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的水质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5860发布日期:2021-03-23 11:1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动力的水质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质净化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化学、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的无动力的水质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自然坑塘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组分,对降雨径流污染具有较好的截留效应,同时,对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收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温少雨、水深过浅、水体封闭及外源污染的情况下,自然坑塘易出现水华现象,水质急剧下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池塘养殖是集约化养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个封闭型、以人工调控为主的半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因此环境容量有限,易受到内环境和外环境诸多因子的影响。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过量投饵的养殖模式,造成饵料过剩、淤泥增厚、药物残留等自身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实体中有机物、n、p浓度剧增,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对坑塘水质进行净化,保持坑塘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更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于雨洪调蓄、径流污染控制、渔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生态价值。

目前,坑塘水污染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坑塘水域面积小、水体封闭且多位于偏僻郊外等限制性因素,其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难以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严重制约了坑塘水质净化技术的发展。因此,急需一种利用化学、植物、微生物三者协同作用的水质净化装置,达到净化坑塘水质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筒模块、浮岛模块组合的水质净化装置,利用化学、植物、微生物三者协同作用,达到净化坑塘水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动力的水质净化装置,包括浮在水塘上的浮筒模块、浮岛模块,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由浮筒模块和浮岛模块相互连接而成,模块之间矩阵连接,所述浮筒模块吸附水体污染物,所述浮岛模块对水体污染物进行水体生物代谢,微生物降解。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浮筒模块与浮筒模块连接,或浮筒模块与浮岛模块连接,或浮岛模块与浮岛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浮筒模块和浮岛模块的侧面设有连接槽,模块连接时连接槽的位置相互对应,通过连接轴插接在连接槽内,并在连接轴尾部设有卡扣,通过连接轴固定件夹持在卡扣上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浮岛模块自上而下依次为种植层,种植介质,人工水草,所述种植层上布有种植孔与透气孔,种植介质由网笼固定,人工水草悬挂在种植介质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水草底端距离塘底不少于300mm。

进一步地,所述浮筒模块在浮筒本体下部连接透水挂篮,挂篮里装有吸附剂。

进一步地,所述浮筒本体和透水挂篮均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透水挂篮在侧壁设有孔隙,所述吸附剂装在多孔悬浮球内。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挂篮顶部与浮筒本体底部对应位置分别设有耳环,通过插销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为沸石。

进一步地,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应用于坑塘或小型独立水域的水体净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取模块组装的形式,可根据现场条件及水质污染现状灵活调节、安装,浮岛和浮筒模块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灵活组合,对独立模块内的部件可以单独替换。

(2)本装置综合运用吸附剂、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有效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岛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轴和连接轴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岛模块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浮筒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孔悬浮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浮筒模块;11-浮筒本体;12-透水挂篮;13-多孔悬浮球;2-浮岛模块;21-透气孔;22-种植孔;23-连接槽;24-卡扣;25-连接轴固定件;26-种植层;27-种植介质;28-人工水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结构图及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动力的水质净化装置,包括浮在水塘上的浮筒模块1、浮岛模块2,水质净化装置由浮筒模块和浮岛模块相互连接而成,模块之间矩阵连接,浮筒模块吸附水体污染物,浮岛模块水体污染物进行水体生物代谢,微生物降解。

如图3所示,浮筒模块和浮岛模块的侧面设有连接槽23,模块连接时连接槽的位置相互对应,通过连接轴插接在连接槽内,并在连接轴尾部设有卡扣24,通过连接轴固定件25夹持在卡扣上固定。

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浮筒模块与浮筒模块连接,或浮筒模块与浮岛模块连接,或浮岛模块与浮岛模块连接。浮岛模块与浮筒模块的数量与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须考虑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将上述装置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安装于设计位置。

水质净化装置应用于坑塘或小型独立水域的水体净化。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浮岛模块自上而下依次为种植层26,种植介质27,人工水草28,种植层上布有种植孔22与透气孔21,种植介质由网笼固定,人工水草悬挂在种植介质下部。

其中种植介质为与种植层的植物相适应,可以是陶粒、颗粒活性炭、火山石、天然磁铁矿、天然菱铁矿等。水生植物可选用香蒲、菖蒲、水芹菜、茭白、灯芯草等。人工水草底端距离塘底不少于300mm。

浮岛模块中的水生植物与人工水草起水质净化作用。水生植物的根系截留、吸附、吸收及微生物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人工水草是具有较大的比较面积的新型仿生载体,通过微生物系统自身的演替,在载体表面形成从菌类、藻类到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立体微生物生态系统,通过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实现治理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其上独有的“藻菌共生”体和微a/o结构使脱氮除磷的效果更为明显。水生植物是人工水草获取氧气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多种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为微生物降解各类污染物质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实施例3

如图5、6所示,浮筒模块在浮筒本体11下部连接透水挂篮12,挂篮里装有吸附剂。浮筒本体和透水挂篮均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透水挂篮在侧壁设有孔隙,所述吸附剂装在多孔悬浮球13内。吸附剂可以为沸石。透水挂篮顶部与浮筒本体底部对应位置分别设有耳环,通过插销。挂篮中沸石有吸附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本装置综合运用吸附剂、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