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023397阅读:来源:国知局
孔隙可变、不堵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0068]如图5或图6所示,所述滗水器包括支座37、水槽38和连通管35,所述支座37固定设置在处理池内靠近所述出水口 36处,所述连通管35设置在支座37上,所述连通管3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水槽38,所述连通管35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 36连通。该滗水器还包括驱动装置39和驱动连杆310,所述驱动装置39通过所述驱动连杆310驱动滗水器运转。
[0069]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处理池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的处理池本体顶部设有观察口 311。所述处理池本体埋于地下。
[0070]通常来讲所述处理池本体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所述的耐酸碱性材料为玻璃纤维或聚丙烯。
[0071]具体来讲采用玻璃纤维、聚丙烯等高强度耐酸碱性材料。装置强度高,密封性好,对各种地基情况适应能力强;耐酸碱、耐氧化;高低温无变形,使用寿命长;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低。解决了现有一体化水处理装置采用碳钢塑性差、易腐蚀、韧性差、资金和时间成本高;以及采用玻璃钢易损坏、易断裂、韧性和挠性差、资金和时间成本高的问题。
[0072]滗水器可在排水阶段随水位变化而自动升降,将已处理的上清液自表面排出。而表面的浮渣被有效地截留在反应池内。达到泥水分离、净化水质的目的。且滗水器结构简单,便于维护;对于水质水量适应能力强;无需动力驱动,高效节能,减少建设投资。
[0073]第四部分,现对所述沉淀池4做进一步说明如下:
[0074]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污水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和污泥泵44,所述沉淀池本体的池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 41和出水口 45,所述沉淀池上层部分为清水区47,下层部分为缓冲沉淀区48,底层部分为污泥区49,所述清水区47和所述缓冲沉淀区48之间设有若干竖向平行排列的斜板43 ;所述污泥泵44设置在所述缓冲沉淀区48内,所述污泥泵44上连通有污泥管,所述污泥泵44通过污泥管将所述缓冲沉淀区沉淀的污泥排出。
[0075]需要说明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缓冲沉淀区48包含所述污泥区49,故此,所述污泥泵44也可设置在底部的污泥区49中。
[007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污泥管分支为回流污泥管道42和污泥外排管道46,通过所述污泥外排管道46的污泥直接外排,通过所述回流污泥管道42的污泥回抽至相配套设置的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图中未示出)中。
[0077]本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沉淀池还包括框架(图中未示出),所述框架固定在沉淀池内部,用于安装竖向平行排列的斜板44。
[0078]所述污水沉淀池还包括进水管道413,所述进水管道413设置在所述沉淀池本体内,其一端与所述进水口 41连通,另一端向下延伸至斜板43下方。
[0079]本实施例中高效污水沉淀池具有混凝-絮凝-沉淀一体化功能,生化出水自流经由中心管进入高效污水沉淀池,中心管进水流速不大于30mm/s。
[0080]所述缓冲沉淀区横截面呈V形,所述污泥泵44设置在V形缓冲沉淀区底部。所述的沉淀池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0081]所述出水口 45设置的所述清水区47部分的池壁上,该出水口 45为高度可调的出水堰口。所述清水区的清液由三角形的出水堰口进入MBR膜生物反应池进行深度处理。MBR(Membrane B1-Reacto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
[0082]如图8所述,该高度可调的出水堰口包括三角堰410、出水堰板411和出水孔412 ;
[0083]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本体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所述的耐酸碱性材料为玻璃纤维或聚丙烯。在所述的沉淀池本体顶部设有观察口 414。所述沉淀池本体埋于地下。
[0084]所述污水沉淀池还配套设有好氧生物处理装置,所述好氧生物处理装置处理后的污水经所述出水口 45自流至所述沉淀池中,并通过所述污泥泵44将缓冲沉淀区48的污泥回抽至所述好氧生物处理池4中。以维持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同时可以达到脱磷脱氮的目的。剩余活性污泥可以堆肥处理,或作为菌种再利用。沉淀池澄清出水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排放标准。
[0085]第五部分,对所述膜生物反应池5作进一步说明如下:
[0086]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膜生物反应池5,包括反应池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反应池内的过滤装置,所述反应池本体相对的池壁上分别设有进水口 51和出水口 52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反应池内部的膜架53和固定设置在膜架上的膜组件54,污水通过所述进水口 51进入反应池内经所述过滤装置过滤后由所述出水口 52流出。
[0087]所述膜生物反应池还包括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反应池内部所述膜组件的正下方。所述曝气装置气源由罗茨风机或潜水曝气机提供。
[0088]所述膜生物反应池5还包括曝气盘55和通气管56,所述曝气盘55设置在反应池内部所述膜组件54的正下方,所述曝气盘55通过所述通气管56与外界气源相连通。
[0089]所述膜生物反应池5还包括紫外消毒设备57和自吸泵58,所述过滤装置、所述自吸泵58、所述紫外消毒设备57和所述出水口 52依次相连通。
[0090]所述的过滤装置中的膜组件54为超滤膜或微滤膜。
[0091]所述膜生物反应池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
[0092]所述反应池本体采用耐酸碱性材料制成。
[0093]所述反应池本体顶部设有观察口 59。
[0094]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95]本实施例中以膜组件54取代沉淀池,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污泥量。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技术相比,MBR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80年代以来,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成为研宄的热点之一。我国对MBR的研宄进展十分迅速,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领域。
[0096]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膜生物反应池5与传统的相比,可节省50%占地面积,该系统可维持较高的MLSS值(< 15g/L)且停留时间短,降解效率高;对于不同的进水,有稳定的产水水质,剩余污泥量少,减少了污泥处理费用,耗能低,清洗简单,运行费用低。
[0097]膜生物反应池5中包括生化部分和膜分离部分,生化部分采用生物菌去除有机物质,膜分离部分采用内置式微滤膜分离。对于淹没式MBR,既可用超滤膜,也可使用微滤膜。由于膜表面的凝胶层也起到了过滤作用,在处理生活污水时,微滤膜与超滤膜的出水水质没有明显差别,因此淹没式MBR多采用0.1-0.4 μπι微滤膜。
[0098]在一体式MBR处理污水的研宄却发现:当曝气强度足够大时(气水比近似100:I),MLSS由10g/L变化到35g/L时,MLSS与膜通量没有明显的相夫性;但如果降低暖气强度,MLSS对膜通量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0099]污泥浓度是MBR系统的重要参数,不仅影响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还对膜通量产生影响。一定条件下污泥浓度越高,膜通量愈低。污泥浓度对膜通量的影响程度与曝气强度,膜面循环流速,水力学条件等密切相关。对一体式MBR中不同污泥浓度均存在一个污泥在膜表面大量沉积的临界膜通量,当膜通量小于临界膜通量,膜污染主要由溶解性有机物在膜面的沉积引起;当膜通量大于临界膜通量,膜污染主要由悬浮污泥在膜面的沉积引起;在污泥浓度较低时,曝气强度对膜的污染影响不大,在中、高污泥浓度条件下,增加曝气强度有利于减缓膜污染;
[0100]在厌氧MBR中,污泥浓度升高缓慢,污泥负荷与容积负荷几乎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厌氧MBR出水水质易受容积负荷的影响。而在好氧MBR中,污泥浓度随容积负荷的增加迅速升高,有机物去除速率加快,污泥负荷基本保持不变,从而抑制出水水质的恶化。
[0101]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膜通量应尽可能大,这样可减少膜的使用面积,降低基建费用与运行费用,因此控制膜污染,保持较高的膜通量,是MBR的研宄的重要内容。现有膜材料可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两种。由于较高的投资成本限制了无机膜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国内MBR曾遍采用有机膜,常用的膜材料为聚乙烯、聚丙烯等。一体式MBR膜反应器实质上是一种循环错流过滤方式。设计上采用对向错流流态结构,提高膜间液体上升流速,使较大的曝气量起到了冲刷膜表面的错流过滤效果对于淹没式MBR显得尤为重要。
[0102]能耗是污水处理工艺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处理方法的可行性。目前,常规分离式MBR运行能耗为3—4kw.h/m3,淹没式MBR运行能耗为2kw.h/m3以下,远高于活性污泥法0.3-0.4kwh/m3,较高的运行费用是MBR推广应用中遇到主要问题。许多研宄结果表明:能耗是造成MBR运行费用高的主要原因。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