》(专利号:CN201020265552.2)采用两相厌氧消化方式,在产酸反应器和产甲烷反应器之间设置有膜分离设备,可以截留产酸菌,避免对产甲烷相产生影响,但膜分离设备造价高,成本较高。因此,对于污泥减量资源化工艺来说,研究一种低沉本、高效的污泥厌氧消化设备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嗜热菌生物处理污泥两相厌氧消化装置,在水解阶段,利用嗜热菌分泌的胞外酶水解污泥,抑制产甲烷菌活性,实现产酸相与产甲烷相分离,有效防止产酸相对产甲烷相抑制,提高污泥减量,降低污泥厌氧消化时间,产气率和处理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嗜热菌生物处理污泥两相厌氧消化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泥储存池、水解池、产酸相消化罐、产甲烷相消化罐,污泥储存池里污泥通入水解池内进行水解,水解后的产物进入到产酸相消化罐中进行产酸产氢,然后再进入到产甲烷相消化罐中进行产甲烷,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污泥储存池,顶部设有池盖A,池盖A上设有孔洞A和孔洞B;内部设有搅拌器Ⅰ,搅拌器Ⅰ的顶端从孔洞A中露出且位于池盖A的顶部;污泥储存池连通有一根污泥进料管,污泥进料管一端的出泥口从孔洞B伸入到污泥储存池的内部,另一端的进泥口通过螺旋泵A与外部收集和/或盛放储存池污泥的装置相连接;污泥储存池左壁上部设有污泥溢流口,污泥溢流口连通有污泥溢流管,左壁下部有污泥排料口,污泥排料口连通有污泥排料管,污泥排料管与外部收集和/或盛放储存池污泥的装置相连接;污泥储存池右壁下部有污泥出料口,污泥出料口连通有污泥出料管,污泥出料管通过螺旋泵B与水解池进料管的进料口相连接,水解池进料管的出料口与水解池相连通;

所述的水解池,顶部配设有将水解池封闭起来的池盖B,池盖B上设有孔洞 C、孔洞D和孔洞E;内部设有搅拌器Ⅱ和温度传感器Ⅰ,搅拌器Ⅱ、温度传感器Ⅰ的顶端分别从孔洞C、孔洞D中露出且位于池盖B的顶部,水解池进料管的出料口从孔洞E伸入到水解池的内部;底部设有混合物出料口,混合物出料口连通有混合物出料管;混合物出料管分为两路,一路与水解池排料管相连通,另一路通过产酸相进料管与产酸相消化罐相连通;所述的水解池排料管,与外部收集和/或盛放水解池污泥的装置相连接;

所述的产酸相消化罐,顶部设有产酸相气体排放口和孔洞F,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Ⅱ的顶端从孔洞F中露出从而位于产酸消化罐的罐顶的外部;外壁上部开设有产酸相进料口,外壁下部开设有产酸相排料口,外壁中下部开设有产酸相出料口,其中:产酸相进料口通过产酸相进料管与水解池相连通,产酸相排料口连接有产酸相排料管,产酸相出料口通过产甲烷相进料管与产甲烷相消化罐相连通;所述的产酸相气体排放口,与外部收集和/或检测产酸相气体的装置相连接;所述的产酸相排料管,与外部收集和/或盛放产酸相污泥的装置相连接;

所述的产甲烷相消化罐,顶部设有产甲烷相气体排放口和孔洞G,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Ⅲ,温度传感器Ⅲ的顶端从孔洞G中露出从而位于产甲烷相消化罐的罐顶的外部;外壁中部开设有产甲烷相进料口,外壁下部开设有产甲烷相出料口,产甲烷相进料口通过产甲烷相进料管与产酸相消化罐相连通,产甲烷相出料口连接有产甲烷相出料管;所述的产甲烷相气体排放口,与外部收集和/或检测产甲烷相气体的装置相连接;所述的产甲烷相出料管,与外部收集和/或盛放产甲烷相污泥的装置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污泥储存池,内部设有不锈钢格网;不锈钢格网的位置高于污泥溢流口、且低于污泥进料管的出泥口;不锈钢格网的格网孔径为1 c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污泥溢流管上配设有液体单向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搅拌器Ⅰ,叶片为桨状;顶端从孔洞A露出后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通电后进行搅拌行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螺旋泵A,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定时开关;所述的螺旋泵B,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定时开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解池,设有内外两层,内层为水解用的内池,内池的外层设有进行水浴加热用的保温池,池盖B将内池以及保温池的顶部封闭;搅拌器Ⅱ、温度传感器Ⅰ和水解池进料管的出料口均位于内池的内部;保温池的内底设有一根加热棒(加热棒位于内池的外部),侧壁上方设有进水口、侧壁下方设有排水口,进水口与进水管相连通,排水口与排水管相连通;进水管与提供水源的装置相连,排水管与盛放废水的装置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保温池,外壁包裹有一层保温层A,保温层A的材质是橡塑海绵。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产酸相进料管上配设有冷却装置,便于调节产酸相消化罐内的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搅拌器Ⅱ,叶片为桨状;顶端从孔洞C露出后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通电后进行搅拌行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Ⅰ,顶端从孔洞D露出后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便于调节和查看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产酸相消化罐,外壁上部还开设有循环料进口A、底部开设有循环料出口A,循环料进口A、循环料出口A通过产酸相循环管相连通后进行循环,产酸相循环管上配设有热交换器A和循环泵A。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产甲烷相进料管上设有热交换器C。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Ⅱ,顶端从孔洞F露出后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便于调节和查看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产甲烷相进料管、产酸相循环管、产甲烷相循环管的外部包裹有保温层B,材质是橡塑海绵。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产甲烷相消化罐,外壁上部还开设有循环料进口B、底部开设有循环料出口B,循环料进口B、循环料出口B通过产甲烷相循环管相连通后进行循环,产甲烷相循环管上配设有热交换器B和循环泵B。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Ⅲ的顶端从孔洞G中露出后与外部的电控系统连接相连接,便于调节和查看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解池,位置高于产酸相消化罐,水解池里污泥在压力作用下进入产酸相消化罐中;所述的产酸相消化罐,位置高于产甲烷相消化罐,产酸相消化罐里污泥在压力作用下进入产甲烷相消化罐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产酸相消化罐和产甲烷相消化罐外壁包裹有保温层 C,材质是橡塑海绵。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污泥排料管,水解池进料管,水解池排料管,产酸相进料管、进水管、排水管、产酸相排料管、产甲烷相进料管、产酸相循环管、产甲烷相出料管、产甲烷相循环管上分别设有一个阀门。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原理为:螺旋泵A首先将污泥送入污泥储存池里,通过格网过滤掉头发、纤维等较大悬浮物;浓缩污泥在污泥储存池经过过滤去掉较大悬浮物,然后通过螺旋泵B送入进入水解池;水解池中的污泥在65±5℃条件下经嗜热菌处理后进入产酸相消化罐;在产酸相消化罐上设有气体排放口,便于收集气体;在产酸相消化罐中设有循环管道,便于污泥混合均匀;在产酸相消化罐里的污泥通过出料口进入产甲烷相消化罐,在产甲烷相消化罐上设有气体排放口,便于收集气体;在产甲烷相消化罐中设有循环管道,便于污泥混合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使用方法为:在水解池水浴加热,外保温,控温在65± 5℃利用嗜热菌水解污泥,强化污泥破壁,抑制产甲烷菌生长,直接实现产酸发酵,将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后续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便于后续产甲烷菌利用。同时,分别控制产酸产氢相和产甲烷相反应条件,提高污泥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工艺简单,运行操作方便,投资成本及维护费用低,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泥处理处置的成本,优化了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的方法,为污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工业化解决模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污泥储存池,11为搅拌器Ⅰ,12为污泥进料管,13为螺旋泵A,14为污泥溢流口,15为污泥溢流管,16为污泥排料口,17为污泥排料管,18为污泥出料口,19为污泥出料管,110为螺旋泵B,111为水解池进料管, 112为不锈钢格网,113为液体单向阀,2为水解池,21为搅拌器Ⅱ,22为温度传感器Ⅰ,23为混合物出料口,24为混合物出料管,25为水解池排料管,26 为产酸相进料管,27为保温池,28为加热棒,29为保温池进水口,210为保温池排水口,211为进水管,212为排水管,213为冷却装置,214为保温层A, 3为产酸相消化罐,31为产酸相气体排放口,32为温度传感器Ⅱ,33为产酸相进料口,34为产酸相排料口,35为产酸相出料口,36为产酸相排料管,37为产甲烷相进料管,38为循环料进口A,39为循环料出口A,310为产酸相循环管,311为热交换器A,312为循环泵A,313为热交换器C,4为产甲烷相消化罐,41为产甲烷相气体排放口,42为温度传感器Ⅲ,43为产甲烷相进料口,44 为产甲烷相出料口,45为产甲烷相出料管,46为循环料进口B,47为循环料出口B,48产甲烷相循环管,49为热交换器B,410为循环泵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

如图1所示,整个装置采用连续流进出污泥,污泥储存池1上设有池盖A,池盖上有孔洞A和孔洞B,分别用于搅拌器Ⅰ11和污泥进料管12的通入,浓缩的剩余污泥在螺旋泵A 13的作用下通过污泥进料管进入污泥储存池,通过不锈钢格网112去除较大的悬浮杂质,储存在污泥储存池中,不锈钢格网上的杂质定期进行去除,在污泥储存池左壁上部装有污泥溢流管15防止进入的污泥过多导致漫出,在污泥储存池左壁下部装有污泥排料管17用于收集或排放污泥,搅拌器Ⅰ11用于防止储存池里的污泥上下分层,影响处理效果,转速为110~ 120rpm/min,储存污泥的总悬浮固体浓度为10~20g/L,储存污泥通过污泥出料管19在螺旋泵B 110的作用下通过水解池进料管111进入到水解池2中;

水解池设有池盖B,池盖上有孔洞C、孔洞D和孔洞E,分别用于搅拌器Ⅱ 21、温度传感器Ⅰ22和污泥进料管12的通入,在外层的保温池27中设有加热棒28,用来给水升温,水通过进水口29进入保温池中,确保保温池中的水位高度高于水解池里的污泥液面高度,排水口210用于清理保温池27或排放废水,在开始运行时,在水解池里投放嗜热菌,投放比例按污泥:嗜热菌为1:50~1:30 体积比进行投放,污泥有效体积为50~60L,污泥停留时间为6~12h,用搅拌器Ⅱ21使污泥混合均匀,转速为110~120rpm/min,温度传感器Ⅰ22与外部电控系统连接,加热棒28与外部电控系统连接,通过电控系统查看和调控温度,使污泥温度维持在65±5℃,通过水解池排料管25可以收集水解污泥来测定污泥处理的效果;

产酸相消化罐3的高度低于水解池的高度,水解池中的污泥混合物在压力作用下通过产酸相进料管26在产酸相进料口33进入产酸相消化罐中,在产酸相进料管上装有冷却装置213,防止进入产酸消化罐中的污泥混合物温度过高,在产酸相消化罐上部开有孔洞E,孔洞E中设有温度传感器Ⅱ32,与外部电控系统相连,便于查看和调整温度,产酸相消化罐中的温度维持在36±1℃,可以利用水解池里的污泥余热来维持;污泥体积与停留时间由水解池的污泥体积和停留时间决定,在产酸相消化罐顶部设有产酸相气体排放口31,用于收集和检测气体,在产酸消化罐上设有产酸相循环管310,通过循环泵312来维持循环,产酸相循环管上装有热交换器A 311,用于维持罐内温度,在产酸相消化罐下部设有产酸相排料口34,可以在产酸相排料管36处收集产酸相污泥混合物来测定污泥产酸效果;

在产酸相消化罐中部设有产酸相出料口35,产甲烷相消化罐4的高度要低于产酸相消化罐的高度,污泥混合物在压力作用下通过产甲烷相进料管37进入产甲烷相消化罐;在运行时往里面接种消化污泥,调节pH在7.0~7.5,通过对 pH和进料量的控制,使产甲烷相消化罐里的污泥处于产甲烷阶段;产甲烷相进料管上装有热交换器C 313,用于维持进入产甲烷相消化罐的污泥温度;在产甲烷相消化罐顶部设有产甲烷相气体排放口41,用于收集和检测气体;在产甲烷相消化罐顶部设有空洞G,放置有温度传感器Ⅲ42与外部电控系统连接,便于查看和调控温度,使产甲烷相温度维持在36±1℃;在产甲烷相消化罐上设有产甲烷相循环管48,通过循环泵410来维持循环使污泥混合均匀,产甲烷相循环管上装有热交换器B 49,用于维持罐内温度,在产甲烷相消化罐下部设有产甲烷相排料口44,可以在产甲烷相排料管45处进行排放和收集消化结束后的污泥。

实施例1

采用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浓缩污泥总悬浮固体浓度为13.6g/L,水解池(2)的有效体积为50L,按剩余污泥与嗜热菌的体积比30:1接种嗜热菌,在120rpm,65±5℃进行污泥预处理12h,然后进行在120rpm,36℃进行产酸产氢实验,得到产氢量为7.1ml/g VS,然后将酸化液进行产甲烷实验,按15:2 的体积比加入消化池接种污泥,接种污泥的总悬浮固体浓度为18.4g/L,调节pH 为7.0,在120rpm,36℃条件下进行厌氧消化产甲烷实验15d,得到沼气产量为124.7ml/g VS。

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