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溶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90146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溶气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溶气气浮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溶气管。
【背景技术】
[0002]压力溶气气浮设备的核心部分,就是怎样把空气最大限度的溶解入水中,从而形成高效溶气水。目前,国内所有的溶气气浮设备都是采用压力溶气罐进行高压溶气。当高压回流水由进水口进入压力罐中时,与进气口进入的由空压机产生的高压气体相遇,利用填料或格板的扰流或阻挡,使水和气最大限度的混合接触,由于水和气之间的压力差,将空气溶解于水中。溶气水由出水口出来,再经过专用的释放器进行减压释放,从而形成微小气泡。这种技术存在着诸多弊端,使其操作变得复杂麻烦,如果气压、水压、水量稍微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水中溶不进气或者全是气,没有水的现象发生,致使气浮设备效果不稳定,导致运行不正常。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溶气管,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溶气水效果好,操作、维修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溶气管,包括溶气管和气控柜,所述溶气管横向设置在气控柜的上方,所述溶气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密封,溶气管的一端顶部设有进水口,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溶气管内底部设有管架,所述管架上竖直设有均匀排列的数根布气管,布气管上均匀设有数个出气孔,所述气控柜内设有气控装置,所述气孔装置通过管道与每根布气管相连通。
[0005]作为优选,所述布气管套接在管架上,并能在管架上自由转动。
[0006]作为优选,所述出气孔的孔径为5-10微米。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小,且溶气水效果好,调试简单,操作、维修方便,可以代替传统的压力溶气罐,利用污水溶气,使气浮设备的气浮机能提高、固液分离更彻底,处理能力提高了 30%以上,且本装置的布气管能随水流转动,使得压缩空气更加均匀的进入水中,大大的提高了溶气水的效率及效果。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09]图中:1、溶气管;2、气控柜;3、法兰盘;4、进水口 ;5、出水口 ;6、管架;7、布气管;8、出气孔;9、气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1]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溶气管I和气控柜2,所述溶气管
[0012]I横向设置在气控柜2的上方,所述溶气管I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3密封,溶气管I的一端顶部设有进水口 4,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水口 5,所述溶气管I内底部设有管架6,所述管架6上竖直套接有均匀排列的数根布气管7,布气管7上均匀设有数个出气孔8,并能在管架6上自由转动,所述气控柜2内设有气控装置9,所述气孔装置通过管道与每根布气管7相连通。
[0013]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其中所述出气孔8的孔径为5-10微米。
[001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小,且溶气水效果好,调试简单,操作、维修方便,可以代替传统的压力溶气罐,利用污水溶气,使气浮设备的气浮机能提高、固液分离更彻底,处理能力提高了 30%以上,且本装置的布气管7能随水流转动,使得压缩空气更加均匀的进入水中,大大的提高了溶气水的效率及效果。
【主权项】
1.一种高效溶气管,包括溶气管(I)和气控柜(2),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气管(I)横向设置在气控柜(2)的上方,所述溶气管(I)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3)密封,溶气管(I)的一端顶部设有进水口(4),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水口(5),所述溶气管(I)内底部设有管架(6),所述管架(6)上竖直设有均匀排列的数根布气管(7),布气管(7)上均匀设有数个出气孔(8),所述气控柜(2 )内设有气控装置(9 ),所述气孔装置通过管道与每根布气管(7 )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溶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气管(7)套接在管架(6)上,并能在管架(6)上自由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溶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8)的孔径为5-10微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溶气管,包括溶气管和气控柜,所述溶气管横向设置在气控柜的上方,所述溶气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密封,溶气管的一端顶部设有进水口,另一端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溶气管内底部设有管架,所述管架上竖直设有均匀排列的数根布气管,布气管上均匀设有数个出气孔,所述气控柜内设有气控装置,所述气孔装置通过管道与每根布气管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小,且溶气水效果好,调试简单,操作、维修方便,且布气管能随水流转动,使得压缩空气更加均匀的进入水中,大大的提高了溶气水的效率及效果。
【IPC分类】C02F1-24
【公开号】CN204298093
【申请号】CN201420785997
【发明人】杨英
【申请人】杨英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