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常温酸化水解——三相生物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4887499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污泥常温酸化水解——三相生物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项用常温酸化水解-三相生物处理方法治理废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一种新工艺。特别适用于处理化纤厂锦纶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已内酰胺废水。
废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因其粘稠,无法脱水,不能采用一般化学处理法。当前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污泥稳定处理大都采用厌氧消化工艺,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不仅操作管理复杂,而且固体物质停留时间需20天,加上产气消防要求,一般工厂废水处理站难以实现。并且随着对农用污泥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卫生要求的提高,其污泥农用量受到一定限制,如日本采用填埋,不准农用;美国EPA规定污泥农用标准在温度35~50℃,水力停留时间15天,VS降解至少达38%,污泥处理费用占污水处理费用的100%。所以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很重视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试图找出一种有机物去除率高,运行负荷高,稳定性好以及病源菌灭活等方面优于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研究较多的是两相厌氧工艺,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污泥稳定化处理新工艺,但尚未见到工业化应用。国内污泥稳定化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发明人已在甲醇精馏残液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水产品废水处理(CN92108434.×,93112446.8)采用兼氧一好氧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污泥处理的新工艺。采用常温酸化水解槽串联曝气池,将污泥代谢与废水中有机物代谢组合在同一系统、同一装置,完成有机废水的净化,同时消灭了剩余污泥。
本发明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机污泥特别是锦纶6废水生物处理后剩余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主要工艺路线是,有机污泥浓度17~28克/升,VSS/SS93.5~99.9%,pH值为7~7.5的剩余污泥,进入兼氧酸化水解槽,槽中设置低速搅拌器搅拌,以提高水解速率,防止污泥结饼,污泥于25~30℃下水力停留24~25小时,在兼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酸化水解到pH值为5.2,然后进入原有的生物处理废水系统,在调节池中与已内酰胺废水或食品废水混合,按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比1~1.5∶250进入曝气池,在曝气叶轮的迴转下,空气、污泥、废水充分混合,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吸附-吸收-代谢-合成,排出澄清液,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剩余污泥经浓缩后回到兼氧酸化水解槽。
本发明方法中的兼氧酸化水解槽敞露于空气中,由于污泥浓度高至17~28克/升,污泥便在缺氧条件下由于一系列异养型产酸细菌的作用进行酸化水解,转化为有机酸、醇、二氧化碳等,分子量降低。故可与废水在同一系统中代谢,即将兼氧酸化水解槽串联到已内酰胺或食品废水的原生物处理系统中。污泥和废水在曝气池中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同时代谢,达到废水净化之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是污泥停留时间仅为1.25天,CODcr的净化率80~98.2%,而且无需加任何化学药品,能耗低,流程简单,除增设一台容积为好氧生化处理装置 1/100 的酸化水解槽外,只要与原有污水处理联网,管理方便。

图1是本发明工艺流程图,附图用于描述本发明所提出的主要流程,废水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污泥1,进入兼氧酸化水解槽2,在低速叶轮2(1)搅拌下进行酸化水解,然后流入废水处理中的调节池4与废水3混合,混合后混合液通过提升泵5提升,进入曝气池7,然后进入沉淀池8,澄清液12流出系统外,沉淀污泥9进入污泥池10,大部分污泥1(1)由污泥回流泵11提升至曝气池,剩余污泥1,回到酸化反应器2中。
下面列举实施本发明的具体例子实例1某已内酰胺废水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经本流程处理结果见表1。
实例2某乳品厂废水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经本流程处理结果见表2。
表1
表2<
权利要求
1.一种剩余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机污泥浓度17~28克/升,VSS/SS93.5~99.9%,pH值为7~7.5的剩余污泥进入低速搅拌下的兼氧酸化水解槽,污泥于25~30℃下水力停留24~25小时,在兼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酸化水解到pH值为5.2,然后进入原有生物处理废水系统,在调节池中与己内酰胺废水混合,按污泥和废水的混合比1~1.5∶250进入曝气池,在曝气叶轮的迴转下,空气、污泥、废水充分混合,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吸附-吸收-代谢-合成,排出澄清液,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剩余污泥经浓缩后回到兼氧酸化水解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的废水也可以是食品废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生化处理技术,特别适用于处理以化纤厂锦纶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已内酰胺废水,还可使用于食品废水。本发明方法中,剩余污泥在兼氧酸化水解槽中酸化水解后进入原生物处理废水系统经三相生物处理,排出澄清液,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剩余污泥经浓缩后回到兼氧酸化水解槽,这样不仅实施了有机污泥零排放,而且提高了原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率,CODcr去除率由原来70%提高到80~98.2%。
文档编号C02F3/14GK1101628SQ9411396
公开日1995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27日
发明者陈季华, 奚旦立, 刘振鸿, 姜佩华, 丁珊行 申请人:中国纺织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