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

文档序号:26103323发布日期:2021-07-30 18:1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湿地主体填料区,其上端设置横向抗堵塞系统,底部外侧设置强化抗堵塞系统;所述强化抗堵塞系统通过底部过水口与所述湿地主体填料区连通,所述强化抗堵塞系统的上端设置垂向抗堵塞系统,所述强化抗堵塞系统包括穿孔斜板和覆盖在所述穿孔斜板上的强化过滤膜,所述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对应所述强化抗堵塞系统的侧面上设置排空管;所述垂向抗堵塞系统、横向抗堵塞系统的上方设置模块化可拆卸区域;所述垂向抗堵塞系统、横向抗堵塞系统的内部均布置有可在水中悬浮的抗堵塞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两侧分别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模块化可拆卸区域和垂向抗堵塞系统之间,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模块化可拆卸区域和横向抗堵塞系统之间或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侧面;所述模块化可拆卸区域和垂向抗堵塞系统之间靠近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一侧设有溢流口,所述进水口底端不低于所述溢流口底端,所述溢流口底端高于所述出水口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底端比所述出水口底端高50~100mm,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分别独立安装蝶阀、球阀、电磁阀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溢流口宽度与所述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宽度一致,并由孔径小于抗堵塞填料粒径的尼龙、铁丝网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内部装填有粒径大小为10~20mm的抗堵塞填料,四周为由硬质或软质的网状材料组成的网状结构,其材质为尼龙、铁丝网、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孔径小于抗堵塞填料的粒径大小,且其内部的抗堵塞填料填充体积比为60%~9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抗堵塞系统内部装填有粒径大小为10~25mm的抗堵塞填料,抗堵塞填料填充体积比为30%~90%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主体填料区内的湿地主体填料为陶粒、无烟煤、钢渣、沸石、碎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粒径为20~50mm之间;

所述底部过水口为由孔径小于湿地主体填料粒径的尼龙、铁丝网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的网状结构,其宽度和高度与所述强化抗堵塞系统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可拆卸区域包括基底和设于所述基底中的强化处理系统、第一通风管和第二通风管;

所述模块化可拆卸区域的底部为网格状,其材质为尼龙、无纺布、铁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其孔径小于所述基底粒径,用于承托所述基底;

所述基底为砾石、碎石、沸石、陶粒、无烟煤、钢渣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粒径为10~30mm,所述基底的厚度为200mm;

所述强化处理系统为装有与所述基底相同材质和粒径规格的模块化湿地、浮岛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强化处理系统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具体为美人蕉、菖蒲、鸢尾、千屈菜、再力花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为6-30株/平;所述水生植物的根系位于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垂向抗堵塞系统之上或穿插于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垂向抗堵塞系统中;

所述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由所述强化处理系统隔开并分别埋入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的不同深度位置,所述第二通风管下端位于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底部,所述第一通风管下端位于所述横向抗堵塞系统上部,所述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的上端与所述强化处理系统平面圈梁相持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45度,所述穿孔斜板的目数为10~45目;所述强化过滤膜的目数为45~120目,材质为尼龙、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空管通过安装在其上的蝶阀、球阀、电磁阀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控制开合;所述排空管内侧安装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材质为尼龙、铁丝网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且孔径小于所述垂向抗堵塞系统装填的抗堵塞填料的粒径大小。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湿地主体填料区,其上端设置横向抗堵塞系统,底部外侧设置强化抗堵塞系统;强化抗堵塞系统通过底部过水口与湿地主体填料区连通,强化抗堵塞系统的上端设置垂向抗堵塞系统,强化抗堵塞系统包括穿孔斜板和覆盖在穿孔斜板上的强化过滤膜,抗堵塞人工湿地系统对应强化抗堵塞系统的侧面上设置排空管;垂向抗堵塞系统、横向抗堵塞系统的上方设置模块化可拆卸区域;垂向抗堵塞系统、横向抗堵塞系统的内部均布置有可在水中悬浮的抗堵塞填料。本发明适用于河湖生态修复及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及提标、渔业养殖废水循环等面源污染控制。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为;黄丹萍;李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湖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5.14
技术公布日:2021.07.3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