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6133发布日期:2019-11-16 00:4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不断加速,城乡生活污水量越来越大,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形式越来越严峻。

目前,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的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根据这两种对生物污水的处理方式,衍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厌氧/好氧(anoxic/oxic,a/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a2o)工艺、氧化沟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mbr)、cass工艺等。这些工艺对于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例如,ss、cod、bod、nh3-n,tn,tp等)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能够达到当前的国家标准。

但是,相关技术中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对水质变化较大的污水进行处理时,仅能通过增加处理设备(从空间上进行调控)或延长处理时间(从时间上进行调控);难以应对水质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难以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污水处理控制指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应对水质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难以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污水处理控制指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反应净化池,所述反应净化池内具有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所述污水在所述反应净化池内发生厌氧或好氧反应,以去除所述污水中的有机物、总氮以及总磷;

控制间,所述控制间内具有风机,所述风机通过输气管道与所述反应净化池连通,并控制所述反应净化池内污水的含氧量和曝停比;

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泥水分离装置位于所述反应净化池内,所述泥水分离装置用于分离所述反应净化池内的活性污泥和污水。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净化池包括厌氧区和好氧区,所述厌氧区与所述好氧区之间具有隔墙,所述隔墙的下部具有布水孔,所述厌氧区的污水通过所述布水孔进入所述好氧区;所述厌氧区的下部具有推流装置,所述推流装置位于所述布水孔相对的一侧;所述推流装置将所述厌氧区的污水和活性污泥推动向所述布水孔。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填料包括厌氧生物填料,所述厌氧生物填料位于所述厌氧区内,所述反应净化池的污水进水口位于所述厌氧区。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好氧区的底部具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通过所述输气管道与所述风机连通,以对所述好氧区的污水进行曝气;所述好氧区曝气的曝停时间比为3:1~6:1。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好氧区还具有气提回流装置,所述气提回流装置的进口延伸至所述好氧区的底部,所述气提回流装置通过输气管道与所述风机连通;所述气提回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厌氧区的连通。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部具有进液口;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具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三相分离机构;所述第二壳体的上部具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的水平高度小于等于所述进液口的水平高度。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填料层,所述过滤填料层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液口包括:

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连接;

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溢流槽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外。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

消毒装置,所述消毒装置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以对所述污水进行消毒。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消毒装置包括紫外线消毒器、臭氧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反应净化池,所述反应净化池内具有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所述污水在所述反应净化池内发生厌氧或好氧反应,以去除所述污水中的有机物、总氮以及总磷;控制间,所述控制间内具有风机,所述风机通过输气管道与所述反应净化池连通,并控制所述反应净化池内污水的含氧量和曝停比;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泥水分离装置位于所述反应净化池内,所述泥水分离装置用于分离所述反应净化池内的活性污泥和污水。如此,通过风机对反应净化池中曝气时间的曝停比进行控制,从而在污水水质发生较大波动时,能够通过曝停时间比的改变来保证对污水的有效处理,避免了需要增加污水处理设备,扩大占地面积或延长处理时间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进一步在反应净化池中设置泥水分离装置,经反应净化池反应后的污水在泥水分离装置中实现活性污泥和污水的分离,取消了二沉池的设置,减小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同时,在反应净化池内实现活性污泥与污水的分离,保证了反应净化池内活性污泥的浓度,提高了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泥水分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泥水分离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净化反应池;

11-厌氧区;

12-好氧区;

13-隔墙;

13a-布水孔;

20-控制间;

21-风机;

22-输气管道;

30-推流装置;

40-曝气装置;

50-气提回流装置;

51-进口;

52-出口;

60-消毒装置;

100-泥水分离装置;

110-第一壳体;

120-第二壳体;

130-第一通道;

140-进液口;

150-排污口;

160-三相分离机构;

161-挡气板;

162-第一间隙;

163-第二间隙;

170-排液口;

171-溢流槽;

172-第二通道;

180-过滤填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反应净化池10,反应净化池10内具有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污水在反应净化池10内发生厌氧或好氧反应,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总氮以及总磷。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活性污泥可以是常规生物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活性污泥的浓度为2000~3000mg/l,sv30为20%~30%。

控制间20,控制间20内具有风机21,风机21通过输气管道22与反应净化池10连通,并控制反应净化池10内污水的含氧量和曝停比。

泥水分离装置100,泥水分离装置100位于反应净化池10内,泥水分离装置100用于分离反应净化池10内的活性污泥和污水。

具体的,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泥水分离装置100可以具有多个,多个泥水分离装置100并排设置在反应净化池10内。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风机21对反应净化池10中曝气时间的曝停比进行控制,从而在污水水质发生较大波动时,能够通过曝停时间比的改变来保证对污水的有效处理,避免了需要增加污水处理设备,扩大占地面积或延长处理时间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进一步在反应净化池10中设置泥水分离装置100,经反应净化池10反应后的污水在泥水分离装置100中实现活性污泥和污水的分离,取消了二沉池的设置,减小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同时,在反应净化池10内实现活性污泥与污水的分离,保证了反应净化池10内活性污泥的浓度,提高了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泥水分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泥水分离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图3至图5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反应净化10池包括厌氧区11和好氧区12,厌氧区11与好氧区12之间具有隔墙13,隔墙13的下部具有布水孔13a,厌氧区11的污水通过布水孔13a进入好氧区12;厌氧区11的下部具有推流装置30,推流装置30位于布水孔13a相对的一侧;推流装置30将厌氧区11的污水和活性污泥推动向布水孔13a。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生物填料包括厌氧生物填料,厌氧生物填料位于厌氧区11内,反应净化池10的污水进水口位于厌氧区11。

具体的,污水进入厌氧区与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进行混合,厌氧区11中,在推流装置30的推动作用下,污水与污泥及生物填料充分混合,进行厌氧消化反应;消化反应后的活性污泥和污水通过布水孔13a进入好氧区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推流装置30可以是螺旋桨式搅拌器。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厌氧区11的下部设置推流装置30,推流装置30在工作时,能够对厌氧区11内的污水、生物填料和活性污泥进行充分混合,保证了厌氧区11内消化反应的彻底性,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氨氮含量;并且,推流装置在工作时,将厌氧区11内的污水和活性污泥从布水孔13a推动至好氧区12内,保证了对污水处理的连续性,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好氧区12的底部具有曝气装置40,曝气装置40通过输气管道22与风机21连通,以对好氧区12的污水进行曝气;好氧区12曝气的曝停时间比为3:1~6:1。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曝停时间按分钟计,例如曝气30分钟,停气10分钟;或者,曝气60分钟,停气10分钟;或者曝气60分钟,停气20分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风机21的工作可以是由plc控制器来进行控制的,plc控制器控制电器设备的工作和运行可以参照相关现有技术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曝停时间比的控制,来控制好氧-缺氧反应的时间,连续反应,有效出去污水中的有机物以及总氮和总磷;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率;并且,在污水水质波动较大时,可以通过调整曝停时间比来保证污水的处理效率,避免了增大处理设备或延长处理时间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好氧区12还具有气提回流装置50,气提回流装置50的进口51延伸至好氧区12的底部,气提回流装置50通过输气管道22与风机21连通;气提回流装置50的出口与厌氧区11的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气体回流装置50的输气管道22与曝气装置40的输气管道22为同一输气管道22,如此,在对好氧区12曝气的同时,实现对活性污泥的气提回流,保证了厌氧区11的活性污泥浓度,从而有效保证了对污水的连续处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同时,气提回流装置50与曝气装置40通过同一输气管道22连接在同一风机21上,减少了风机21的使用,减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当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气提回流装置50与曝气装置40也可以分别使用两台不同的风机21,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施中,气提回流装置50的回流管路的管径大于输气管道22的管径,在风机21运行时,风机21通过输气管道22向回流管路内注气,好氧区中的泥水混合物随着气提进入回流管路,从而返回到厌氧区11,在厌氧区11的顶部,由于回流的泥水混合物中带有少量气体,会在厌氧区11的顶部形成局部兼氧区,有效保证了厌氧-兼氧反应。

参照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泥水分离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内的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与第二壳体120的外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通道130;第一壳体110的上部具有进液口14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底部具有排污口150,排污口150处设置有三相分离机构160;第二壳体120的上部具有出液口170,出液口170的水平高度小于等于进液口140的水平高度。

参照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10内的隔离挡板,隔离挡板的两端与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连接,从而在第一壳体110的内部分割出第一通道13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0可以是一个隔离挡板,例如,在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中,进液口140仅设置在第一壳体110的某一侧侧壁时,可以仅在第一壳体110内部设置一个隔离挡板,此时,出液口170设置在隔离挡板远离进液口140的一侧。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壳体110为圆柱形壳体时,进液口14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110上部的一周侧壁上,通过在第一壳体110上部一周侧壁上设置进液口140,能够保证进液的均匀性,此时,第二壳体120也可以是与第一壳体110同轴设置的圆柱形壳体;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具有的间隙为第一通道130。具体的,参照图2所示,污水从进液口140进入第一通道130,在第一通道130中向下流动,并在液位的增加下,液面增高,从第二壳体120上部的出液口170排出。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0也可以是多个隔离挡板,多个隔离挡板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具有第一通道130。

本实施方式中,泥水分离装置100放置在好氧区12中,在好氧区12中污水进行曝气时,由于底部设置的曝气装置400,气水混合物的密度比水小,泥水混合物随着曝气中的气泡上升,在接触到三相分离机构时,大部分被三相分离机构隔离在好氧区12外,并从泥水分离装置100的第一壳体110上部设置的进液口140进入到第一通道130内,在第一通道130内由于污水中还携带有少量气体,因此,在第一通道130内形成局部的兼氧区域,泥水混合物在第一通道130内随着水力运动的同时还能够发生充分的缺氧-好氧反应,从而保证了缺氧和好氧反应的充分性。并且,泥水混合物在第一通道130内随着水力运动至第一通道130底部时,由于第二壳体120底部的排污口与第一通道130连通,第一通道130内的污水进入到第二壳体120内继续向第二壳体120的上部运动,在水力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污水中气体的逐渐消耗,气体减少,从而第二壳体120内的污水密度大于好氧区12内的污水密度,进一步保证了污水仅能从进液口140进入第一通道130,而不会从第一壳体110底部的排污口进入第一通道130内。在第一通道130和第二壳体120内,随着污水的水利运动,污水中的活性污泥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与水发生分离,活性污泥从第二壳体120和第一壳体110底部的排污口回到好氧区12中,避免了经过好氧区12处理的污水需要再次经过沉降处理才能将活性污泥分离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0的中部设置有过滤填料层180,过滤填料层180与第二壳体120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填料层180包括:斜板过滤机构、斜管过滤机构、石英砂过滤填料层或活性炭过滤填料层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壳体120中设置过滤填料层180,在污水进入第二壳体120内并向上进行水力运动时,由于过滤填料层180的设置,过滤填料层180对污水中的活性污泥进行截留,从而保证了泥水的有效分离,有效将活性污泥沉降在好氧区12中,避免了经曝气处理的污水还需要进行二次沉降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

参照图4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三相分离机构160包括倒“v”型结构的挡气板161,挡气板161的顶部与第一壳体110的内壁连接,挡气板161的底部延伸出第一壳体110;挡气板161的中部与第一壳体110的底部具有第一间隙162。

具体的,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挡气板161可以是与第一壳体110底部的排污口具有第一间隙162;第一间隙162的设置有效保证了第一通道130和第二壳体120内被截留的活性污泥回到好氧区12中,如此,保证好氧区12中活性污泥的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率。

参照图4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气板161的顶部与第二壳体120的底部具有第二间隙163,第二间隙163大于第一间隙162。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壳体120内的污水中的含气量低于好氧区12中污水的含气量,第二壳体120中污水的密度大于好氧区12中污水的密度;将第二间隙163设置成大于第一间隙162;如此,能够保证第一通道130内的污水顺利从第二壳体120底部的排污口进入到第二壳体120的内部;并且,由于第二间隙大163大于第一间隙162,第一通道130内的污水进入第二壳体120内时的流速平缓,在第二壳体120内部沉降的活性污泥不会受到较大的扰动,保证了第二壳体120内活性污泥的有效沉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气板161底部的宽度大于排污口150的宽度,以使挡气板161底部边缘超出排污口150的边缘。

具体的,参照图4所示,挡气板161的底部宽度可以是指图4中倒“v”型的开口方向的宽度,排污口150的宽度具体可以是指第一壳体110底部排污口150的宽度。本实施方式中,将挡气板161的底部边缘设置成超出排污口150的边缘;如此,在好氧区12中曝气时,能够尽可能减少气泡携带的活性污泥从排污口150进入到第一通道130中,保证了第一通道130中缺氧-好氧反应的有效进行。

参照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液口170包括溢流槽171,溢流槽171与第一壳体110或第二壳体120的内壁连接。

具体的,参照图3或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110整体形状为长方体壳体时,溢流槽171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120内;且溢流槽171整体可以沿第一壳体110的长度方向设置。当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壳体110为圆柱体时,第二壳体120也可以是圆柱体,此时,溢流槽171可以沿第一壳体110或第二壳体120的直径方向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溢流槽171也可以是与第二壳体120同轴设置的圆柱体溢流槽。本实施方式中对溢流槽171的具体形状不做具体限定。

参照图3或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溢流槽171的顶部具有多个溢流缺口。

具体的,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溢流缺口处可以设置有调节挡板,调节挡板在竖直方向上与溢流槽171的侧壁滑动连接;如此,可以通过调节调节挡板的高度来控制溢流量,从而保证泥水混合物在第二壳体120内的水力驻留时间。有效保证活性污泥的沉降。

参照图3或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出液口170还包括第二通道172,第二通道172的一端与溢流槽171的底部连通;第二通道172的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一壳体110外。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溢流槽171的底部设置第二通道172,并且第二通道172与外部设备连通,能够及时将溢流槽171内的清液排出,保证整个污水处理工艺的连续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通道172也可以是与溢流槽172的侧壁连通。当第二通道172与溢流槽171的侧壁连通时,第二通道172的水平最高点低于溢流槽171顶部溢流缺口的最低点。

参照图3或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液口140具有多个,多个进液口140的水平高度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并排设置多个进液口140,保证了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的处理量,同时,多个进液口140的设置保证好氧区12中的污水进入第一通道130内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有效保证了第一通道130内的缺氧-好氧反应的充分性。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

消毒装置60,消毒装置60与第二通道172连通,以对污水进行消毒。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消毒装置60包括紫外线消毒器、臭氧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通道172与消毒装置连通,可直接对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消毒,满足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保证了对污水处理的连续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反应净化池10,反应净化池10内具有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污水在反应净化池10内发生厌氧或好氧反应,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总氮以及总磷;控制间20,控制间20内具有风机21,风机21通过输气管道22与反应净化池10连通,并控制反应净化池10内污水的含氧量和曝停比;泥水分离装置100,泥水分离装置100位于反应净化池10内,泥水分离装置100用于分离反应净化池10内的活性污泥和污水。如此,通过风机21对反应净化池10中曝气时间的曝停比进行控制,从而在污水水质发生较大波动时,能够通过曝停时间比的改变来保证对污水的有效处理,避免了需要增加污水处理设备,扩大占地面积或延长处理时间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进一步在反应净化池10中设置泥水分离装置100,经反应净化池10反应后的污水在泥水分离装置100中实现活性污泥和污水的分离,取消了二沉池的设置,减小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同时,在反应净化池内实现活性污泥与污水的分离,保证了反应净化池10内活性污泥的浓度,提高了对污水处理的效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取得了如下技术优势:

1、将a2o、mbbr、sbr工艺高度集成,同时在好氧区放入泥水分离装置,将反应区、分离区、沉淀区高度整合,系统流程简洁、构筑物少、机电设备少,可大大节省用地和投资运行费用。

2、采用连续进水,间断曝气的运行方式,系统兼具厌氧、兼氧、好氧多重功效,实现有机物、氨氮、总氮及总磷等的高效去除。

3、将生化反应区与沉淀区结构巧妙设计,通过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实现污泥的自回流,在不需要利用动力进行污泥回流的情况下形成了等同mbr膜的微生物截留作用,使得反应器中始终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污泥浓度(mlss>6000mg/l),同时使用了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的分离,保证了生化系统的高效率。

4、集活性污泥与生物膜法与一身,系统微生物浓度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高而稳定,出水标准优于一级(a)标准。

5、采用间歇曝气、无动力全回流,节能降耗。同时充分利用厌氧和缺氧微生物作用,降低生物降解对氧气的需求量。与传统工艺相比,运行费用降低30%以上。

6、msbbr高度集成,反应、沉淀一体化,系统污泥浓度高,容积负荷大,并且无需二沉池。占地面积少,节省投资。

7、该技术模块化设计,易于运输、安装,建设周期短,后期增量扩容便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