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311559阅读:来源:国知局
分离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减少填料的堆积,使得泥水快速分离。
[0041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三相分离筒体3包括锥形筒32和扩大筒31;锥形筒32的下端设置在反应区筒体I外壁上,且锥形筒32的该端位于下排开孔12的下方,锥形筒32从上至下减缩;扩大筒31的下端与锥形筒32的上端连通,扩大筒31的上端与上排开孔1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42]其中,锥形筒32与所述反应区筒体I的夹角为120-150°;导流筒2的截面和反应区筒体I的截面均呈圆形,导流筒2的高度为反应区筒体I的高度的1/2-4/5;导流筒2的直径为反应区筒体I的直径的1/2-4/5。
[0043]当污水从进水管13进入管进入至反应区筒体1,并在从导流筒2的下端进入导流筒2,再从导流筒2的上端流出并进入至反应区筒体I,从导流筒2上端流出的污水可以在自身的重力下再次进入至导流筒2内循环,进而初步的将污水中的泥水分离。
[0044]当反应区内的污水达到上排开口的位置时,污水从上排开口进入至三相分离筒体3内,污水再次分离。而该污水下层含有杂质较多的污水再次通过下排开孔12流入至反应区筒体I内,再次进行循环分离,提高污水分离的分离效果与分离效率。
[004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污水通过下排开孔12进入至反应区筒体I内桶内,同时保证污水的分离空间,将三相分离筒体3分成上部的扩大筒31及下部的锥形筒32,污水经过锥形筒32的倾斜面进入反应区筒体I,从而减少了三相分离桶内残留的未分离彻底的污水的量。
[0046]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大筒31与反应区筒体I之间设置有圆筒挡板5;圆筒挡板5的上端面与反应区筒体I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圆筒挡板5与扩大筒31的侧壁之间,以及圆筒挡板5与反应区筒体I之间均具有间隙。
[0047]当经过反应区筒体I和导流筒2初步分离的污水,进入至三相分筒体内,初步分离的污水先沿着圆筒挡板5与反应区筒体I之间的间隙向下移动,然后进入至锥形筒32内,再进入至圆筒挡板5与三相分离筒体3侧壁之间的间隙,并向上移动,从而对初步分离的污水进行再次分离。在此过程中,未分离彻底的污水会从下排开孔12进入至分离区筒体内再次进行分离。
[0048]在本实施例中,在扩大筒31和反应区筒体I之间设置有圆筒挡板5,从而将循环腔分隔成U形的流道,并将上层的清水排放,下层的污水通过下排开孔12进入至反应区桶内。U形的流道使得初步分离的污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此进行分离和沉淀。
[0049]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还包括溢流挡板4;溢流挡板4呈环形,且其截面呈L形,溢流挡板4套设在扩大筒31的外壁上,且溢流挡板4与扩大筒31围成容水空间;溢流挡板4的上端面与反应区筒体I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溢流挡板4上设置有出水管41,出水管41用于与容水空间连通。
[0050]当初步分离的污水通过上排开孔11进入至三相分离桶内,并初步分离的污水经过上述的U形的流道再次分离后,分出的上层清水会溢出扩大筒31而进入至容水空间,容水空间内的水在经过出水管41排出即可,从而便于使用者收集分离后的清水。
[0051]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扩大筒31上端设置有溢流堰33;溢流堰33呈锯齿状,溢流堰33的齿根与反应区筒体I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52]其中,溢流堰33较佳地为锯齿状。而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掌握的公知常识,根据溢流堰33的作用,可以毫无意义的推出其他的形状,例如:正方形、长方形或者菱形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3]在本实施例中,在扩大筒31的上端端面上设置有呈锯齿状的溢流堰33,从而使得减缓清水溢出的速度,从而使得在三相分离筒体3内的污水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分离,提高污水分离的效率。
[0054]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还包括气体分布器6;气体分布器6设置在反应区筒体I的下端,用于向导流筒2内吹气;气体分布器6的曝气面积为导流筒2的横截面积的1/3-2/3。
[0055]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气体分布器6向导流筒2内曝气,在气体的推动作用和压缩空气在水中的裹夹与混合作用,使水与填料的混合液密度减小而向上流动,到达反应区筒体I的顶部后,大部分气泡逸出,而含有小气泡的水与填料混合液流入反应区筒体I与导流筒2的环形的间隙中,由于该环形的间隙内含气量相对较少,导致密度增大,因此,混合液在导流筒2内上流而在环形的间隙下流,构成内循环。来自上游的带压原水通过进水管13流入反应区筒体I中与装循环水混合,进入循环流化状态。这样,有利于推动污水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污水流动更加的顺畅。
[00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区筒体、导流筒和三相分离筒体; 所述反应区筒体为下端密封的壳体,所述三相分离筒体套设在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上端,且所述三相分离筒体与所述反应区筒体之间围成循环腔; 在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侧壁上,位于所述三相分离筒体内,沿所述反应区筒体延伸的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有上排开孔和下排开孔;所述导流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导流筒设置在所述反应区筒体内,且所述导流筒与所述反应区筒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导流筒的上端开口位于所述上排开孔和所述下排开孔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分离筒体包括锥形筒和扩大筒; 所述锥形筒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反应区筒体外壁上,且锥形筒的该端位于所述下排开孔的下方,所述锥形筒从上至下减缩; 所述扩大筒的下端与所述锥形筒的上端连通,所述扩大筒的上端与所述上排开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筒与所述反应区筒体之间设置有圆筒挡板; 所述圆筒挡板的上端面与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圆筒挡板与所述扩大筒的侧壁之间,以及所述圆筒挡板与所述反应区筒体之间均具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流挡板; 所述溢流挡板呈环形,且其截面呈L形,所述溢流挡板套设在所述扩大筒的外壁上,且所述溢流挡板与所述扩大筒围成容水空间;所述溢流挡板的上端面与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溢流挡板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用于与所述容水空间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筒上端设置有溢流堪; 所述溢流堰呈锯齿状,所述溢流堰的齿根与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开孔和所述下排开孔均为多排; 最上排的所述上排孔距离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上端面为200mm-400mm,且最上排的所述上排开孔与所述扩大筒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最上排的所述下排开孔距离所述导流筒的上端面为200mm-400mm。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体分布器; 所述气体分布器设置在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下端,用于向所述导流筒内吹气; 所述气体分布器的曝气面积为所述导流筒的横截面积的1/3-2/3。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下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污泥回流管。9.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筒与所述反应区筒体的夹角为120-150° ; 所述导流筒的截面和所述反应区筒体的截面均呈圆形,所述导流筒的高度为所述反应区筒体的高度的1/2-4/5;所述导流筒的直径为所述反应区筒体的直径的1/2-4/5。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筒体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升式三相环流床反应器,包括:反应区筒体、导流筒和三相分离筒体;反应区筒体为下端密封的壳体,三相分离筒体套设在反应区筒体的上端,且三相分离筒体与反应区筒体之间围成循环腔;在反应区筒体的侧壁上,位于三相分离筒体内,沿反应区筒体延伸的方向依次间隔地设置有上排开孔和下排开孔;导流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导流筒设置在反应区筒体内,且导流筒与反应区筒体之间具有间隙;导流筒的上端开口位于上排开孔和下排开孔之间。反应区筒体内的结构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并且利用导流筒实现污水在反应区筒体内循环,从而增加了泥水的分离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且减少填料的堆积,使得泥水快速分离。
【IPC分类】C02F3/08
【公开号】CN205222790
【申请号】CN201520764309
【发明人】范景福, 何庆生, 张建成, 曹玉红, 王贵宾, 田小峰, 孙明波, 刘献玲
【申请人】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