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外源污染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320发布日期:2019-02-26 17:58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外源污染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河道外源污染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河道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由于河道的流动性,许多污染物质进入河道后就被冲刷带走,易被人们忽视。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既是城市防洪排涝和引抗旱的通道,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水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使城市人居环境和景观效果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对城市河道水进行水质恢复刻不容缓。

河道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将外源污染截污纳管,防止直接排入河道,增加河道污染负荷。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但是截污纳管存在投资大、工期长,以及污水管网漏损形成的污水溢漏难发现、难治理等缺点。尤其有些老城区,不便于进行管道修复或者敷设管道将污水纳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老旧城区等环境下不便进行污水纳管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外源污染处理系统,作为外源污染截污纳管的补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河道外源污染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隔污墙,所述隔污墙与河岸形成隔离区,外源污染经排污口排入所述隔离区,还包括有污水处理装置,所述隔离区内的污水经水泵至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隔污墙在河道内形成相对封闭的隔离区,隔离区对外源污染起到汇纳作用,使得排污口排放的污水和污水管网渗漏的污水不流入河道内,便于污水处理装置对隔离区内的污水进行处理;本实用新型可作为截污纳管的有力补充,为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河道的外源污染问题提供了基础。

优选的:所述隔离区内设取水井,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取水井内部,所述取水井的井壁设进水口,所述水泵的位置低于所述进水口。

优选的:所述取水井设置在附近的所述排污口的下游。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配有栅网。

优选的:污水经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排入所述河道。

优选的:所述隔污墙设有高位溢流孔。

优选的: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为人工湿地,包括有多层介质,所述多层介质的上方栽种湿地植物、底部设防渗膜,所述多层介质的浅层设布水管、底层设集水管,所述布水管在所述多层介质的表层设有若干布水口,所述布水管与所述水泵连通,所述集水管排至所述河道。

优选的:所述多层介质由上至下依次为直径40~60mm粗石层、10~30mm细石层、8~10mm砾石层、1~2mm粗砂层、0.5~0.8mm细砂层。

优选的:所述多层介质内部还设有与所述集水管相通的集水管观测口,所述人工湿地的侧壁设有溢流口。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河道1、隔污墙2、河岸3、隔离区4、排污口5、污水处理装置6、水泵7、取水井8、进水口9、栅网10、高位溢流孔11、多层介质12、湿地植物13、防渗膜14、布水管15、底层设集水管16、布水口17、集水管观测口18、溢流口19、出水口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一种河道外源污染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1内的隔污墙2,所述隔污墙2与河岸3形成隔离区4,外源污染经排污口5排入所述隔离区4,还包括有污水处理装置6,所述隔离区4内的污水经水泵7至所述污水处理装置6进行处理。本实施例的隔污墙2在河道1内形成相对封闭的隔离区4,隔离区4对外源污染起到汇纳作用,使得排污口5排放的污水和污水管网渗漏的污水不流入河道内,便于污水处理装置6对隔离区4内的污水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主要适于如下情况:(1)有明显的小型排污口排放少量污水;(2)陈旧污水管网漏损形成的污水溢漏难发现、难治理情况;(3)预算不足,难以通过管道敷设对污水排放进行纳管。在上述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作为截污纳管的有力补充,为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河道的外源污染问题提供了基础。

实施例中,隔污墙2的高度宜从河道底泥处筑起至河道1常水位以上30~80cm,可采用图1中A、B两种形式,形式A是沿河岸3砌筑的一道长墙,形式B是在排污口5附近砌筑围堰。形式A适于排污口5多而分散的情况,能减少污水处理装置6的数量;形式B适于排污口5较集中的情况,能减少隔污墙2的长度。实践应用中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以降低成本。

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区4内设取水井8,所述水泵7设置在所述取水井8内部,所述取水井8的井壁设进水口9,所述水泵7的位置低于所述进水口9。取水井8为玻璃钢、砖混或钢筋混凝土,其容积根据污水量确定。本实施例的取水井8对污水起到静置作用,能避免污水中较大的颗粒物或其他杂物进入污水处理装置6,可一旦程度上降低污水处理装置6的负载。水泵7的位置可尽量处于高位,使得取水井8的污水静置效果最大化。

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取水井8设置在附近的所述排污口5的下游,进水口9朝向上游,这种结构便于污水顺利进入取水井8。

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进水口9配有栅网10。栅网10可选用进水口处设有细格网,防止大的悬浮物或者飘叶等杂物进入,保证水泵正常运行。

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污水经所述污水处理装置6处理后排入所述河道1。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达标后,可直接排入河道1,也可经过深度处理后用作他用。

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隔污墙2设有高位溢流孔11。高位溢流孔11主要用于雨期快速排出积水,其高度宜高于河道1常水位20~30cm。

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污水处理装置6为人工湿地,包括有多层介质12,所述多层介质12的上方栽种湿地植物13、底部设HDPE防渗膜14,所述多层介质12的浅层设布水管15、底层设集水管16,所述布水管15在所述多层介质12的表层设有若干布水口17,所述布水管15与所述水泵7连通,所述集水管16排至所述河道1。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6采用人工湿地,具有如下优点:(1)处理出水效果好;(2)系统动力设备少、运行费用低,只有水泵7需要动力;(3)系统为生态处理,稳定,不易堵塞不需要专人看管;(4)景观效果好,湿地表面不积水,无臭味,外表像花坛,能在处理污水的同时美化环境。该系统适用于预算少、污水管道溢漏难发现、纳管困难的河道项目。

本实施例的湿地植物13为去污能力强、根系发达、耐寒、四季常绿、便于管理的水生植物,包括菖蒲、美人蕉、西伯利亚鸢尾、伞叶花等,其经过先前培育驯化,根系更适应污水环境,处理吸收功效更强,植物根系纵横生长,为湿地几十年正常运行起到了疏通介质的作用,稳定了介质的水渗透性,保证了湿地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经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水质达标后自流经出水口排入河道内,起到引水换水、稀释的作用。

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多层介质12由上至下依次为直径40~60mm粗石层、10~30mm细石层、8~10mm砾石层、1~2mm粗砂层、0.5~0.8mm细砂层。此五个子层的介质配比组合方式能按净化处理要求控制水体在人工湿地的流量、流速,控制空气和氧气在人工湿地介质间的扩散速度,能有效培养各个好氧、厌氧及兼氧类微生物群,达到生态净化处理的最佳效果。混合层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人工湿地的五层特殊介质混合层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种协调作用被降解去除。介质不仅过滤固体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载体,而且通过表面的吸附和氧化作用提高对污染物的去除。介质层由上至下分为好氧区、兼氧区、厌氧区,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提供生长和工作环境。

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多层介质12内部还设有与所述集水管16相通的集水管观测口18,所述人工湿地的侧壁设有溢流口19。集水管观测口18与集水管相通,用于观察湿地布水情况;溢流口19在雨水较多时可及时将多余的水排出,不影响污水的净化作用。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