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7464发布日期:2019-09-25 00:29阅读:768来源:国知局
机械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过滤器,具体涉及一种机械澄清池。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机械搅拌的澄清效果不理想,促使泥沙循环不完善,不能快速的使水中的固体杂质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反应,同时,通过混凝所形成的絮体较轻,不易下沉,难以通过沉淀从水中分离出去。由于浊度低,水中胶体杂质很少,凝聚碰撞的机会很少,而且投药也要人工进行投药,十分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械澄清池,能够解决机械搅拌的澄清效果不理想,促使泥沙循环不完善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械澄清池,包括进水管、集水槽、导流板、电机、伞形板、投药管、排空管、沉淀池和搅拌桨,进水管安装在伞形板的一侧,伞形板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沉淀池分为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和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所述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内部设有搅拌块,搅拌块安装在传动轴上,传动轴穿过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与电机连接,在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与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交界处设有搅拌桨;

所述伞形板外部设有分离室,分离室内部设有泥渣浓缩室,泥渣浓缩室内部设有中部排泥管,中部排泥管伸出分离室与集泥池连通;

所述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内部设有导流板,在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上设有第二投药管,第二投药管与加药控制中心连通,加药控制中心与第一投药管连通,第一投药管通过弯管插入分离室并接近伞形板表面。

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上设有取样管。

优选方案中,所述传动轴上设有整流板。

优选方案中,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底部设有伞形排水帽,伞形排水帽底部形成空腔,空腔上连接有排空管,排空管与集泥池连通。

优选方案中,隔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配水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机械澄清池,包括进水管、集水槽、导流板、电机、伞形板、投药管、排空管、沉淀池和搅拌桨,在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内部设有搅拌块,能提高搅拌效果,增强凝聚碰撞,在第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和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上设有投药管,投药管与加药控制中心连通,能同时对污水进行投药,方便简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械间1;第一投药管2;集水槽3;辐射集水槽4;电磁排泥阀5;中部排泥管6;泥渣浓缩室7;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8;搅拌块9;伞形排水帽10;排空管11;集泥池12;分离室13;进水管14;出水管15;导流板16;取样管17;电机18;第二投药管19;加药控制中心20;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整流板22;搅拌桨23;伞形板24;隔板 25;传动轴26。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机械澄清池,包括进水管14、集水槽3、导流板16、电机18、伞形板24、投药管、排空管11、沉淀池和搅拌桨23,进水管14安装在伞形板24的一侧,伞形板24内部设有隔板25,隔板25将沉淀池分为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8和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所述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8内部设有搅拌块9,搅拌块9安装在传动轴26上,传动轴26穿过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与电机18连接,在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与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8交界处设有搅拌桨23,所述伞形板24外部设有分离室13,分离室13内部设有泥渣浓缩室7,泥渣浓缩室7内部设有中部排泥管6,中部排泥管6伸出分离室13与集泥池12连通,所述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内部设有导流板16,在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上设有第二投药管19,第二投药管19与加药控制中心20连通,加药控制中心20与第一投药管2连通,第一投药管2通过弯管插入分离室13并接近伞形板24表面,由此结构,在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8内部设有搅拌块9,能提高搅拌效果,增强凝聚碰撞,在第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和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上设有投药管,投药管与加药控制中心20连通,能同时对污水进行投药,方便简洁,快速的使水中的固体杂质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反应,同时,通过混凝所形成的絮体较轻,能够下沉,通过沉淀从水中分离出去。

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污泥浓缩沉淀区21上设有取样管17,对水质进行检测。

优选方案中,所述传动轴26上设有整流板22,可以增强对水质的搅拌。

优选方案中,第一污泥浓缩沉淀区8底部设有伞形排水帽10,伞形排水帽底部形成空腔,空腔上连接有排空管11,排空管11与集泥池12连通,将污泥同时集中在集泥池12,方便处理。

优选方案中,隔板2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配水孔,将污水进行扩散处理,提高搅拌的效果。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