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灰尘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3671发布日期:2021-04-13 22:2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灰尘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瓶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灰尘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部分工厂仍采用人工的方式向塑料瓶内灌装液体,在灌装前需要对塑料瓶进行清洗干燥,确保瓶内洁净无尘。一般用于灌装液体的环境的洁净度较低,空气中存在较多灰尘颗粒,但为了灌装方便,清洗后的塑料瓶都不采用瓶盖进行密封,因此在运输或存放过程中,灰尘颗粒容易吸附在瓶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般采用气枪对准瓶口,利用高压空气吹出瓶内的灰尘。但由于塑料瓶的瓶口相对瓶身较小,气枪从瓶口吹进瓶内的气体难以从狭小的瓶口送出,难以形成气体回流,导致清除瓶内灰尘的效率很慢。此外,由于部分带静电的灰尘颗粒强力地粘附在瓶内,气枪产生缓慢的气流难以将带静电的灰尘颗粒吹出,导致瓶内的灰尘清除不彻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彻底清除塑料瓶内的灰尘,同时提高灰尘的清除效率。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灰尘收集装置,其用于吸取瓶内的灰尘,包括基座、设置在所述基座顶部的固定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抽风机、第一气管、用于连接气泵的第二气管、与所述第二气管连通的第三气管,以及与所述第三气管连接的负离子发生器;所述第一筒体的内部中空且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筒体的内部中空且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上且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筒体的第一端的外侧,所述第二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气管连通,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气管与所述抽风机连通;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密封所述间隙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开设有连通所述间隙的通孔。
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抽风机还连接有用于过滤气体中灰尘的过滤袋。
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密封件上。
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气管穿过的插孔。
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的横截面为圆形。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密封件为采用硅胶制成的圆环结构。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在所述基座顶部的立杆、以及与所述立杆可拆卸连接的横杆,所述横杆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块开设有供所述第一筒体穿过的穿孔。
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立杆的顶部设置有操作台,所述操作台包括指示灯和控制面板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灰尘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灰尘收集装置,包括与抽风机连接的第一筒体、以及与气泵连接的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套设第二筒体上且第二筒体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筒体的第一端的外侧,第一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密封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间隙的密封件,密封件用于阻挡大气中的灰尘进入第一筒体,密封件设有通孔。工作时,将第二筒体的第一端伸入塑料瓶内鼓吹瓶内的灰尘,携带灰尘的空气通过瓶口送出,并穿过通孔进入第一筒体内被抽风机吸走,以使进入瓶内的空气顺利从瓶口送出,加快对瓶内灰尘的清除效率。进一步的,负离子发生器产生带静电的负离子随第二筒体中的高压空气进入瓶内,与瓶内带静电的灰尘相互吸引,以使粘附在瓶内的灰尘脱落后跟随气流从瓶口送出,以实现彻底清除瓶内灰尘的目的。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灰尘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半剖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0-基座;20-固定架、201-立杆、202-横杆、203-连接块;30-第一筒体;40-第二筒体;50-第一气管;60-第二气管;70-第三气管;80-抽风机;90-负离子发生器;100-气泵;110-密封件、110a-通孔;120-过滤袋;130-操作台、130a-指示灯、130b-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如图1至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灰尘收集装置,包括基座10、设置在基座10顶部的固定架20、固定在固定架20上的第一筒体30、第二筒体40、抽风机80、第一气管50、用于连接气泵100的第二气管60、与第二气管60连通的第三气管70,以及与第三气管70连接的负离子发生器90;第一筒体30的内部中空且两端设有开口,第二筒体40的内部中空且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筒体30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40上且第二筒体4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筒体30的第一端的外侧,第二筒体40的第二端与第二气管60连通,第一筒体30的第二
端通过第一气管50与抽风机80连通;第一筒体30与第二筒体40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筒体30的第一端设置有密封间隙的密封件110,密封件110开设有连通间隙的通孔110a。
22.具体地,密封件110采用螺纹或胶粘的方式固定在第一筒体30的第一端,密封件110具有可供第二筒体40穿过的套孔,第二筒体40穿过密封件110的套孔套接在第一筒体30内,且使第二筒体40卡在套孔中,第二筒体4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筒体30的第一端的外侧。
23.进一步地,密封件110为采用硅胶制成的圆环结构,硅胶材质的密封件110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塑料瓶的瓶口抵靠在密封件110时不易磨损。
24.进一步地,抽风机80还连接有用于过滤气体中灰尘的过滤袋120。过滤袋120用于集中储存从瓶内吹出的灰尘,防止吸出的灰尘再次对其它塑料瓶进行污染。
25.进一步地,通孔110a的数量为多个,且通孔110a均匀分布在密封件110上。通孔110a的直径尺寸大于常见灰尘颗粒的直径尺寸,以使瓶内的空气携带灰尘穿过通孔110a进入第一筒体30内集中收集并处理。
26.作为优选地,第一筒体30和第二筒体40的横截面为圆形。
27.进一步地,第一筒体30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二气管60穿过的插孔。第二气管60穿过插孔与第二筒体40的第二端连通,并使第二筒体40的第二端形成密封底面,防止第二筒体40内的高压空气直接从第一筒体30吸走。
28.进一步地,固定架20包括固定在基座10顶部的立杆201、以及与立杆201可拆卸连接的横杆202,横杆202上设置有连接块203,第一筒体30与连接块203固定连接。连接块203开设有供第一筒体30穿过的穿孔,且第一筒体30固定在穿孔中。
2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方案,参考图1,连接块2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块203分别设置在横杆202的两端,各连接块203分别连接有第一筒体30、以及第二筒体40,工作人员可采用双手同时清理两个塑料瓶内的灰尘,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30.进一步地,立杆201的顶部设置有操作台130,操作台130包括指示灯130a和控制面板130b,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130b启动或关闭气泵100及抽风机80,指示灯130a用于显示灰尘收集装置的工作状态。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130b启动气泵100及抽风机80,双手各手持一个塑料瓶且使瓶口抵靠在密封件110,气泵100产生的高压空气从第二气管60流经第二筒体40后进入瓶内,同时负离子发生器90生成的负离子通过第三气管70增加至高压空气中,使得高压空气中的负离子吸附瓶内的灰尘并使灰尘随高压空气从瓶口送出,穿过通孔110a后进入第一筒体30内并收集至过滤袋120,实现对塑料瓶内灰尘的清除并收集的目的。
32.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灰尘收集装置,其包括与抽风机80连接的第一筒体30、以及与气泵100连接的第二筒体40,第二筒体40套接在第一筒体30内且第二筒体4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筒体30的第一端的外侧,第一筒体30的第一端设置有密封第一筒体30与第二筒体40之间间隙的密封件110,密封件110用于阻挡大气中的灰尘进入第一筒体30,密封件110设有通孔110a。工作时,将第二筒体40的第一端伸入塑料瓶内鼓吹瓶内的灰尘,携带灰尘的空气通过瓶口送出,并穿过通孔110a进入第一筒体30内被抽风机80吸走,以使进入瓶内的空气顺利从瓶口送出,加快对瓶内灰尘的清除效率。负离子发生器90产生带静电的负离子随第二筒体40的高压空气进入瓶内,与瓶内带静电的灰尘相互吸引,以使粘附在
瓶内的灰尘脱落后跟随气流从瓶口送出,以实现彻底清除瓶内灰尘的目的。
3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