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7274发布日期:2019-06-22 00:3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废水(城市污水)是指城市地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市政污导管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大,这些污导管网内的污水一般由城市管渠汇集后直接进行排放,污染了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能管系统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城市废水由城市管渠汇集后直接进行排放,污染了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包括格栅池、过滤池、厌氧池、吸附池、储水池和喷灌机构;

格栅池、过滤池、厌氧池、吸附池、储水池和喷灌机构依次流体连通,格栅池内均匀设有多个格栅,过滤池内设有隔离网,隔离网上设有隔离孔,吸附池内设有沙砾层和活性炭层,沙砾层安装在活性炭层上,厌氧池内布置有厌氧生物填料;

喷灌机构包括导管、旋转机构、喷柱和喷头,导管一端与储水池流体连通,并且,导管上设有压力阀;导管另一端与旋转机构连接并与旋转机构流体连通,喷柱下端设在旋转机构上;喷头设在喷柱顶端。

进一步地,厌氧生物填料由厌氧载体和挂覆于厌氧载体表面的厌氧微生物膜组成。

进一步地,相邻格栅间距为3-9cm,隔离孔的直径为1-2cm。

进一步地,导管上还设有水泵,并且,水泵位于储水池和压力阀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格栅池通过第一连接管与过滤池实现流体连通,并且,第一连接管上设有调节阀,调节阀用于调节第一连接管内的流体通过量。

进一步地,隔离网包括上层网体和下层网体,隔离孔包括第一隔孔和第二隔孔,第一隔孔设在上层网体上,第二隔孔设在下层网体上。

进一步地,第一隔孔的中心线和第二隔孔的中心线不重合。

进一步地,沙砾层的厚度为10-15cm,活性炭层的厚度为11-16cm。

进一步地,喷头上设有喷孔,喷孔直径为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由于包括格栅池、过滤池、厌氧池、吸附池、储水池和喷灌机构;格栅池、过滤池、厌氧池、吸附池、储水池和喷灌机构依次流体连通,格栅池内均匀设有多个格栅,过滤池内设有隔离网,隔离网上设有隔离孔,吸附池内设有沙砾层和活性炭层,沙砾层安装在活性炭层上,厌氧池内布置有厌氧生物填料;喷灌机构包括导管、旋转机构、喷柱和喷头,导管一端与储水池流体连通,并且,导管上设有压力阀;导管另一端与旋转机构连接并与旋转机构流体连通,喷柱下端设在旋转机构上;喷头设在喷柱顶端。在使用该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时,将城市污水依次流经格栅池、过滤池、厌氧池、吸附池、储水池进行处理并抵达喷灌机构,而经过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依次流经导管、旋转机构、喷柱和喷头,以便对园林植被进行喷灌,避免城市废水由城市管渠汇集后直接进行排放,可以保护环境,对废水进行有效利用,而且使用灵活性高、便于维护,可以实现均匀灌溉,进而实现减少园林施工工程量、节约施工成本。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城市废水由城市管渠汇集后进行排放,污染了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中隐藏喷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中喷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格栅池;2、第一连接管;21、调节阀;3、过滤池;4、厌氧池;5、吸附池;51、沙砾层;52、活性炭层;6、储水池;7、喷灌机构;71、导管;72、旋转机构;73、喷柱;74、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包括格栅池1、第一连接管2、过滤池3、厌氧池4、吸附池5、储水池6和喷灌机构7。其中,喷灌机构7包括导管71、旋转机构72、喷柱73和喷头74。

其中,格栅池1、过滤池3、厌氧池4、吸附池5、储水池6和喷灌机构7 依次流体连通,格栅池1内均匀设有多个格栅(相邻所述格栅间距为3cm),过滤池3内设有隔离网,隔离网上设有隔离孔(隔离孔的直径为1cm),其中,隔离网包括上层网体31和下层网体32,隔离孔包括第一隔孔和第二隔孔(第一隔孔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隔孔的中心线不重合),所述第一隔孔设在所述上层网体 31上,第二隔孔设在下层网体32上。格栅池1可以将城市污水中的漂浮物进行去除,而过滤池3可以将城市污水内的大体积杂质进行去除。而格栅池1通过第一连接管2与过滤池3实现流体连通,并且,第一连接管2上设有调节阀21,调节阀21用于调节第一连接管2内的流体通过量。

本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格栅间距为3cm。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例如,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为4cm,或者,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为5cm,或者,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为6cm,或者,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为7cm,或者,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为8cm,或者,相邻所述格栅间距可以为9cm。只要保证相邻所述格栅间距为3-9cm即可。

本实施例中,隔离孔的直径为1cm。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离孔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例如,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2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4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5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 1.6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7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8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2cm。只要保证隔离孔的直径为1-2cm。

吸附池5内设有沙砾层51和活性炭层52(其中,沙砾层51的厚度为10cm,活性炭层52的厚度为11cm),沙砾层51安装在活性炭层52上,厌氧池4内布置有厌氧生物填料,厌氧生物填料由厌氧载体和挂覆于厌氧载体表面的厌氧微生物膜组成,经过沉淀后的城市污水流经吸附池5和厌氧池4,可以进一步将城市污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吸附和厌氧处理。之后,经过处理的水进入储水池6 中进行存储。

本实施例中,沙砾层51的厚度为10cm。在其他实施例中,沙砾层51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例如,沙砾层51的厚度可以为11cm,或者,沙砾层51的厚度可以为12cm,或者,沙砾层51的厚度可以为13cm,或者,沙砾层51的厚度可以为14cm,或者,沙砾层51的厚度可以为15cm。只要保证沙砾层51的厚度为10-15cm即可。

本实施例中,隔离孔的直径为1cm。在其他实施例中,隔离孔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例如,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2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4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5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 1.6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7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1.8cm,或者,隔离孔的直径可以为2cm。只要保证活性炭层52的厚度为11-16cm即可。

导管71一端与储水池6流体连通,导管71上设有压力阀,导管71上还设有水泵,并且,水泵位于所述储水池6和压力阀之间;导管71另一端与旋转机构72连接并与旋转机构72流体连通,喷柱73下端设在旋转机构72上;喷头 74设在喷柱73顶端,喷头74上设有喷孔,喷孔直径为1mm。在使用该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时,将城市污水依次流经格栅池1、过滤池3、厌氧池4、吸附池5、储水池6进行处理并抵达喷灌机构7,而经过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依次流经导管71、旋转机构72、喷柱73和喷头74,以便对园林植被进行喷灌,避免城市废水由城市管渠汇集后直接进行排放,可以保护环境,对废水进行有效利用,而且使用灵活性高、便于维护,可以实现均匀灌溉,进而实现减少园林施工工程量、节约施工成本。

本实施例中,喷孔直径1cm。在其他实施例中,喷孔直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例如,喷孔直径可以为1.2mm,或者,喷孔直径可以为1.4mm,或者,喷孔直径可以为1.6mm,或者,喷孔直径可以为1.8mm,或者,喷孔直径可以为2mm。只要保证喷孔直径为1-2mm即可。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由于包括格栅池1、过滤池3、厌氧池4、吸附池5、储水池6和喷灌机构7;格栅池1、过滤池3、厌氧池4、吸附池5、储水池6和喷灌机构7依次流体连通,格栅池1内均匀设有多个格栅,过滤池3内设有隔离网,隔离网上设有隔离孔,吸附池5内设有沙砾层51和活性炭层52,沙砾层 51安装在活性炭层52上,厌氧池4内布置有厌氧生物填料;喷灌机构7包括导管71、旋转机构72、喷柱73和喷头74,导管71一端与储水池6流体连通,并且,导管71上设有压力阀;导管71另一端与旋转机构72连接并与旋转机构72 流体连通,喷柱73下端设在旋转机构72上;喷头74设在喷柱73顶端。在使用该城市废水转化利用的一体化园林系统时,将城市污水依次流经格栅池1、过滤池3、厌氧池4、吸附池5、储水池6进行处理并抵达喷灌机构7,而经过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依次流经导管71、旋转机构72、喷柱73和喷头74,以便对园林植被进行喷灌,避免城市废水由城市管渠汇集后直接进行排放,可以保护环境,对废水进行有效利用,而且使用灵活性高、便于维护,可以实现均匀灌溉,进而实现减少园林施工工程量、节约施工成本。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城市废水由城市管渠汇集后进行排放,污染了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