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4931发布日期:2020-12-01 10:4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事业单位及普通百姓对污水处理也越来越重视,生活污水的处理也逐渐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生活污水具有点多面广、成分复杂、水质复杂、水量大小不同等特点,因而处理难度加大,很难再利用单一的沉淀过滤来达到排放标准。

目前,污水处理大多采用常规技术的联合处理工艺,包括:污水调节→加药沉淀→厌氧→曝气生物滤池→消毒几部分组成。其中,加药沉淀部分要加入pfs药剂对污水进行絮凝,消毒池部分要加入次氯酸钠药剂进行杀菌消毒,这些工艺流程长、传递过程耗能较大,运行和维护成本高,到冬季水温较低时,氨氮指标很容易超标,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小企业的生活污水掺加着部分工业污水一直是处理的难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过高,且结构稳定,难于生化。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净化这种生活污水的设备,同时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等问题已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

其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846709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电絮凝油田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电解反应区和沉淀区,电解反应区利用电极板对污水进行电解,电解后的水进入沉淀区进行过滤沉淀,经过过滤沉淀后的水最终从沉淀区出液管流出,从而实现污水的处理。该装置处理效率高、工艺流程短,可以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但是由于经过电解反应区处理后的水会存在水泥混合的现象,此时这种水泥混合的处理水直接进入到沉淀区,由沉淀区进行过滤,会导致过滤效率低、过滤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用以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过滤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电解池和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设有净化装置,还包括配水池,所述配水池在水平方向上处于所述电解池和沉淀池之间;

所述电解池的顶部与配水池的顶部设置有连通电解池和配水池的溢流通道,溢流通道用于电解池顶部的液体流至配水池中;

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处于所述净化装置的下方;

所述配水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配水板,所述配水板开设有多个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位于净化装置的下方,所述配水孔呈竖直排布且沿水平方向排布,所述配水孔用于均质污水中的杂质使水、泥分层进入沉淀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配水板的下部开设呈竖直排布且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配水孔,可以均质污水中的杂质,使水、泥分层进入沉淀池,避免了沉淀池内水泥混合,导致过滤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保证了污水处理后的清洁度。

进一步的,为了有效防止絮凝物上浮以提高过滤效率,所述净化装置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呈阵列排布的管束,相邻的管束相互接触配合,所述管束自下而上延伸,管束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出水管口、进水管口。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过滤效率,所述管束为倾斜设置,管束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管束的管径为1/2英寸或者3/4英寸。

进一步的,为了使经过磁絮凝装置处理后的水再经过过滤从上部排出,以提高排出水的清洁度,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出水口的下方;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磁絮凝装置,所述磁絮凝装置位于过滤装置的下方。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设置,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和箱体的箱壁上外置安装的电解装置,所述箱体中设置有隔板,箱体由隔板分为所述配水池和沉淀池,所述电解池设于电解装置中;所述配水板为所述隔板的下部板体;所述溢流通道为箱体的箱壁顶部开设的通孔。

进一步的,为了对污水进行电解,所述电解池的内部设置有电解电极。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污泥过多时影响到污水处理的正常进行,所述电解池、配水池、沉淀池中的其中至少一个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排泥口连接有排泥管路,排泥管路上设有排泥阀。

进一步的,为了使污水能够通入到电解池中进行电解处理,所述电解池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进水控制阀。

进一步的,为了降低污水进入电解池时对电解池内部组件的冲击,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用于降低污水冲击的挡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配水板上配水孔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管束局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管束局部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配水板上配水孔的布置示意图;

其中:1为进水管路,2为回流阀,3为钛基电解板,4为电解池,5为配水池,6为配水孔,7为沉淀池,8为磁絮凝装置,9为管束,10为隔板,11为第二排泥阀,12为出水管路,13为进水控制阀,14为集泥池,15为第三排泥阀,16为第一排泥阀,17为集中排泥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箱体,在该箱体的箱壁上外置安装有电解装置,电解装置中设置有电解池4;箱体中设置有隔板10,箱体由隔板10分为配水池5和沉淀池7,配水池5在水平方向上处于电解池4和沉淀池7之间。下面就电解池4、配水池5和沉淀池7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电解池4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该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路1,该进水管路1上设置有进水控制阀13,待处理的污水通过该进水口进入到电解池4。进水管路1连接回流管路,该回流管路上设置有回流阀2,用于连接沉淀池7的出水管路12。电解池4的内部设置有电解电极,该电解电极为钛基电解板3,钛基电解板3由钛阴极板ti和钛阳极板(表面涂制钌铱)ru-ti-ir构成。钛基电解板3设置有用于连接供电电源的接线端(图1中未画出),为了实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连接供电电源后的钛阳极板的电位必须高于有机物的分解电位。在电解池4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排泥口,该第三排泥口连接有第三排泥管路,第三排泥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排泥阀15,该第三排泥阀15为电磁阀,通过控制该第三排泥阀15,可以实现电解池4中的污泥定期通过该第三排泥口排出。为了降低电解池4的进水口流入的污水对电解电极的冲击,在该进水口处还设置有挡水板(图1中未画出)。为了实现电解池4和配水池5之间的连通,在位于电解池4和配水池5之间的箱壁顶部开设通孔,该通孔作为溢流通道,可以使电解池4中的水流入到配水池5中。

在配水池5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排泥口,该第一排泥口连接有第一排泥管路,第一排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排泥阀16,该第一排泥阀16为电磁阀,通过控制该第一排泥阀16,可以实现配水池5中的污泥定期通过该第一排泥口排出。为了实现配水池5和沉淀池7之间的连通,位于配水池5和沉淀池7之间的隔板10的下部板体作为配水板,该配水板上开设有多个配水孔6,如图2所示,这些配水孔6为直径为10mm的圆孔,且呈矩形布置。当然,在保证上清液可以流过的情况下,这些配水孔也可以设置成方形、星形等其他形状。通过这样使配水孔呈竖直排布且沿水平方向排布,可以均质污水中的杂质使水、泥分层进入沉淀池7。

在沉淀池7的底部设置有沉淀区,配水板上的配水孔6位于该沉淀区的底部,配水池5中的水、泥通过该配水孔6分层流入到沉淀池7的沉淀区内。为了对分层流入到沉淀区内的水、泥进行过滤处理,并将过滤处理后的水排出,在沉淀池7的内部还设置有净化装置,净化装置位于沉淀区的上方,在沉淀池7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路12,该出水管路12通过回流管路连接电解池4的进水管路1。该净化装置包括过滤装置和磁絮凝装置8,过滤装置和磁絮凝装置8从上往下布置,即过滤装置位于磁絮凝装置8的上方,同时,需要保证过滤装置设置在出水口的下方,磁絮凝装置8设置在所有配水孔6的上方。其中,该过滤装置包括呈阵列排布的管束9,相邻的管束9相互接触配合,束自下而上延伸,管束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出水管口、进水管口。这些管束是倾斜设置的,管束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5度,这样可以有效阻止经过磁絮凝装置8处理后形成的絮凝物上浮,具有截污能力强的特点。另外,本实施例中构成配水池5和沉淀池7的箱体各边的长度范围为1.5m-2m,管束9是由pvc材质的四分管(1/2英寸)或者六分管(3/4英寸)构成。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管束9倾斜设置45度时对应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沉淀池7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排泥口,该第二排泥口连接有第二排泥管路,第二排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排泥阀11,该第二排泥阀11为电磁阀,通过控制该第二排泥阀11,可以实现沉淀池7中的污泥、杂质等絮凝物定期通过第二排泥口排出。另外,为了将电解池4连接的第三排泥管路和配水池5连接的第一排泥管路中排出的污泥集中排入到集泥池14,第三排泥管路和第一排泥管路连接同一段集中排泥管路的一端,该集中排泥管路的另外一端伸入到集泥池14中,在该集中排泥管路上设置有集中排泥控制阀17,该集中排泥控制阀17为电磁阀。

当然,上述仅是给出了管束9管径大小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当箱体各边的长度增大或者减小时,可以根据需要来对应调整构成管束的管径大小,例如,当箱体各边的长度增大时,则对应增大构成管束的管径;当箱体各边的长度减小时,则对应减小构成管束的管径。并且,在保证过滤效果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过滤管束9的倾斜度。

其中,上述污水处理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打开进水控制阀13,待处理的污水从进水口进入到电解池4进行电解反应。在电解池4中,电解反应主要依靠钛阳极板表面的氧化反应,来降解污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去除污水中的总磷,即直接在钛阳极板表面上氧化降解有机物,使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电化学转化,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co2和水,或者是转化成毒性较小的物质或易被生物降解的物质,从而达到削减、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经过电解池4电解反应后的上清水通过溢流通道溢流进入配水池5,而在电解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则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到电解池4的底部,并通过定期打开电解池4底部的第三排泥阀15,汇集到集泥池14内,以实现自动排污,降低劳动强度。

经过电解池4电解后的上清液进入到配水池5后,由于配水板上的配水孔6呈竖直排布且沿水平方向排布,这样流入配水池5的上清液经过沉淀后,通过配水板上的配水孔6可以分层进入到沉淀池7。而通过沉淀下沉于配水池5底部的污泥等杂质,则通过定期打开配水池5底部的第一排泥阀16,汇集到集泥池14内,以实现自动排污,降低劳动强度。

在上清液通过配水孔6流入到沉淀池7后,磁絮凝装置8利用磁场的作用迫使将污水中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电导率、表面张力、粘度)发生变化,对上清液中各组分的溶解、结晶、聚合、润湿、凝固及微生物系统产生影响,改善水中胶体的稳定性,使胶体迅速沉淀,在沉淀池7的底部形成絮凝物,这些絮凝物通过定期打开沉淀池7底部的第二排泥阀11,汇集到集泥池14内,以实现自动排污,降低劳动强度。而经过磁絮凝装置8净化过的水则经过管束9过滤后,从沉淀池7顶部的出水口排出。

上述的污水处理装置通过采用电解池、配水池和沉淀池组合来处理污水,可有效降低污水中的cod和氨氮,并对污水中的细菌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而还不会对水造成二次污染,实现了废水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通过试验验证,该污水处理装置对污水中的总磷去除率可达75%~90%,对cod的降解率可达到60%~90%,对氨氮的降解率可达到70%~80%。另外,该污水处理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处理效率高、操作维护方便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尤其是小型站点生活排污处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与实施例1中的装置的区别仅在于,隔板10的下部板体即配水板上设置的配水孔6的布置情况不同。由于流入配水池5的上清液经过沉淀后,会出现越往下水中杂质的颗粒越大的情况,因此,如图5所示,将配水板上的配水孔6布置成上宽下窄的梯形形状,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下部含有大颗粒杂质的上清液进入到沉淀池7的流速,进而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与实施例1或2中的装置的区别仅在于,配水池和沉淀池不是通过一个箱体通过隔板隔开来实现的,而是单独设置而成,但共用一块底部开设有配水孔的配水板,配水池中的水可以通过配水孔流入到沉淀池中。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与实施例1、2或3中的装置的区别仅在于,为了对经过磁絮凝装置处理后的水进行过滤,过滤装置采用现有技术中除实施例1中管束9以外的其他设备,例如,过滤装置采用网眼密集的过滤网。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与实施例1、2、3或4中的装置的区别仅在于,在电解池、配水池和沉淀池中,最多有两个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及其对应的排泥管路。例如,仅在配水池的底部和沉淀池的底部对应设置排泥口,且每个排泥口对应连接有排泥管路,每个排泥管路上对应设置有排泥阀,而在电解池的底部不再设置排泥口;或者是仅在配水池的底部对应设置排泥口,该排泥口连接有排泥管路,排泥管路上对应设置有排泥阀。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与实施例1、2、3、4或5中的装置的区别仅在于,在沉淀池中设置的净化装置仅包括过滤装置和磁絮凝装置中的其中一种,且过滤装置和磁絮凝装置可以采用实施例1中对应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对应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