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23397阅读:来源:国知局
5]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之膜生物反应池结构示意图。
[0036]污水调节池示意图中:
[0037]11、进水口 ;12、出水口 ;13、第一导流板;14、第二导流板;15、第三导流板;16、第一调节区;17、第二调节区;18、观察口 ;
[0038]厌氧生物处理池示意图中:
[0039]21、进水口 ;22、立体弹性填料;23、布水器;24、加热控制器;25、出水口 ;26、污泥床区;27、清水层区;28、加热设备;29、观察口 ;
[0040]好氧生物处理池示意图中:
[0041]31、通气管;32、进水口 ;33、组合填料;34、曝气盘;35、连通管;36、出水口 ;37、支座;38、水槽;39、驱动装置;310、驱动连杆;311、观察口 ;
[0042]污水沉淀池示意图中:
[0043]41、进水口 ;42、回流污泥管道;43、斜板;44、污泥泵;45、出水口 ;46、污泥外排管道;47、清水区;48、缓冲沉淀区;49、污泥区;410、三角堰;411、出水堰板;412、出水孔;413、进水管道,414、观察口 ;
[0044]膜生物反应池示意图中:
[0045]51、进水口 ;52、出水口 ;53、膜架;54、膜组件;55、曝气盘;56、通气管;57、紫外消毒设备;58、自吸泵;59、观察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该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生物处理池2、好氧生物处理池3、污水沉淀池4和膜生物反应池5 ;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池2、所述好氧生物处理池2、所述污水沉淀池4和所述膜生物反应池5依次连通。该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污水调节池1,所述污水调节池I设置在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池2前端,且与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池2连通。
[0047]为了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专利,现对所述污水调节池1、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池2、所述好氧生物处理池3、所述污水沉淀池4和所述膜生物反应池5做分类说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污水处理单元可自由组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0048]第一部分,对污水调节池I做进一步说明:
[0049]所述污水调节池I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池2前端,其并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必要部件。现具体详述如下:
[005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污水调节池I包括污水调节池本体,所述污水调节池本体为圆柱体,所述污水调节池的一端设有进水口 11,与所述进水口 11相对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 12,所述进水口 11的高度大于所述出水口 12的高度;所述污水调节池I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污水调节池内部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分为第一导流板13、第二导流板14和第三导流板15 ;所述第一导流板13—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污水调节池底部中间位置,另一端沿靠近污水调节池顶部的方向延伸将所述污水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16和第二调节区17 ;所述第二导流板14 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区16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一调节区16底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流板15 —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区17顶部的池壁上,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二调节区17底部的方向延伸。
[0051]本实施例中所述污水调节池本体顶部开设有观察口 18。所述污水调节池本体和导流板均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所述的耐酸碱性材料为玻璃纤维或聚丙烯。所述污水调节池本体埋于地下。
[0052]所述污水调节池可选择性设置潜污泵(图中未示出),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所述污水调节池池I底上,所述潜污泵上连通有污泥管,所述潜污泵通过污泥管将所述污水调节池中沉淀的污泥排出。
[0053]现就其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污水调节池I实际是一座变水位的贮水池,进水一般为重力流,出水靠液位差自流或用泵提升。池中最高水位不高于进水管的设计高度,最低水位为死水位。使用三个导流板将所述污水调节池划分为第一调节区16和第二调节区17 ;有效的提供对污水处理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减少进入处理系统污水流量的波动,稳定系统处理负荷。
[0054]城镇污水在一天24小时内排出的水量和水质是波动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中小城市(或生活服务区)比大城市波动大。这样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设施,特别是生物处理设施或生物反应系统处理功能正常发挥是不利的,甚至可能遭到破坏。因此,在污水处理系统前设置污水调节池,以均和水质、存盈补缺。
[0055]第二部分,对厌氧生物处理池2做进一步说明如下:
[005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厌氧生物处理池2,包括处理池本体和设置在处理池内的布水器23,所述处理池本体一端面上靠近处理池顶部处设有进水口 21,与其相对的另一端面上靠近处理池底部处设有出水口 25 ;该处理池上层部分为清水层区27,下层部分为污泥床区26,在所述清水层区27和所述污泥床区26之间设有若干竖向平行排列的立体弹性填料22,所述布水器23设置在所述污泥床区26中,污水通过所述布水器23与所述污泥床区26中的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所述污泥床区26将污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0057]所述的厌氧生物处理池还包括加热设备28和加热控制器24,所述加热设备28与所述控制器24电性连接,所述加热设备28设置在处理池内部。所述的厌氧生物处理池还包括设置在处理池内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为保持细菌活性,处理池内部温度控制在10°C至35°C之间,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处理池内部温度高于35°C时,加热控制器控制加热设备停止工作,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处理池内部温度低于10°C时,加热控制器控制加热设备开启工作。
[0058]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池本体埋于地下。所述的处理池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在所述的处理池本体顶部设有观察口 29。所述处理池本体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所述的耐酸碱性材料为玻璃纤维或聚丙烯。
[0059]作为一种优先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厌氧生物处理池还配套设有好氧生物处理池3,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池2处理后的污水经所述出水口 25自流至所述好氧生物处理池3中。
[0060]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61]待处理污水由布水器23进入池内,并通过布水器23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氧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兼氧性微生物水解一产酸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由于水解酸化的污泥龄较长(15?20天),所以采用水解酸化池代替常规的初沉池,除达到截留污水中悬浮物的目的外,同时还能达到脱氮目的。
[0062]污水在厌氧生物处理池2中的反硝化过程通过反硝化菌完成。这类反应的细菌主要有变形杆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等兼性细菌。反硝化反应历程为:N03 >- NO2 NO — N2O — N2最终达到脱氣的效果。
[0063]根据现场进水水位高度和水量变化情况在厌氧生物处理池2前设置污水污水调节池I。污水经挡板折流进入后续处理,减小因进水水量变化过大对装置造成的冲击,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延长装置使用寿命。对于高浓度废水可在厌氧生物处理装置内设加热设备28,维持厌氧生物处理池2内温度在20?35°C,加快微生物代谢作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0064]第三部分,对好氧生物处理池3做进一步说明如下:
[0065]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池3,包括处理池本体和设置在该处理池内的曝气装置;所述处理池本体上设有进水口 32和出水口 36 ;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处理池底部,所述曝气装置上方设有若干竖向平行排列的组合填料33,所述滗水器与所述出水口 36相连通。
[0066]如图4所示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盘34和通气管31,所述曝气盘34设置在所述处理池底部,所述曝气盘34通过所述通气管31与外界气源相连通。设置曝气装置,一方面为好氧菌提供合成代谢、生化反应所需的好氧环境;另一方面均匀水质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气源通常有鼓风机或潜水曝气机提供。
[0067]所述组合填料34为双圈塑料环,所述双圈塑料环上压制由醛化纤维或涤纶丝,所述双圈塑料环的内圈外形呈雪花状。具体来讲,组合填料34是在软性填料和半软性填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其结构是将塑料圆片压扣改成双圈大塑料环,将醛化纤维或涤纶丝压在环的环圈上,使纤维束均匀分布;内圈是雪花状塑料枝条,既能挂膜,又能有效切割气泡,提高氧的转移速率和利用率。水、气在生物膜中得到充分交换,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高效处理。特点:比表面积大、氧利用率高、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